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最近,山东省会济南举办了“中国首届民间元青花藏品研讨会”,会前多有报道:“其中60余件元青花、釉里红、五彩、蓝釉白花精品大器,蔚为壮观,......”,在一次展览中出现如此多品种、数量的元代瓷器前所未有,会议非同寻常。会后,据会长刘凤君的《会后要述》表明:“大会期间展出青花器,经到会认真反复鉴定研究,专家认为大多数是元代典型器和精品,少数是明代前期的作品,还有小部分其年代待研究。其中25件元代瓷器,经收藏者本人申请,李知宴、孙学海等专家给予鉴定并出具了鉴定证书。”,同时,数名专家的鉴定认可签字赫然写在25件元代珍品鉴定证书上。为扩大会议成果,会后,这些珍品还预计自12月1日至15日在山东省博物馆公开展览两周。
9 R' K# w$ j3 L. ~+ ^% O# f9 |3 X/ z4 l' N' j
“瓷学在海外”是国内瓷界常感窘迫之事,不情愿却又难以回避。国内初次元青花研讨会出现如此惊人的元青花,可谓成果卓然,令国人扬眉吐气。数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的到场演讲、鉴定无疑增添该会议的权威性,与会议报道中的60余件元代珍品一起,构成海内外2004年度瓷器研究的最大亮点。从元青花研究角度讲,该会议在如何系统认识、研究青花课题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从培养国内广大瓷器收藏爱好者角度讲,借助本会议引导启蒙、加深学习,是国内青花瓷收藏走上正轨、步入良性循环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 I( @2 w; _0 S% \0 ]0 F& v
1 ^1 [ a- g$ C9 b8 f 借助互联网,大量的会议、展览现场照片涌现在新闻网站及艺术论坛上,对于不能身临现场的瓷器爱好者来说,借助网络媒体无疑可以领略现场风光,补偿无法到会的遗憾。从数家网站论坛的照片现场报道来看,虽然拍摄技术参差不齐,但感觉数十件会议期间堂皇展览的瓷器中竟然无一件开门元瓷。最使人难以置信的是:以现在景德镇仿古水平衡量,借助照片的拍摄模糊效果,高仿品的缺陷可以得到不同程度掩饰,从而以假乱真。而会上许多“元青花”制作工艺粗糙、绘画呆板拘谨、青花毫无苏青明朗发色。水准到位的鉴别者不依赖视觉把关,仅用手抚摸也难以鱼目混珠。甚至称这些瓷器为景德镇现代高仿瓷,相信仿者也会羞愧难容,更不要说是与历史瓷器制作高峰、绘画精湛的元青花相提并论。总之,网上报道照片与会议宣传大相径庭,若以网上资料衡量,该会议纯属儿戏,荒谬之极与《皇帝的新装》一般无二。" O$ G" l6 i* @- n2 Z- h o0 s
& R. p$ K% g+ {
许多该会“元青花”破绽百出,本文无法一一列举,仅就该会所定一对“元至正青花象耳大瓶”铭文(图1)与戴维德基金会所藏至正元青花象耳大瓶铭文(图2)做简单比较。6 @$ M3 x( k' p9 X7 e
1.图1中至少可以挑选数个现代简体字,如“饶”、“炉”、“帅”等。从历史的角度讲,虽然我国不同时期、不同区域曾经使用过不同简体字,但若完全集中在这一历史时期、这一器物中,却难免显得有些牵强。0 ?& F3 ` M7 v& B, e0 V
2.元朝时“路”下设“县”,“饶州”应为“饶州路”,从元代历史知识讲也有些牵强。
, k% D. @0 A0 Z) S# a' i3.图1中“饶州浮梁县顺城郷德教里荆塘社奉圣弟子......”与图2“信州路玉山県顺城郷德教里荆塘社......”,路、县不同,却乡里一致,过于巧合,不难引人怀疑。/ j7 C2 \& `. }0 j
铭文不仅是学者考证器物年代的主要凭据,更关键是触类旁通,以此加大研究深度。但通过图1可以看出仿者水平似乎过于低下。凭借图1铭文,即使对元青花绘画、发色、釉面特征毫无认识的人,也不应判断其为元青花,因此,这次会议鉴定极其令人费解。
6 z; y6 e7 P, g# q' i1 h. J( f
+ s3 b3 K% ~" u M7 }, a% T. ?
4 b, }4 q/ t _% g& V% s& z; q2 y) @( O5 |8 g
图1:“中国首届民间元青花藏品研讨会”展览中的至正元青花象耳大瓶铭文特写。) R* x0 I: ]. q" k8 T! J
+ n: b6 T" `' I& r
6 t* p$ d9 a, f3 r7 h# u
' o' A! j) _) u r" y$ a+ y _
1 {* ]/ p" R) W4 l. x: h* W* q
图2:戴维德基金会所藏至正元青花象耳大瓶铭文特写。4 h, q& t$ V6 F7 `% r3 }
0 y& K: @" S j4 [0 ^# x$ F
毕竟笔者没有亲临现场,更无法上手仔细品味鉴别,由于会议期间的现场照片与《会后要述》及成果宣传形成鲜明对比,令笔者忧心忡忡。六十余件元代瓷器,若是真品,足以使广大学者系统认识元瓷制作发展、弥补现今研究纰漏乃至推动今后瓷器研究,其意义可谓举足轻重,数位专家学者功劳大矣!若反之,则数位专家学者的鉴定证书岂不成数年内海内外最大的瓷界骗局与笑谈?而那些虔心膜拜,远赴会场、省博参观学习的瓷器爱好者又岂不是本研讨会最大的受害者?暗自思忖,无不令人痛心疾首、不寒而栗!) Y4 t7 o) a+ }) z
- b- v8 P$ l2 g# }6 l- a
----摘自萱草园
3 y$ U; R- I6 _5 l7 Z4 k# ?+ m2 ]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862-1-1.html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