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小时候,爷爷会编竹篮、酿白酒,奶奶会磨豆腐、绣布鞋…… 今天的我们,双手除了拿筷子和打字,还有啥技能不? 《手艺与禅心:寻找中国匠人之旅》的作者,正是抱着这样的念头,走访了中国大大小小的城镇和乡村,寻找那些所剩无几的手艺人。 她听他们讲故事,看他们用手做出一件件精美的器物,然后被深深打动。 ; u ?' |, L% X. F* |
想要了解中国有哪些最好的匠人和最美的手艺,这本书不可错过。 收录了20种传统手工艺,建水陶、越窑瓷、核雕、旗袍、缂丝、玉雕、瓷胎竹编、团扇、紫砂…… 听22位地道的手工匠人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其中既有年轻的继承者,也有干了一辈子的老师傅。 正是因为有这些手艺人,那些珍贵而美好的技艺,才能在这个飞奔向前的时代里继续流传。
1 r$ }3 Q& S6 J6 K
下面,是我们从书中选出来的一些手艺。 手艺:旗袍制作 手艺人:褚宏生 褚宏生是上海年纪最大、资历最深的裁缝,人称“海派旗袍的活字典”。他曾给民国时期的名媛们做旗袍,如影星胡蝶、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记者陈香梅等。 " R! R' Z% T' N! b& s0 I
男装也考究地绣上金龙 旗袍是目前最能代表中国特色的传统女性服装。制作一件旗袍,需要测量36个数据。更会用上各种传统的刺绣手法,绣金、绣银、滚边,一道工序花上一两天都很常见。仅是缝制一件普通的旗袍,也需要花上一周的时间。
; D7 z' n# @( M7 S- k# S8 l& S
1 Q9 ?2 S# s1 E p" H0 j褚老先生说:“机器踩出来的衣服硬梆梆的,体现不出女性柔美的气质,人手才能缝出圆润的感觉。”
9 m4 L1 a. W1 {! s; e. U7 s6 r8 T
手艺:核雕 手艺人:谢才元、钟秀琴夫妇 舟山核雕是汉族微型雕刻工艺之一。在桃核、杏核、橄榄核等果核上雕刻,有辟邪之用,或作文人清玩。明朝人《核舟记》一文,生动活泼地描写了明代巧匠的核雕工艺。 4 p# ~$ _* y9 m* r+ ~- N D
& I8 J) h0 v& S( V4 d谢才元和钟秀琴从事核雕已经40余年,一路走来颇似拿着刻刀的“神雕侠侣”。
! J0 S7 A9 s$ y
雕刻时需将果核抵在一块木板上操作,最细的刀,直径还不到1豪米。 一颗成品的微雕需要雕刻数万刀,一刀不对,就功亏一篑。
( K% ^& T) L5 ]+ n
手艺:瓷胎竹编 手艺人:谭代明 张德明
0 U$ e& V+ b2 o/ f0 N竹编,是中国传统手艺中最为古老的一种。但瓷胎竹编的竹子,细如发丝,工艺非常复杂,也曾是皇族专享。随着市场的变化,这门工艺曾一度衰落得厉害。: }2 K0 ^ @) Y% W1 B% C
/ `& r( E8 r- m; W' Z7 g& y6 Q( m
E* x4 P) H, ~2 }& K% E# u/ \+ F- r
谭代明是瓷胎竹编的非遗继承人,她一直耐住寂寞,坚持钻研,可惜十年都没有找到传承人。 故事中的另一位手艺人张德明,则积极与国际品牌合作,将这门手艺推向大众。
3 i, C4 ?( O" N$ H& s3 ]
以往编竹人追求的是花纹精巧和全部覆盖瓷器,而今则迎合现代设计的需求,讲究留有存在空间,突出竹与瓷本身的质感。 / Z/ k/ S, R% S
手艺:乌铜走银 手艺人:袁昆林 “走”字是乌铜走银的精髓。白亮的银流动在乌黑的铜之上,似生命的流动。这个工艺最早出现在清代雍正年间的云南。民国时期,乌铜走银的墨盒特别受追捧,一个月的定量就有3000-5000件。
: n, W9 Z) J d7 }! r9 T- J ) e9 X6 ]) p( q: m0 N, t/ i. M
袁昆林的祖父曾在昆明的银铺里当学徒,后来就把这门手艺带回了他所在的天城门村。
7 o) i7 v. U8 I) b5 J1 j6 r
在凿刻好的铜片上,将熔化的白银填充纹路,形成银色的图案 乌铜走银的工艺比一般铜银工艺复杂得多,除了独门的冶炼乌铜配方和走银技术,更需要全面掌握雕刻造型、书法绘画和微雕等技术。 手艺:团扇制作 手艺人:李晶 团扇,就是圆月形的扇子,又称宫扇、合欢扇等等。 扇子有长圆、梅花、六角等形状;扇面有丝绸、绢等,工艺有苏绣、缂丝、金银镶嵌等;扇柄有木、竹、骨等。一把团扇,太多学问。
" O! y/ X/ H$ g( G# a 5 m* Q) p! K) w2 j& e
! p1 x. w# }- @3 Q+ U
“85后”男生李晶,本是对戏曲感兴趣,后来发现旦角用到的各种饰品、团扇都超级惊艳,就开始走上制扇之路。
: h% D; b# R! n
从一开始修补旧扇,到后来慢慢尝试自己的设计,到现在,他已经江湖人称“团扇男神”了。 2 f* u: ]' F1 L) b" @! G# ?: y
手艺:建水陶器 手艺人:吴白雨 建水陶与宜兴陶、钦州陶、荣昌陶并称“中国四大名陶”。 关于建水陶的精美,季羡林曾写过:“(锅)外表看上去像宜兴紫砂,上面雕刻着花卉书法,古香古色……简直可以成为案头清供,与商鼎周彝斗艳争辉。”
# T+ G7 d( D( E
先雕镂图案,然后再填色泥 建水陶取材于建水的陶土,天然有红、白、黄、青、褐五色,经过比配烧制,成品也有多种颜色。最有趣的是在无釉半成品上进行书画、雕刻,然后填入各色泥土,反复填压,使泥土与原胚上充分粘合后再烧制,最后就形成了各种花纹。
; q- n0 o, ?; D- Y! s
吴白雨是云南大学的教授,研究和烧造建水陶器多年。他希望能恢复云南地方的青花烧造技艺,同时对年轻人报以厚望:要亲手做陶,走向民间,在生活中体会到制陶的快乐。
) {* k$ V+ p1 x9 p" f+ Z3 d6 m' m手艺:缂丝 手艺人:王玉祥 销往日本的缂丝作品
' F3 h+ Q0 |9 p! o6 B* E “缂(kè)丝”是一种非常精美的丝织工艺,被称作“丝中圣品”,一度只是王宫贵族专享。最早的缂丝实物,可以追溯到汉魏时期,因为工艺繁复,主要用于装饰品。到清代时,多用于服饰,以龙袍为主。 ) o- n4 d! r# X* N
+ \; I- R* I9 V! p5 q9 c0 P
王玉祥是南通“本缂丝”的传承人,祖上曾经担任过扬州织造。他和苏州的王金山被日本手工业界称作中国当代缂丝界的“二王”。 ! Z$ B: s) \7 T. ~! Y
他要求家里的子女都参与到缂丝工艺的学习中来,因为这是“家里的事”。他也相信,在这些作品中沉淀的中国传统审美永不会过时。 看完本书将最终明白,手艺人追求的,是专心致志,是自得其乐,是甘于寂寞,最终沉淀而超然物外。 如果不是他们,有些技艺可能早已消失不见。 0 w; H& z C8 q1 c6 D
这本书,同样值得一读 点击封面查看详情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DI5OTkyOA==&mid=2665524957&idx=6&sn=5761dda7990102bf1f9886475ed350ba&chksm=bd52ecaa8a2565bcfd8193bb6d3497dba829bee8779883c22bcace1208a04387f94a9d7ac56e&scene=21#wechat_redirect 《山是山 水是水》套装 日本陶艺师高仲健一26岁时回到了山中生活,专心制陶,一住就是20多年。 这本书里的画,取材自他的日常生活,画上的一两句古诗词,则多半来自他读到的汉文古籍。随笔小文则是他对于故事的描写。画面生动、有趣,文风朴实、淡泊,让人感受到一丝禅意。 + y7 k% b- u3 ^, v) V9 y/ k
这本书,同样值得珍藏 点击封面查看详情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DI5OTkyOA==&mid=2665523519&idx=7&sn=5c2eabd19fe766dba86bb89d9e96848c&chksm=bd52eb488a25625ea1d1deadbb56c666c91dbe5de88752218362e40f0eb235d12c9ef2e4d779&scene=21#wechat_redirect 梁思成《〈图像中国建筑史〉手绘图》 由建筑大师梁思成,亲手绘制于70多年前。读库将其中五十九幅宝贵的手绘建筑图纸依原件翻拍、修复,再版了这套《〈图像中国建筑史〉手绘图》。 超大开本,且无论是其清晰度、还原度,已经远好于当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的,获当年“全美最优秀出版物”那一版。原图纸的纸色和图上的印记也得到了保留,读者可清晰看到当年的笔触。
" m7 O. y/ Q$ m6 [0 i0 i9 y6 k8 b 1 U* j; ^# q/ a' H
《在江湖》
$ k2 E) {. H( D `; O2 ?( X 当红微博画家老树的一份内心告白。陈丹青、蔡康永、于谦、杨葵、钟鸣等多位艺术家和学者共同推荐。 以“日常”、“闲情”、“花犯”、“心事”、“时节”、“江湖”、“桃源”为主题,选择具有标志性的老树式民国长衫人物画,加上最有味道的老树式“歪诗”。又以一问一答的形式,由老树自己讲述从画的经历、师承,谈自己的画,说自己的“诗”,一共七篇。
& A9 F# O! w4 q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37193-1-1.html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