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我是读书毫无成绩的人,所以只有失败的经验,决无成功的经验。但从失败的经验中所得的教训,有时比从成功的经验中所得的,或更为深切。同时从民国三十六年办《学原》起,在整整的十二年中,读过各个方面、各种程度的许多投稿,也常由作者对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而联想到各人读书的态度和方法问题,引起不少的感想。这便是不足言勇的败军之将,还敢提出此一问题的原因。 不过,我得先声明一下:我的话,是向着有诚意读书的青年学生而说的。所谓有诚意读书,是恳切希望由读书而打开学问之门,因而想得到一部分的真实知识。若不先假定有这样的一个起点,则横说竖说,都是多事、白费。 ![]()
9 _6 E% ?" K! {2 {9 ^
首先,我想提出三点来加以澄清:
; ]( M* x* U- M& A8 C
& d+ w" d3 t3 C; \/ B! k0 m/ i
, R7 M. j8 Q- C5 F/ r/ Z第一,读书的心情,既不同于玩古董,也不同于看电影。 玩古董,便首先求其古;看电影,便首先求其新。仅在古与新上去作计较,这只是出于消遣的心情,若读书不是为了消遣而是为了研究,则研究是以问题为中心,不论是观念上的问题,或是事实上的问题。问题有古的,有新的,也有由古到新的,问题的本身便是一种有机性的结构。研究者通过书本子以钻进问题中去以后,只知道随着其有机性的演进而演进,在什么地方安放得上古与新的争论、计较? / H" W0 ]% e! O7 l% e* @( I
) P% Y# x* v: y9 e
% D/ f. A' K$ h2 h- b" y( i
! I& _" j+ D9 f( |+ I. [- h$ |: o9 m- p/ Z
第二,“读书应顺着各人的兴趣去发展”的原则,我认为不应当应用到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上面。一个人的兴趣,不仅须要培养,并且须要发现。人从生下来知道玩玩具的时候起,因生活接触面的扩大,每个人的兴趣,实际是在不断地变更修正。就求知识的兴趣来说,大学各院系的必修课程,正是让学生发现自己真兴趣的资具。假定一走进大学的门,便存心认为哪一门功课是合于我的兴趣,哪一门却是不合的,这便好像乡下人只坐过板凳,就认定自己坐的兴趣只是板凳一样。就我年来的观察所得,觉得真正用功的大学生,到了四年级,才能渐渐发现自己真正兴趣之所在。 S- J( m @* n2 f4 Q0 l
! \( x, h/ P7 h- @
6 G# U, u5 J( O. [; o- l7 L. t * C6 I8 I2 L$ A* b! r9 I( G" j
3 \' V l8 G3 h* N4 J. D8 `) b凡在功课上,过早限定了自己兴趣的学生,不是局量狭小,便是心气粗浮,当然会影响到将来的成就、何况各种专门知识,常须在许多相关的知识中,才能确定其地位与方向,并保持其发展上的平衡。所以认真读书的大学生,对大学的必修课程,都应认真地学习;并且课外阅读,也应当以各课程为基点而辐射出去。对于重要的,多辐射出一点;其次的,少辐射或只守住基点。随意翻阅,那是为了消磨时间,不算得读书。 1 K6 d3 z7 b8 Y/ Y1 V
* `1 n6 }1 f& R# e& K
9 x1 t: Q) Y7 M0 |0 B
第三,一说到读书,便会想到读书的方法;不错,方法决定一切,但我得提醒大家,好的方法,只能保证不浪费工力,并不能代替工力。并且任何人所提出的读书方法,和科学实验室中的操作于续,性格并不完全相同,因受各人气质、环境的影响,再好的方法,也只能给人以一种启示。 并非照本宣科,便能得到同样的效果,真正有效的方法,是在自己读书的探索中反省出来的。师友乃至其他的帮助,只有在自己的探索工作陷于迷惘、歧途时,才有其意义。希望用方法来代替工力的人,实际是自己欺骗自己。
- f R9 Z0 g. l8 e7 g# v! W& m2 s5 U4 j- V' }# h
$ ~. W7 M- s0 M1 a* _6 l8 ~$ e, q& f
![]()
3 ^' L8 g# w3 ]6 W 3 r9 E/ w, B7 N" p# t" U% n
& e6 C& H# t8 g/ |# N; P: D4 l( `2 h# G. \
谈到方法,或者有人立刻想到胡适先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有名口号,尤其是最近正对此发生争论。其实,假设与求证,无疑地,是科学解决问题的两个重要环节;把这两个环节特别凸显出来,也未尝不可以。但是将杜威的《思考的方法》及《确实性的探求》两部三十多万字的著作,乃至许多与此同性质的著作,简化为两句口号,这是从中国人喜欢简易的传统性格中所想出的办法。 5 F: H% \* J5 k# N' d h
; O$ k$ H1 }- ?- K @
C4 r" k4 @* ~2 C9 X9 i( _
% l7 l* }; U3 p- [% w
) ^ I( L- I" r0 p0 I5 V `; B7 X简易,有其好处,也有其坏处,我不愿多说下去。不过有一点我得加以指出,即是读书和作自然科学研究,在一下手时,便有很大的差异。自然科学的研究,是从材料的搜集与选择开始。材料只能呈现其现象于观察者之前。至于现象系如何变成,及此现象与彼现象之间有何相互关系,材料自身,并不能提出解答。 6 q) k0 D: ~) L' D5 A
于是研究者只好用假设来代替材料自身的解答,并按研究者的要求,来将材料加以人工的安排、操作,即系从事于实验,以证实或否定由假设所作的解答。但我们所读的书,除了一部分原始数据外,绝大多数,其本身即是在对某问题作直接的解答。因此,读书的第一步,便不能以假设来开始,而只能以如何了解书上所作的解答来开始。
0 v! t1 L( K* c/ J0 j/ r, y4 o+ F; g9 k; R# D
4 W3 T+ O, h! g1 ^6 t0 Z
) r/ n% j9 ^- U6 M
& y0 g2 f% P4 W/ B% Q8 k. H. p9 h7 {6 |; g8 J- F
在了解书上所作的解答遇到困难,或对其解答发生疑问,亦即是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时,大体上用得到假设;但一般地说,在文献上解决问题,多半是以怀疑为出发点,以相关的文献为线索,由此一文献探索到彼一文献,因而得到解决。在此过程中,如有假设,则其分量也远不及在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假设的重要。有时可能只有疑问而无假设,并且这种对文献所发生的疑问、解决,只是为了达到读书目的的过程,而且也不是非经过不可的过程;我们可能读某一部书,并不发牛此类疑问,或者前人已解决了此类的疑问。
[, n! ?( C. q. A如读此一部书觉得不满意,尽可再读其他的书来补充,犯不着去假设什么。读书真正的目的,有如蜜蜂酿蜜,是要从许多他人的说法中,酿出新的东西来,以求对观念或现实作新的解释,因此而形成推动文化的新动力,在此一大过程中,分析与综合的交互使用,才占了方法上的主要地位。 ! X, ]' {6 C9 p3 O" Q, {
5 ?) W0 X Q# |, d$ R$ G: P, f' X$ y9 h2 `: c1 `
A/ U6 J* d" Q% M% Q5 x$ J7 r
5 o o7 p# k6 |8 }
方法,实际即是一种操作;操作是要受被操作的对象的制约的;被操作的对象不同,操作的程序亦自然会因之而异。许多人似乎忽略了这一点,于是无意中把方法过于抽象化,不仅将文献上的求证,混同于自然科学中的实验,忽略了在中国文化中不是缺乏一般的求证的观念,而是缺乏由实验以求证的观念,并且将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假设,以同样的分量移用到读书上面来,于是产生了:
( `# Q6 y0 P; Y1 G: |7 W(一)读书专门是为了求假设,做翻案文章,便出了许多在鸡蛋中找骨头的考据家,有如顾颉刚这类的疑古派。
( ~, B. v8 X A(二)把考据当作学问的整体,辛苦一生,在文献中打滚,从来没有接触到文化中的问题,尤其是与人生、社会有关的文化问题。这种学者,才真是不生育的尼姑。
9 w! i: w4 g5 L! G5 \(三)笨人将不知读书应从何下手假设,聪明人为了过早的假设而耽搁一生。因此,我觉得胡先生这两句口号,可以有旁的用场,但青年学生在读书时,顶好不必先把它横亘在脑筋里面。
; k' A% j, `* q7 \! k7 l2 J: L
7 M5 E8 c, L3 k/ _2 S" X$ g3 x5 H7 f% t3 U Q0 l8 {/ [6 K
![]()
* U( C2 h' u4 t/ Z& f + p! o0 a7 z! ]# f& Y- v0 ~1 r7 k( t
- \5 {% M9 t! p) W# [$ D现在,我简单提出一点积极的意见。我觉得一个大学生,除了规定的功课以外,顶好在四年中彻底读通一部有关的古典,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并借此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因而开辟出自己切实做学问的路。读书最坏的习惯,是不把自己向前推动、向上提起,去进入到著者的思想结构或人生境界之中,以求得对著者的如实的了解。
/ J+ A, Q) ^( E* g. L, w1 d" M却把著者拉到自己的习心成见中来,以自己的习心成见作坐标,而加以进退予夺,于是读来读去,读的只是自己的习心成见;不仅从幼到老,一无所得,并且还会以内己的习心成见去栽诬著者,栽诬前人。始而对前人作一知半解的判断,终且会演变而睁着眼睛说瞎话,以为可以自欺欺人。这种由浮浅而流于狂妄的毛病,真是无药可医的。
% O# I# I- D- q" q& o" H# e- r$ @" Z% a
: n( n2 l# [+ f. E6 E, a
所以我觉得每人应先选定一部古典性质的书,彻底把它读通。不仅要从训诂进入到它的思想,并且要了解产生这种思想的历史社会背景;了解在这些背景下著者遇到些什么问题,他是通过怎样的途径去解决这些问题;了解他在解决这些问题中,遇到些什么曲折,受到了哪些限制,因而他把握问题的程度及对问题在当时及以后发牛了如何的影响。 并且要了解后来有哪些新因素,渗入到他的思想中,有哪种新情势对他的思想发生了新的推动或制约的力量,逐步地弄个清楚明白,以尽其委曲,体其甘苦,然后才知道一位有地位的著者,常是经历着一般人所未曾经历过的艰辛,及到达了一般人所未曾到达的境界:不仅因此可免于信口雌黄的愚妄,并且能以无我的精神状态,遍历著者的经历,同时即受到由著者经历所给与读者的训练,而将自己向前推进一步,向上提高一层。 % U0 I8 |+ h; y! g& o P" H
再从书本中跳了出来,以清明冷静之心,反省自己的经历;此时的所疑所信,才能算是稍有根据的。自然这须要以许多书来读一部书,必须花费相当的时日,万万不可性急的。
* D# I: q% E- P4 u
- h( y( Y& \! V* Y* v" V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39767-1-1.html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