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仿者可以利用科学技法将仿品纹饰轮廓处理的与真器一般无二,因此纹饰断代只能达到初步断代结果,谈不上判别真赝。
《正文》
明朝永乐宣德年间,随着朱家王朝政权的稳固统一,统治者开始有余力大兴土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在这百废待兴的时候,瓷器制品由于坚固耐用、干净漂亮、造价低廉且原料丰富等优点,被朝廷应用到各项事务中,例如日常饮食、皇室祭祀、贸易赏赐甚至赏玩等诸多方面。7 d$ Z& |' M0 z( h( N: R+ p6 Q
/ T; d. `+ D& n% @7 b9 P0 F8 f由于瓷器涉及的领域不断扩大,景德镇制瓷工艺也越来越受到皇室重视,御厂不断添加瓷窑数量和制瓷种类,给景德镇制瓷业带来许多积极因素。审美意识较强的统治者对瓷器制作要求苛刻,既推动了景德镇优质原材料的使用,也促进了制瓷技术的迅速提高。在制瓷者制作赏赉、贸易瓷时,为满足中西亚国家需求,大量制作仿伊斯兰金属器制品,较多使用阿拉伯纹饰;为满足西藏喇嘛需求时,又制作符合西藏地区生活习俗的佛教制品。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也加强了景德镇与其它地域的文化交流。
一:明初空白期——正统、景泰、天顺三朝
明初正统、景泰、天顺三朝官窑资料极为罕见,人们至今对其制瓷情况依然模糊不清,这与其前(宣德)后(成化)朝制品丰富多彩形成鲜明对比。根据史料可知:“宣庙崩,太后(宣宗母张太后)即命将宫中一切玩好之物,不急之务悉皆罢去,革中官不差。”(明 李贤《天顺日记》)由于正统帝年幼登基,难以涉及朝政杂务,可知该时期景德镇御厂制作的“玩好之物”不应太多,御厂所制瓷器主要应以日常用品为主。景泰时期,根据“景泰五年(1454)减饶州岁造瓷器三之一”(郭子章《豫章大事记》)中记载,可推测该时期制品数量也有节制,无法与宣成时期(注:指宣德、成化两朝,后同)相比。: G* o, Q4 y( M) _
0 G1 k( r" d0 H! _* S& |$ r
1988年11月,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在珠山以西明御厂西墙外的东司岭发现三层瓷片堆积,最上为成化制品,最下为宣德制品,中间堆积了许多没有落款的御窑瓷片。在这些无落款制品中,青花双耳球花纹瓶(图1)是一种具有独特纹饰及造型的制品,暂时没有见到永宣朝的类似器物。其中主花纹——即四瓣转枝花,很可能是由宣德的类似八瓣花纹演变而来,瓶颈处的团花纹可在成化早期制品中见到相似的团花、团果纹。应该客观的说,这件器物不论是造型设计还是图案选择,都具备宣成两朝特点。! e0 l% i) K( M5 ^1 I# R
) t) I+ V* a- i+ ~4 [
根据堆积层的时间顺序,这批无款器为空白期制品并无多少争议,景德镇陶瓷研究所将之推断为正统期制品,由于出土资料缺乏有力的断代依据,笔者以为确凿制作时间还需考证。在这些具体时期暂且不明的制品中,莲托八宝纹(图2)也被作为主图案使用,该类制品绘画线条有些凌乱、缺乏工整。因该类器物为废弃制品,以现有出土资料暂时很难判断是否因其绘画质量原因被淘汰。
. |* @: ? m2 C3 i* p2 P
' j; r& W( L9 {% c* P根据该地层无款制品可以推断:除已知的这些御厂出土制品外,传世品中应该还存在一些该时期制品因人们对其认识不清而被划分进无款永乐、宣德、成化器中。要想进一步了解这些三朝器物,除鉴定者不断加强对明初制品的认识外,更需要景德镇陶瓷考古工作者尽快找到该时期确凿的遗址资料。
图1:青花双耳球花纹瓶。该器物使用的转枝纹饰比较新颖。1988年11月出土于珠山西墙宣成过渡地层,暂定为正统制品。/ V% _* W4 I" R1 ^/ h! E3 t; @8 Z5 W
图2:青花转制莲托八宝纹碗。1988年11月出土于珠山西墙宣成过渡地层,暂定为正统制品。图中鱼纹采用了罕见的单鱼纹。
6 K* a) a) m& e- m0 @
二:成化时期
成化朝历经23年,制瓷业发展极为迅猛。单从纹饰看,成化早、中期阶段主要沿用传统图案,缠枝纹饰没有明显的发展变化;后期由于大量普及使用了“平等青”,改变了以往青花绘画风格,制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瓷精品。此时期除使用原有传统缠枝纹外,还涌现出许多具有该朝时代特色的创新制品,给明朝中期的缠枝纹图案发展带来勃勃生机。
1.沿用前朝传统纹饰的缠枝纹
在明初制瓷基础上,成化朝模仿当时掐丝珐琅器的制作特点,创新制作了大量的青花五彩、青花斗彩瓷,将成化御厂制瓷业带入明朝彩瓷的制作顶峰。由于斗彩制品的纹饰大都源于掐丝珐琅、青花器,所以传统风格的缠枝纹在成化斗彩中的应用比较广泛(如图3、图4)。
图3:成化斗彩缠枝莲托八宝纹天字盖罐。成化后期制品。1987年珠山成化地层出土。; q6 ^( k8 w7 O: i3 _3 ^7 u( v
图4:成化斗彩缠枝莲纹天字盖罐(半成品)。成化后期制品。1987年珠山成化地层出土。
2.具有典型成化特色的缠枝纹饰
1)、成化前、中期的许多青花制品在发色上比较深沉,接近宣德风格,不似成化后期那样淡雅。成化后期的青花绘画主要采用先用细笔勾画轮廓,然后使用粗笔沾淡青料平涂,这种青花装饰手法有些像绘画中的白描后平涂上色的感觉(图5——图7)。
图5:成化青花缠枝花卉纹碗。成化后期制品。香港苏富比拍卖会拍品(1981-5-20)
" h' [; f4 N1 @2 @; l8 L8 @
图6:成化青花缠枝花卉纹碗。成化后期制品。香港苏富比拍卖会拍品(1980-5-20)
2)、除以上简单的缠枝纹(图5、图6),成化时期还创新出一些更复杂化的缠枝纹饰——转枝竹叶灵芝纹(图7),很大程度学习了宣德时期的缠枝灵芝纹,设计者在缠枝蔓上再下功夫,添加竹纹,利用“祝寿”的谐音,将纹饰、寓意都进一步复杂化。
图7:成化窑青花竹芝三友盘。台北故宫藏品。成化后期制品,该器的缠枝纹属成化首创,具有成化时期典型色彩。3 E$ c$ ~+ ?8 j }4 U: S
3)、早在永宣时期,青花梵文纹饰就开始逐渐广泛应用,至成化时期,御厂制瓷者将其与缠枝纹成功结合在一起,构成了这种新颖别致、深受历代崇佛统治者喜爱的缠枝莲托梵文题材(图8)。
图8:成化青花斗彩梵文缠枝莲纹酒杯。成化后期制品。香港苏富比拍卖会拍品(1986-11-18); u% H, X$ h% p
图9:成化绿彩灵芝纹三足香炉。成化后期制品。1987年珠山成化地层出土。该缠枝纹饰吸取发展了宣德缠枝灵芝纹的纹饰特点。
g5 z3 L, A0 @- r/ t
三:弘治时期
弘治帝生性恭俭,体恤百姓疾苦,特别在御厂制瓷方面,并不像成化时期不惜工本民力、大量制作精美制品。因此,弘治一朝除日常使用器物沿用成化造型继续制作外,难见其赏玩器。
- b4 z+ @" z% y
4 s/ i, m* i% ?3 p' t0 e由于弘治官窑器不论是造型还是绘画图案都传承于成化时期,没有明确建立本朝的独特风格和创新造型,因此后世有“成弘不分”一说。在这种情况下,弘治时期的缠枝纹也显得比较单调、乏味,纹饰种类反而不如成化时期丰富(图10)。
图10:弘治黄地青花折枝花果纹盘。香港苏富比拍卖会拍品(1988-11-15)
四:正德时期
正德帝原本有心重振朝威,但后来因亲近小人、沉郁酒色,致使朝纲紊乱,几乎亡国。由于他重视生活享乐,御厂瓷制作也因此重新活跃发展。因此,从存世器物看,正德时期的制品比弘治时期多出许多,特别是在缠枝纹方面,正德时期除使用传统缠枝纹外(图11、图12),还制作了具有自己时代特征的缠枝纹饰(图13)。
/ D: `2 c& y* x- s' n
8 p: A. D/ R5 b, ?1.沿用前朝传统纹饰的缠枝纹
图11:正德青花缠枝莲纹渣斗。香港苏富比拍卖会拍品(1982-5-18)
将缠枝莲与龙、凤纹搭配的图案在永乐时期就已经使用,宣德、成化时期屡见不鲜,弘治、正德时期的该类制品在绘画、青花发色上与成化基本相似,仅是正德时期的绘画在工整程度上不如成化严谨(图11、图12)。; V0 b& ]5 g! L! ]$ V! A' h- g
图12:正德青花穿花龙纹渣斗。《中国历代陶瓷选集》鸿禧美术馆 P232。
( Z3 L/ s& H& D" j
2.具有典型正德特色的缠枝纹饰
图13:正德青花斗彩转枝花纹三足盘。The Baur Collection。
五:嘉靖以后的明后期缠枝纹发展
嘉靖时期,由于宫廷制瓷数量不断增大,加之御厂管理松懈,官窑制品的质量明显不如弘治、正德时期。后来,御厂制瓷出现历史巨变,将烧造任务委派到制瓷水平较高的民窑中生产,形成“官搭民烧”一说。严格讲,“官搭民烧”所制的“官窑”仅是质量较高、通过政府审查合格的民窑制品而已,虽然当时官窑很大程度促进了民窑制瓷水平,但这些制品仍然无法与明初、中期的御厂制品相提并论。% p& ?2 _# }6 z$ l# y
# L% C( z; e3 {2 N T9 B与以往官窑制品相比,“官搭民烧”制品涉及的绘画图案更接近民众、体现百姓生活。因此,该时期的缠枝纹饰不似过去御厂宫廷纹饰那样严谨呆板,而是逐渐向随意洒脱、自由奔放的民间写意方向发展了(图14——图17)。. I& F1 V& m6 n0 z4 R* n/ |
图14:嘉靖娇黄绿彩灵芝碟。台北故宫藏品。该器的缠枝纹显得有些随意洒脱,没有以往御厂制品那样严谨。9 p' u4 `/ U% s
15:嘉靖青花缠枝花纹玉壶春瓶。上海博物馆藏品。
; r. G0 N+ }0 d) c; Y3 G
图16:万历青花番莲寿字碗。台北故宫藏品。该器的缠枝纹有些地方连接没有紧凑,绘画显得很随意。
) E9 r: o9 o. S! \8 y
图17:万历五彩仙人碗。台北故宫藏品。
六:小结
根据以上内容,在以缠枝纹饰为参照物进行断代时需要注意:
1.根据创新缠枝纹饰鉴别
缠枝纹饰大致可以分为传统缠枝纹与创新缠枝纹,具有一个时期创新意义的缠枝纹往往会成为该朝的典型纹饰,了解它们有助于断代识别。例如宣德的缠枝灵芝纹、缠枝莲托八宝纹,成化的缠枝莲托梵文、转枝竹叶灵芝纹,等等。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仿者可以利用科学技法将仿品纹饰轮廓处理的与真器一般无二,因此纹饰断代只能达到初步断代结果,谈不上判别真赝。
2.缠枝纹的青料发色
明朝御厂制品中,除单色釉、素三彩等少量制品外,青花、青花五彩、青花斗彩瓷等最为常见,由于使用钴料,可根据明初多用苏青、中期多用平等青、后期多用回青的时代特点来对缠枝纹饰进行断代。
3.缠枝纹的绘画的严谨程度
不同时期,由于统治者的审美观及要求不同,绘画严谨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即使绘画同一种缠枝纹,不同时期也会出现不同效果,以成化、弘治、正德三朝为例,虽然青花发色基本一致,但成化制品绘画最严谨、工整。
由于瓷器鉴定涉及到太多方面,以上三点仅是笔者随意补充。除此之外,大家根据各自的擅长,例如胎土或各自时期出现的不同创新造型等等,都可以做为时代特征来辅助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