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都说相声是老北京留下来的,那一口倍儿溜的京腔是标配,就连从加拿大来的老外,碰上相声,也得先把满口洋腔换成京腔。# z; O& A% w) K/ t
+ H3 T/ k" b9 H
' |4 h4 P+ p( ]! B; Q6 K. `) r1 k4 ^" D" ^; J3 L
都说南方人get不了相声的笑点,多半是因为听不懂北京话,但也没挡住德云社一路南下的足迹嘛。, r7 E6 H, O- e1 K5 q
: {1 i5 L& V/ {6 x' f {5 I1 b e5 Y; [& T7 \3 Y8 m6 T4 |
想当初,来自台湾的相声演员刘增锴和德云社师徒三人郭德纲、曹云金、何云伟合说了一段关于“背叛”的相声《八扇屏》,现在看来,令人唏嘘,你们感受下:
) r! t: Q3 H$ S/ o. {
& B$ X4 Q0 ]: U# y, s6 k+ i( Z. Q7 i t
0 Z6 d0 s* N8 d% o" O
! x0 V) @% [# f( g- S& F/ h相声不就是要大家开心嘛,德云社的师父和徒儿们消消气儿,咱们一起听听台湾相声怎么说吧!
, ]4 W/ m6 J3 G5 U
' h3 u. F+ T s. h5 p5 S# \' m台湾相声,是同样打着京腔,还是一口“嗲嗲”的台湾话?台湾腔的相声会很违和还是更有喜感呢?# _9 l! z, m' k9 V; S
- e; K3 ]- j: B
`) ~& c$ s% W) y# Y“相声来自北方,但非要说北京话的话,那在台湾就毁了。”操一口京腔的台湾汉霖民俗说唱团团长王振全认为,任何语言都应该能说相声,闽南语有八音,蕴含高妙,最适合说相声,也应能尝试。# i8 q0 i0 T& S/ Y+ \
4 r# F8 ?* [( a- u' Y; }
& w( j! l+ ]3 t9 A事实上,从自北京来,到流行台湾,相声已成为两岸共同的语言,并不因方言有异而生隔阂。: I$ a, X8 i! P3 Q* |' K! C
# r6 V5 |8 L. L
! ]6 D) i/ q3 Z两个老北京少爷成了台湾相声的先驱
' S' e. u/ {/ q a! Y& [ |8 J9 |& O9 O' ^% M. d9 I6 I0 @: P
2 E* Q" G8 j* M. {: a
$ o! L4 T. X* n3 h魏龙豪和吴兆南, s( `3 I+ y( b$ t% C) }# N
! R5 k4 K3 z3 @! T2002年除夕夜,马年春晚。彼时“吐槽”还不是春晚正确的打开方式,人们刚从小品《卖车》里习得一句“忽悠,接着忽悠”,就眼瞧见观众席里晃荡出一位眼戴墨镜、手提鸟笼的台湾“贝勒爷”来,这便是台湾相声第一次和全国观众见面。
2 H* f8 e. m8 U) P8 I8 H5 p6 `& X( o& x- E% n
_( R: K0 e- q& M* l春晚作品《谁怕贝勒爷》,由著名台湾戏剧艺术家赖声川导演,讲的是光绪年间两名相声艺人给贝勒爷说相声的故事,呈现方式似相声又非相声。
( m% m. I- W1 S7 [ d& e6 s1 ~4 T* [
1 H6 {+ g8 n3 f5 i4 ?: u! \% s5 {$ p' _- g
主持人倪萍串词,说它是“相声短剧”;年后媒体点评,也说“相声小品”;而全国观众听台湾同胞一口用力过猛的京片子使“贯口活儿”,心里都不免嘀咕一句节目里反复出现的包袱:“什么玩意儿?”) c, O0 T0 J" {5 j+ _* d0 O% ~4 o
% l: O9 ^& ?4 e& \
% p/ u4 d: E# U3 p1 N8 Y: K2 h但甭管您喜不喜欢,这就是台湾相声。
/ j* ~# h% ?: b5 `; z% a
8 P& Y) R; m# r/ A9 @: V* w
9 J+ A) E: a1 L* O* m# R9 |“魏龙豪、吴兆南,上台鞠躬!”这是台湾一对老相声搭档的经典开场白。
3 A* H& v0 z3 k5 x8 k `
* m( z( d+ [0 o" x2 @% u, E
4 V( c6 y v( p4 M# ]台湾著名相声艺术团体相声瓦舍“舍长”冯翊纲,这么解释这句开场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台湾,电视还不像如今这般普及。人们听收音机,看不见是谁在说相声,于是“前辈”先报姓名,说句“上台鞠躬”,算是对听众有个交待。- w5 P/ q. I* v' t ]3 u# M
E& F/ l! U+ k. x- I2 H+ T
0 w7 |- `7 T0 v# Y
冯翊纲所说的“前辈”,即魏龙豪、吴兆南两位先生,大陆出生的“20后”,台湾相声行的名家。& U( T% `: J7 V. u \ A6 u2 u0 s" J
/ l# R' W p- X" u* G$ \( P7 Q
6 j6 E7 V6 y. A
两人年轻时都是老北京的少爷,混迹于热毛巾翻飞的启明茶舍,喝热茶、冒热汗、听热乎相声。
3 _' z5 H5 |8 }, j' V6 G3 W0 K" ~; y( R: F5 h
0 J5 {: W" E; R' y1 U& ~* e3 O F
1949年,两人随军来台,硬是靠记忆整理出一套相声作品,开始去台北萤桥的纳凉晚会和各处书场搭档表演。从此票友成专业,既联络了袍泽,也积累了第一批观众,宝岛台湾这才有了相声。
) U% Q! A/ U" X5 p6 z
+ v' h1 O1 ?- P W
: g. j3 r/ Q8 T( K. c8 ?1968年,魏吴搭档在台湾出版第一张相声碟片,后又录制《相声集锦》等专辑,合计收录了250多段传统相声。6 p1 Q. h6 k' j/ H2 S
7 a$ S) x& e8 G' G' F+ W
8 N9 u. R5 E$ I) Z" N
转眼到了1982年,中国广播艺术团说唱团首赴香港演出,第六代相声大师侯宝林在列。吴兆南专程来港,提出拜师。拜师仪式由“文”字辈第七代传人马季主持,“明”字辈第八代传人姜昆拍照记录。
' x& G7 _" P, G
) o# c2 |1 A0 W G* }
- V9 s* B' ^) o0 h姜昆后来评述这段奇缘:“自此,台湾相声有了正宗的传承,台湾相声艺人挺直腰板,走进中国相声族谱大系。”但在冯翊纲看来,吴兆南当时已年近花甲,且名满全岛,拜师侯宝林,“是浪漫,尊重传统之意”。0 r* X) [1 F+ V# q+ i% T
* S7 P" ?& e0 h8 \3 p, u: k
那是一段伤感的往事
; \8 Y. J( r, R
6 w! F; f5 Y8 \4 g1 q8 Q魏吴搭档说相声,初心只为一解乡愁,其中有一个细节:魏先生本名魏苏,魏龙豪是战时失联弟弟的名字。以此为艺名,是为了引起弟弟注意,好来相认。回头再想,收音机、录音带里一句句“魏龙豪上台鞠躬”,是否也是这位手足离散的老北京的一片苦心?
# x9 Z: o% N& Q5 B7 ~
4 S G. X4 J" s x% j5 ~
( E8 g: e) s* b0 W然而,眷村从临时落脚渐成了永久“故乡”,年轻人不再能欣赏遥远的口音絮絮叨叨地抖不声不响的包袱,魏吴二老从大陆借来的相声火种,终于要熄灭了,仅靠散落的录音带勉强维系。
4 R; Q: N: u' A0 z) @+ P7 q" B
( C; v. t' ~- b3 l7 a2 U* K' H6 z: s: T& ^/ s R. g' u- M/ _ ]
“相声在台湾死得太突然。”赖声川曾感慨道,“1978年,我赴美留学,相声还算普遍;1983年,我回到台湾,到唱片行,连老板都不知道相声是什么了。非常超现实。”这超现实,正是当年传统相声在台湾难以为继的艰难现实。
# W$ u( `; c* L* |/ g, S" v+ c" J L6 q1 ]. r: H! X4 j, A& H" m
0 I' |8 B1 T- C! e4 F" x$ `' c当年的相声比后来的周杰伦还火& V- v. ^1 g3 i7 T& H
% c5 @ M+ D% @6 l. K
你知道吗,上世纪80年代,台湾相声专辑卖得比你们的爱豆周杰伦16年后的唱片还火!
6 |: @. L( T. q1 G
$ Z3 p/ J+ z" v! C; n; N6 B/ C
1 V/ z! \+ ^7 S ( M1 i" ^2 `9 d
周杰伦:哼,没我帅!, U6 E" D( N2 V1 n p) R
4 H% R1 Z0 ?0 J& f9 c% X0 B
( T" x7 w, g! [“相声在我们传统民俗当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表演艺术。随着时代的进步,它也慢慢消失了。也没有人给它写祭文。”3 l/ `8 W( \1 F" E
$ V1 ]7 _" f: ?* c/ c8 Y" s1 Z5 Z
# O) q" w$ \/ o- {1985年3月1日晚7点半,台北南海路一家座位不足百的小剧场,上演了这部台湾相声的“招魂”之作——《那一夜,我们说相声》(以下简称《那一夜》)。; S7 @ ]5 _$ w8 J) I
2 f9 H4 ]) H/ O+ B% R" l
& p+ {( }- o8 j9 G) |9 G
这是赖声川创建表演工作坊的首秀,回放当年的录音,演员李立群、李国修谈起没人给相声写祭文时,现场观众笑成一片,再不是魏吴二老磁带里的“罐头笑声”。/ }( i5 O( `5 |. S, ~4 `. [
4 I% l" t+ y% O% {% q
6 L' ^2 I! ]6 \+ B0 Y# t- ?2 p" x
在接下来的两个小时,“观众几乎是三句一笑,五句一爆,该笑的如期笑了,不该笑的也出乎意料之外地笑了。”9 ^' M ^+ T1 u( B: c" g6 U$ [; F& b
# ?! S- K( y6 l. W' c( P+ P( c6 I* a: N) q% D: X7 @ \
赖声川本想探寻“相声死了”,知识分子“该有的态度”,却意外地让相声起死回生。演出实况专辑畅销百万余张,成为当年的白金唱片。16年后,台湾流行歌手周杰伦经典专辑《范特西》,在台销量也不过40万张。
. G& I1 J, M, {4 E$ v' `8 O4 P
r1 }- P, f" J! s! ^
; N M) {5 Z( {《那一夜》片段,请感受一下万芳老师的基本功:( {& J4 v% F1 U) c; h
& V2 X/ D8 D! t" {" F& V' u7 [. H/ K5 c1 \
) {/ o' [1 t! w: L$ |5 G) @$ [/ a5 a
; w' k0 R$ P' X' i, v# C6 P
《那一夜》剧情本身,即意蕴着相声在台湾的式微和中兴:受邀演出的相声大师莫名爽约,华都西餐厅两名主持人强行救场,冒充大师登台,连说了5段相声,分别讲述了5个发生在不同时空,却又相互牵连的故事,最后回环至西餐厅,观众如梦初醒。) a3 ~" o' n. M1 n m$ j! E
/ p- H, Y E. D) J2 n5 g: M: q( O4 M z5 q
这比美国电影导演昆汀循环章回叙事的《低俗小说》还早了9年,足见其“实验性”与“前卫”特质。; p9 ]0 y# P7 G; j" R* k" k* S! I
\0 e4 l/ k5 p. W
8 n0 i" L4 p$ B自此,相声在台湾借戏剧的躯壳还魂,化身新生事物“相声剧”。赖声川带领他的表演工作坊再接再厉,不但重排《那一夜》,还陆续推出了《这一夜,谁来说相声》《又一夜,他们说相声》《千禧夜,我们说相声》等相声剧系列作品,将《那一夜》的“IP”挖掘到极致。开头提到的《谁怕贝勒爷》,即节选自《千禧夜,我们说相声》。
' a1 I I6 T( I7 |1 H
$ [0 U A* k6 T- U: ^8 q4 N6 B4 z7 b
相声剧登陆春晚10年后,姜昆在《曲艺》杂志撰文,提及《那一夜》:台湾发生了一件让“相声”两字走进千家万户的事情。在包括姜昆在内的两岸传统相声艺人眼中,相声剧借来“相声”二字,却绝非相声本身。
) u9 u- G2 a" ^0 J- K
! P9 W/ E/ u) X, I
5 k, m0 l# `% k" \2 J自成一体的相声剧
) x% B" s3 r' i8 o2 f+ B$ f
! } A* I9 C+ s- S& `“一间瓦舍,到底是相声承载着戏剧,还是戏剧成就了相声?”这是化用相声瓦舍2001年作品《东厂仅一位》的台词。; r" B. k. x- e: x
' j" D5 ?5 b2 ~( D" e t; w4 e: P
. u; P6 a) Z, S. y! E! x) b《那一夜》后,在台湾艺术界,传统相声和相声剧之间,几乎形成了华山派气宗与剑宗一般的对立,而冯翊纲、宋少卿创办的相声瓦舍,便是相声剧创作路线的典型代表。+ O! Z: ?8 J8 @
3 C6 L* I: p8 z- _# _
! ~' w5 O# P! t% n( K( T冯翊纲,高雄人氏,眷村子弟。14岁在同学家翻衣橱,偶得全套7张魏龙豪、吴兆南《相声集锦》,“什么玩意儿啊,两个人哔啵儿哔啵儿地”,就在这好奇和质疑中,对相声的迷恋却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 H! u5 |. u/ w+ S% N Q4 g& I2 V' {3 X1 x# g, k
( q' T& L3 h$ D' O" ?后来,冯翊纲考取了台北艺术大学戏剧系,正赶上赖声川“神秘兮兮地”筹办表演工作坊,一来二去混个脸熟,加入进去,至1993年和李立群同台上演新编版《那一夜》,这是后话。
" s8 b) ?- _; q; L( L8 _# |, u9 B7 K$ U, g- D. H. W
* o5 m( @6 |- u9 i T6 e
9 w) F# E4 C9 o; N" M4 W$ G
台湾演员李立群7 K3 q4 \5 ~) Q/ K) z
* K/ L: @8 L+ ?4 M& Z: b9 x' x# s2 S1 i
大学三年级,24岁的冯翊纲在街头照例“撂地”说相声,偶遇一“油嘴滑舌的闲人”,一半阿美族血统的宋少卿。第二年,宋少卿考进同校同系,冯翊纲便与之创办了相声瓦舍。
# q! \' L. {2 h1 B0 `! m x/ K4 d$ z) ^1 l2 z' W, Z3 |' t K9 T
& v& ]$ h. A! ~ t# L
从1997年开始,相声瓦舍沿用《那一夜》“集体即兴”的创作传统,保持着稳定的相声剧产出,《相声说垮鬼子们》《状元模拟考》《谁糊弄我?》……稳稳接住了《那一夜》的衣钵。
: F% d- ^: F7 k; N1 `/ V: I, d* C9 v$ ]4 n
) q8 L! L/ p" Q集体即兴的创作模式,是相声剧区别于传统相声的重要特点:导演首先提出大纲,要求全体演员结合自身条件,现场即兴表演,并由场外人员记录后,交由导演整理,从而形成二次大纲,进行二次集体即兴创作,如此往复,直到导演和全体演员达成共识,当下固定剧本,不得在公演中即兴增删。
" y1 U7 Z' J3 Q4 m' O" ?9 a3 b
; X5 o: ~5 r* Z& R/ B4 G. F% O! N5 Z3 O% t' l
冯翊纲认为,集体即兴创作的相声剧保留了相声的形式,又以其明确的时空设定和核心议题,有别于两个人拌嘴逗乐的传统相声;另一方面,相声剧演员继承了传统相声表演的高度“自觉”,在为“戏中戏”角色代言的同时,置身事外,这又不同于主流戏剧中演员表演时完全的“忘我”。相声剧便是传统相声与主流戏剧的一门“交叉学科”。
7 z+ f4 K7 I3 J" x( k S) U ; B# d. ]+ l* _; [& s
![]()
* e c! ^/ V3 V% Y) m《东厂仅一位》剧照
! `% U1 l* t; d4 z- Z H0 p1 y
# {" ~; B' ~; \2 f) O. v《东厂仅一位》中,宋少卿说,“相声是相声,戏是戏,还是不要搞得太复杂比较好,否则就不算相声了。”冯翊纲答,“只要我认为我在说相声,那么我演的就是相声。像这样,把文艺理论穿插在相声剧作品里,一点都不‘哏儿’”。
1 v4 P; x8 ?. S1 s- p# E ^" R f: A5 w7 u5 a- |9 T
3 y# i b% X% {: y从《那一夜》到今天,31年过去了,冯翊纲还在不停阐述相声和戏剧的纠葛,不知是出于艺术科普的使命,还是面对相声传统的乏力。( f' h5 \3 r# p# z( @4 Y, }
2 y2 K/ v. J6 [/ I1 k' m* B
8 _7 _( J& q0 r% h" }% j
监制 | 刘洪,责任编辑 | 刘娟娟,编辑 | 胡艳芬
* p- F, d Y$ s+ d H( n
* Y/ A8 h/ V! V8 @6 P4 v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29918-1-1.html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