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幽兰静雅 于 2016-11-8 20:17 编辑 3 f" n2 m$ ~6 Z! X- a% e
7 f% R7 A+ n# P. @薇电台 薇微风尚) x9 V" s5 U# }" T
你身边的人文风尚 # u: w# ~1 t0 |4 Y$ J
. u6 E+ ]' O. k) n9 I9 d$ ?- U! h- D& r9 B
! W- F1 v b* j: C/ N+ o我们愿以温暖的视角 选取你关注的话题,讲述你喜爱的故事 薇电台,薇微风尚 有温度的人文风尚 2 {; C6 M, K1 k. ~# ~9 a
— 风尚话题 ◆ ◆ ◆ ﹣点击下方音频收听节目﹣ [audio]http://res.wx.qq.com/voice/getvoice?mediaid=MzI5OTE3NTU5MF81MDE1MjkzMTQ=.mp3[/audio] ; y& [/ A* @; h& i& e: y) v
3 V9 z! W3 _: k7 m. c D1 w9 E
民国范是个什么范儿? 7 e4 `7 \' T' [1 W* m% J
前不久,微信圈流传着陈丹青接受《新周刊》采访谈他对民国范的认识,引发了新一轮民国怀旧热潮。 ! t$ n/ e( _9 L' l
说到民国范,初识这一概念,还是几年前看到大学同学张立宪编的《读库》中,刊载的民国小学课本,被其中“立人、立德”的人文理念所吸引。张立宪曾说,“编那些老课本的,都是当时纵贯旧学和新学的文化精英,你可以从中看出,他们的心气儿特别高。那是后来中文少有的一种气象,一种敞亮的,兼容并包的气质。”
( v I1 U8 h; [气质,这个词恐怕是现今所有推崇民国,怀念、追忆民国遗风的人都要讲到的词。民国的气质究竟是什么?
! `( x, b h* o7 h" ?( j一是儒雅。人们对民国的印象来自书本、电影电视。那些身着长衫的前辈大都上过私塾,温文知礼,家境殷实的留过洋,家境一般的也对西学有所了解,一句话,那是一群受过教育的文化人。汪增祺老先生,小时候被祖父押着练习毛笔字,临贴,读先人的著书;木心记述小时候随同母亲等一大家子人去庙里上香的诸多大户人家的细节,他们成年后的从容、优雅多源自这些幼时的功底、家风的熏染吧。 & m) `- X/ G: P
二是风尚。民国是个开放的时代,新旧并立,兼容并蓄。在上海滩、在天津卫,长衫、西服,旗袍、洋装,咖啡红茶,大街上处处都有西洋景;有林徽因家每周一次的文学沙龙,有诗社、戏剧社,有一切现在看起来还很时髦的场景。有人形容初去延安的华君武,嘴里叨个烟斗,皮大衣敞着,脖子上搭着雪白的羊毛围巾。
% x) E. o+ e" d2 [, C7 v三是感时忧国的情怀。当时诞生的文学作品无不深具家国情怀,力图救人民于水火,谋国家之富强。
( f8 F5 W! ^; O& @ H9 E
+ j+ Z c5 t$ i; |3 d' R6 e
四是追求自由平等之精神。张立宪的团队在研究民国初年的课本时,发现当时的教科书编辑要点中有一条是:注重自由、平等之精神,守法合群之德义,以养成国民之人格。追求自由平等的风气浸润当时的小学启蒙教育,可见社会对这一精神的热度。 x6 U! s; {! h, ~
欧阳悟道在《民国那些范儿》一书中说道,“民国时代是社会政治上的动荡乱世,却是人文精神上的蓬勃盛世——大师辈出,精英涌现。一个个都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自由的生活方式和高昂的精神气质。把这些民国时代的节操和风骨归纳起来,就是所谓的民国范儿。” ; j# o5 n- Q# j' I0 G( S6 o
陈丹青说,“民国作为国体,是短命的,粗糙的,未完成的,是被革命与战祸持续中断的褴褛过程,然而唯其短暂,这才可观。一个现代国家现代文明的大致框架,就是那不到三十年间奠定的,岂可小看”。 + M! c; W, Y8 N0 h+ g* u
但是,在“民国范儿”于坊间声名鹊起之时,也有另外的声音指向:“民国范儿”的影响力在当时很有限,它可以代表什么,却改变不了什么。有学者举出数据作论据,说北洋军阀统治的中国各所大学里,文科生和理科生的比例极不平衡,文法艺术学生占比90%以上,工科、农科学生寥寥无几,读商科的人都少。所以才会出现民国时代的人文盛世。
/ W- B' q" X( z, Y8 D' u还一种声音说,陈丹青所讲的民国正是被我们长期以来刻意隐没了的民国的那一部分。我们这代人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得到的民国的印象是除了黑暗还是黑暗,血雨腥风,民不聊生,饿殍遍野,“水深火热”成为了民国社会的标签。但不管怎么说,那些被刻意隐没了的民国在整个民国社会中所占份额是极为有限的。所谓的“民国范儿”在知识阶层中是有的,在城市的职员中也有,当然,在一些政治人物身上也有所展示。但在广大的民众,尤其是乡村的农民身上就很少见了。他们一样贫穷,愚昧,落后,不安于现状。“民国范儿”以其品质和趣味是有高度的,但它却缺乏广度,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0 I. K$ C9 \4 A) ~, P% R4 j在这里,我们不探讨社会的进步由哪个阶层推动,以及一个社会的主流是什么。我们只是想说,在当下一股民国热的出现一定有其生成的原因,正所谓缺什么,想什么。首先它是一种怀旧。缅怀一百年前从先人那承继的道统,礼义廉耻,给这浮躁的现世降降温。其次,它是一种仰望。如今社会上还有称得上清高不凡的士子之气吗?以天下为已任的博大胸怀和先人的风骨,当代人恐怕只有仰慕的份了。再者,人们在反思传承。民国万物趋新,新旧并立。有旧学的支撑,人文的根基才当稳固,所谓不破不立。而今,一切皆破,无着无立,哪儿哪儿都是斩新的,怎么人活着反倒虚空了呢!
5 ^3 U3 F3 c. i! b* A! g: k( K! y陈丹青说,“民国是丰富的,是古典文化大规模转换的国家景观,回首前瞻,与传统、与世界,两不隔绝。只可惜民国的整体风范,民间的集体人格,才告确立,才有模样,就中止了,改道了,无可挽回”。正因如此,当代人活在这悬着的半空,才纠结。 9 I2 C' [" z. `, e, [, {5 g
然而,怀旧也好,纠结也罢,黑民国者暂且不用急着黑,粉民国者也不要恨不得倒回到民国里去。历史总要离远了才看得贴切,民国足够远,而今天不过是昨天的明天,不急。
1 D! Z- D; \: m5 G% l% ^( W0 R# A: H7 s7 D
美文美声 声音盛宴 [ 微信号:meiwenmeisheng ]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35290-1-1.html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