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我们有 6 个问题,也许可以给你理解中国电影行业一些线索|上海电影节

[复制链接] 0
回复
998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6-6-13 03: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从行业的角度看,你很难说中国的电影节是一个真正产生价值的活动,还是仅仅一个仪式——和戛纳、柏林不同,它们都极少推动交易,而这原本是一群同行聚在一起的最核心任务。

就历届的电影节效果而言,用“一个结果”来形容它们可能更为合适。如果想了解中国电影行业的人在关心什么,这 9 天近 200 场活动是最好的线索。但抓关键词可能不是最好的办法,我们为你提炼了 6 个问题,也欢迎你提出你的看法。

1.为什么互联网没能颠覆电影业?

2014 年 6 月 15 日,博纳总裁于冬在那一届上海电影节上表示,未来电影公司都会为 BAT 打工,“BAT 要什么我们就干什么”。如今两年过去了,在这次上海电影节上,BAT 三家反而没那么高调,只会集中出现在一个大型产业论坛上。

但这并非说,BAT 代表的互联网力量,变得不再重要了。

与于冬的预测不同,电影公司并没有为 BAT 打工,反而是 BAT 越来越像传统电影公司。尤其是阿里和腾讯,他们各自成立了自己的电影公司,带着资本和渠道优势,成为影视行业的生力军。

互联网不再是一个热门概念,正如我们如今不再惊呼互联网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因为互联网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无论阿里还是腾讯,大公司都没有颠覆这个行业的秩序,依然按照投资、开发、制作和宣传等方面来布局。即便互联网带来了资金,带来了线上宣传渠道,也带来了新的发行渠道,但没有改变这个行业的本质。

个中原因很简单,传统影业公司掌握着互联网公司很难获得的内容与制作能力——这个能力如此复杂,几乎就是人性本身,因此无法被以效率见长的互联网所取代。互联网公司可以制造长尾,降低协作的难度,产品可能因为新渠道发生变化,但编剧、特效、宣发……该有的一切都不会少。

正因如此,互联网公司往往选择与电影公司合作,猫眼甚至已经由光线传媒控股。

在刚刚上映的《魔兽》中,腾讯也高调亮相,向电影行业展示了一旦腾讯动员起来自己全部的力量,究竟能发挥多大的能量。但这也恰好说明,腾讯也需要依照电影业传统,慢慢进入这个行业中。这倒是印证了影评人周黎明的一个说法,几乎所有看似会毁灭电影业的新兴产业,最后都成为电影行业的一部分。

2.IP 这个词快过气了吗?

去年曾因“以后的影视行业不再需要编剧”的言论引起轩然大波的阿里影业副总裁徐远翔离职了。在分答的一个回答中,他说:“其实,市场这个东西很有意思。去年的这个时候,不知道 IP 的 out 了,现在再谈 IP 也 out 了。”

徐远翔的话当然有耸人听闻的成分在,但的确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只谈 IP 无法增加自己在这个行业的价值。今年只有两个论坛与 IP 有关,一个是豆瓣的“好故事到好电影——豆瓣阅读如何从创作者群体出发撬动电影项目”,另一个则是网易的“华语电影风向标之影游互生”。

两家公司都是行业新手,更严格一点说,还在行业边缘徘徊。虽然前者在半个月前上线 “影视改编” 栏目,邀请影视行业的专业人士参与豆瓣阅读中作品的影视改编,后者也在去年 12 月成立了自己的影视公司,想要探讨的是究竟如何才能成功地把游戏改编成电影。

市场对于两家公司更多的则是质疑。豆瓣要如何吸引优秀的编剧、小说和剧本如何转化依然是个问题。网易则需要打破游戏改编电影通常都会扑街的魔咒。市场并没有因为两家看上去都掌握着大量的 IP 而对他们表示出赞许。

影视行业的本质还是好故事。开发 IP 确实能够帮助影视公司延长自己的产业链,从而对冲一个电影项目当中蕴藏的风险——这正是如今的好莱坞选择的道路。不过好莱坞的前景正在一路下滑,出票量从 2002 年的 15.75 亿张降低到 2015 年的 13.34 亿张,这里面所谓的 IP 开发(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续集开发)消耗了多少观众的信心,答案已经日渐清晰。

3.资本会拯救电影,还是破坏电影?

电影作为一种很费钱的艺术,全球皆是如此。但中国电影行业和资本的关系更为特殊。作为一种投资形式,中国聚集的热钱可能多于全球任何一个国家。这不仅仅因为它是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还因为更大环境里的经济形势。

不过如今谈起资本,电影圈显得警惕了很多。在实际合作上,二者依然存在诸多冲突。

在好莱坞,大片厂自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资金池,他们自身便足以支撑起多数电影的生产。但中国,如今并没有足够的电影公司能够持续投入资金,维持电影市场,因此给了不少外部投资者机会。

很多投资者已经不满足于仅仅向几部电影里投钱,他们往往试图投资电影公司,甚至自己成立电影公司。上半年,不少原本业务与电影无关的公司,如中南重工、58 同城,纷纷开展自己的电影业务,大量热钱涌入电影行业,甚至引起了证监会的关注。而在上海电影节上,很多新的电影公司或者基金也会举行发布会,向众多同行问好。

而资本进入电影之后,带来的影响也远不是几部电影或者几家新公司而已。今年三月,《叶问 3》票房造假事件曝光,施建祥博士利用旗下公司,把《叶问 3》作为金融项目操作,试图在电影上映之前便收回电影投资。

投资者必然追求利益最大化。电影节上另一个活动将讨论电影投资回报率的问题。客观来说,电影是一门高风险收益,如何规避——或者转嫁——风险,是很多投资者关心的首要话题。也正是围绕着投资回报率,各种金融手段运用到电影行业当中,电影成了某种证券。保底发行、买断收益……这些操作方式原本并不新鲜,但现在新的玩家给电影带来了新的冲击。

跨界而来的人对电影谈不上太多了解,他们所能依凭的,只有哪部电影现在比较火。不少创作者对此颇有微词,认为他们过多干涉了电影创作的自由,让本来已经脆弱的中国电影行业更加混乱。

4.中美合作,是中国用一个巨大的市场“挟持”了美国人么?

十年前,哪怕五年前,倘若电影行业开一个会议,讨论“超越美国”,引来的声音只能是嘲笑居多,但在未来三年里,中国票房总量将超过美国,这会让很多人的虚荣心开始膨胀。

《好奇心日报》曾在 2015 年用一个月的时间集中报道好莱坞,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是探讨中国人对好莱坞来说意味着什么。

美国新兴娱乐公司 STX 总裁鲍勃·西蒙斯曾分析,在过去,日本、德国、阿联酋都曾带着钱来到好莱坞,但几乎无一例外都在好莱坞吃了亏,但中国不同。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拥有庞大的国内市场,而好莱坞的主战场正从增长停滞的北美转战到全球,中国自然是必争之地。有钱、有市场,这让好莱坞与中国的合作显得格外独特。

以往中国人需要好莱坞的体制管理经验和创意输出,如今依然如此。阿里影业成立至今,已经杀青的项目只有《摆渡人》,但在最新的《古剑奇谭二》电影中,阿里请来了《虎胆龙威 2》的导演雷尼·哈林前来指导。有了好莱坞大导背书,中国公司底气更足了一些。

更重要的是,美国人已经越来越主动,希望通过增加一两个中国明星,若干本地桥段的方式拉近和这个市场的距离。这里指的仅仅是主流好莱坞,也就是那些最容易辨识的美国文化 DNA。如果一切顺利,美国人讲故事的方式可能会过渡到中国,正如我们热衷于穿上他们的 T 恤和牛仔裤一样。

5.为何越来越多人担心票房停止增长?

延续上一个问题,票房(也就是这个市场最值得一说的事情)增长几乎是中国电影行业的命脉。它不仅仅和中国人有关,也和美国人乃至全球电影行业的关注有关。今年四五月份中国市场的冷淡已经让很多人感到紧张——这个市场的驱动力已经显示出虚弱和矛盾的一面:尽管观众的观影热情依然高涨,但没有足够多的电影来维持这个市场的容量。

另外一方面,在本届上海电影节上,有一个论坛专门讨论比较冷门的话题:完片担保。这个词的含义是,倘若电影无法拍摄完成,保险公司会赔付相应损失。

比如《速度与激情 7》拍摄期间,主演保罗·沃克意外身亡,当时有人担心,究竟电影是否会夭折,以及一旦夭折,电影公司损失会有多大。这时完片担保的具体细节这里不做过多探讨,我们可以换个角度看,中国的电影从业者已经尝试如何从投资角度保证电影这个产品的回报率。

长久以来,中国票房繁荣依赖的并非电影,而是影院。“跑马圈地”让中国电影市场维持了每年 30% 的增速。但按照电影调研机构凡影的研究,如今影院扩张带来的票房增长,可能很快会触碰到天花板,但观影人口依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些都是凡影在上海电影节上讨论的话题,他们还将讨论,趋近饱和的电影院下一步要往哪里走。

这同样也是院线巨头们关心的话题。大地影院将讨论院线未来发展的新趋势,而万达院线也会继续探讨未来的电影院会是什么样子。在他们看来,电影院不应该只是卖电影票、卖爆米花的消费终端,不然,电影院会成为一门过时的生意。

6.如果 VR 不是噱头,它离真正的变革会有多远?

6 月 9 日,在上海电影节正式开幕之前,“创·视纪” VR 乐园作为最早的官方活动就已经拉开了帷幕。这个汇集了 PPTV、合一集团、HTC 等从事虚拟现实内容或者技术开发的公司把自己的产品带到了这里,供参观的人试用。

一年前的上海电影节上,VR 这个词语对于大多数人都还只是无意义的缩写,但现在它已经成为了电影圈子里最时髦的概念了。不过这一次,VR 大概不仅仅是噱头,今年的上海电影节上还有一个长达 3 小时的虚拟现实峰会,小米影业、数字王国、幻维数码、以及多家国内外的 VR 公司都会出席。

那些传统的电影人虽然对于 VR 电影的态度不像技术公司那么积极,但相比起全盘拒绝,谨慎可能是一个更好的形容词。他们的顾虑更多来自于如何把 VR 技术应用在电影之上。“说实话,虚拟现实技术成为电影这个事情,大家都还看不清楚。”在去年 12 月的格瓦拉举办的一个 VR 电影节上腾讯影业总经理陈洪伟告诉《好奇心日报》,“我们对于 VR 运用在电影中还是充满疑问和期待。”

在电影发展历史上,罕有能彻底颠覆整个行业、引起产业质变的技术。或许只有有声电影这一技术引发了全面的、本质上的变化。正如同 3D 电影未能取代 2D 一样,VR 技术也很难引发真正的质变。

但也正如同电影行业里的其他技术积累一样,VR 可能会给电影带来持续不可逆的变化。

上一个给电影行业带来质变的技术大概还有追溯到 40 年前的《星球大战》。用影评人 magasa 的话来说,《星球大战》相当于发明了全新的“卖座大片”的概念,让未来的电影走向以动作奇观、视觉特效、系列衍生为核心的开发模式。

这一切的技术基础都仰赖于电脑特效的提升。乔治·卢卡斯为了《星球大战》创立工业光魔,詹姆斯·卡梅隆和从工业光魔离开的 Scott Ross 组建了数字王国,以及彼得·杰克逊和他的合伙人创立的维塔数码。电脑特效也因此成为了一门产业。

电脑特效也改变了电影的叙事方式,随着《独立日》等电影的出现,先前卖座的硬汉动作电影逐渐式微。奇观和特效开始成为电影叙事的一部分。视效大片本身强大的票房号召力也推动着整个好莱坞往这个方向前进。

题图来源:chuansong.me、视觉中国



内容采编自好奇心日报, 不代表北美生活网观点, 除新闻外如有著作权争议, 请联系本站编辑,将立即处理。


谢谢欣赏,开放注册,欢迎加入北美生活网。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15821-1-1.html 谢谢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