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
2 f( {% l* S9 C: d![]()
, V6 z" A/ [( O9 R. [! G6 F月光下的凤尾竹Pure Music - 云南情 巴乌与葫芦丝
# g3 h i t+ D! \- [ @& p P; l: t) }
下面这组56民族水墨舞蹈图是陈玉先的代表作之一,其对各民族的舞姿惟妙惟肖地描绘,展现了中华民族艺术博大与包容胸襟,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
% a! H& I8 G) ? 1 x: V4 s) K( T+ Q' i4 ^
朝鲜族
9 t( T+ B. c8 X7 h$ y& h: V朝鲜族以能歌善舞著称于世。朝鲜族舞蹈动作多为即兴性的,其特点是幅度大,表演者的内在情绪与动作和谐一致,长于表现潇洒、欢快的情绪。其伴奏音乐旋律优美,节奏多变。著名的朝鲜族民间舞蹈有农乐舞、长鼓舞、扇舞、顶水舞等。2 X1 \7 _) M: L: }9 i% ?
![]()
# s7 L8 K! i0 ]# K' R8 g阿昌族
) D+ X9 M" G4 A. P阿昌族是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流行于德宏一带。舞蹈形式多样、结构严谨、层次清晰、动作古朴、易学易跳、是一种具有少数民族风格浓郁的自娱性舞蹈。阿昌族舞蹈多以祭祀、婚嫁、节日的方式表示,其中“蹬窝罗”是最具典型的舞蹈。
5 K1 |2 b. U. ~" O1 a9 Q7 ?6 V![]()
0 g8 d3 x. P. @) E白族3 B; [: d. [$ u0 m5 U# K
白族舞蹈通过动作的大小,节奏强弱的对比,表演人员由少到多的处理(最多时36人),队形收与放的变化,独道的梗、摆等舞蹈动作及有棱角的舞姿等一系列艺术处理,鲜活的塑造了白族是一个自强不息,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并对生活充满着激情的民族形象。3 ?+ n* K0 A* X" b+ s
![]()
% ^1 J) c( W+ \- K% P保安族( I5 |" j5 e- a5 D
保安族舞蹈融蒙古族、藏族、汉族、回族等民族舞蹈的长处,又具有本民族舞蹈的独特风格,节奏明快,舞步轻盈。跳时,以简单的乐器伴奏,边歌边舞,表现了保安族人民乐观豪迈、热情、开朗的性格诙谐的情趣。! O6 y9 u# _3 L: M8 e2 j
![]()
# F. B8 h, J+ [# Z布朗族
$ x. p2 {5 {1 ~6 C% O' m0 ?6 E2 S布朗族舞蹈丰富多姿,几乎老幼都能会跳舞。舞蹈的称呼各地不同。西双版纳布朗族称“跳摆”,保山、临沧地区的布朗族称“打歌”,思茅地区的布朗族称 “跳歌”。汉书文献中统称为“踏歌”。布朗族舞蹈的特征是把歌、舞和谐地融合为一体。$ o; m M K! \# W
! }9 N8 U7 H$ X! v) v4 n
布依族2 a e% s) |- L2 ^
布依族舞蹈是以人体为工具,以人体运动为表现方式,以人的主观情感通过人体内在本能的自然表现形态,以美的线条、美的律动、美的韵味、美的姿态造型等动作,辅以美的音乐、美的服饰、美的环境来表达和反映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劳动、爱性等情态。根据舞蹈不同特点而区分为古典舞、民间舞、现代舞三种,而民间舞则流传广泛,不可消亡,并且她有存在的价值。, B' J: n/ ~. |3 u. a+ Z7 o, G& A/ j
6 Q: [: x+ p5 d* i8 q! w( Y/ O
藏族
0 Y k1 L6 w4 [0 q9 b“颤”、“开”、“顺”、“左”、“绕”是各种类不同藏舞的共同特点,或称为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从而构成了它区别于其他兄弟民族舞蹈的美学概念。在舞蹈的动律上普遍存在着最基本的“三步一变”、“后撤前踏”、“倒脚辗转”、“四步回转”的共同规律。在这种共同规律的基础上产生出种种不同的变化,再加上手势的运作、腰身的韵律、音乐的区别而构成不同的舞蹈风格。" v/ c4 C( n, e* @9 P& _5 J+ i0 y
2 [4 P z9 H3 r: M
达斡尔族
7 }6 s ]/ n5 G5 D6 \" W9 P- m; Y达斡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鲁日格勒”以群舞为主,多表现狩猎生活和劳动场面,表演时舞者上身和手臂的动作较为丰富,脚下以侧滑步为基本步伐,舞蹈开始时先唱徐缓轻快的舞歌,舞者随着歌声轻柔地舞动起来。3 ^8 C6 ]8 R" z& [/ m
![]()
2 \5 p* x8 |0 @5 Q$ l傣族
- Z" N( G4 ]8 A“三道弯”是傣族舞蹈富有雕塑美的典型特征。从立起的脚掌至弯曲的膝部,从膝部到胯部,从胯部到倾斜的上身是三道弯。手臂的动作也是三道弯:指尖至手腕,手腕至肘,肘至臂。这种体态造型是与他们生活在亚热带地域,与姑娘着紧身上衣、长筒裙与他们视孔雀为圣鸟而极为喜爱等颇有关系。体态的婀娜优美在曼妙的葫芦丝和巴乌中淋漓尽现。
, g8 m9 ?4 L- N, j; P ' z9 g7 ^5 ?9 [3 P% a
德昂族1 C0 A- p% a: c" b& A# g
德昂族的舞蹈,广为流传的是象脚鼓舞。由敲鼓,打着铓、钹的男子带头,其他男女老少跟在后面,按一定步法,手势绕圈而舞。也有男女分成两圈,男子组成外圈,女子组成内圈。由一戴草帽的男子带头击鼓,其他男子跟随,提起大裤脚,露出腿上所剌花纹,绕场欢舞。妇女组成的内圈,排头的女青年击铓锣,与击鼓男青年配合,跟随的妇女亦与男子并排而舞。
1 O h2 d: j& Y0 {* P# w 0 O: C$ p, ^* ]
东乡族
1 B5 w; g1 @5 k. `2 L东乡族妇女在气质上比较含蓄端庄,这些在舞蹈动律上即形成了富有弹性和梗劲的腿部屈伸动作特点,以及轻快的上身左右摆动的舞步和点头、摇头的特色。另外,根据本地传说,东乡族祖先是十二世纪从中亚细亚一带的撒尔塔迁徙来的,所以在东乡族民间舞蹈中明显地带有中亚一些民族舞蹈刚健、豪放、挺拔的特点。
3 y) [/ L# `3 n! x: B" W( q3 W ' d7 P5 b2 R. b0 f4 k
侗族
' ~/ `( o) x3 y; t4 ^0 J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中一种应用打击节奏伴奏的舞蹈形式在侗乡广泛流传,节奏形态与舞蹈动作特点突出,有着极强的表现效果,充分反映了丰富多彩的侗族个性、审美习俗方式以及侗族文化观念。
' ]) e, ]7 I1 U![]()
$ Q( U3 Z! u: h& Y- P' p独龙族. v t& g2 v% U% s& r2 l
独龙族舞蹈,多为祭把性舞蹈,均为集体舞和“纳目萨”跳的单人舞,队形只有两横排交叉行进和逆时针方向圆舞两种。
2 C5 T- b6 C1 k) A1 S& _% O ! T$ u+ U' G7 \. i' {3 r
鄂伦春族
" z& B2 U* W; |$ t( Q鄂伦春族是东北地区的土著族,居住在大小兴安岭地区,逐兽游猎的生活方式和居住生存的山林环境养育了鄂伦春族人淳朴、勇敢、豪爽的性格,鄂伦春族人的舞蹈反映了狩猎生活。
, A4 y& n y' L![]()
t! c% n. b& K3 p俄罗斯族
. k4 v! G2 _9 i( m; V! x7 T俄罗斯族的长相和俄罗斯的人差不多,跳起舞来有独舞、双人舞等,十分热闹。踢踏舞是俄罗斯族的民间舞蹈,踢踏舞根据有规律的踢踏,响出了踢踏声。
; k" }+ A3 k% u6 q2 y. u![]()
+ Y! R( x3 @8 `, a- Y- g鄂温克族
/ j5 @0 W6 ?$ s) C3 d2 x; O鄂温克族歌舞艺术一直流传在民间,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民歌的曲调悠长而豪放,富有草原和森林生活的气息。/ |9 Q: j; f; t5 f% W: B; {, s
* f1 V& w0 y) U" A4 c
高山族
4 w9 e, k2 [7 S4 w. d5 ^. h高山族民间舞蹈的特点是形式简朴,风格古拙,舞者在表演中率直地抒发真挚之情。舞蹈形式以歌舞为主,所唱多是传统民歌,参加者“携手歌舞”是普遍的舞蹈形式。此形式在民间并无统一名称,只依据活动的目的与不同的唱词而定。
; j$ W# L$ k% [& x1 h 6 G! q+ w @& o; D
仡佬族* n$ W+ {+ T# X0 [ {9 D
仡佬族的传统舞蹈有《踩堂舞》和《酒礼舞》。《踩堂舞》是丧葬仪式中举行的舞蹈。《酒礼舞》在传统婚礼时跳。领舞者执手帕领众人在屋前场地上围成圈,沿逆时针方向边唱边跳。一领众合,气氛热烈。舞蹈动作简朴。特点是顺手顺脚,屈膝向右顶腾。步伐为起伏的横垫步,有时向前走跳。仡佬族群众性的娱乐舞蹈有龙舞、狮舞等。当代的一些舞蹈工作者也根据仡佬族的传统舞蹈编演了一些舞蹈,丰富了仡佬族舞蹈艺术。
, \: Y1 ^0 S% ], G; e% @- g ' o; x7 O8 o, r2 H, }
哈尼族
. i9 q7 z F6 a$ V3 C3 j: c哈尼族历史悠久、支系很多,在不少民歌中都带有简单的舞蹈动作。此外有边歌边舞的自娱性舞蹈《罗索》、《得波措》和民间《扭鼓舞》、表演性的《棕扇舞》等。
# u9 d+ i' C; |. z0 \1 B2 _![]()
" b, E9 }( ^* J% d& N) J! g哈萨克族
7 Y* a5 w1 A; c. o# R; R哈萨克族的舞蹈艺术和其它艺术一样,生动地反映了哈萨克人们的生活风貌,具有浓厚的牧业生产的各种特点。哈萨克人大多都喜欢跳舞。他们用舞蹈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抒发内心的哀乐。
* O+ \5 z& V8 H* W3 k & b/ A( I0 j# q/ O
汉族
! g! E2 f! K/ P ?; E( W; v$ J汉族舞蹈的历史源远流长,种类繁多,即使是相同种类的歌舞,因地区的不同,也会在风格、装扮和表现形式上各有特色、独具魅力,但由于历史原因,很多汉舞的原貌已无从考据。现在大致包括现在舞蹈界所划分的汉唐古典舞(踏歌,相和歌等等)和汉族民间舞(如山东秧歌,胶州秧歌,云南花灯,安徽花鼓灯等等)。
) u$ {5 \0 z8 }% \& e5 S2 P/ W![]()
5 X9 \8 M+ h& ~' Y0 h+ K" T赫哲族
0 y1 } W4 ]7 ~6 B) P赫哲人的先民能歌善舞,其民间舞蹈质朴、欢快、节奏鲜明,具有浓郁的地域特点和民族特点。赫哲族世代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幅员辽阔的三江平原和绵延神秘的完达山,以及传统的渔猎生活,赋予了赫哲族人民舞蹈的灵性。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赫哲人创造了有自己的鲜明特色的民间舞蹈。
! n" F0 l; I* g4 I1 l V% Y2 c2 f; l( f" Q* E. B1 l. \. P
回族
& ]( l1 F0 l. `回族舞蹈不仅感人,而且很富有回族生活的真实性,使回族人民的真实生活以及精神面貌得以体现。舞蹈富有感染力和生命力,符合回族人民的精神气质,因而也得到了全国回族人民的承认。
4 h) e% ]! ]) q4 l. V# t, T![]()
) s& ]$ O7 c2 K! D9 e+ `" b& i# z2 ]基诺族. l7 G5 V# e& _3 \5 c
基诺族的传统舞蹈有大鼓舞和儿童舞等。
" K+ C* y; ]; Y% p![]()
c7 J& K: b/ _% K京族
& W- ^: I2 d. K7 ~2 q! |京族传统的民间舞蹈主要有“跳竹杠”、“跳天灯”、“跳乐”和“花棍舞”等,其中有些源于民间宗教舞蹈,有些是京族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娱乐方式,具有明显的娱神或娱人的文化功能。& W) P3 R7 i Z6 l6 D
![]()
- F3 j" N( D, J( O' }3 a4 o景颇族8 a9 E( q/ k1 w5 P2 Q
景颇族的舞蹈,根据表演时间、地点和内容形式可分为祭祀、狩猎、军事、生产、欢庆等五类,舞蹈形式多属于环舞、巡回舞、曲折行舞等。
4 Y; {0 r% G9 P![]()
" i8 Z) Q, c2 b0 q! d4 x柯尔克孜族
# h! \8 q5 {6 u6 T3 w! a8 W% i3 \- U柯尔克孜族的舞蹈艺术,是紧紧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联系在一起的。通过优美的舞姿,人们进行生产活动的种种姿势就展现在世人面前了。柯尔克孜族把舞蹈称为"比依",主要是反映柯尔克孜族人的社会生活,表现了他们的生产劳动和生活特点。
m z5 X4 z. U/ O9 B![]()
" N' |& G8 d6 x* ~3 m$ v拉祜族- C0 u1 S6 p* c* T+ K" d
拉祜族民间舞蹈种类很多,与生产、生活内容有关,富有很浓的生活气息。有表现动物动作的白鹇舞、小米雀舞、鸡喝水舞、青蛙舞;有表现生产活动的栽秧舞、打谷舞、丰收舞、伐木舞;也有表现生活情趣的老人舞、手巾舞、三脚歌、抬脚歌等。* q+ ~/ v# y; F& |7 }4 W/ r4 J
2 ]$ d @5 ?1 R8 D& H
黎族
& i/ R7 G+ E1 \, W1 F) _# {在黎族传统舞蹈中,所反映的内容和所涉及的范围较广,有祈神求福、驱魔祛病、生产劳动、社交娱乐、婚恋生育、丰收节庆、英勇斗争等,它们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从其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和性质看,黎族传统舞蹈可以分为五大类型:宗教祭祀舞蹈、生活习俗舞蹈、娱乐喜庆舞蹈、生产劳动舞蹈和英勇斗争舞蹈。
5 `; K: j! T0 \* J![]()
* W0 q0 K# t( {' w傈傈族6 q7 Z* M! N) t9 t M0 ?* |
傈僳族舞蹈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模仿动物行动的舞蹈,如鸟王舞、鸡吃食舞、猴抓虱舞,趣味幽默诙谐。二是生产生活舞,傈僳族人民将生活中的动作姿态,如收小米、开火山、狩猎、洗衣等赋予艺术的韵味,表演起来活泼多变,热情奔放。三是表现战斗的舞,这种舞蹈表现勇猛无畏的精神,体现了男子的阳刚之美。
. p6 e8 ^% E- N![]()
$ d. `: D2 F% k珞巴族
$ N; Q1 r6 o& q* ] c) h珞巴族的舞蹈,植根于生活实践,其动作多以模拟动物鸟兽的形态和动作以及人们捕捉、驯养动物的欢快场面。
# u9 c1 C: A6 N& L4 H0 Q , Y) v4 L2 G0 v; r7 H
满族; n& z% }8 e0 w/ }& |
满族是性格豪放、能歌善舞的民族,满族歌舞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按种类可分为祭祀歌舞和筵宴喜庆歌舞;按规模性质则可分为宫廷与民间歌舞两种。+ {0 l$ H2 c+ e& s, A
![]()
1 H: i( }! Z6 T毛南族& \ \5 `! C2 @/ v2 ?
毛南族木面舞原是一种傩舞,它是在民间祭祀乐舞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祭祀、娱神、娱人为目的,充分体现了傩舞的神韵。
$ E" b# ?+ Z' {. ~ 3 D6 g' C4 g+ A9 P- {0 v9 X4 J
门巴族
" E! i3 G3 t% ^$ T在民间流传的门巴舞蹈有两类:宗教舞蹈和习俗舞蹈。宗教舞蹈,门巴语称“巴羌”,意为跳神舞。习俗舞蹈,大部分渊源于宗教祭礼舞蹈。在后来的发展中,人性的需要逐渐取代对神性的痴迷,世俗感情逐渐冲淡对宗教的热情。; X$ e, |5 v. e) g- f8 ~! _
/ h c9 O( E4 o" F3 b
蒙古族
5 K8 G; Z, d# O5 M. p$ [: x; N+ M蒙古族人善于用舞蹈淋漓尽致地表现牧人的生活,表达牧人的美好情感,有了高兴事就要跳舞。蒙古族舞蹈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节奏明快,表现了他们开朗豁达的性格和豪放英武的气质,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
+ F9 d- C$ f- o P![]()
0 y6 v9 g; g: W7 r l1 h7 A) h: x苗族
8 b5 t/ R3 m& C& Y2 V+ J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人人会唱歌、跳舞,几千年来,歌舞伴随着苗族的历史,生动地反映出苗族人民的生活。苗族的歌舞,最富有山野味,古朴、粗犷的风格,最能表达他们真挚、纯朴的思想情操,也最能使人感受到民间艺术的真、善、美。
( `5 G' S% \! {! k6 k) w![]()
; N" k! r1 P. Y仫佬族
( i/ U! l1 I" B/ u4 D仫佬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一个山地民族,群众能歌善舞,崇尚自然,每到重大节日,全族人员进行集会,唱歌跳舞庆祝节日。 d) a* ?7 O/ V
( { B2 K' K+ S, {& h% G5 l. |
纳西族6 q0 @, Y7 y! e/ i- G/ ]) @7 ?! k6 G
东巴纳西族舞蹈多是纳西族东巴在各类宗教仪式中所跳的舞蹈,它是纳西族传统古典乐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y; x" N ~! ]3 x4 h& v![]()
. M0 b& C, e3 H0 l9 _% q" V怒族( `* }* ~# P/ |* @+ }
怒族的舞蹈,因各地居住环境的不同,先祖来源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风貌;怒族的舞蹈,又因其历史、社会、自然、宗教等方面的原因,仍保留着较多的古文化特征。' |% r! R& h& f& ~2 D6 i
, J# l+ {7 r: U: A' U1 `3 h$ e
普米族
3 i' r9 a( h( O" @4 L) G# f3 n普米族的音乐与歌舞有着密切的联系,诗、歌、舞不可分割,普米族的诗歌几乎没有不用于演唱的,普米族的民歌演唱则大多伴有舞蹈。) e4 j. l8 P X8 v" M
![]()
, q0 V1 m/ {& s) T4 V& |羌族4 w$ S, r* t- Q' R( D& l
羌族普遍信仰万物有灵和崇拜祖先的原始宗教,他们在祭祀时以舞蹈娱神。在各种类型的祭祀舞蹈中又都以巫为组织者和领导者,因此统归为巫舞。( f3 |! M+ |7 b4 h: \2 f* ?
![]()
% J2 c% J' A( L' k$ j! g- R! m撒拉族
9 _- v1 J) ^4 X撒拉族最流行的舞蹈,是四人“骆驼舞”,一般在举行婚礼时表演,动作简单,节奏平缓。撤拉族唯一的乐器是“口弦”,一般用铜或银制,形似马蹄,为撒拉族妇女所钟爱。
( p# R) [9 a* d# ~! G% N9 [ ' e$ `( l8 n" n
畲族6 A+ P8 Z o4 W
畲族舞蹈成为宗教祭祀礼仪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民族各种重大祭典礼仪活动中留传下来。我们所能看到的和所发现的畲族民间舞蹈几乎无不与宗教祭奠、祭祀仪式浑然一体,紧密结合,相互依存,相互依赖。
, U% U# d, q3 l+ p8 J![]()
$ l, O, C& z& Y5 c4 V: |; E水族! ], q6 \) S+ m
水族人民能歌善舞,流传至今的民间舞蹈比较有影响的有铜鼓舞、芦笙舞、斗角舞等几种。铜鼓舞历史最久,芦笙舞是向苗族学的,斗角舞影响最大。
; P% {- z# n1 I4 ?" V![]()
) _) I/ [$ ~9 O H/ T' R' E塔吉克族
. h) c. F' V4 t! W$ Z塔吉克族舞蹈可以说是塔吉克人生活的一部分,塔吉克人能歌善舞,无论是牧民或是农民,都喜欢跳舞,其舞蹈动作丰富多彩,极富美感。( s1 c& E5 ]- W2 E
![]()
0 H: m* M( {6 H/ |" ~$ t7 j1 f" R塔塔尔族# w% P! B/ Y: G, \/ q5 R
塔塔尔族能歌善舞。多少世代以来,塔塔尔族在欢乐的节日、劳动的余闲、迎接贵宾的盛典都要载歌载舞。
9 g6 s4 h& ~1 a6 k' T / z9 i, a0 e" b: a( j9 y
土家族9 G9 \9 `) l& u: w
土家族舞蹈元素的美学造型主要是三类:首先是展示不同情境和情思的寄善宣意的造型;其次是寓意生灵的造型,再次是美观实用的造型。这些美学造型特点,体现着历经多重文化洗礼的丰厚的艺术精神积淀。
6 ^! u# q0 {8 i( e( T3 z, m* k ( E) i _3 W/ t/ ~. S0 Q
土族1 m0 T& d8 K' L& d3 G# A
土族的特色舞蹈主要有"安昭""会手""杀虎将""庄稼其"和"嘎尔"等,大都旋律舒展、风格豪放。
, |' c2 s0 {# T5 C2 u7 J5 M8 s * {6 _2 L$ v% E* x5 \! I3 l! G% R
佤族) Q# T% p. `' \0 s- ~" U+ S4 {
舂碓舞是在佤族中流传最广、最为普及、几乎每个村寨都会跳的舞蹈。解放后,《舂碓舞》经加工、整理后已搬上了艺术舞台、上银幕、电视。敲木鼓舞是广泛流传在佤族村寨中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之一。当工匠把木鼓制作好后试敲满意了,就把抬入木鼓房上架,接着大家就迫不及待地挥槌敲打,狂欢起舞。
2 Z0 `5 C. B$ B) y 6 \; ~$ h- J$ ~
维吾尔族
$ ~1 m! F* Y; {/ W维吾尔族舞蹈的主要特点是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同眼神配合传情达意。从头、肩、腰、臂到脚趾都有动作。昂首、挺胸、直腰是体态的基本特征。通过动、静的结合和大、小动作的对比以及移颈、翻腕等装饰性动作的点缀,形成热情、豪放、稳重、细腻的风格韵味。7 K7 y! G5 K4 ~. b
![]()
4 h% }+ u" u N9 x7 m乌孜别克族0 o. } ^1 O; C8 T7 L" B
舞蹈形式多样,较有民族特色的有"木那佳提"、"小帽舞"、"哈拉缯"等。木那佳提是传统民间舞蹈,舞者手腕、脚腕及肩部皆系铜铃。舞时铜铃叮当作响,气氛热烈。常用步法有单脚移步、单脚跺步和单脚蹲步等,手部动作尤为丰富,多为一人表演。8 W5 Y! Y: v0 G: M% U! B
7 |2 K9 _( L) x) j2 g; T' ~
锡伯族
! {% u9 G* M! F* z; h- J( F% o锡伯族民间舞蹈的形成与民族习惯、地理环境、语言文字、音乐美术等分不开,它是通过宗教活动、音乐、诗歌、服饰、雕塑、喜庆的联欢等形式记载下来的。锡伯族舞蹈可分为古典类和贝伦类。
+ J- v& I0 Z$ p w! L ; Z! U5 w' L1 W/ o
瑶族
9 T. [. H+ w' K( I/ a5 n$ k2 D瑶族的舞蹈与狩猎、农事和祭祀等有着密切关系。同时,瑶族传统的鼓、歌、舞又常常融为一体,即鼓之、歌之、舞之。主要有长鼓舞、铜鼓舞和陶鼓舞等。
N) H3 m3 d4 A5 t9 u% P, f8 D3 \9 C![]()
# j L* L; \3 g7 R! x8 w彝族/ h( V3 z' P% ^- ?3 q. ~" F
歌舞是彝族人民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形式丰富多彩,多数是模仿生产劳动时的动作而成。古老的舞蹈有模拟动物形象的"斗鸡"、"斗羊",象征战争的"跳钗"、"刀舞",庆丰收的"大鼓舞"等。
7 q$ Z. c) \ i 2 v$ i9 _, A; l# o, E9 m
裕固族
# \% e' x2 B u - f9 a! w, z8 D
壮族
5 |! c- M# n8 U( j壮族舞蹈源于对狩猎的模仿,但它常与巫师酬神的活动密切联系。巫师敬神总是边跳边唱,乐神消灾祈福。最早记录,壮族舞蹈的花山壁画实际是当时壮族先民对蛙神的颂歌。这种舞姿的形状是两臂张开弯肘上举,两腿蹲成弓步,动作粗犷有力,赋有特色,被称为蛙形舞姿。9 l7 X8 V. u. i5 i6 r
更多精彩内容请搜索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壹号收藏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24240-1-1.html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