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 S; ^" _* @8 n2 ?4 J3 V
) I) ]" |; h3 ?* R
要弄明白这个问题,首先得回答:是谁在什么时候说了“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 % |4 \) f9 K6 B! b v N
根据现有考据,这句话最早是出现在明末陈继儒所著的《安得长者言》一书中。遗憾的是,这句很可能不是陈继儒原创,因为该书是一部格言语录集,记录了陈继儒游学时,从各地“长者”那里汲取的人生的经验。
2 q9 T; F+ h* l
" H/ Z* |2 k2 f: x) j陈继儒(1558~1639),字仲醇,号眉公,明代文学家、书法家及画家。图为清代徐璋所绘的《陈继儒像》
: `# s, j2 R I) h1 b( T- \2 j. [% u- Z% J. r7 `/ C
那“长者”为何要这么说呢?书中倒是有些答案,首先,“女子无才便是德”还有上半句相配,为“男子有德便是才”;然后,陈继儒还对此句作了注解:“女子通文识字,而能明大义者,固为贤德,然不可多得;其他便喜看曲本小说,挑动邪心,甚至舞文弄法,做出丑事,反不如不识字,守拙安分之为愈也。”
0 v# v" c! f% N/ i# T" ^# r
( c: P5 r G) t& [ Y6 s! X1 T- B也就是说,“长者”(应该也包括陈继儒)认为,女子识字读书的坏处在于被曲本小说“挑动邪心”,“做出丑事”。考虑他说出这句话的时代,很容易理解所谓的“丑事”是什么意思。 + K. w3 T, y/ E7 H1 j7 c! y
, Q1 D( n$ G/ C. a
儒家一直有“德本位”的文化传统,男女皆以德为重。传统女子教育,以“女德”为首,明朝亦然。在朝廷的宣教中,对妇女德行、修身的规范,往往放在首位。明永乐年间,仁孝皇后徐氏所作《内训》,其中《德性》篇写道:“贞静幽闲,端庄诚一,女子之德性也。孝敬仁明,慈和柔顺,德性备矣。”
* a' \( Y o5 z/ |4 ]; V/ D- i4 l8 e) s/ f
仁孝文皇后,明朝开国功臣徐达之女,明成祖朱棣嫡后 ) L. u0 n9 r, S) L) Y8 J
- o4 }5 ? _2 B7 d$ j仁孝皇后徐氏所作《内训》 5 R1 B1 F$ `" G, W: X9 E
7 _" b: I7 C6 [' H但明朝中后期,社会商品经济不断发展,人口流动性加强,社会风气也逐渐开放,极大冲击了传统礼教。此时,人们对“女才”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女性开始崇尚才华,男子则欣赏有才华的女子。明朝文学家叶绍袁在《午梦堂集·序》中写道:“丈夫有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而妇人亦有三焉,德也,才与色也。”更是把德、才、色三者并列,称为女子的三不朽。
' o4 d' j: P6 c7 X4 x4 Y+ D7 i
在此风气下,“才女文化”开始出现,尤以江南地区最盛,这突出表现在明末清初文人与秦淮名妓的交往中。陈寅恪先生在《柳如是别传》中就提到:“河东君及其同时名姝,多善吟咏,工书画,与吴越党社胜流交游,以男女之情兼师友之谊。”当时,文人与名妓的交游被传为风流佳话,如“复辟社四君子”中冒辟疆与董小宛、陈贞慧与李贞丽、侯方域与李香君的事迹就被人津津乐道。
$ X' }. D) `2 ~; k4 l
- u0 m' T' ]0 |1 j孔尚任所著《桃花扇》,描绘了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爱情故事 * {3 r+ o7 O) p' j8 V" m3 F4 ~6 t8 `
. H3 x9 V4 ^% a* T) P/ {0 }# [# i值得注意的是,这是文人之所以和名妓来往,主要是出于对名妓之才的欣赏。如马湘兰,其“姿首如常人”却以“擅画兰”而才名远著,名士王稚登七十岁时还与已“年五十七矣”的马湘兰“燕饮累月,歌舞达旦,为金阊数十年盛事”。 1 v! I/ H2 i8 n7 X) E* i( g
1 j+ q" y6 W3 H5 A e
明 《千秋绝艳图》局部 ! Q0 T7 E7 k1 l
& c* P C) @$ I9 R2 j6 O: ~% S然而,既然“才女”常以名妓为代表,就免不了让一些人——如“长者”把文才和青楼淫风联系在一起,说写作诗词的妓女是“淫词丽”,败坏德性。再加上才子佳人小说对女子才情的尊崇,引发现实中才女不循礼法、才子风流多情的故事频频发生,也让人们认为,痴迷文才、抒发性情多会邪淫不贞、灭理乱伦。 0 r" j+ r3 V% ]0 W) X
# ?/ t+ m% Y+ a; g" Q在德才相防的情况下,舍才而取德就是这些人理所当然的选择了。可以这么说,“女子无才便是德”是在“女才”发展挑战了儒家“德本位”传统之后激起的反弹。而且这种反弹不仅反“女才”,也反“男才”。“男子有德便是才”,言外之意就是,男子再有才华,德性丧失,也算不得真才。 : M# M5 Y$ a0 G5 ^( D) P
" P6 U' e+ i! d8 @5 x6 u
但“长者”一席话虽然流传较广,却代表不了明清社会的主流舆论。
4 u3 h8 \ h, i: g/ p
0 @9 @( m5 L% ~4 c一方面,推崇才女的人肯定不会被这么两句话便扭转观念。如清代著名文人袁枚就批评这一说法对女性才情的压抑,主张尊重女性的文才。他认为,“圣人以《关雎》、《葛覃》、《卷耳》冠三百篇之首,皆女子之诗。”他还广收女弟子,教授诗文。乾隆年间“南至闽粤,北极燕鲁”,“一时红粉俱拜门墙”,弟子最多达四十余人,作品编为《随园女弟子诗选》。在他影响下,古代女性文学得以在清朝到达顶峰。 % i' k$ N1 x2 @* z) E
) @8 a, G0 o5 M, Z O《随园女弟子诗选》 7 f6 l0 U/ @ u1 E, }# C( B
3 ~2 B4 b0 @# O6 _# L$ q: Q: H6 z
另一方面,正统儒家也不愿意认同这句话,在他们看来,这句话虽然鄙夷了“才女”,但未免把话说得太死,还是要强调德才相济的重要性,予以导正,恢复正统女教才好。 $ A% h) e! L; x
' l* Q! J7 n' ^/ v, E# V
章学诚(1738~1801),清代史学家、思想家 # a8 \4 s' v+ q6 C
8 F0 g7 @7 t. R" V8 N7 J7 Q3 [
例如,史学大家章学诚就举出孔子最为推崇的周礼中关于妇学的记载,从考证儒教正统出发,证明“无才”主张并非圣贤本意。他认为妇女四德和正统的诗才都是古典妇学的正宗,“必由礼通诗”,而相比之下,“今之妇学,转因诗而败礼”。在他看来,女性可以有文才,但前提是要研习女教,遵守妇德,以德驭才。
0 [ F* k; w9 y% `2 D
' f m: A4 s7 k+ |0 o至于这句话脱颖而出,与“裹脚”、“三从四德”一并被视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标签,则是五四以来各路女性主义者不断强调的结果。以“压迫—解放”为核心的革命式五四思想,非常需要树立传统社会压抑女性的典型,在剥离上下文及时代背景后,“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无疑是个完美的“敌人”。
! R* r/ Q5 s/ o6 |# ~6 b3 K8 C) Z7 W. {0 R3 u
晚清民国的女学堂
; y$ ]1 C. B. E2 n3 m& \+ w5 n! |; @7 n# `
这场运动的结局我们都很清楚:革命及其思想获得了最后胜利,“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影响力也达到了历史顶峰。当初那位讲出这句话的“长者”,自己可以预料吗?
2 `& R4 C! N9 p" q/ w! x4 l3 S0 u) R7 ^- V) r; @& G q3 V2 J
0 o/ @. R& Y1 L7 B1 }) I( E8 a% D9 X0 E6 g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39357-1-1.html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