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清淡百合 于 2016-2-27 23:15 编辑 `" N, N4 n' s2 d# T8 a
5 R: ^4 C1 c! Z: b" ~. V# E$ |) _
- k- C0 O: ?8 m
3 h* ^9 Z' s* f- l# U! J- o
# c# e1 u& q3 w1 m: l' p, d從總體看來,歷代流傳下來的古籍分為抄寫本、刻印本兩類,抄寫本即人工抄寫的圖書,刻印本即採用雕版印刷或活字印刷的圖書。但具體區分,又有種種不同的版本名稱。
1 A! U& x& Q& y. y& \/ N0 J0 Q (1)按照寫刻的不同情形,可分為寫本、影寫本、抄本、精抄本、稿本、彩繪本、原刻本、重刻本、精刻本、精刻本、修補本、遞修本、配本、百衲本、邋遢本、活字本、套印本、巾箱本、袖珍本、兩截本、石印本、鉛印本等等。 Z" i% [3 |, `; z. d$ E
8 G( ^5 \4 _; W5 k0 f1 i/ Y 寫本早期的圖書,都依賴於抄寫流傳,雕版印刷術普及之後,仍有不少讀書人以抄寫古籍為課業,所以傳世古籍中有相當數量是抄寫本。宋代以前,寫本與抄本、稿本無較大的區別,但宋元以後,寫本特指抄寫工整的圖書,例如一些內府圖書,並無刻本,只以寫本形式傳世,像明代《永樂大典》 、清代《四庫全書》以及歷朝實錄。+ E; @$ C6 ]( [2 [% F( m" F% x
/ B5 K$ b% ?1 X4 [5 E5 S! q
影寫本明清時期 ,藏書家為保存稀見宋元版書原稿,僱請抄手,用優良紙墨,照原樣影摹下來,版式、字體往往與原本相差無幾,這樣的寫本被稱作影寫本,又叫影抄本。其中以汲古閣毛氏影宋寫本最為著名。, N, N( K# M+ S6 e) n O
! l. N) {. M! d) ~* ]0 T/ |7 D
抄本精抄本由於工抄寫的圖書,非抄寫者親撰。其中抄寫精美,字體工整的稱為精抄本。+ u- V, p; F# U |8 R
: X9 }3 g' O' [! Q. C1 U
稿本已經寫定尚未刊印的書稿,稱為稿本。其中,由作者親筆書寫的為手稿本,由書手抄寫又經著者修改校定的為清稿本。稿本因其多未付梓,故受人重視,尤其是名家手稿及史料價值較高的稿本,一向為藏書家珍愛。* d5 f* K1 r. ~" S) H
( m, e, X& x% W, {7 {
彩繪本以兩種或兩種以上顏色繪寫的圖書。多用於插圖或地圖較多的圖書,如民間流傳的《推背圖》等。0 Q4 V; | ~, o5 t2 r8 w1 t
; m& {1 ]4 r7 N" B% v 原刻本據原刻本重印的圖書。其中凡版式、行款、字體依照原刻本摹刻的,稱為仿刻本、翻刻本、覆刻本、影刻本;對原刻本內容進行增刪校訂或添加評註的,則稱為增刻本、刪刻本、評註本。6 V j# M7 Q6 n8 f1 K5 {) u
# v4 f# c$ _/ w# s 精刻本指校勘嚴審、字體工整、紙墨優良的刻本。其中請名人書寫上版的刻本(多在書版上留有姓名)稱為寫刻本。5 X- o+ I- S& b9 S# P
0 ^$ W; P) W/ N* A& Z. H 修補本遞修本將舊存書版重新修整、補配之後印出的圖書稱為修補本或重修本。有的書版保存時間較長,歷經多次修補,則稱遞修本。如果宋朝書版經過宋、元、明三朝修補的,則稱為三朝遞修本或三朝本。- P; q# s# p' w; k/ E7 X2 H
; |- o* N: g0 H
配本將不同地區的書版,配合起來印成一種完整的書,稱為配本。如清代金凌、淮南、江蘇、浙江、湖北五省官書局出二十四史,版式不同,卻同為一部書。$ U! _/ R7 @% R: T2 T
4 z$ M) Q q; l, \0 b T# Y, \0 c
百納本百納即補綴很多的衣服,利用零散不全的版本全成一部完整的書,稱為百納本。清初人宋犖匯集宋元三種版本印成百衲本《史記》,近代又有百衲本《資治通鑑》和《二十四史》。其中,商務印書館於1930-1937年影印的百衲本《二十四史》最為著名。該本選用當時最古的善本影印。如《史記》用宋慶元黃善夫家塾本,《漢書》用宋景祐刻本,《晉書》以幾種宋刻本配齊,南北朝七史均用宋眉山七史本,《隋書》和《南史》、《北史》用元大德刻本,《舊唐書》用宋紹興刻本,《新唐書》用宋嘉祐刻本,《舊五代史》世無傳本,用清人自《永樂大典》中輯出的本子,《新五代史》用宋慶元刻本,宋、遼、金三史均用元至正刻本,系初刻本,《元史》用明洪武刻本,《明史》用清乾隆武英殿原刻本。4 b* U) W. }/ M, n U) r$ {, a7 c
: F& u& |* W5 g; R& j. {
邋遢本古代書版因刷印多次,已經模糊不清,印出的書被稱為邋遢本,如著名的宋眉山七史到明代還在使用,印出的書字跡迷漫,被稱為"九行邋遢本"(因眉山七史9行18字)。
. Y2 r1 P, t6 X! k 7 k2 |4 r4 v2 ^7 J: L" y" Y4 h0 U
活字本用膠泥、木、銅、鐵、鉛、錫、磁、瓢製成方塊單字,然後排版印刷的圖書,稱為活字本。據沈括《夢溪筆談》記載,北宋中期,畢昇首先發明了泥活字,元代王禎又用木活字排印了《農書》,但均未見存本。現存最早的活字本是1972年發現的西夏文木活字排印本《大方廣佛華嚴經》。明清時期 活字本較多,明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華燧以銅活字排印了《錦繡萬花谷》,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又排印了《容齋隨筆》和《古今合璧事類備要》等書。清雍正年間,內府以銅活字排印了一萬卷《古今圖書集成》,乾隆間又以棗木活字排印了《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此外,流傳到我國的還有朝鮮活字本。
" R9 x; ?6 {# U9 Y: u$ s , |6 N8 S3 F' M5 I
套印本用兩種或兩種以上顏色分版印刷的圖書。常見的有朱墨二色套印本,被稱為朱墨本。此外,還有三色、四色、五色、六色套印本。明代發明分版分色套印和凹凸版印技術,稱為餖版和拱花,這種印刷方法,常用於版畫。
7 B/ z% k) ]& a% w, \, A- F3 Z 9 H. T/ l- U" y9 [6 g0 j* s
巾箱本袖珍本巾箱即古人放置頭巾的小箱子,巾箱本指開本很小的圖書,意謂可置於巾箱之中。宋戴埴《鼠璞》載:"今之刊印小冊,謂巾箱本,起於南齊衡陽王手寫《五經》置巾箱中。"由於這種圖書體積小,攜帶方便,可放在衣袖之中,所以又稱為袖珍本。古代書商還刻印有一種儒經解題之類小冊了,專供科舉考生挾帶作弊之用,這種袖珍本則稱為挾帶本。& J" j( R% N; @$ e
& o3 s5 T3 ^* K& R9 g3 A2 A7 C 兩截本有的書在版面中增加一條橫線,使之分為上下兩塊,稱為兩截本或兩節本。常見於圖文並茂的小說戲曲,便覽大全之類圖書。
# V+ s' p% o6 o* O / f0 _3 N* g. W3 V1 g
鉛印本採用現代鉛印技術排印的古籍。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上海成立了我國最早的鉛印出版機構----墨海書館,咸豐七年(公元1857年)出版了最早的漢文鉛印本《六合叢談》。此後,不少古籍也採用鉛印法。晚清及民國鉛印古籍多用線裝,與刻本外觀形式相似,要注意鑑別。
$ R1 F% I' A% k+ J2 G, z9 T; W: O - \+ U2 H/ q- m+ v. ~: a4 E
石印本用石印印刷的圖書。這也是晚清時傳入我國的一種現代印刷方法。採用藥墨寫原稿於特製紙上,覆於石面,揭去藥紙,塗上油墨,然後用沾有油墨的石版印書。石印與鉛印本均是油墨印刷,與水墨印書的刻本古籍有區別,而且石印本多為手寫軟件字,易於辨認。
* A8 }- F7 Q. Q4 i$ E' E `* |
# y* i3 C8 d4 V# Q2 M (2)按照刊刻時代區分,有唐刻本、五代刻本、宋刻本、遼刻本、西夏刻本、金刻本、蒙古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民國刻本等等。' R9 }4 C: ~* M' l
8 g6 B) ? q. X; q! z; m" Z 唐刻本唐代中晚期雕版印刷剛剛出現,抄寫本仍是圖書的主要形式,流傳下來的印刷品多為佛經和曆書。# L N) R; T; ?$ q# H- k. _" p
, Y l' M. N9 T( ?; N5 ^ 五代刻本五代十國時期(公元907—959年)刻印的圖書。包括後唐、後晉、後周刻印的藍本九經及後蜀、吳越、南唐刻印的類書、別集、佛經。五代刻本大都亡佚,現能見到的多是刻經,有敦煌發現的後晉天福八年(公元934年)所刻《金剛經》,吳越所刻《寶篋印經》等。
2 \3 p" Y% M$ Q
: v$ T. ~) K- d- ]% a 宋刻本兩宋時期(公元960—1279年)在宋王朝統治區域內刻印的 }8 T# Y. \/ e: f0 l
圖書。由於雕版印刷術的普及,官私刻書業極為繁盛,刻書範圍已包括經、史、子、集各類圖書,刻印質量上乘,被歷代藏書家視為珍本。" Z2 x, G4 ^ `5 }
7 a8 W! M) T- x8 |: a& d
遼刻本與北宋同時代,在契丹統治區域內刻印的圖書。契丹書禁甚嚴,遼刻本極少流傳。1974年,在山西應縣佛宮寺木塔中發現了60餘件印刷品,多為遼代刻經,還有最早的刻本《蒙求》。
0 j6 X- Q- [4 L( m2 T+ z8 }
% }1 e- M2 W1 K. h9 E 西夏刻本西夏建國於1032年,1227年為蒙古所滅。西夏自創文字,並以西夏文刻印了《大藏經》等書,但傳世很少。近年考古工作者在寧夏賀蘭山中發現了8冊蝴蝶裝西夏文刻經。
1 F* t. ^ y N7 ^5 q& G/ K1 Q
z2 n# e: B4 Q. e/ M# ~ 金刻本大致與南宋同時,在金代統治的中國北方地區刻印的圖書。其中以平陽府(今山西臨汾)刻書最為發達,官方設有經籍所,主持刻書。金刻本流傳下來的不多,較著名的有《劉知遠諸宮調》和《趙城金藏》。
/ I3 H* ^4 I. W0 X: h$ l' D3 ?
d/ k* U" @8 { W6 l! l 蒙古刻本元朝立國之前在平陽刻印的圖書。基本沿襲金代平陽經籍所舊規。傳世品有1247年刻《析城鄭氏家塾重校三禮圖注》,1249年平陽府張存惠晦明軒刻《重修政和經史證類本草》,1244年刻《玄都寶藏》殘卷等。! y7 G' m1 t; G1 a- W0 g
$ Y- q `6 w+ d: d+ n
元刻本元代(公元1279—1368年)刻印的圖書。北方以大都(北京)、平陽為中心,南方以江浙、福建為書坊集中心。元代刻本流傳較多,且有獨特風格。
+ ^1 P5 S' A$ x7 Y
7 J1 }0 L" {$ C: I 明刻本明代(公元1368—1644年)刻印的圖書。這一時期,無論在刻書地區、刻書形式、刻書範圍等方面都遠勝前代。流傳下來的明刻本以中後期作品較多,正統以前較少。明中期以後刻本有兩個顯著變化,一是出現了適應於印書的仿宋字,二是線裝取代了包背裝。2 O+ M E0 C* M8 \9 p0 K- s9 ^ p
+ q% Z4 w" R! `# k 清刻本清代(公元1645—1911年)刻印的圖書。這一時期,官私刻書業均達到鼎盛。尤其是乾嘉時期,考據學興起,學者熱衷於版本校勘,出現了大批校核精審,刻印典雅的圖書。現今流傳的古籍大部分是清刻本。其中,乾隆前後所刻精刻本受到學者重視,有不少被列為善本。
. y* z8 f( l/ S' B+ \! |& n 7 F! F7 B* c# ] }0 u4 x: X
民國刻本中華民國時期(公元1912—1949年)刻印的圖書,以匯刻、翻刻歷代珍本、善本居多。這一時期,影印、鉛印技術已大量採用,傳統的雕版印刷勢漸衰微。
7 i& v6 K1 u$ C6 r5 U
& K3 f% A6 {/ X/ z$ [7 _' @ (3)按照刻書地域分,則有浙本、建本、蜀本、平陽本、外國本(日本本、高麗本)等。
; W0 {& x m% Q( R$ O- v' e ( z7 j" S5 l2 S5 Z! w
浙本宋代浙江地區刻印的圖書。宋代兩浙路經濟文化比較發達,刻書數量大,質量高,杭州、衢州、婺州、溫州、明州、台州、紹興等地均刻印圖書,因而有杭本、衢本、婺州、溫州、明州、台州、紹興本的區分。
! B4 C$ @, b% q
. c4 N! B7 R; Y 建本又稱閩本,為宋元明福建地區刻印的圖書。宋代福建刻書集書於建寧、建陽兩地,建陽麻沙鎮盛產榕木竹紙,易於雕印圖書,因而書坊林立,一些著名書坊歷宋元明三代未衰,所印圖書又稱為麻沙本。
$ k4 d& i! `7 O8 S 4 R" |: X/ L: x U" @; o1 r# G
蜀本五代及兩宋時期四川地區刻印的圖書。以成都、眉山較發達,成都在北宋初刻印了著名的《開寶藏》,眉山則刻有《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七史及《資治通鑑》等書。蜀本又分大字、小字兩種。* o( g% r4 X H* m J0 H6 T. [
& x) j6 D7 F* Y 平陽本又稱平水本,金元時期山西平陽(又叫平水,今山西臨汾)地區刻印的圖書。金滅北宋以後,將北宋開封的刻工掠至這裡,又設立刻書機構,從此平陽成為北方刻書中心。9 Y* {' s: C; w2 \
; c' Y( Z& y2 Z1 R; q z8 s
日本本又稱東洋本,古代日本刻印的古籍。多用日本皮紙,與高麗本相似,惟質量不及高麗本。日本本常間用平假名和片假名,較易識別。
q) b, B; I, T: I. i1 S$ T * c% J4 p( H5 N: g4 j
朝鮮本又稱高麗本,古代朝鮮刻印的漢文古籍。我國印刷術最早傳入朝鮮,朝鮮刻本繼而傳入我國。朝鮮本刻印比較精美,書品寬大,寫刻清晰,多采用潔白的皮紙。% c7 H# z1 o0 z8 [( g
" @- j; b- h0 y (4)根據刻書機構的性質,又可區分為官刻本、家刻本和坊刻本。
& o" |2 v/ c% a6 r 官刻本由官府刻印的圖書。五代以來,歷朝中央和地方官府均有刻書之舉,但所設機構不同,所以官刻本又有各種不同名稱。主要有:$ t. X8 K6 P7 m( Q/ ?% q
1 F% C5 t P ?8 H2 H1 G 監本歷朝國子監刻印的圖書。主要是各種儒家經典、文史名著。據文獻記載,從五代開始,國子監刻印有九經,北宋承其遺制,繼續刻印經史,南宋時,舊版不存,遂徵調地方版片至京師國子監印書,稱舊版為"舊監本",新版為"親監本"。明朝在南京和北京均設國子監,都刻印了二十一史,因而又有"南監本"和"北監本"的區別。$ |. \. W3 a. p8 ~
" c |' E+ k% i8 s/ A 公使庫本兩宋地方官府動用公使庫錢刻印的圖書。, x+ p$ Z5 G- ^( D' s, u" I
# V8 @ O$ H- `( M& Y& r9 Y+ a4 t x% X 經廠本明代司禮監所轄經廠刻印的圖書。多《五經》、《四書》、《性理大全》等常見古籍。特點是書品寬大,字大如錢,但由於主持其事的是宦官,因而校勘不精,錯訛較多。, a1 D( M, A9 t8 U. G, G7 y
3 w9 s2 ^9 {# l& U! c3 h8 u1 r
內府本明清兩朝宮殿刻印的圖書。明內府刻書主要是經廠本,清內府刻書多殿本。內府刻書往往不惜工本,講究形式,但清內府本校勘亦精。昭連《嘯亭雜錄》續錄有內府刻書目錄。5 x; ], p: z. [
1 | U/ j1 m8 x 殿本清康熙間,於武英殿設修書處,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又設刻書處,派親王、大臣主持校刻圖書,所刻之書稱為殿本。殿本校刻精緻,紙墨上佳,堪與宋刻本相媲美。所刻《明史》、《通典》、《通志》、《文獻通考》等書,一向被列為清刻善本。" P ^7 L9 z6 @' P8 F( B7 R! J
5 ^% a6 o( J! m/ [1 g3 A 聚珍本清乾隆年間選刻《四庫全書》珍本,武英殿採用活字印刷,共刻木活字25萬餘個,乾隆定名為"聚珍版",所印圖書遂稱武英殿聚珍本。後來各地官書局也仿聚珍版印書,被稱為"外聚珍",而武英殿活字本被稱為"內聚珍"。 書局本清同治間,由曾國藩提倡,江西、江蘇、浙江、福建、四川、安徽、兩廣、兩湖、山東、山西、直隸先後創立官書局,所刻圖書稱為"書局本"或"局本"。6 k: \2 G# F8 F% |' S
) p K- X9 {* [) c 私刻本即私人出資刻印的圖書,其中不以營利為目的的私家刻書稱為家塾本或家刻本。自宋代以來,私家刻書持續不衰,有的以室名相稱,如宋廖瑩中"世彩堂本",余仁仲"萬卷堂本",明范欽"天一閣本",毛晉"汲古閣本" ,清納蘭性德"通志堂本",鮑廷博"知不足齋本",黃丕烈"士禮居本";也有以人名相稱,如宋"黃善夫本",明"吳勉學本"。
6 ~1 f8 n& K8 h( y
2 B# f: r+ g+ ^' R 坊刻本歷代書坊、書肆、書舖、書棚刻印的圖書。坊刻本以營利為目的,刻印較差,往往校勘不精,惟宋代坊肆刻書,如臨安陳氏、尹氏書籍舖等,所刻圖書與官刻本、家塾本不相上下。
! ^; _: Q! q) P: p+ a7 Y$ l ; J7 U0 l# _$ T8 w, a
(5)根據流傳情況和珍貴程度,古籍又可分為足本、節本、殘本、通行本、稀見本、孤本、珍本、善本等等。
3 c- k' Z. n; J1 y1 r! A& ` 足本內容完整無缺的圖書。' f1 R% i1 ?. r: X) r
" m' `) k! Q$ P* n" U 節本因原書篇幅過巨,刻印時只節取其中一部分,或是因為其他原因予以刪節,稱為節本或刪節本。/ ]0 c: E2 |8 @0 w! e) I0 T8 H& \
) `, [; q: Y9 ?* } `) `) q
殘本指內容殘缺的圖書。古籍在流傳過程中,由於各種原因造成殘缺,有的僅是缺卷、缺冊,經過抄配,仍能補全;有的殘缺過甚,只能作為他書的配本。一般說來,殘本較足本的價值要降低很多。
( V, T/ s+ S' u7 l0 L1 J" k; c 9 |, k) S; r( U
通行本指刻印較多、流傳較廣、年代較晚的古籍版本。
. q- D7 ^4 X4 `4 z, Y* _
5 [$ i2 ^4 e. e3 ` 稀見本刻印較少,流傳不多的古籍。如明刻方志,歷代族譜、家譜,均不多見。
0 ~" \* ?. E$ V+ s# S! b ! l3 b! Y3 B% \5 e4 Z* o
孤本世所僅見的古代圖書,往往不見於諸家著錄,如明《永樂大典》。國內僅存一部的書則可稱為"海內孤本",如宋刻30卷本《五臣注文選》。
+ d* i. l+ ^4 u2 M! f 7 B( w `- `( p6 f3 ?
珍本寫刻年代較早,流傳很少,研究價值較高的古籍,通常指宋元刻本,內府寫本,有史料價值的稿本及名人批校本。1 E" a2 ?2 g. ]# _( t: S3 _
9 K. c& y+ K- O2 U 善本最早是指校勘嚴密,刻印精美的古籍,後含義漸廣,包括刻印較早、流傳較少的各類古籍。由於歷代藏書家中,善本肯定是舊本,那些抄寫、刻印年代較近的只能是普通本,如晚清藏書家丁丙在其《善本書室藏書志》的編例中,規定收書範圍是:1、舊刻;2、精本;3、舊抄4、舊校。他按照那個時代的標準,將舊刻規定為宋元版書,精本為明代精刻。依據這一劃分,隨著時間的推移,收藏家心目中的善本年代界限也日益後移。民國時期,明刻本漸漸進入舊刻行列,本世紀中期以後,乾隆以前刻本全都變成了善本,甚至無論殘缺多少,有無錯訛,均以年代劃界。實際上,真正的善本仍應主要著眼於書的內容,著眼於古籍的科學研究價值和歷史文物價值。
' q, N2 O3 @- u1 q5 x0 g6 X" B4 t/ z 70年代末,《中國善本書總目》開始編篡,在確定收錄標準和範圍時,規定了"三性"、"九條",這應該是對善本概念的一個完整周詳的表述:: w, F9 G4 g/ j
(1)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或抄寫的圖書。
0 E: V6 C) m% d8 a8 v (2)明代刻印、抄寫的圖書(版本模糊,流傳較多者不在內)。0 q9 i, \' ]$ G6 X* k" ^6 K3 o
(3)清代乾隆及乾隆年以前流傳較少的印本、抄本。
6 P' }; m) a) Z5 @% d6 B (4)太平天國及歷代農民革命政權所印行的圖書。
* Y) B8 M3 D y: ?, C! g (5)辛亥革命前在學術研究上有獨到見解或有學派特點,或集眾說較有系統的稿本,以及流傳很少的刻本、抄本。' s! A/ G9 v/ `0 s
(6)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時期,某一領域或某一事件資料方面的稿本及較少見的刻本、抄本。
8 S' S! t8 H* n' }, Z; X, J( a2 ? (7)辛亥革命前的有名人學者批校、題跋或抄錄前人批校而有參考價值的印、抄本。( G" q a" M0 |
(8)在印刷上能反映我國印刷技術發展,代表一定時期印刷水平的各種活字本、套印本,或有較精版畫的刻本。. K( a: k4 j5 u: A9 S
(9)明代印譜,清代集古印譜,名家篆刻的鈐印本(有特色或有親筆題記的)。
+ i' i: B4 B5 }
2 _& {& e) U% k2 p a2 g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6018-1-1.html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