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看完《罗曼蒂克消亡史》我饿了,原来他们爱吃的是这些!(肚子饿的时候表看) ...

[复制链接] 0
回复
1771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6-12-29 04: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 Y7 @0 Y2 m8 z; G

$ y4 R: D& K2 K; P% J要说起今年12月最有话题度的电影,莫过于《罗曼蒂克消亡史》。交错的时间线,唯美的电影画面,一个个可以找到历史原型的电影人物……观影过程中的视觉享受和看完电影后留下的可以细细回味的线索拼凑,都让这部电影更加值得回味。
# F3 X8 H+ _& M2 Y; W6 _/ E% d
比起这部电影当中包含的种种深意,O姐更感兴趣的是这部电影出现过的各种美食。葛优饰演的陆先生和北方客交涉的时候在吃;闫妮饰演的管家王妈操持的一大家子一日三餐在吃;章子怡饰演的小六第一次拍电影回来,絮絮叨叨说着自己的经历,还是在吃……饮食男女,烟火人间,一餐一饭才是日子真正过下去的凭据。

3 g, f3 G( T8 X; h+ S
  [& _+ D. C& s  R
) G  z3 E% k) G; ]9 \6 Q
大时代的罗曼蒂克总会消亡,爱恨情仇再轰轰烈烈,总归抵不过一碗清粥小菜的实在。那些湮没在旧时代的一个个名字,也曾一口口吃出自己的锦绣江山,比起纷繁复杂的历史,O姐更愿意和你一起寻找那些封存在旧时光里的饭菜香气。
( _; r" p$ G6 P7 T! `# _
5 K. g- S# D/ B7 i0 N
# D0 s9 `1 i2 v, j  I; f. @
杜月笙:当年的“海上闻人”
最难舍的还是本帮乡味

! Y/ m$ i) _6 w; c
电影角色:陆先生! Z: o. M# s9 V) y8 S
人物原型:杜月笙
5 s  i% ]( g) m. y2 k: R' N* e/ w4 o
% N% Q9 m* K2 S& W
他爱吃什么?
9 G$ k+ E2 Z3 v, g4 @- H4 z
4 c+ n4 \( s& Z- s3 ~$ B7 {2 o
2 v- v$ S% j  e
在电影中,陆先生几次吃饭的场面,基本没有大鱼大肉。粥一碗,点心若干,两三碟咸菜,即使是豪富之家,也并不钟鸣鼎食,是上海这个西化了的海派城市的特征。

7 r/ I3 k5 f  \/ C6 n4 B$ V
6 W- o, B3 a6 o  O8 s+ N% t% p
2 Z% `( {" Y# l
杜月笙出生在现在的上海浦东高桥,所以对本帮菜情有独钟。他最爱吃的是高桥风味的炒虾仁和炒鸡蛋,德兴馆的生炒圈子、糟钵头两道菜也是他的心头好。这两样都是猪的下水,腥气较重,可经德兴馆大厨的妙手回春,化腐朽为神奇,点顽石为金玉,物质变成了精神,堪称烹饪魔法。
$ x2 g9 ]' Y6 D2 t: d$ X
: R  G: s* G; e+ O# a
▲ 草头圈子
# Z! t- z% T$ }8 J4 U8 C
; J% V3 k+ @, Q
▲ 糟钵头

. i/ ~$ |# o; G8 \2 @- @  r
“圈子”指的不是猪的大肠,而是直肠,草头圈子最早的名字便是“炒直肠”。只能意会,不能细想。不知道最早把草头和圈子放在一起吃的人是谁,单吃圈子太腻,单吃草头太淡,两者配在一起马上成了天赐良缘。
4 i+ h2 a- a$ p. ~# n
. M! N; ?# }1 W$ g& L- R) T  }
▲ 草头圈子

' K4 S7 c% [9 m6 q
在电影中,袁泉饰演的电影明星吴小姐对陆先生说:觉得重庆菜难吃,是因为不喜欢重庆,上海小菜好吃,是因为喜欢上海。这番话放到真实的杜月笙身上也恰如其分,上海解放前杜月笙去往香港,日子久了,对家乡味道的思念也越发强烈。于是他派人回到上海,找到当年德兴馆的老厨师,为了把他们带回香港不惜求告当时的上海副市长。

1 S4 w- v5 o5 U; o3 q; e2 X' v
如此费劲周折,为的就是能够再吃一口糟钵头。
- i" i% Y; I" q7 B+ z* _- `
) e0 P4 r' o0 B. s) U" s3 Z7 c8 @
▲ 糟钵头

( e- z' v  {! n1 {/ X! @! l5 F
糟钵头是本帮菜中的老资格,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这道菜最早差不多就是猪下水的大杂烩,最早只是穷人用来解馋的菜,登不得大雅之堂。直到清朝,一位叫徐三的本地厨师换了种做法,这才从此有了糟钵头这道名菜。
7 f) b- @; Y" ~
在清朝时的江南,吃羊肉就像现在吃鲍鱼翅肚一样,非常难得。而徐三的糟钵头不仅经过改良后能够登席,还能与当时做羊肉最好的厨师齐名,可见其美味程度。

. K  e6 Y3 u+ X9 @, {0 j4 o
# K, Y9 h2 h/ P9 y( l  h$ e( w" w
如今哪里能吃到?
  U+ M, @4 t! V2 l0 h5 f+ `# t
现如今想要吃到正宗的草头圈子和糟钵头,最好的去处当然是百年老店德兴馆

# s; u$ c; p8 ^! c+ L. T. z/ `  F
自从1883年李林根、杨和生创立德兴馆以来,德兴馆已经走过了132年的历史。经过五代人的发扬光大,德兴馆的分店遍布上海各地。最早的十六铺码头的总店,已经随着十六铺的拆迁而搬迁,而在千年古镇——浦东高桥,德兴馆高桥一分店将本帮菜的技艺很好地传承下来,获评上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8 X' J5 S8 {$ u; e( F5 r% m- z
8 Y2 W! c  ~+ n! N$ G9 N

/ z- Q0 J& H1 o6 b
经历了公私合营与动荡岁月,掌柜的姓氏改了,可是用料与手艺百年不变,这里的焖蹄、焖肉、爆鱼、爆鳝在浓油赤酱中煨熟了人心,滋养了弄堂,变成魔都文化的一部分,是上海人秘而不宣的一种腔调。
: B  F8 N# s# V; X, |
除了地道的本帮菜,德兴馆最有名的小吃就是面。只是金陵东路的一家分店,一天就要卖一万两千碗左右的面。而这款“焖蹄二鲜大面”又能占到这一万两千份的二分之一。但其实只要你吃过,就定会口服心服,这筋道的一碗面,非常柔韧,浇头丰富,老上海们绝对能吃得出地道,着实不错,更重要的是性价比高。

, [) s- s$ p" G# a% R
3 k: T6 k8 |  q
▲ 红牌金字的都是镇店大角
  H, I) e* W. ?5 {
到店必点:焖蹄二鲜面;小笼;草头圈子;糟钵头
地址:广东路471号(近福建路)! c. d4 X9 p) M: c
电话: 021-63522535
' C6 H0 d2 q$ [$ F' F( {
7 }* R& X9 e, z" C
胡蝶:半生风尘已过 独留蟹味难忘

* i  I  q4 y1 R' Z' n$ K& \# ^  ?( |8 g* W( \, L/ a6 E; `# T0 J* e

0 }9 g3 z2 m- v
电影角色:吴小姐
: ^* a' |9 ]" ?2 K& V) b人物原型:影后胡蝶
3 \( V( d# C) j2 p3 E9 ]
& o6 W' w+ a7 Q/ A) i, @+ W
电影中由袁泉扮演的吴小姐,应该是人物原型最能一目了然的。一是因为上海话中“吴”、“胡”同音,另一是因为电影中还提到了一个不曾露脸却仰慕吴小姐的“戴先生”,显然所指的就是当年军统的戴笠和电影明星胡蝶的一段往事。
1 Y) ]) q; c7 w8 v/ x3 A% W; K

. w5 j& m' M. }. p  I

2 M& G7 |& d8 L7 Q$ ?她爱吃什么?$ D) m4 h* g# e9 Z; U3 _
当年上海滩最大红大紫的影星非胡蝶莫属,除了她那流芳百世的美丽影像,还有其惊世骇俗的命运。和阮玲玉的红颜薄命不同,胡蝶始终在情色的惊涛骇浪之中柔韧地活了下去,一直活到了八十多岁。看似对往事风清云淡的她,却也有着年少时不能忘却的记忆。
6 w) n: S) B/ Q) k0 o( f' U

5 R# R2 c! ?: P' E; |
5 X$ m1 m& o1 L, ^+ _2 u
这不能忘却的记忆,不是曾经记录下她青春的电影片场,也不是老上海的灯红酒绿,而是大闸蟹。在民国时期的上海,吃大闸蟹是一种风尚,自幼生长在上海的胡蝶一口气能吃七、八只蟹,晚年她侨居加拿大,有朋友去探望时问她:“你最忘不了上海的是什么?”胡蝶笑答:“大闸蟹!”

8 E: B: K, }2 {. U/ S

! b+ N# I( R: `

9 c: ^: S0 Y3 ^9 y9 c, N/ U5 @: p, S
据说在当年胡蝶所属的明星电影公司里,胡蝶因吃法高明、动作娴熟,吃相优美,从容不迫,很有仕女之风,还获得了“食蟹拥趸”的雅号。

  J, a  S' J8 s; ~1 U
& |+ f; n. `& K. U% L) e
8 _* ~% v( P7 {/ x9 ^
其实,爱吃蟹的美人并不止一个胡蝶,清末著名思想家章太炎的妻子汤国梨就酷爱吃蟹。这位大才女出身于贫民之家,胸怀丈夫气概,极有才情,甘愿定居江南直至终老,就是因为嗜好螃蟹。她还有诗曰:“不是阳澄湖蟹好,此生何必住苏州!”
7 j- m% ]- D. S6 h

+ ]( c# ~6 o+ z* O2 T/ n
) F% k( f4 W9 u. }: P+ W
宋庆龄也酷爱吃蟹,哪怕吃了螃蟹会皮肤过敏浑身发痒,都难以抵挡美食的诱惑,经常先吃下抗过敏的药,再吃螃蟹。万万没想到雍容典雅的宋庆龄,竟然也有这么“吃货”的一面……
. ^% U2 q4 m! g
  m# f! W4 O& c
% L- m" W, n- [, u) U; D
螃蟹的做法并不复杂,只要足够新鲜,清蒸就很美味。但是上海人吃蟹,却吃出了艺术,最有名的要数“蟹八件”。据说这是明朝的时候,有人为了吃蟹既能吃得方便又能吃得优雅所发明的,到了民国发展成了蟹四件、六件、八件、十件、十二件等。其中最通行的要数“蟹八件”。到了晚清,苏浙沪一带很多人家甚至把它作为女儿出嫁时的必备嫁妆。
5 L0 W0 W  m( m, v. V% @7 q6 q
▲ 蟹八件

- F3 I6 j6 X% D" r# C: `6 E4 x: o
螃蟹蒸煮熟了端上桌,热气腾腾的,吃蟹人把蟹放在小方桌上,用圆头剪刀逐一剪下二只大螯和八只蟹脚,将腰圆锤对着蟹壳四周轻轻敲打一圈,再以长柄斧劈开背壳和肚脐,之后拿钎、镊、叉、锤,或剔或夹或叉或敲,取出金黄油亮的蟹黄或乳白胶粘的蟹膏,取出雪白鲜嫩的蟹肉。一件件工具轮番使用,一个个功能交替发挥,即使西餐刀叉都难赶上“蟹八件”的精细优雅,让你不得不感慨中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2 q0 k( y: F8 p4 C
/ |2 M7 \9 C" e* H3 l$ O
用蟹八件吃完的蟹,还能拼成这样一只完整的螃蟹,如果不说,你能看出这只螃蟹里面已经被吃得干干净净了吗?

  ?8 L! u- @  P% B, M! p

6 O; E2 q( r' H6 _如今哪里能吃到
5 T+ l2 |6 N) m. Z
解放前,上海的媒体都集中在福州路一带,编辑记者们下班后便要到福州路旁的小酒家,选几只新鲜的大闸蟹,烫上几壶黄酒,大快朵颐。其中以“王宝和”的蟹和黄酒最出名,其“菊花河蟹宴”供应翡翠虾蟹、阳澄蟹卷、芙蓉蟹粉、踏雪探宝、龙女献宝、蟹黄鱼片等精美菜肴,每人还可再吃二只四两以上的河蟹。
, V# a9 w' a+ e0 s$ i
/ u! y% c0 t( o3 C# E
清代乾隆九年(1744年),浙江绍兴热闹的老街上新开了一家店铺,名字叫“王宝和酒作坊”。店主的儿子将祖辈的手艺发扬光大,到上海开了家店,名字从原来的作坊变成了“王宝和酒栈”。1843年,上海正式开埠,开始朝着远东第一大都市迈进。王宝和酒盏在咸丰二年(1852年),搬到了花园路(今南京路)。到19世纪30年代时,上海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黄金期,王宝和酒盏又于1936年搬到了繁华的四马路(今福州路),也是在这一年,店铺更名为“王宝和酒家”。

  E+ ~5 [! z7 E) y6 c

5 e! I+ f  ]2 A+ M9 p4 Z, f
# i: S/ ]+ B: t: O; P0 x  o) x
1979年10月,王宝和酒家推出蟹宴,一举引起轰动,从而拥有了“酒祖宗、蟹大王”的美誉。
; T0 e$ [1 z; x2 n: C
王宝和蟹宴具有“选料讲究,刀工精细,色彩淡雅,口味清淡,滑嫩可口,原汁原味”的特点。单说一项副料准备——姜末:选饱满干燥的山东嫩姜,先批成片、改成丝,再切成粒,这样加工成的姜末颗粒均匀、姜汁饱满,口感十足。姜是“切”出来的,而非剁出来的,仅此可见用心之细巧。

9 y& V0 L& h) U8 g
3 W6 k: s0 ~3 ?& [
▲王宝招牌菜:菊花对蟹形
, q& o4 G9 n+ N4 y: B0 ~7 i
除蟹宴之外,蟹粉豆腐、蟹粉小笼、清炒蟹粉、蟹粉两面黄、蟹粉月饼等美味也都值得一尝。对于老上海人来说,到王宝和吃蟹,早就成了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O% x  B4 p; P* p, x% d$ W
▲蟹粉鲜肉月饼

, [; @" X3 S) R8 q- F
到店必点:大闸蟹、蟹粉小笼、 蟹粉豆腐、 蟹壳黄
地址:福州路603号(近浙江中路)3 o& V1 G3 O+ P7 w
电话 021-63223673
* {0 o9 W) ?; b. l& R
6 v) B% k0 c; i( }+ H
0 ~+ `9 c. v: ^( U; ~2 l) m6 h% q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39716-1-1.html 谢谢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