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 N8 R, G! R$ g8 s7 [
# a9 P2 K( d/ d3 i2 ?) N% {% Y
, p2 T Y9 Z% @* U. D论甲骨档案流失海外的原因、经过及具体分布[①]
1 P6 y! ~' V2 S1 y
辽宁大学历史学院赵彦昌
/ _0 T) \; _" w4 D# V" w
内容摘要:甲骨档案是我国目前所知最为古老的历史档案,自被发现以来,由于历史原因,大量流失海外,现分藏在日本﹑加拿大﹑英国﹑美国﹑德国﹑俄罗斯﹑瑞典﹑瑞士﹑法国﹑新加坡﹑比利时、韩国等家。本文在前贤调研的基础上,将甲骨档案流失海外的原因、经过以及目前在各国的具体分布以及编纂出版情况进行了详细总结,以为将来顺利追回这些流失海外的珍贵甲骨档案提供参考。
Z+ O% T* c. N关键词:甲骨档案、流失海外、编纂、统计
, Y, p1 U; u- z, b, ]甲骨档案是我国历史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真实地记录着中华民族的早期历史进程,是我们伟大祖国数不尽的文化宝藏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甲骨档案作为珍贵的历史资料,真实地记录了中华民族的早期历史进程,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放射着绚丽的光辉。1899年甲骨档案被发现以后,因甲骨档案自身较高的经济和学术价值,受到了民间和学术界的极大重视。但是,非常不幸的是,大量的甲骨档案在清末民初流失海外,“根据我国甲骨学的专家最近所做的最新统计,目前收藏有甲骨文资料的国家共有十二个,流散到这些国家的甲骨文资料总数为26700片。”[1]值得庆幸的是,由于甲骨档案本身极高的学术价值,流散到国外的甲骨档案大部分被较好的保藏了起来,一些国外学者也对所接触到的甲骨档案进行了相关编纂工作,使得流散的大部分甲骨档案得以流传,为甲骨学研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关于这些胡厚宣在《五十年甲骨文发现的总结》(商务印书馆,1952年)、董作宾在《甲骨学五十年》(台湾艺文印书馆,1955年7月)、陈梦家在《殷虚卜辞综述》(科学出版社,1956年)、胡厚宣在《八十五年来甲骨文材料之再统计》(《史学月刊》1984年第5期)都做过不同程度的总结,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对于流失海外的甲骨档案统计不是特别准确,近年来孙亚冰在《百年来甲骨文材料统计》(《故宫博物院院刊》2006年第1期)、王宇信在《中国甲骨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做了较为详细的调查统计,本文在前贤的基础上进行整合汇总,以其将流失海外的甲骨档案调查清楚,统计目前在各国的保存现状,为将来追索这些甲骨档案提供参考。
) J+ W7 z! I) E/ P1 p2 W$ m% {1. 甲骨档案流失海外的原因及经过4 ~3 k- e+ j9 D8 B/ q) A
就在中国学者发现并开始搜集甲骨档案后不久,一些旅居中国的外国传教士也开始注意甲骨并进行搜集。在1928年之前的30年,民间在安阳殷墟发掘的甲骨档案大部分被变卖,大量流散到国外。此外,国外列强在一系列侵华战争中同样掠夺了我国大量的甲骨档案,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
9 N- T$ F6 v) S7 \" \/ G在甲骨档案被发现后的第四年即1903年,美国驻山东潍县传教士方法敛和英国浸礼会驻青州传教士库寿龄在潍县合伙购买了很多甲骨档案,并把其中四百片转卖给了上海英国人所办的亚洲文会博物馆。1904年冬天,小屯村地主朱坤掘得的数车甲骨一批批地从河南流至山东,都为库、方二氏所购得。1906年后,陆续转卖给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国卡内基博物院、苏格兰皇家博物院、大英博物院、美国斐尔德博物院等机构。
) |+ a8 a% P. t
1909年,德国人威尔茨在青岛买了甲骨711片,后来又转卖到德国柏林民俗博物院。另一位德国人卫礼贤也曾从青岛买到72片甲骨,后来转卖到了瑞士的巴赛尔人种志博物馆和德国的法兰克福中国学院。“据估计,早期欧美人搜购的甲骨,至少在五千片以上。”[2]
( R0 `* @, r+ S6 s; y
最早在中国开始购买甲骨的日本人是西村博。其次是三井源右卫门,在罗振玉派人到安阳搜集甲骨之前,他就派专人到安阳收购甲骨,他先后共搜购甲骨约在30000片以上。日本东京文求堂主人田中救堂早在1905年也买到了100片甲骨,当时在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的林泰辅见到后即买了10片。此后,林泰辅又陆续买到600多片甲骨。至1917年,林泰辅把他所收藏的甲骨中比较重要的连同榷古斋所藏甲骨一起拓印成书,编为《龟甲兽骨文字》一书,于1921年以石印方式出版。这是日本人所编著的第一本甲骨文著录书。为了购买甲骨,林泰辅并于1918年亲自由日本到安阳小屯进行调查,得到一些甲骨,回日本后曾将调查所得进行研究,写成《殷虚遗物研究》。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者利用在华北的特殊地位,大量盗运殷墟文物。1937年,金祖同在日本搜拓甲骨,仅东京一地所见河井荃庐、中村不折、堂野前种松、中岛蠔叟、田中救堂、三井源右卫门等六家所藏甲骨,已多达三四千片。此外,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藏有甲骨三千片,其他机构及私人亦有所藏,估计总数当以万计,可惜多数不知下落,亦未见著录。根据日本学者的统计,日本先后购到甲骨的学术单位约有三十多个,私人收藏家也在三十个以上,如以这些公私收藏情况为准,流散到日本去的甲骨总数至少在12000片以上。
0 q# s3 f$ Q8 V& S0 E7 _外国人中搜集到甲骨数量最大的要数加拿大人明义士。1914年春天,明义士在河南安阳作长老会的牧师,当他了解到小屯这一带有带字甲骨出土的情况后,就积极向当地农民购买。到了1917年,他已买得甲骨50000片左右,对于甲骨文也有了一定研究。于是,他从买到的这些甲骨中选出2369片,编成《殷虚卜辞》一书,在上海出版。此后,明义土又分别在1923年、1924年、1925年和1926年先后从小屯农民处买到几批甲骨,并从这些甲骨中选拓了1000多片,编成《殷虚文字后编》一稿,后未出版。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明义士曾将他所收藏的甲骨选出一部分寄存在加拿大使馆,解放后转归南京博物院。另一部分存在齐鲁大学,解放后归山东文物管理委员会收藏,现存山东博物馆。明义士另有一部分甲骨已流散到加拿大,现存加拿大多伦多安大略博物馆,约有3000多片,其中不少是极精美的甲骨藏品。流散到加拿大的甲骨,除了上述明义士所藏之外,还有一批怀履光旧藏的甲骨及一些碎片,均藏安大略博物馆。总之,流散到加拿大的甲骨总数仅次于流散到日本的,约在7000片以上。
# m. g: y5 u' k- h, H" m
除了上述几批流散到国外去的甲骨之外,先后以各种方式流散到法国、前苏联、比利时、瑞典、瑞士、新加坡、韩国等国家的甲骨文资料也有相当数量。
9 r( W% F$ h1 k5 h7 L8 y2. 流失日本的甲骨档案的具体分布. R) X' I2 D9 c, R+ w/ x
“国外搜贮的我国殷墟甲骨文,以日本所藏为最多。经过日本学者的努力,除个别大宗藏家(如天理参考馆)商未全部公布外,其它主要藏家的甲骨基本上都已公布,为甲骨学的研究提供了极大方便。”[3]“在甲骨学发展史上,日本在1951年就建立起‘甲骨学会’,同年10月创刊了不定期的《甲骨学》杂志。此后研究者日增,研究成果多见于书刊。如伊藤道治、松丸道雄、白川静、池田木利、加藤常贤、青木木菟哉等等,都是为推动甲骨学发展而做出过贡献的学者。”[4]目前流失日本的甲骨档案基本都已公布,共有公家收藏31个单位,甲骨7667片。私人收藏30家,甲骨1776片,总计12443片。
2 {9 A* E, R/ p4 s) X2.1日本公家收藏的甲骨档案
. I& b: Q: i8 E$ \为阅读方便,我们以收藏数量为序制度一个表格
2 d. g: ?' a5 X0 @序号 | | | |
1 | | | 本表及下表资料来源主要根据王宇信《中国甲骨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和孙亚冰《百年来甲骨文材料统计》(《故宫博物院院刊》2006年第1期)。然而两者在数据上存在一定差距,本着“存疑”的态度,我们以《中国甲骨学》为主,“另说”则出自《百年来甲骨文材料统计》以供读者参考。 此外,三井源右卫门旧藏3000篇左右,因一部分毁于战火,现仅存1000余片于东洋文化研究所,故私人收藏统计中不在收入三井源右卫门旧藏 |
2 | | |
3 | | |
4 | | |
5 | | |
6 | | |
7 | | |
8 | | |
9 | | |
10 | | |
11 | | |
12 | | |
13 | | |
14 | | |
15 | | |
16 | | |
17 | | |
18 | | |
19 | | |
20 | | |
21 | | |
22 | | |
23 | | |
24 | | |
25 | | |
26 | | |
27 | | |
28 | | |
29 | | |
30 | | |
31 | | |
总计 |
) F0 b* r l( v
| |
0 }- t+ a' o; U/ A2 D6 A. f! N2.2 日本私人收藏的甲骨档案
+ x# A7 h2 X; {
序号 | | | |
1 | |
! l) M H% y( L H# A# {
| |
2 | | % r: J6 ?6 R A; c! \- {
| |
3 | |
6 z7 _. C0 f4 ]& H) D# V
| |
4 | | | |
5 | | | |
6 | | | |
7 | | | |
8 | | | |
9 | | + G! {7 p; T9 \7 @; z3 c+ j
| |
10 | |
6 h# \3 z3 L5 ]+ U- B6 G+ x' p% V
| |
11 | | | |
12 | | | |
13 | | 0 X+ D5 h$ }9 u
| |
14 | | | |
15 | | | |
16 | | | |
17 | | | |
18 | | | |
19 | | | |
20 | | | |
21 | | | |
22 | | | |
23 | | | |
24 | | | |
25 | | | |
26 | | | |
27 | | | |
28 | | | |
29 | | | |
30 | |
4 b) z9 y, [$ Q9 W" t
| |
合计 |
+ y6 i8 G: S2 A! d6 s; b8 i |
, q" R P8 P3 S& j0 ^
2.3 日本对甲骨档案的编纂
1 D; V$ Q/ ?3 A g! ~ `0 [3 ]$ g
2.3.1 1912年出版的《龟甲兽骨文字》是日本学者林泰辅编纂的第一部刊布我国殷墟甲骨档案的著录书,共收甲骨拓本1023片,序言中作者谈到了此书的编著目的及甲骨的由来:“然殷墟出土之龟甲兽骨,不知几万。异文逸辞刘氏罗氏所未收者,亦复不鲜。我吉金文会(殷周遗文会)有概于此。据诸家所藏实物拓本,编印《龟甲兽骨文字》,且抄释其字体明白无疑者,附录卷末,颁之同好,庶几足以助学术研究之一端乎!编中所载与《殷墟书契》同者,系听冰阁所藏实物拓本,非袭《殷墟书契》所录也。”[5]之后陆续有日本学者下中弥三郎编纂的《书道全集第一卷》,收录甲骨96片;原田淑人编纂的《周汉遗宝》收录甲骨5片;梅原末治编《河南安阳遗宝》收录甲骨144片等。
( c$ a' j( [" c& i
2.3.2 1959年3月,日本贝塚茂树将黑川幸七、上野精一和他为京都大学所收藏的甲骨文,编辑为《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藏甲骨文字》(图版篇),分一、二两册,著录甲骨文3246片。此书所收甲骨,皆注明拓本为龟甲或是卜骨,按董作宾的五期分期,再进行分类著录,主要分为“祭祀、求年、风雨、旬夕、田猎、往来、方国征伐、使命、疾梦、卜占、贞人、杂卜十二类”[6]。本书为收录日本所藏甲骨最多的一部著录书,在甲骨学界和甲骨学史上有着一定的影响和地位[7]。
' A# b' P7 r; m/ M2 i9 X0 J2.3.3 1958年之后,一些日本学者的编纂成果陆续在日本出版的杂志《甲骨学》上刊登。如青木木菟哉编纂的《书道博物馆所藏甲骨文字》,自1958年到1964年相继刊登在《甲骨学》的6、7、8、9、10期;松丸道雄编纂的《日本散见甲骨文字搜汇》,自1959年到1980年连载在《甲骨学》的7、8、9、10、11、12期,共收录38家藏品560片,甲骨全为摹本,目的在于汇集日本公私家零星所藏,其中有的甲骨虽已著录发表过,但亦在收录之列。此外,日本学者伊藤道治还在各种日本其他期刊上发表了多篇甲骨档案编纂成果:1966年的《故小川之辅氏藏甲骨文字》、1968年的《大原美术馆所藏甲骨文字》、1971年的《藤井有邻馆所藏甲骨文字》、1972年的《桧桓元吉氏藏甲骨文字》、1977年的《关西大学考古资料室藏甲骨文字》。这五篇文章所著录的甲骨,集中名为《日本所见甲骨录》,附于日本朋友书店在1977年重印出版的郭沫若的《卜辞通纂》之后,以上五家所藏,除桧桓元吉氏藏甲骨仅有拓本摹本外,其余四家皆有拓本、照片与摹本。作者对所录各家的甲骨都分别介绍了收藏情况,在释文中,每片甲骨都附有摹本,对各片都划分期别、事类、并详细考释。另外,1984年,伊藤道治还在日本《文化学年报》上发表了《黑川古文化研究所藏甲骨文字》以及《国立京都博物馆藏甲骨文字》。1979年,东洋文库古代史研究委员会编著的《东洋文库所藏甲骨文字》出版,收录甲骨拓片614片,除无字或伪刻的23片外,实收591片,全部为林泰辅所收集,本书甲骨分别按甲和骨收录,按董作宾五期分法,不能划分者则放在第五期后。同年9月,《谢氏瓠庐殷墟遗文》出版,松丸道雄解题,收录甲骨550片,全部为拓片影印。
* G2 L p4 D: m2.3.4 1983年,松丸道雄编纂的《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甲骨文字》由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发行,收录甲骨1315片,每片甲骨,都标出了图版号、期别、甲(S)或骨(B)、内容及其编号;“同时,该书每版甲骨均以拓本、照片相互对照印出;凡有背面施钻凿者,亦均以拓本与照片表示出来。”[8]这样将甲骨拓本与实物照相相校勘,既可据拓本识读文字,又可据照片认识实物原形。“自1903年第一部甲骨著录《铁云藏龟》出版迄今,此书著录甲骨的方法还是所见不多的。”[9]另外,伊藤道治在1987年还出版了《天理大学附属天理参考馆藏甲骨文字》。
- ~/ e8 O# B. j- v) H
后来松丸道雄编成《散见于日本各地的甲骨文字》(由刘明辉翻译,東由校著録片考釋)收录在《甲骨文献集成》[10]一书之中,同时还收录了《日本后藤朝太郞氏藏的甲骨文字》(蔡哲茂着録片考释)、《东京国立博物馆保管的甲骨片——有关人头骨刻字的考察》(日荒木日吕子着録片考释)、《立敎大学博物馆学硏究室所藏甲骨片について》(吉原道夫着録片考释)。
: K t! E- o( h( W+ E
3. 流失欧美的甲骨档案的具体分布
8 i+ ]0 ~5 \/ [+ ~0 j/ a8 [欧美学者在甲骨档案的编纂中也做出了许多重要的贡献,其中由于加拿大、英国、美国三国由于保藏的甲骨档案较多,因此其编纂工作也更为突出。之后随着国内外文化交流的增多,国内学者也开始与国外收藏单位合作,对保藏在国外的甲骨档案进行编纂。
+ m' O- \% U0 b% M1 c) b8 I* u8 O) V
3.1流失加拿大甲骨档案的具体分布
7 M ~' H. z4 ^) N/ G" N7 Q. L加拿大收藏的殷墟甲骨文数量仅次于日本,在世界十二个收藏国中占第二位。目前加拿大收藏的甲骨档案总数为7407片,其中安大略博物馆收藏7402片(详参《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收藏甲骨文字索引》一——九、着録片考释,收录在《甲骨文献集成》第六册),维多利亚艺术博物馆收藏5片。安大略博物馆所藏的甲骨,有以下四种来源:明义士旧藏4700片;怀特氏等旧藏2686片(包括1920年入藏的George Crofta藏品和1967年Spaulding夫妇捐赠的Samuel Mercer教授的藏品);还有1971年博物馆新清理出来的一批甲骨,有16片,这批甲骨因某种原因,从明义士、怀特、Crofta等的收藏中挑选出来,又因某种原因而分别庋藏,以致无人知道这批甲骨的存在[72]。安大略博物馆馆藏甲骨总计7402片。维多利亚艺术博物馆的甲骨是1989年明义士的子女明明德姐弟赠予的[11]。
9 y! V( ]" V+ O- T0 m/ \可以说,外国人中搜集甲骨数量最大的要数加拿大学者明义士。1917年3月,明义士从所藏的五万片甲骨中选摹了2369片编纂成《殷墟卜辞》一书,该书为欧美学者出版的第一部甲骨著录书。此后,明义士又分别在1923年、1924年、1925年和1926年先后从小屯农民那里买到几批甲骨,并从中选拓了1000多片,编成《殷墟文字后编》一稿,后未出版。明义士又在1935年出版了《柏根氏旧藏甲骨文字》,著录甲骨74片。1957年这位早期的加拿大甲骨学家逝世后,直到60年代末,安大略皇家博物馆邀请台湾学者许进雄,继续对明义士旧藏的甲骨文(约7500)进行整理。1972年,由许进雄编纂的《明义士收藏甲骨文集》出版,著录甲骨文3176片,该书按董氏五期分法将甲骨文先分期再分类编排。同年还出版了《殷墟卜辞后编》,著录甲骨2805片,仍分五期和按8类编排,将1928年明义士编的拓本2819片去伪、缀合后著录。1979年许进雄又编辑出版了《怀特氏等收藏甲骨文集》,共著录1915片,其中一部分是加拿大传教士怀履光的旧藏。之后,许进雄的多篇甲骨著录文章又在期刊《中国文字》上发表,如《五种祭祀卜辞的新缀合例》、《甲骨缀合新例》等。在甲骨文献集成》第六册中还收录了《加拿大多伦多博物馆所藏一片骨柶铭文的考释》(金祥恒着録片考释)、《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安达黎奥博物馆所藏一片牛胛骨的刻辞考释》(金祥恒着録片考释)、《拿大安河皇家博物馆所藏一片胛骨刻辞考释》(史景成着録片考释)。
r0 }7 e5 C$ ?2 D2 F3 d
3.2 流失美国的甲骨档案的具体分布
( m' z% ~" T5 i% A2 B美国人方法敛从1903年就开始购藏甲骨,“是欧美搜集和研究甲骨文字的第一人”[12]。目前,美国现共有23个单位收藏,总数1832片,8个私人收藏(发纳15片,福斯特4片,沙克乐3片,本奈1片,吉德炜1片,刘先1片,麦克福森 1片,某妇人2片[13]),总数28片(王宇信认为顾立雅还收藏50片[14])。
* w, @. i3 V$ f8 j1 C+ o
序号 | | | |
1 | | | 本表资料来源主要根据孙亚冰《百年来甲骨文材料统计》(《故宫博物院院刊》2006年第1期)和王宇信《中国甲骨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然而两者在数据上存在一定差距,如《中国甲骨学》认为美国的收藏单位为21家,数量也有所不同,本表中主要来源为《百年来甲骨文材料统计》,凡注明“另说”,则源自《中国甲骨学》。 + O- ^$ K7 A+ R1 G$ ?' R# C
|
2 | | |
3 | | |
4 | | |
5 | | |
6 | | |
7 | | |
8 | | |
9 | | |
10 | | |
11 | | |
12 | | |
13 | | |
14 | | |
15 | | |
16 | | |
17 | | |
18 | | |
19 | | |
20 | | |
21 | | |
22 | | |
23 | | |
总计 | |
0 q. n7 ?0 Y% i) Y3 `( G
1935年12月方法敛编纂出版了《库方二氏所藏甲骨卜辞》(商务印书馆石印摹本),共收录甲骨1687片;1938年出版了《甲骨卜辞七集》(美国纽约影印摹本),收甲骨527片,次年又出版了《金璋所藏甲骨卜辞》(美国纽约影印摹本),著录甲骨484片。以上三书著录的甲骨,都是美国人方法敛和英国人库寿龄在山东潍县购得。著录美国所藏甲骨的著作还有李棪在1970年发表的《北美所见甲骨选粹》(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三卷二期),收录甲骨拓本42片;饶宗颐的《欧美亚所见甲骨录存》(《南洋大学学报》1970年第四期),收录甲骨摹本200片;1973年,严一萍出版的《美国纳尔森美术馆藏甲骨刻辞考释》(台湾艺文印书馆),收录甲骨12片;1976年,周鸿翔出版的《美国所藏甲骨录》(美国加州大学)收录甲骨700片。
X6 a; o5 F" y0 P0 C4 A3.3 流失英国的甲骨档案的具体分布
2 k/ K3 y! t) J2 C0 `
“英国收藏甲骨有8个单位3067片,3个私人74片(孟克廉夫妇(汉普夏)69片,柯文4片,库克1片),总计3141片。[15]”
: r' |9 M6 N: ], _1 x/ p# I序号 | | | |
1 | | | 本表资料来源主要根据孙亚冰《百年来甲骨文材料统计》(《故宫博物院院刊》2006年第1期)和王宇信《中国甲骨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本表中主要来源为《百年来甲骨文材料统计》,凡注明“另说”,则源自《中国甲骨学》。 |
2 | | |
3 | | |
4 | | |
5 | | |
6 | | |
7 | 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珀西沃·大卫中国艺术基金会(伦敦) | |
8 | | |
总计 | |
; R) f: J5 K, R) v) `% a: G改革开放迎来新的时代,国门开启,国内外学者可以进行双向文化交流,互相参加学术会议,共同协作编纂甲骨档案。1981年10月初,李学勤去英国访问,先后调查了英国多个收藏甲骨的公私机构。库寿龄、方法敛旧藏甲骨的大部分和金璋旧藏甲骨都在英国。之后,经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远东系的艾兰研究,商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和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联合编辑《英国所藏甲骨集》。经过李学勤、齐文心、艾兰(英)等相关学者的合作和努力,于1985年9月出版了《英国所藏甲骨集》的上编,著录甲骨文2647片,该书“所收英国所藏甲骨,绝大多数是未经著录或首次以拓本形式发表的”[16],内容丰富,印制精美大方,体例上先分期再分类编排,共分五期12类。正如著名甲骨学家胡厚宣先生在本书序中所说,此书的出版,“无疑是对甲骨学研究的一大贡献”[17]。此外,《英国所藏甲骨集》作为中英两国学者合作的产物,加深中英两国学术界友谊的同时,也促进了中英两国文化学术的交流。
3 m9 W" v5 B2 i3.4其他欧美国家甲骨档案的具体分布
& M" ^' {6 {* T: h
欧美其他国家收藏我国甲骨档案的还有德国、前苏联、瑞典、法国、新加坡、比利时等。
1 k! q3 h( ~; s3.4.1其中德国收藏甲骨的有3个单位,其中东亚艺术博物馆140片(库恩);人种学博物馆(即另说为西柏林民俗博物馆)711片(柏林),法兰克福中国学院1片,此外私人收藏3片,共855片。
g# ]' s; r& b) `' s6 [% u5 J
3.4.2瑞典远东古物博物馆收藏111片,这部分甲骨档案,目前已在国内出版,显示收入饶宗颐的《海外甲骨录遗》(东方文化杂志社,1961年出版),后收入李学勤等1999年在中华书局出版的《瑞典斯德哥尔摩远东古物博物馆藏甲骨文字》之中。
: j/ j+ i" g/ Y0 U. Q6 Q' K3.4.3俄罗斯国立爱米塔什博物馆收藏甲骨档案199片,胡厚宣1958年到前苏联讲学时亲眼见到这批甲骨,系前苏联研究院马尔博士语言思想研究所的研究生布那柯夫所收集,在苏联卫国战争中,布那柯夫不幸牺牲,此项甲骨即为国立爱米塔什博物馆保存[18]。
3 x: q- a! m+ F9 N9 h5 B
3.4.4瑞士民族艺术博物馆(巴赛尔))收藏甲骨档案69片,丢失1片,被毁1片。
2 Y! R% {; |5 Z3 R2 x3 T0 }3.4.5法国所藏甲骨有4个单位57片;2个私人2片,总计59片[19]。其中,中国学术研究院收藏13片,季梅亚洲艺术博物院收藏8 片,池努奇博物院收藏10片,法国国立图书馆收藏26片;雅克博收藏1 片,戴迪野收藏1片。这些都收录入饶宗颐1956年出版的《巴黎所见甲骨录》和雷焕章1985年出版的《法国所藏甲骨录》之中。
' d, W8 t6 Z- h2 U4 [
3.4.6荷兰的国立人种学博物院(来登)收藏甲骨档案10片
7 Z" y ?3 b2 r8 Z, Q
3.4.7比利时有2个单位共收藏甲骨7片。其中皇家艺术暨历史博物院(布鲁塞尔)收藏甲骨档案2片,玛丽蒙皇家博物馆(摩斯威森林)收藏5片。
- G. u* M$ C- I2 {' N3.4.8新西兰的路易·爱理收藏10片甲骨档案[20]。
0 H5 L7 O+ ?* i5 _! E, H& [
目前国内外很多学者对这些流失欧美的甲骨档案进行编纂,如饶宗颐《欧美亚所见甲骨录存》(新加坡1970年初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胡厚宣在1988年3月编纂的《苏德美日所见甲骨集》收录了苏德美日四国部分所藏甲骨共582片,收录了许多《甲骨文合集》、《美国所藏甲骨录》等书未曾著录的海外甲骨中的重要材料,虽然都是摹本,仍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包括苏联国立爱米塔什博物馆所藏甲骨,收199片;德国西柏林民俗博物馆所藏甲骨,收摹本422片;美国所见甲骨补录,选摹周鸿翔教授《美国所藏甲骨录》未收的65片中的24片;日本天理大学参考馆所藏甲骨,系王国维、罗振玉旧藏28盒819片。1997年雷焕章把在德国、瑞士、荷兰、比利时收集到的甲骨档案编纂为《德瑞荷比所见一些甲骨录》(利氏学社),共收录4国16家收藏的甲骨228片,包括六部份欧洲的珍藏:德国库恩“东亚艺术博物馆”、瑞士巴赛尔“民族艺术博物馆”、荷兰来登“国立人种学博物馆”、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暨历史博物馆”、比利时“玛丽皇家博物馆”、荷兰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
6 y& k" t7 c, j+ L# `
此外,新加坡南洋大学李光前文物馆还收藏甲骨档案28片收入到李孝定《李光前文物馆所藏甲骨文字简释》(《文物汇刊》第2号,新加坡南洋大学李光前文物馆,1976年3月。)
( \) k8 R& p7 d: s
这些著作的出版为国内学者利用这些文献对国外所藏甲骨档案进行相关研究提供了有效途径,为甲骨档案的流传以及甲骨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是我国同他国进行友好文化交流的具体体现,更为我们顺利调查流失海外的甲骨档案提供了重要线索和追索方式。
, }$ f& V: E! v- R4 W8 r
$ Y4 E2 O' t6 K# O5 c' \. ?' v
[①]本文为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流失海外珍贵历史档案的调查、追索与整理研究》(项目编号:11YJC870039)阶段性研究成果。
% ~# ~% l3 r; t/ ]5 b5 O/ Y
% g8 Y2 ?2 l* c$ B3 z
0 F' `: _& a2 r0 A" E! \( ?& x! K* {- E9 ^; T. m/ n7 c
[1] 范毓周:《甲骨文》,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9页。
- y7 q* }( S4 g7 X6 T
[2]吴浩坤,潘悠:《中国甲骨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5页。
7 e# x1 m. l5 t[3] 王宇信:《甲骨学通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258页。
4 r7 q3 ~' d& V5 ]! ~
[4] 王宇信,杨升楠:《甲骨学一百年》,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74页。
# L6 u+ s) Z8 z[5] 林泰辅:《龟甲兽骨文字》序,日本商周遗文会影印本,1921年。
; n- e' T% N/ @+ r: x x& }+ t[6] 刘一曼,郭振录,徐自强:《北京图书馆藏甲骨文书籍提要》,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50页。
. @1 F/ `7 C: v9 C. }9 c[7] 王宇信:《中国甲骨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43页。
4 [6 a, g$ x+ k6 ]/ E3 i3 P+ {' ?
[8] 刘一曼,郭振录,徐自强:《北京图书馆藏甲骨文书籍提要》,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73页。
3 S& e9 i. b/ D& \. T[9] 王宇信:《甲骨学通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257页。
" l& k4 X E3 Z: u, t
[10] 宋镇豪主编:《甲骨文献集成》,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
& p4 w1 I* V6 K7 t, j$ w5 F[11] 孙亚冰:《百年来甲骨文资料统计》,《故宫博物院院刊》2006年第1期
% R& w8 L, |+ V# c) k/ ^2 f' ^$ m& p
[12] 胡厚宣:《五十年甲骨学论著目》序,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 `. L) B4 Z+ t
[13]孙亚冰:《百年来甲骨文资料统计》,《故宫博物院院刊》2006年第1期
; d! b1 _2 |' F L4 ^2 A3 N[14]王宇信:《中国甲骨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52页。
* q* F/ X7 B: a, d! k, W5 y
[15]孙亚冰:《百年来甲骨文资料统计》,《故宫博物院院刊》2006年第1期
. B! G- Z3 u `" |
[16] 李学勤,齐文心,艾兰:《英国所藏甲骨集》前言,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4 C( u. d. p/ E, L[17] 胡厚宣:《英国所藏甲骨集》序,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 s6 u) d) H2 _- ~[18]胡厚宣:《苏联国立爱米塔什博物馆所藏甲骨文字》,《甲骨文与殷商史》第三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 z- ^' R) |% P1 I[19]孙亚冰:《百年来甲骨文资料统计》,《故宫博物院院刊》2006年第1期
9 p0 { ]; I$ B! K) i
[20]孙亚冰:《百年来甲骨文资料统计》,《故宫博物院院刊》2006年第1期
3 X0 U7 R- m) W4 D0 w7 t
4 V9 @. z+ j! s: R
4 b- O, ~' I6 F+ k$ v# w" i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3682-1-1.html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