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资讯信息] Instagram 的魔力在哪?--网友吐嘈

[复制链接] 6
回复
5556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6-1-20 12: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蜻蜓点水 于 2016-1-20 08:53 编辑
% U/ ]1 a* q7 j; V7 d
& D& ]8 }1 \- s- Z0 Z* P4 g! E作者:杨昆  来源:知乎
5 {6 y& Q5 b( f% Y7 x3 q
% q8 ^0 P$ w5 h/ M6 q" C; A" x- ]# D# [8 }- I" a& l
Instagram是一个iPhone上的分享照片的应用,是眼下最火爆的移动互联网应用,活跃用户有2700万-在推出Android版之前就能达到这种规模,实在是惊人的成就。Instagram的使用极其简单,从iTunes下载(是免费的),注册,拍照(或者从照片集里挑选现有的),用程序自带的滤镜加上效果,分享,然后等待其他的用户(称之为IGer)来称赞(Like)和评论(comment)。高级用户可以设置各种社交网络的分享,这样每张照片在分享到Instagram社区的同时也可以分享到Facebook, Twitter,新浪微博(Yes!),Flickr, Foursquare,Tumblr和Posterous。用户可以选择完全公开照片,也可以选择“隐私”模式,仅仅对自己的好友公开照片。你follow的人和follow你的人的列表都是公开的,别人也可以浏览,就跟微博/twitter一样。
/ m! L3 Y9 |, L5 @  _# B. b4 D1 R0 S; L) Z( f7 L
Instagram上除了分享照片(中间项),另一个主要行为就是订阅(follow)其他IGer的照片流(左数#1项),跟RSS和Twitter/微博的模式一样,对每张照片只有两个操作:赞(Like)和评论(comment)。在“notice”栏里可以看到三类系统消息:别人给你的赞,评论,或者新粉丝,还可以看到你follow的IGer称赞了哪些其他人的照片。在评论里可以用@其他用户(跟微博一样),还可以用hashtag#来添加关键词。Instagram跟其他SNS一个突出的区别,就是用户无法转发图片,这个产品设计的思路简单到近乎于固执和不近人情,但却自有道理,后面会有详述。0 Y8 i5 Z; B& j# j/ X6 W6 h0 F
. _- j1 C, {/ \) [3 n
Instagram目前只有iPhone版-所有最新潮的应用刚推出来的时候一般都只有iPhone版,但据说很快就会推出Android版了。Instagram没有一个功能性的网站,整个社区只存在于移动互联网上。习惯用网页的朋友可以从其他第三方网站上浏览Instagram的照片(当然,一个真正的IGer是不屑于这么做的-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web的概念已经过时),譬如instagrid,或者statigr.am等。Instagram的团队把所有注意力全部放在照片的分享上,充分开放了API,把建立网站这种费时费力的下游工作任由其他开发商去完成。基于Instagram API的手机应用和网站已经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可以提供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辅助性功能。
% e. Z- C; I" A5 b
8 }) f5 o5 E; F; B# ~& [Why& l' G1 j# n: R5 h6 V/ C3 S
手机上的应用已经这么多,干嘛还要装Instagram呢?从微观层面,有三个因素。
3 Y  \- Q' t. R! Y" R8 E% I, j: J3 d1 p; G& u+ X8 w: R) l
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它强大无匹的分享功能。上述列举的SNS分享设置囊括了眼下所有最具规模的平台级的社交网络(SNS),这是最吸引我的地方。过去十年,总是为照片在互联网上的归属地烦恼,今天是flickr,明天是picasaweb,今天这个被封了,明天那个也不稳定了,今天是facebook photo,明天是Google+。Instagram即时把照片同步到所有这些平台上,可谓一劳永逸。新浪微博的用户可以在我的微博相册里看到所有的照片,Facebook的用户可以在Timeline/Instagram Album里看到我所有的照片(把照片集的access定为公开),世界终于大同了。从我过去几个月的使用经历来看,Instagram跟这些平台的同步几乎完全即时,图片质量保留得非常好。此话听起来简单,要做到还真不容易,另外一个人气爆棚的应用Pinterest的iPhone客户端就始终不能做到即时,稳定的同步(关于罄竹难书的Pinterest,后面继续吐槽)。很多其他的应用无法做到跟境外被GFW封掉的网站即时同步,但Instagram的同步由服务器在后台完成,不在客户端完成,所以分享到这些被墙掉的境外网站毫无压力,不需要国内用户在手机上翻墙。
+ m- `3 v5 f) R! J; k1 g6 s* U, Y) z- E) k( c2 y
说到分享,必须得提一下instagram跟foursquare的妙不可言的同步。在我的foursquare上几乎存有所有我认为值得保留的各个国家的餐饮娱乐场所-foursquare的商户数据库也真是够强大的,太齐全了。但从foursquare的客户端上check-in有个局限性,就是用户必须在商户的GPS地点附近,距离远了就属于off-the-grid,无法check-in。很多饭局上,只有拍照的时间,没有check-in的时间(check-in这件事,在很多人眼里还是比较2的)。这是foursquare的产品逻辑-先决定地点,再决定行为(check-in)。Instagram把这个逻辑反过来了,先决定照片(现在的智能手机拍的照片都默认包括GPS的地点信息),再根据照片内含的地点信息决定在什么地点check-in。所以,我现在通过拍摄照片=>在instagram里分享照片就可以同时解决foursquare上check-in的问题,而且这个动作可以在离开了地点之后的任意时间点完成,方便多了。  l3 w8 B4 r: p- w, i
+ ^/ L1 n- j* i  |& R
喜爱instagram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但不是主要)是它的滤镜,有大概17个滤镜可供选择,可以达到各种老式卡片机的效果。诚然,很多其他的app也可以提供各种滤镜,而且各有千秋,譬如Camera+, WeicoiPhone,Hipstamatic,Magic Hour等。对于最好的滤镜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我觉得Instagram的滤镜组合足够好了,反正,这也并非instagram的独家特长,就算不用滤镜素颜上阵的照片也很多。2 @( H3 \. L& N' z- L; l

) D4 h( s5 ~/ }7 {& C( R4 J另外一个微观层面深层次的因素,则是instagram的社区和群体,以及这个群体所代表的一种生活态度。Instagram的主体用户是喜爱摄影,喜爱用自己的眼光和视角来观察和欣赏这个世界的人。开发者(创始人就是两个程序员)倾注了全部的精力来满足此类用户的需求。上面说到了,instagram里没有转发这个概念,所以,一张照片要想被传播,其实是不容易的,无法通过大家已经习惯的现有的SNS社区的惯例进行viral promotion(A喜欢B,B喜欢C,B转发C的照片,然后被A看到了,A也开始喜欢C)。在传统twitter/weibo的社区里,一个质量普通的信息点可以因为一个偶然相遇的节点(大号V用户)的转发而获得跟自身质量不成比例的影响力,这是此类社区吸引人的地方,也是它们的局限性-因为 信息影响力/信息质量 的比例严重失衡,而且信息点被转发后定义发生变化,成为一个新的信息点,失去了跟原始节点的联系,破坏了高质量信息点内容的完整性和归属性。在Instagram的世界里,杜绝了转发的概念后,所有的信息流最后都可以追溯到最原始的照片,所有的赞誉和评论里附加的内容,都集合在原始照片这个信息点,没有任何流失。这是对摄影者最大的慰藉和尊重,当然也为照片的传播竖立起不低的门槛。所以,一张照片要达到传世的影响,只有一条最根本的道路:be really good(下文会详述如何达到更多的用户)。8 O2 |$ u, v5 o8 w- }

& v9 ~. `0 s& m. }# q+ ?: I. _1 i8 O从宏观层面,instagram的横空出世,顺应了摄影技术的迅猛发展,回归了业余摄影的本质。对于一个普通用户而言,摄影的意义大约无外乎两个,记录和分享。我大概从十年前开始用数码相机拍照,周游列国时积累了很多照片集。基本上每次长途旅行回来都会拍下几百张照片,一张张地剪辑,修改,选出50张左右制作成一个精选集,然后添加caption,并且在caption上花样百出,有全部用摇滚歌名的,有全部用金庸诗句的,有全部用故事情节的,只为了引起更多观众的注意(我觉得大多数都没有注意到,甚憾),然后分享到照片平台上,一开始是flickr,后来是picasaweb,再后来是facebook,有时候caption不能顺利移植还得重新写一遍。。。最后,再群发邮件发给对此可能感兴趣的海内外朋友们。这个过程太繁琐了,最起码是一整个晚上四五个小时的时间(如果有灵感的话),即使对于我这样的熟练工也难以持续下去。我还算是在分享照片这方面尽量照顾到用户体验的人了,每次分享的专辑尽量不超过50张照片,而且每张照片主题尽量不重复,宁缺毋滥。看到很多朋友分享照片就是把不加剪辑的几百张原始照片扔到一个网络地址然后把链接发给大家-难道还真指望有人看么?有朋友愿意分享其实已经是不错的了,更大多数的单反相机用户是只闻打雷不见下雨,注意力主要在装备上(亚洲男性好像都好这一口,似乎手里不摆弄个狗头就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照片还真没怎么见过。) C0 y  g) @- Z) q% q

! o( V2 r3 ^4 b+ `% s8 z5 o9 j不管对于深度用户还是轻度用户,传统的照片分享方式太麻烦了,那种单反相机-线下编辑-线上分享的路数在移动互联网把时间碎片化的时代已经越来越举步维艰了,以致于我们都快要失去了摄影的乐趣。我干嘛要拍照?因为我希望有人喜欢我的照片。如果别人看不到我的照片的话,这些令人头晕目眩的硬件器材指标,各种摄影技术行话,各种分享平台粉丝之间的口水大战,就都失去了意义。而Instagram就专心致志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可以让用户捕捉瞬间的心情和灵感,以最便捷的方式把自己眼中的世界即时分享给尽可能多的用户群。/ z* ]) O( @) o1 L# T. A1 k

! I9 S% w% h- e* x( b8 D3 g! o分享的问题解决了,可照片的质量呢?鄙夷单反相机的IGers能拍出好的照片吗?在iPhone4s八百万像素和iOS设备Retina高清晰度显示屏的支持下,Instagram上的照片足够清晰,质量足够好。iPhone4s本身的相机智能水平已经很高了,在大多数情况下的自动调光和对焦都处理得不错。IGer可以把精力完全放在构图上,不需要担忧其他的技术细节,譬如white balance, contrast, lighting等。我一直不是一个技术流,我拍照以感觉为主,构图是我最在意的环节。我也许说不出来感光度和快门速度的细节,但我有自己观察这个世界的角度。曾经一度考虑过用RAW格式,但觉得太耗时间,而且说实话,现在iOS平台上图片处理软件太发达了,除了构图以外(这个也可以通过cropping来修正)的所有照片元素都可以被调整,真没必要在其他细节上花过多的时间。
: T- ]9 y1 U2 @0 N; m5 |! A2 U1 d6 z3 \
How+ j/ ^8 ]+ b0 y
让照片获得关注有三种途径:1. 通过你的粉丝;2. 通过hashtag;3. 上热门榜/Popular Page。粉丝的前期积累就看个人RP了,当前Instagram上的中国人很少,大部分处于僵尸状态,即使在亚洲内比较也远不及日本和泰国的用户活跃。看那些欧美用户,动则一个十几岁乳臭未干的小家伙就是几百个粉丝,让我很不平衡。我勤勉耕耘了两个月都没有过百。。。目前最活跃的粉丝都不是我身边认识的朋友,都是以前不认识的IGers。通过hashtag,即#,来获取关注是非常必要的,对于粉丝很少的用户的照片关注度会产生质的飞跃。我一般是这样:在网上定期搜寻一下最热门的Instagram tag,把十几个对我的所有照片都适用的事先写好,放在iPhone的备忘录里,上传了照片之后马上在第一时间(动作一定要快)从备忘录里把这些tag粘贴到评论里。几乎是瞬间就会有like进来了,然后在一个小时内逐渐达到10-30条的规模,12个小时后老照片上的新增加like数量就很少了。Instagram里信息的衰变期很短,最热门的tag里的照片出现在首页的时间一般不超过一分钟,在这一分钟里会有大量的用户(几百万,甚至上千万)有可能看到你的照片,等这张照片被挤到第二页后它的潜在观众数量就下降了几个数量级。Instagram规定一张照片的tag不能超过30个。除了那一套很宽泛的标签外,我还会根据照片的主题贴上更加具体的标签,譬如#798。上热门榜是件让人纠结的事情,貌似极难。根据一些用户的反馈,如果在一分钟之内达到20多个的like,基本上肯定能上热门榜,一旦上了热门榜,潜在观众就变成了整个Instagram社区,而且会存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一般会给照片带来几何级别的like增长,达到好几百甚至上千。
8 }* f9 S! X; D, c1 ^$ |$ \- e5 a# J8 M
有几个比较好的摄影/图片工具值得推荐,跟Instagram在一起使用威力非常强大:
8 w7 F  {) N1 p( Q9 m+ r  f- Squaready,把照片变成方形框,而且底板变成白色。Instagram的底板是白色,如果选用的照片是横幅的话,会在上下两端留下黑色的margin,影响效果;另外,Instagram本身只能接受横幅照片,不能接受竖幅照片。这些调整都可以在免费的Squaready完成。+ E9 _1 L1 b; ~* k6 T
-Camera+,很多不同的滤镜,对Instagram现有的滤镜组合是非常好的补充,有些滤镜非常独特,效果惊艳,譬如So Emo和Overlay;界面极其方便,可以很便捷地搭配Scene和滤镜的组合,查看不同效果;有连拍和防抖功能,比iPhone自带的拍照功能强: M/ R5 q' x0 l8 \# S( l
-Hipstamatic,独树一帜的怀旧相机镜头和相纸的搭配创造出非常有feel的照片,在Instagram之前是2010年The App of the Year by Apple(Instagram是2011年的获胜者),可以把拍的照片导出来,但不能对用非hipstamatic拍摄的照片进行编辑,略为遗憾。1 V! E8 k% o2 A( n
-Snapseed,iPhone上的Photo Shop,神器级别,要5-6美刀,但对于有追求的业余摄影爱好者来说绝对值得。界面方便,速度快捷,效果丰富而全面。. s, t' I( o2 j4 [
3 N: i" t( l0 u/ z" _
Which
3 z6 _% M1 j# d* O6 O$ k跟Instagram基本同期涌现出来的其他照片分享app还有以下几个,顺便也说一下:5 q+ @# i1 y* j2 ~$ ~7 ^) z) h
-Path 2,关注用户不能超过50。。。好吧,就因为这一点,足以打消我的任何兴趣。Path 2是分享整个生活的,不光是摄影,虽然它的滤镜也很齐全。我总觉得在Facebook推出了Timeline之后不知道Path 2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它的界面展示非常有创意和视觉冲击力,但也仅此而已。5 T2 m/ \+ E9 L' i( F$ a
-Pinterest,从很多数字来看,Pinterest比Instagram还要火,用户数增长还要快,国内已经有三十多家山寨版了。可悲的是,它的iPhone客户端是我用过的最烂的客户端,没有之一。基本界面跟Instagram类似,但上传屡屡失败,屡屡发生重复上载的错误,用户界面信息从来都不能更新到实时状态。Pinterest可以转发,可以like,可以评论,照理说应该具备被Instagram更广阔的传播途径。但从我的测试结果来看,对于同样的照片,它并没展现出比Instagram更胜一筹的传播能力。5 I( V+ h, v2 n; e- J
-Hipstamatic,从某种程度上Hipstamatic也是Instagram的竞争者,它也有自己的一个社区,但Instagram可以兼容Hipstamatic,而Hipstamatic不能兼容Instragram,所以,谁是主流选择也很明显。
' K. R. x# P6 |7 O% h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4744-1-1.html 谢谢
沙发
发表于 2016-1-20 12:53 | 只看该作者
: A$ c7 \4 [9 h9 F1 ?7 {5 `
起初对于这款app的喜爱在于,总能浏览到很多高质量的图片,为此惊叹不已;进而发展为,能够高质量的处理自己的图片;然后发现,简单的社交机制,也就是关注、评论和点赞能让朋友圈迅速扩大,同时用户也能从中获得乐趣与满足感;最后还包括能方便的分享到第三方平台。而后对这个软件爱不释手,也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5 M9 W- ~* u" k) a6 D! j# `* z- h$ {+ S1 y7 |5 P5 e
首先,作为一个图片处理软件,它的滤镜质量很高,将用户的图片渲染的恰到好处,即使是裁剪之后,也不会对图片的质量造成影响。(除了技术很到位以外,我真的认为这和它们的工作人员的艺术水平也有一定关系。)
9 O' y5 u+ `1 [8 p* X) H( B2 c然后,作为一个图片分享服务,它从拍照到选择滤镜到一键上传分享,仅需三步的线性流程及其简洁方便。调查得知,它上传照片并不是在点击上传按钮后才开始进行上传操作,而是在用户为图片选择滤镜的时候已经开始了上传的工作,从而缩短了等待时间。
/ h. W* B. g4 I最后,作为一个图片社交应用,它评论、like、关注的操作单一但目的明确,一切都是围绕用户所发布的图片,简单的功能与信息呈现,避免了用户在复杂的社交领域对信息进行过多的处理与思考。0 S( w" Z, O% B6 ?
很奇怪,instagram并未做过多的营销与推广活动,却能如此之火,这真的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确实我也思考了很久。也许,在早期instagram积累下来了一批老用户,当它支持分享到twitter等第三方社交平台的时候,这些用户终于找到了同伴,在图片的分享上获得了更多的乐趣;而分享,也使得这个应用的用户迅速扩张。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款软件似乎始终都没有偏离最初的设计初衷与目的,它提供的仍旧是优质的图片处理分享服务,而我认为,这也最终推动instagram本身成为一个优质的品牌。这个品牌似乎也就成为了高质量、高品位、具有气质的代表,那么也必然会有越来越多承认自己品味非凡的用户聚集到这里。
" e- }+ C! w1 y1 k  {那么我觉得在它有了足够庞大的用户基础以及足够响亮的品牌之后,也许能唤醒更多的商业模式,目前已经有了一部分商家在instagram上面活动,发布相关的图片,也就是广告,进而获得众多的关注、评论、like。
# W- I  p0 R' N$ A" T说到这里,我想到了一些关于评论、like的问题,简单谈一下个人看法与设想。为什么商家会选择instagram进行合作,商家又能从这里的用户身上得到什么?首先在instagram无形中成为高质量图片处理分享的品牌之后,若想在其上面获得一定的like与关注,本身就代表图片内容是有一定水准的,而这样的图片作为广告而言也无形中提高了商家的品味与气质,自然会吸引一部分用户;其次,like本身也是一个很好的广告,周围用户的喜爱比直接在广告上大谈产品的好处要更具优势,从而也帮助了商家在instagram中的宣传。那么设想一下当获得了一定数量的like以后,商家又能从中获得什么呢。我一直觉得,facebook所发明得like功能,是极具价值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商家通过like其实能深入挖掘许多的信息,可以从中发掘对某件产品感兴趣的用户群体特征,甚至是某个用户的喜好,继而可以深入的做到针对某类群体或某个人的精准营销。当然了,也许商家从instagram上获得的商业价值与商业模式远远不止这些。
# {8 K: g* i* Q最后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国内并未出现类似instagram一样成功的应用。当然,除了instagram本身,它所出现的时机也恰到好处,当时twitter并不支持发布图片。那么,排除时机这个因素,到今天为止,国内的图片处理加分享的应用也不在少数,但似乎大部分的软件追求的并不是极简以及功能单一,要么就是在本身的社交平台上加入处理分享图片功能,要么就是在庞大的处理图片软件中加入简单的分享至第三方。
+ K' p% p& g+ n& s; X6 W% k5 z前者使用户花费绝大部分精力去关注社交圈子,处理社交信息,图片只是附属品,甚至是一段文字后的画龙点睛,对于图片处理的质量并不关心,亦或是用专业的修图软件去处理,更注重的是一段信息的传播。后者则要在处理图片上加入众多的技巧与功能,对图片本身尽可能进行修饰,拍照处理上传的功能简单与否则不再重要。+ ~: z0 B* k, t) T
以上种种,是我对使用instagram之后的简单的看法,欢迎指正和补充。
. k4 {' E4 M" H8 _7 B' I6 n6 {* H: G: A
作者:Miss靖哥哥
+ r+ E7 t9 w) J1 U- q  }1 x8 Y  U
板凳
发表于 2016-1-20 12:55 | 只看该作者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8 _/ s* P4 ?6 P% w+ b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5 `/ T/ k' r2 V% `1 L+ c. O作者:徐墁倩
* m* g. E8 `! \# n) R7 x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125886/answer/60667559
! |4 ]7 J/ b; u/ {7 Z, W" S来源:知乎
2 |" s- W1 x) J" V0 [/ q3 @% l( K2 N+ s1 K4 D/ j0 }' x
) e5 z8 L, d" I: M9 \. ~3 n1 o/ E
作为一个社交媒体从业者,instagram现在已经取代了微博、微信,成为我个人social media中最重要的阵地,以下聊一聊个人感受:$ c2 v" v, y9 ]: s- p' ?

% `/ y8 I; x& W, T5 H  Q1、社交媒体原始驱动:社交媒体为什么会诞生,因为它符合了人类内心的渴望:“我很孤独,我需要关注。”在数字世界里,屏幕上蹦出来的各种小红点和提示就是社媒中的互动,对于点赞者来说这是“朕知道了”,而对于被赞者而言这意味着“我被关注”,在按掉它的同时内心也得到了满足。因此为了获得更多的赞,我们必须选择一个合适的平台,微博是大号的战场,在微博上一个普通人想红首先必须有优质的内容,其次还要有其他强势大号带路;微信朋友圈对于普通人而言可以得到更高的互动率,即使是在微博最鼎盛的时期,我的微博账号获得的互动也没有微信朋友圈的互动高,这也是为什么普通人的社交慢慢从微博转向朋友圈,而微博上只剩下一群强势大号依然活跃。然而基于熟人社交的微信缺点也十分明显,那就是你的互动永远无法突破好友上限,普通人的微信里几百个好友无法获得上千的赞。instagram让我看到了突破好友上限的可能性,普通人只要有优质内容,也有获得成千上万个个赞的可能。
1 ], y$ i0 L6 ]5 p5 K0 X
6 v! j- Q) h7 b0 A- w! b2、关注原创内容取胜:instagram获取信息的模式只有两种,第一feed信息流,第二hashtag标签,没有转发和分享,因此每个用户的内容都必须是原创的,推广的方式只能是获得更多的粉丝和打上更多相关的标签。那么无论是从标签页获取内容还是从信息流获取内容,得到赞的第一标准必须是内容质量,你的照片棒棒哒,我就会点赞,并且在心里大喊NB。说到这里有的人会问了,那我领导老师七大姑八大姨发了张熊孩子的照片我不点赞吗?IG作为社交媒体自然也包括人情社交这部分,然而对于墙内的中国用户而言,这点既是劣势又是优势,劣势在于你的互动中少了来自七大姑八大姨的那部分,而优势在于我再也不用在社媒中再去做那些违心的人情社交,因为这是一片专注个人喜好的净土。
# t6 S! n, K2 k0 z) e3 I+ ]7 ~* S) i" b3 e. G, S8 P" `3 Y
3、发布时间:我发微博和朋友圈都有点职业病,必须挑互动量高的时间段,对于我个人账号来说互动高峰都在晚上,这时发布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密集的互动,但持续时间很短,有时错过了互动高峰就择日再发。instagram基本不存在这种问题,因为用户来自全球,你睡觉了地球对面的人正在刷手机。但如果你想尽可能多的获赞,那最好在早上起床的时候发布,这样你可以有一整天的时间维护内容,跟粉丝互动,同时IG上内容的互动周期基本在12小时,过了这段时间互动就涨的很慢了。1 w/ c/ \9 K& ~* v0 B

* L  X3 N' z: g: X0 J2 L4 g( z4、交互简单诉求明确:越是简单的东西越容易上瘾,国内的app趋势是将原本简单的app集成为一个portal,各种功能全部通过一个app来完成,比如微信;国外的app相对更简单,聊天、发推、发图要通过不同的app来完成,这也是国内和国外的不同之处。然而有了微信这个复杂的超级app之后,想在某个领域更专注就成了每个人不同的需求,我喜欢发图,我就集中火力在一个图片分享平台。在instagram上,用户能做的就是发图、关注、点赞、评论,需要看得页面只有三种1、信息流;2、标签页;3、个人主页,个人获取兴趣的时间成本更低,不用花费很多精力就能找到我想看的内容。
1 w4 j2 c: `( F5 |% @8 `, c+ s; S7 M4 F0 v
5、开拓视野忘记眼前:这点相较之前有点主观了,作为一个普通上班族,我的生活也是千篇一律的,每天为相同的事情烦恼,如此几年毫无变化,总是想着逃离这种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迷上了网游,让自己进入另一个世界,instagram就是我的网游,当我早上饿着肚子挤地铁的时候,看看那些把早餐做得出神入化的的人;当我选题没灵感的时候,看看那些用无人机拍极限运动的人;当我发愁这个月kpi又没完成的时候,看看那些努力在IG上发广告的人。想忘记眼前的烦恼,去看看世界,instagram就是世界为你打开的那架望远镜。
1 `9 Y) J6 S; {% J. L  c+ s  i. ~1 y" g$ [' A4 r+ g$ F- {
最后安利一下我自己的instagram ID:monkeyxu
/ p( I$ R; ~5 H. [. @8 B9 K7 \* J4 H. }: \9 J
https://www.zhihu.com/people/xu-man-qian-76,PR/Social Media 4 @* C/ q# k$ Z- p6 f! ]+ i
地板
发表于 2016-1-20 13:01 | 只看该作者
instagram重度依赖用户 $ {/ `( ?4 n' ^6 P+ |6 F
知乎用户、梁培、知乎用户   等人赞同 * Q% R8 G, U3 `6 N
. s4 z/ y5 l' v
喜欢上一样东西不容易,而能够长久地迷恋它则更为难得,毕竟在如今这个感情似乎都变得好似快消品的时代还能拥有沉迷于某些事物的热忱实在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 我和instagram的初次接触大概是在去年八月份。一开始主要是被这个app里高质量的滤镜所吸引,随…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125886/answer/35261847
, f, i( U3 c) Q: _& _; N& q
  W8 x$ r- Z* U6 z2 O' [9 r+ v
0 E5 [4 e: C! {& X* @* ]喜欢上一样东西不容易,而能够长久地迷恋它则更为难得,毕竟在如今这个感情似乎都变得好似快消品的时代还能拥有沉迷于某些事物的热忱实在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
' U# O+ W& T% I3 K) Z+ ~- j4 H8 t9 Z5 j/ |8 {) q1 w% ^; Q0 v
       我和instagram的初次接触大概是在去年八月份。一开始主要是被这个app里高质量的滤镜所吸引,随手拍张照片再应用一下内置的滤镜,瞬间感觉照片变得文艺起来,那种体验和使用美图秀秀的感觉实在大不相同。可以说ins是一款专注细分市场并做到极致的优秀应用,目前社交平台上的用户需求那么多,文字啊图片啊视频啊音乐啊什么都想要和朋友分享,可ins却只允许发送图片和视频,而且还只能发正方形的(当然后来发现很多第三方应用可以进行裁图和视频保证你仍然能够发布不规则图形的作品),一开始会感觉特别不习惯,可是用了一段时间后,竟然对这款app产生了依赖,每天不po一张图就浑身不舒服,感觉已经开始利用ins作为生活记录了。Ins的一大优势在于发布的图片基本上能够保证高质量,不会像很多应用一样缩图,使图片看起来会变得不那么清晰,这也是我放弃微博和微信朋友圈的原因。因为是一个专注于图片分享的应用,所以基本上是图片为主文字为辅。图片能够传达的东西和文字比起来更加丰富,也更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据说人的眼睛有5.76亿像素,当你认为言语不足以表达自己的见闻,或者仅仅是因为懒得去发表长篇大论抒发内心的感受,这时只需借助一张用心拍摄的照片,千言万语都蕴涵在一个尺寸为640X640的方格中。* }- O3 @4 h9 K+ V

* H9 E  V+ B3 h       起初我主要关注的是一些粉丝十万或百万甚至更多的明星和系统推荐的摄影师,并没有体会到其作为图片社交应用的魅力。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互赞、互评以及互fo等行为,我在ins上认识了不少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国内的、海外留学的、日本的、印尼的、加拿大的、墨西哥的等等,我发现这些人当中有一些真的非常热情,从认识到现在,几乎会给我上传的每一张照片点赞,有经常给孩子做美味又可爱的便当的nico姐姐,有喜欢王菲、陈慧琳和濑户当麻自己养了一只名叫Fuji的鹦鹉的keiko姐姐,还有坚持po动漫图片的动漫达人dondake……每个人独一无二的特点都反映在他们发布的图片中,虽然不曾见面,但当我将他们照片下方灰色的心形点亮成红色的时候,恍惚间有种自己正参与到朋友们的生活中去的感觉,其实想想即使是真实生活中的朋友,我们和许多人的关系也仅仅靠着朋友圈点赞这一行为在维系吧。当然也有遗憾的时候,比如去年年末认识的lizebf姐姐某一天突然从ins上消失了,还有最近发现二次元同好jane_gin的帐号竟也显示为空。那一刻猛然发觉其实自己和网络上所交朋友的关系是那么脆弱,即使彼此常常在照片底下互相关心嘘寒问暖,像真正的朋友一样愉快地闲聊,可是一旦这个帐号消失,你们的关系会一下子断得彻彻底底,你没有对方任何其他的联系方式,仿佛你从未和他相识,如果不是曾经的评论还显示你@他的内容(对方的回复已消失,点击用户名会提示该账户为空),你甚至找不出你认识对方的一丝证据。他们就这样无声无息消失在茫茫人海中,而我竟还担心着他们是不是出了什么状况,到现在我都还记得喜欢发不同时刻却同样美丽绚烂的天空的lizebf姐姐发过的一张和两个儿子一起玩雪的视频,笑起来是那么好看,可是温暖的笑容我是再也看不到了呢。好在如今在这样一个月活跃用户超过3亿的平台上想要拥有新朋友并非什么难事,那些曾陪伴你一段时间的人就默默地放在心里吧。
6 ^! Z# }/ D/ _# ?6 g+ X, b! ?5 U* }; [( v
       玩ins越久,就越感受到摄影之美。# u/ f+ X  s( P: f# E
摄影关乎生活,关乎一个人对于生活的态度。在我follow的账户中,有一些很有意思的账号,有个账号的主人(@keiyamazaki )几乎每天都会发她做的早餐,乍看很相似却在食材上有所变化,那些早餐精致到我都不忍下口:1 ]$ A( W0 t4 e

4 j% ~0 Q5 [, M1 I有一个(关注了太多人一下子找不到了QAQ)会发布各种各样关于建筑的照片,让我了解到建筑设计的美妙;
% A1 Z! s$ V0 K3 f- Q0 }& W8 @( T( M4 j7 H
有一个(@d0125)大量地运用黑白摄影,黑白摄影几乎全部是对于光与影的应用,剔出了色彩这一抓人眼球的因素,只剩下看似单调的黑白两色,而这却对摄影师的构图等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 r$ v7 Z. v, I% T: ^% X4 F0 z% V* W; G: [0 f: c6 }4 a/ ?5 Y
还有一个(@monchouchou)发布的照片具有浓厚的日系风格,略微的过曝、虚焦、低饱和度等技巧的应用使得所有照片风格一致,看起来清新淡雅、赏心悦目:正是长期欣赏这些摄影师、艺术家以及业余摄影爱好者的作品,让我逐渐对摄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开始自学Photoshop(事实上我认为将照片使用PS处理过后再上传到ins上违背了该软件“即刻分享”的初衷,但是为了发布的照片的高质量和美观,有时我又不得不做出这样的选择),开始看一些摄影类的图书及杂志,还开始研究手机上的各种修图 app,甚至为了能够使用一些App store上独有的app而换了一个苹果手机(换的是国内都停产了的5,相对便宜,当然同时也是看中了iPhone拍照的性能),我当然不敢自称摄影爱好者,充其量只能说是喜欢上了手机拍照及后期修图。我想做的是想在有着诸多限制的手机摄影范围内拍摄出质量较高的作品,首先摄影的内容极为重要,在日常生活中,只要遇到了打动你的一瞬间,最好毫不犹豫地将其用相机记录下来,哪怕时间仓促、拍摄的不是很好,但那确实是打动你的时刻,而能够直指人心的作品一定是有意义的。其次后期也很重要,后期就像是给照片化妆一样,你可以选择素颜示人,但如果化妆能够提升个人的魅力为什么不去做呢?有时候稍微地调整一下照片的明暗、色调等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惊艳效果,或者一开始没有想好如何构图的话利用后期裁剪也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虽然ins本身提供的滤镜已经很强大了,但是用久了还是感到些许厌倦,尤其是整个平台上充满了雷同的ins风格的照片之后让我不得不寻求其他不同风格的滤镜。于是利用众多强大的图片美化app,我成功地拯救了不少已被我列入废片之列的照片。2 Y1 N4 j% }% J5 Y# L
* Z& J4 [& f" Y9 C% k. `/ M$ l
       自从患了ins依赖症以后,我走到哪里都会更留意四周的人物和景物,非常渴望捕捉到转瞬即逝的美丽场景,我观察过各个时间段的天空,醉心于夕阳和晚霞,我开始留心身边的各式植物,以及不同天气状况下它们的状态,在进入高层建筑时总是想办法走到窗边去看看在不同的角度所能浏览到的城市一隅的俯瞰图。总之,自己时刻处于一种“希望收集到尽可能多的素材”的状态中,尤其是去了新的地方,特别是景色优美之处,自己会立即变成“拍拍拍”的模式,完全停不下来。每一次出行回来发现手机里存了好多图就会特别兴奋,迫不及待地挑选出比较有潜力的开始耐心地修图,好像在精心地包装一件珍贵的礼物。有时候对同一风格厌倦了,便会绞尽脑汁地思考有创意的构图或者调色,力求每一张照片都能充分展现和它自身内容相符合的魅力。就像有些人(包括我)不美图决不发自拍一样,现在更是不修图不敢上传照片,上传原图对我来说就像让自己的照片“裸奔”一样,因此每次必定要把它打扮得美美的才敢展露给大家。我大概也已经患上了不修图会死的强迫症吧。
3 }/ g( v( F1 [8 V% O% f& X' U4 v# s/ u
       差不多就写到这里了吧,突然想起来年初的时候我还写过一篇蛮长的《Why I am into Instagram》,对,没错,是英文的,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大概就是当你真的很喜欢一样东西的时候会想用各种方式来表达你的喜爱吧。最后吐槽一点,因为某些原因ins被封以后只能用VPN登陆真的超级不方便啊,真心期待尽快解禁!另外这只是一个只能发图的软件而已请不要视其为洪水猛兽好么这样子我还怎么和国内的小伙伴愉快地玩(dian)耍(zan)啊!!!
  n) M( |# @+ ~3 J' o% }% X8 K( ?3 u
       第一次在知乎上回答问题,我只是一个很喜欢instagram的普通用户而已,希望借由这个平台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不知道像这样放出别人的照片算不算侵权......; \; ?) e8 J* [
最后附上自己的一些作品,以及ins账号:@lavida327zq,顺便求赞~ & i) O2 G) ]  b& }: H) y

" U4 L" H0 z0 @" U; W* C: H  l4 |& W0 f5 H' @9 k* i2 t* x

/ [: |9 h/ `0 v: P' U# z7 R
5#
发表于 2016-1-20 14:13 | 只看该作者
Instagram 使用上存在诸多限制,算是用户体验差吗?为什么还能这么流行?  7 d" U. P- F$ \$ m, W' @% @
相比其他类似功能的app(比如Facebook, 微博,lofter之类),Instagram的功能上有很多不便:
: Z* U- L* D& i7 l1.照片必须剪裁成正方形( b3 W8 l7 L" k2 H" {* O+ N0 R* y
2.无回复键,也不像更为大众习惯的facebook直接打对方名字来@以达到回复效果,而必须要打“@”
: E+ o7 I2 D$ K& O3.不能发组图,只能发单张,且也因此容易被朋友刷屏5 C3 x* \8 d! V" p6 F
4.一经发送不能修改照片评论(现在已经可以)2 W* J6 g" _+ H* J  ], ~5 y
5.视频读取没有进度提示,经常不知道怎么样才能播放( k7 i# z6 `! V
, M% C4 `5 t$ ^* M2 N" N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l9 w' E) `1 F5 K4 l2 N& p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b5 I) W  `; }, Y0 n/ W  B2 g
作者:银色bullet) Y9 L5 Q' g7 _( b! G! |
链接:http://www.zhihu.com/question/23708883/answer/36669441
( U4 q- X. c, D* W来源:知乎7 X: c1 V) j5 Q8 d, K
: q9 `, c/ A$ h7 ~! a# v2 J) @
那是因为Instagram的定位是一个图片分享APP!!) ]- z8 S4 L- d+ T4 k
不是分享生活琐碎的朋友圈!不是碎片交流的微博或twitter!不是打造个人形象的QQ空间!5 f% j: Z* N. c* e  V4 u. U# k" s

7 f1 I- k' V4 o3 ^' T好的,我们慢慢说。
3 j" n: z. S: C* a. o) T- u( X7 U1 C% K. n- P+ X- t- r
首先,题主评价Instagram“用户体验差”,这是因为题主对“用户体验”的理解是“能否顺应用户的心意”. S. ]" f# L5 u! x3 G" i$ F

& m. T+ K' p0 c, R. T2 k" N9 M2 s. H: {" Z$ q2 |
举例:& T9 s5 A8 N! m, T, ?. I
' ]- ]5 f/ ~. I  x. Z; Z
1.我想改照片评论,但是不能改。差评。9 n% @) |" g5 b/ u  y7 [  ]
2.我想发长方形的照片,但是不能发。差评
/ h8 X* a. s( J' L3.我想发组图,但是不能发。差评
* e. D, Q8 N5 m; W: V2 K$ I: B8 f) B6 ~- N5 L, C
那我们就要问了:顺应用户的心意重要么?
' Z! n$ h) s. q  V6 [1 ?4 P0 p+ E$ z. C5 T  ?
: O( V: b7 a) V5 ]* f% F
或者我们换个问法- n# l# J: ~: C2 U: P$ |

, q$ v8 y/ g; G9 m: ^" d/ V) ~# Z0 L7 L“用户体验”的本质是顺应用户的心意么?' G% e* f! v9 w& A  k

7 S( J% t1 S% k显然不是。
3 w+ \1 C! b$ K( o4 s0 {. f+ q1 R; }5 c! A6 Y$ y  t/ Y. X. s
就Instagram本身来说,它是一个“以图片分享为本质,社交为附加值”的APP。3 A6 H" j3 k# [: }
) p/ w+ p9 {# ^% {' v& r; w
描述是这样的:Instagram 是一款运行在 iPhone 和 Android 平台上的应用程序,允许用户在任何环境下抓拍下自己的生活记忆,选择图片的滤镜样式,一键分享至社会化平台上。Instagram 在移动端融入了很多社会化元素,包括好友关系的建立、回复、分享等,这是Instagram 作为服务存在而非应用存在最大的价值。
0 n9 h5 I. i6 X# E4 i" j4 ?
2 I: u0 p1 g4 o- ~所以Instagram衡量交互设计的标准应该是:“能否让使用者最大程度的感知和分享图片带来的美好体验”  这才是它最重要的用户体验。4 ^/ q# ?8 c8 A! T$ b% {+ `( {

% o* `7 r: V  g  }; c/ N以这个标准来看,Instagram的用户体验非常非常好。要我形容,就两个词:简洁、美好2 C+ D" D7 U$ i1 `" _! K% _
8 p; o, X$ T* P, U* |/ g
简单说明:
3 ~( f2 {8 m) Y4 _  E$ w( e  {8 i- _  x" m! _8 t2 k
1.Instagram对方形的执着:- _# N+ g0 F' |1 T6 ^

+ y% Q  W3 g# @( i4 x其实就照片本身来说,正方形不是最好的比例,黄金比例的长方形才是。那为什么Instagram执着于正方形?
* p9 ~0 {6 t5 e! H! t0 V: \% h9 r/ b4 M! c4 J& e/ h: B* f, U% N
在手机界面上,统一为方形非常利于体会图片的美感。
* \; t8 Y" e) B# A5 L  \0 y3 N) v( n: X0 n$ G9 b8 h
& b0 y& {+ {; v/ Y5 g" M/ ^. ^' S

" Q  G1 p* e( T* B
6#
发表于 2016-1-20 14:14 | 只看该作者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7 d! E/ r  ?( b) |6 x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P! n+ c/ ?. U) T
作者:银色bullet; C4 }: k2 ], m! m
链接:http://www.zhihu.com/question/23708883/answer/36669441
, {# o2 ~+ M+ ?. C6 I5 u来源:知乎7 \# R0 @6 R0 g' i. Y6 f3 p3 m2 q% @8 I

7 ~# K/ H! b9 |9 |4 V  @简单说明:
2 [6 t' v2 M6 u
+ D) C" Z: {) W: Z) a$ U1.Instagram对方形的执着:* w( Y( w- r: _  h. ~( Q% i

; T% O8 [' V" ?4 J4 f$ O其实就照片本身来说,正方形不是最好的比例,黄金比例的长方形才是。那为什么Instagram执着于正方形?) y' Z+ T6 v* d! Y

  z* }' O' D- t+ ?0 }/ |7 Z在手机界面上,统一为方形非常利于体会图片的美感。- _& Z9 z* A9 g: Y  C8 p
% G$ e6 W7 _+ X) K- v- D
& X+ V# Y6 C( ]: Q1 @  C8 `

- L7 `% g  d( A不算评论动态界面,Instagram基本上就两种显示模式:大图和小图。3 e. T2 }4 K' E
6 {  y9 S) m9 o& H" |( K7 v
上图是大图界面。
7 w- ^9 C: k- m+ h, Y, D& i( F$ ~' v( i. _
$ u  R. [( g2 f. d; j( Y' t7 x/ E
我们可以看到,整个界面恰到好处的展示了图片本身、发布者头像和照片描述。用户在使用的时候,永远只能“一格一格”的看,每次只能看一张图,每次都能完整的看到所有信息。这不是非常的简洁和美好么?
7 y- V& B! P! ^* Z. r7 I( O& A! G
/ t$ \' O3 G2 m% c3 F" S8 {3 d$ @& {1 b- e! @0 `/ U
如果允许其他形状就会变成这样:
; b' U6 O6 g' x  H/ F# @/ ?% L  n( ~
; m% A* X# ~, v以lofter举例:
) [1 b) _, f1 D7 Q  b4 c+ M" J" v# R2 d* D* d5 j
& p1 c4 e/ g& }* H. Q
图片的下端已经看不到了,也就是说,我无法在完整界面看到图片的全貌,必须要“滑上滑下”地看,将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靠记忆拼凑成完整的图片。这是不美好的。更不要说看不到发布者头像以及图片描述了。
3 {% P; p8 l# w
; }9 q9 d* z% I  P1 p5 e多图模式:( @$ {7 W$ `6 Y  G5 x

2 E& u$ I3 n7 e# H" w
0 d/ r; h: Q, j; \. h4 _( x1 R多图模式下,Instagram的每一张图都可以排列的整整齐齐,而且你看到的都是图片没有被切割的全貌,喜欢哪一张就点哪一张,多么简洁,多么美好。2 w; I6 A8 d7 C% C2 a3 z

& D7 t! Q4 |/ U0 F再来个反例:lofter- c) b0 o- R7 m/ W7 k

- t5 Y3 ]. ^9 l& g7 I
! E; v; Q$ c6 r, D: h& u8 P( _左上角的纯文字就像一块补丁。最下面一排中间一张被切掉了脑袋。这是不美好的。4 j0 L- M- J. ]. L4 G% l
9 _5 C# t  z- Z, |

  f8 I2 {2 U: y3 Q; R& B* s2.不能发组图。. Y  w3 V) B5 x2 o* s% r

1 {" `3 ]! q) O. c- g那要反过来问一句了:为什么要发组图?什么情况才需要发组图?2 Q: D& M0 b! B: [
/ K6 _6 d# v( [
+ [3 d" n* M9 ]. Z( B
微博可以发组图。这一组是新闻配图,重点是新闻,而不是图片。图片只是新闻信息的辅助,所以需要一次性发完所有的图。
# F0 |2 U7 F9 W! i! \3 S
: u4 j; t/ h4 K/ d2 l' I% b! P
' v) z& h/ l# g( r6 blofter可以发组图,留意角落里那个2- V! A. K( V% M

; j/ I) W% U4 E; u0 v! k姑且不说这个2对图片的破坏。从操作上讲,组图就增加了一个操作层级。这是不简洁的。
$ K$ N8 k" v0 \$ ?% l; B$ z6 P$ v2 X
而且,组图在基础界面上显示,要么就是拼小图(不美观),要么就是封面(不公平)。都是不利于图片的分享和欣赏的。4 n- \8 U5 m* ?, g$ M

  @$ R2 V; m/ U/ v组图在一种情况下是必要的:要通过一组图片来分享生活。比如需要几张照片才能更好的认识一个人的外貌,需要几张才能展示一顿晚餐,需要几张才能完整展示活动过程…………这个功能在社交中是必要的。! `" m9 \- T1 }" @/ Y
& b6 V4 e! x) g" X3 `3 i8 ~& v
6 T# ^1 ?9 Q1 Q  a5 U
; y  `& s1 F! k6 G3 [/ N
重点来了:Instagram的核心是图片分享,而不是社交。它不希望你展示你的晚餐或者活动,只是希望你分享和展示图片本身。1 R) d* }5 o; \. D5 ^8 i# L& r9 ?) s
6 w7 s! M* u3 D8 j* H- j
8 P% h3 O+ {" ?% z; C7 o' }
当然了,还是有用户执着的用instamag之类APP把几张照片拼起来,再搭配些文字,完成自身需求,这种开美学倒车的行为就不表了。# j( j* B9 q* C4 x( M

8 j6 u1 V4 d9 H  p/ A" g8 N+ W) ^( A2 ?: F: o6 Y9 U
评论、回复这些小节就不说了,不重要。视频载入也就是有点慢而已,不是重点。而且要顺带说一点,Instagram的视频发布非常方便!!
+ ^8 A* w2 ]4 E: U) f$ q3 O6 y9 ^* y0 r3 Y: F! ~& u
0 v' q* ^  o. K5 d( A, O* f
4 T' t4 m$ D8 B8 l/ t

& r* x& m. J1 |! B总之,评价或者开发一个APP,用户体验自然是第一位的,但好的用户体验并不是一味满足用户心愿,在某些时候,要引导用户一起完成APP的本质工作。& V2 I/ s) x6 h# Y) I) p- Z  p+ z
8 v3 j! B" v' O0 k* j5 N
8 }( r9 K& d' x8 C
总结: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了为什么出发。
; v0 D" n6 N1 X! k
9 d  B6 ?4 V3 k, S( G  c! l
2 \( i. R# J4 k正是因为Instagram对图片分享的坚持的专注,我们才能脱离炫食、晒娃、自拍这些日常琐碎,去看到更加深远宏大的世界。+ y/ T: n. A* p2 V

- v4 ~( B2 d1 x比如亿万光年以外的) v( f: I  {' t; ]2 |9 V$ B, Q

1 E& b9 t5 x4 A* j+ T) \; u比如充满创意的
' o) k! ^' w" l5 s# S) t% e, w5 t7 ?( G. H
比如可怕的怪物
  ]/ u# O2 K/ @0 o  X5 T8 d; |! ?- ]$ C
比如那些你无缘遇见的人
; c7 ]/ _+ g+ \  @
  O+ t1 }6 y  l9 X  R6 E5 P4 G$ Y: K6 s
比如那些你无法亲临现场的事
( j- y& u5 A! |% r6 L% H3 e! R* A3 F: Q; V0 M1 _: l
比如世界另一头的逗逼" K8 M* B. Z  v+ a
- t, Y- z( }( r5 Z" @, q( K: ~" u; C
5 K  P5 [' b# _$ i$ e0 E
: q8 ~+ L( u# M1 a! o+ d: Y
生活很小,世界很大。
/ Z4 N0 F/ `" x
) }7 c; w' [; B: v* `! u8 }+ X
. H1 s# X' k& Z- d7 TInstagram可以将长方形切成方形,却不能将长方形填充为方形,这一点确实不方便。
2 Q2 k# K* V- W1 v# y  Y
1 @" A- |2 {8 D1 F5 m. b) g- i3 W4 L$ G& `0 h, K
更新:" J/ z2 X) r9 S

. H* o7 G  q/ t$ p" I看来米娜桑很喜欢我推荐的这些号啊,其实你们可以关注我,然后就可以关注这些大神了
2 J; ^) t$ [( E4 f7 Z$ _
$ f, {5 @9 E8 ?4 l8 X
7#
发表于 2016-1-20 14:15 | 只看该作者
帖子很长, 主要目的是希望,从别人的眼里如何看待Instagram来拓展我们的眼界。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