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元代] 由天民楼藏品再看元青花(上)

[复制链接] 0
回复
2682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进入图展中心图片模式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5-7-12 13:0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前言》
去年(2004年11月)此时,笔者整理过《由东京松冈美术馆藏品看元青花的时代特征》,因当时资料所限,笔者在元青花的器物釉料、底部上釉以及胎土等方面没有足够涉及,至今仍感遗憾。此次整理《由天民楼藏品再看元青花》主要为弥补《松冈》文中欠缺,因此本文着重偏向于上述遗漏问题。
由于笔者见识浅陋,因此关于元青花的许多问题还需要在今后不断探索。
(所用照片:上19枚;中22枚;下21枚。)。
《正文》
一:天民楼简介
“天民楼”是香港企业家葛士翘先生1987年创办的葛氏藏瓷堂号,仔细说来,该堂号还颇有来历。《风俗通》中记载:“葛氏,古葛天氏之后”,文中“葛天氏”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据说该部落能歌善舞,流传有《葛天氏歌》(或称《牛尾歌》),“三人执牛尾,投足而歌八阕”,史册《吕氏春秋.古乐篇》以及新典《词海》等书都记述了葛氏先民歌舞的情形。《新编二十六史》中记载:“葛天氏,其治世也,不言而信,不化而行。俗称熙熙自治也”。因此,葛天氏是远古社会中的理想化领导人,其建立的原始部落也是最古老的和谐社会。“葛天氏之民”,简称“葛天民”,便是指生活在当时社会中的古朴人民。
历代许多文人隐士都认为“葛天氏”时期是理想自然的淳朴之世,因此对这种“葛天民自治”的桃源生活充满无限向往。 例如,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有:“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文中“无怀氏”与“葛天氏”同是原始社会生活中基本纲常和朴素人伦道德的创立者);旷世才女李清照也在《金石录后序》中自谓“葛天氏之民”;其他类似情况不胜枚举。源于以上典故,葛氏家族将“葛天民”一词中隐去其“葛”姓,既以“天民楼藏瓷”暗指“葛氏藏瓷”,又表达出该家族对“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淳朴生活之向往。现在,从葛氏家族低调平淡的社交起居生活中依然可以感受到家庭教育给他们带来的深刻影响。
天民楼创始人葛士翘先生早年喜欢文物书画,六十年代前后开始进行个人收藏,该处所藏元青花及明清官窑精品主要是八十年代前后开始集中收藏的,藏品也主要来源于苏富比与佳士得两家拍卖公司的各地拍卖会。葛士翘先生过世后,天民楼由其长子葛师科先生接手,至今经历父子两代,总计四、五十年的收藏历程,藏品以宋、元、明、清历代陶瓷精品为主,蔚为大观。应该说,如此系统收藏官窑瓷的世界级私人藏家寥寥无几,难能可贵。
1993年,上海博物馆曾经举办「天民楼青花瓷特展」,一次展出青花瓷127件,其中元代青花24件,明代青花57件,清代青花46件,这些藏品很能展示葛氏家族在瓷器鉴赏方面的艺术造诣及雄厚藏瓷规模与实力。当时展中二十余件典型元青花瓷不论数量还是质量都在海内外藏家中独占鳌头,令许多博物馆黯然失色。
二:元青花的凸雕装饰技法
在天民楼所藏元青花大盘中,有件制作比较特殊的青花制品(图1-1)特别值得一提。与其它传世品相比,该器在盘内壁周围花果纹装饰时除常见的青花绘画外,还使用了难得一见的凸雕技法(图1-2),令部分花果凸起呈现强烈立体感。这种装饰手法在元青花制作中显得别出心裁,对今后全面认识、研究元瓷也极有意义。
图1-1:元青花蕉石瓜果纹菱口大盘。香港天民楼藏品。该器使用了比较罕见的凸雕技法。
4 O% G" F. u' J( |9 G7 c; D) Q
: x& f: a/ W' j' S; j 6 t( `7 [. b  J7 W: A7 s9 {4 N
图1-2:元青花蕉石瓜果纹菱口大盘局部。可以观察到使用凸雕技法装饰的部分瓜果纹,形成鲜明立体效果。
0 t( ~/ X4 x& e5 R8 U+ `$ z, n6 p$ d# A  O0 ^

& c( Q8 }% E) [, \图1-3:元青花蕉石瓜果纹菱口大盘局部特写。左下角“品”字状桃纹的顶部桃为凸雕装饰,旁边黄斑为局部漏釉、泛“火石红”处。
# d8 W: l" P% s2 u% X- J; E8 T# H9 i/ D) p. o$ J' v+ C
三:元青花的釉面情况
& N$ o( ~, a7 m& y# j1 N9 ]4 ~1.漏釉情况" R4 J6 b7 F9 Z/ r0 E) G
如果现在烧制瓷器出窑后发现有局部漏釉情况,为保证瓷器质量,制瓷者一般都会在漏釉处补釉,再次入窑烧制(即“复火”)。但是从元青花传世品看,不少漏釉情况并没有得到妥善解决,致使部分器物存在明显漏釉现象(图1-5、图1-6、图4-4、图5-3)。6 O  u3 F7 j$ h9 H( b
6 H6 ]: I; V+ e8 b; H3 q6 z
图1-4:元青花蕉石瓜果纹菱口大盘外侧局部图。该部分漏釉现象不多。
+ G" C4 M2 ?9 U4 u" z
1 }1 j/ Q! x6 E: N% t# l5 K & E; n- D) n, s' r8 I$ D1 i7 W
图1-5:元青花蕉石瓜果纹菱口大盘外侧局部特写。与图1-4部位相比,此处漏釉现象极多,且明显。
9 j9 j$ G4 w& t7 _* m' ]0 w/ x* |# W# R- w; y7 w7 W

2 f8 K" F* ^/ U. C/ u/ ]图1-6:元青花蕉石瓜果纹菱口大盘外侧口沿部漏釉现象明显处特写照片。该处漏釉现象类似于上图1-5,所露胎土呈火石红发色,釉中存在大量的冰裂纹。! \5 R6 w! L4 g" t
2.冰裂纹与作旧) q: P/ n; W% w' A6 {( W  J+ l
在元明清青花瓷中,冰裂纹可能是烧窑冷却时因表面釉层与内部胎土热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瑕疵,也可能是因后天釉面老化开裂形成的岁月印记。正常情况下,只有天长日久冰裂缝隙才会老化、聚集杂质,呈现不同程度的深浅色线(图1-6)。由于不少收藏爱好者过分依赖冰裂开片断代,因此在景德镇制瓷科学技术发达的现在,仿者已经掌握在配置釉水时加入适当特殊原料,调节釉面热膨胀系数,从而使器物烧制后的釉面出现类似于传世品般的冰裂纹(图2-1、图2-2)。7 P: |$ U! l9 W" {8 A, e) p4 D
除了制作简单的冰裂纹,景德镇还有许多专营做旧处理的店铺,他们将器物再次加工,进一步提高仿古效果。如果游览景德镇樊家井仿古街,可以随处见到作伪专业户使用高锰酸钾液等药物浸泡、擦拭需要再加工的仿古瓷,以制作岁月蹉跎效果(图3)。其实,质量好的仿古做旧制品都不会轻易出现在光天化日下,那些不上市面、暗地里流通的高档仿古瓷才最需要小心注意。2 E4 _. T9 p& a6 g1 u
0 u8 T+ o1 L. O3 D! _
图2-1:景德镇仿元青花人物罐局部。仿古者在釉内加入必要原料,烧制出冰裂纹效果。
7 o8 B% C. W2 c2 e) O4 q" Z3 @& {* k, |# D# F
7 R& i, |% p, d( d- F6 [8 }
图2-2:图2-1放大特写。可以观察冰裂纹效果以及釉内气泡现象。
& a* ]9 L$ L7 }5 P* j4 h6 H3 c) g- X$ W

/ n- ?% g2 X, [% Y( r. b图3:景德镇仿元青花云龙纹玉壶春瓶局部。仿古者先在釉内加入必要原料,烧制出冰裂纹效果后,再使用高锰酸钾液浸泡、擦拭,制作出上图土沁假象。
+ u! a' G6 I" N" D' u4 [
& x; s, \8 ]4 r6 T与松冈美术馆苏青颗粒明显的元青花莲池纹棱口大盘(图4)相比,天民楼的同样藏品(图5-2)几乎不太存在颗粒感,将两种截然不同风格的实物局部相互对比,可进一步提高我们对元青花的发色认识。元青花的这一特征在明初的永宣器中也可以时常见到,或许是某些环境因素影响,不少收藏者遗憾的仅承认青料颗粒明显的元、永宣青花(即图4类型),而对颗粒不明显制品则并不了解(图5-2类型),甚至否认。收藏界中类似的片面认识不乏实例。例如,由于雍正青花篆字款的本朝官窑器制作较晚,数量极其有限,因此不少藏者在以前很长时间内都将其做为“民国仿”等赝品处理,甚至部分人至今没有明白,实在叫人感到忧虑。
' s4 q& w2 S6 h1 C+ ?" G, k
; h; x9 S  d6 X8 y+ b/ }2 n图4:元青花莲池纹棱口大盘局部特写。日本松冈美术馆藏品。与图5-2对照比较青花发色。! e% o' g* O  v2 \$ `

) W' r' i5 f* V3 [; g* |; g 7 g% V8 P" w: ?5 `, D
图5-1:元青花莲池纹棱口大盘。香港天民楼藏品。
6 @2 k  ~6 J" s% {: p( x5 z' D: {
' {8 j  N, `. m: j+ p2 Z- M3 w( C / D" _7 B5 q  q/ o
图5-2:元青花莲池纹棱口大盘局部特写。荷叶处有擦拭过的遗痕,很可能是表面绘画钴料后,在没有入窑烧制前因某些意外事故所致。与图4对照比较青花发色。) i; W2 ^% B* r
2 b8 w* S! k# _. R5 a
+ c; Z2 f( z, q3 C6 g' j: D" ~
图5-3:元青花莲池纹棱口大盘的圈线处特写。从器内所绘圈线观察,说明该器在制作时匠工并没有极力注意相关细节。/ O; L! o+ Z! q  R; P. H9 k
. H3 ]% m6 V: a5 Q, w3 C2 i$ K6 s
从这些大盘暴露的胎土看,用料研磨都相当细腻,特别是底部圈足经常摩擦处表现了很强的玉质感,说明该类制品在胎土选料上要求很高。
% J5 y- n* a: G
8 W8 O) a: }8 K  g; _& R; U5 ~图5-4:元青花莲池纹棱口大盘底足特写。底足周围上釉不仔细,导致部分胎体外露,形成鲜明的火石红效果。部分火石红摩擦后,露出细腻胎土。
/ w2 Z; ]( t0 B9 X* Z! l* K5 @- O& e7 i/ C2 K8 y. v
  Z3 c6 i/ I* j; J
图6-1:元青花缠枝花果纹大盘。香港天民楼藏品。* S3 X/ _& I% B) o, Q

- B4 \; P0 V8 b5 I; e' t0 X/ e # ~0 z8 B/ F" w) A% ~! j
图6-2:元青花缠枝花果纹大盘侧部。底部圈足处施釉不均匀,有过薄、甚至遗漏处。$ q0 y$ D2 I/ G7 f; a% Y
$ |, J6 T2 }+ b! Q; W6 j( G

! r" s' q: _- ]4 y2 k: o8 @图6-3:元青花缠枝花果纹大盘的圈足局部特写。施釉不均匀,过薄、甚至有遗漏处。
& ~+ f4 ~* V" `4 r$ k3 C5 I; m+ V7 p' Z; H) p

" @3 j- \( ~- j- I' M 3 c, v" y6 |% Y; F
图7-1:元青花八宝纹菱形大盘。香港天民楼藏品。 " t+ Z. P1 E% H2 _/ m' U0 f- ^$ x( ?* h

3 v7 l" R) V+ V' N# S  s; }* x  C0 ~6 v3 m! z8 M, o- T- L
图7-2:元青花八宝纹菱形大盘侧部。该器的底足修胎、施釉与器6极其相似
  B2 u4 M  s8 {. M- b1 n, y
$ u; k3 \% z& U0 O& ~. p
----摘自萱草园) s/ J" _, I1 ?9 q2 q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863-1-1.html 谢谢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