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人文社会] 珍贵“知青”老照片,记录激情燃烧的岁月!

[复制链接] 0
回复
9476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6-8-5 03: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 d* I6 M. J  Q8 Q
知青出发前,在北京站门口留影纪念" r, h/ s" k' u  {+ B7 g. D
每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青春故事。成长于红旗下的第一代人,最难忘的,莫过于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样的经历,让他们不得不在人生的黄金时期,便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
& O4 m* Q; ~, p2 a- k) _$ w
3 V- A9 }' j* c3 _亲人到车站为参加知青的儿女们送别% N1 E0 y9 l. W7 W6 A- B7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解决城市中的就业问题,从50年代中开始就组织将城市中的年轻人移居到农村,尤其是边远的农村地区建立农场。早在1953年《人民日报》就发表社论《组织高校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 X) ], g& ~6 K  P; I- W. ~
1955年毛泽东提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成为后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口号。从这一年开始共青团开始组织农场,鼓励和组织年轻人参加垦荒运动。0 |! x8 ?0 M% W; K
8 b8 L3 {( @" Q4 n7 `& F8 j
列车带走了一代人的青春& l5 i! e/ l' Q1 z9 _- ^2 G
60年代中期,继续响应毛泽东发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口号,广大城市知识青年陆续奔赴农村,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知青下乡成为那个时期特殊的记忆。' W: }) J( V& Q% d2 b8 I
据统计,从1950年代到1970年代末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的总数估计在约1200至1800万之间。
% z( d1 C' `; r# t$ ^, K7 H$ N% c+ _+ \+ y
中国的第一批知青
: a8 Y- I* @) Y% W" j8 ]0 T在1952年,一批云南省昆明市的青年学生,在政府部门的感召下组织起来,进入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开创了一种与以往截然不同的生活,成为中国的第一批知青群体
1 c- Y' h' f' a# A5 J. z0 u0 b; R  p
首批上山下乡的知青4 W5 d# P; b& v
当一大批青年奔赴边疆荒野,充实到生产建设兵团的队伍中时,知识青年依然处在待成熟阶段,但其影响却正如钱塘大潮的第一个峰头,让人看到了波澜壮阔之势。
% a: j) b. X4 Q! X" V1 ^波澜壮阔的知青大潮8 J0 g1 R( u7 |. V8 s( F2 t, N6 D
真正大规模的知青运动是在“文革”中开始的。
- b3 Y  `: @) I) {2 T, e7 Z" r/ K  F" g
1966年,在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下高考停止,许多中学毕业生即无法进入大学,又无法被安排工作;此外1966至1968年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使得中共领导机构意识到,需要寻找一个办法将这批年轻人安置下来,以免情况失去控制。  b7 Z4 O, P8 A! y3 L
为了解决青年学生的出路,毛泽东在1968年12月发出了当时被称为“最新最高指示”的战略性言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X5 E9 Q2 D8 |+ p" Y5 L  H& V& L

9 s7 {, {- {8 @0 s" y届时,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南京及各个大中小城市的火车站、汽车站、码头,挤满了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和送行的亲朋好友,锣鼓喧天,口号不断,慷慨激昂。
* F/ o: V# J8 h; `" r! k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董必武等都有晚辈上山下乡,就连红极一时的陈伯达,也将儿子送到内蒙古草原。
7 O  q( k- C7 }% P4 J  C) q% ]8 f( ~2 e3 U1 ^7 n" l7 T0 ]3 A
知青返乡6 g& n; `3 X7 j/ O4 {4 V- V
1977年高考恢复后,大多数在农村的知识青年想方设法要回到故乡。到1980年5月,根据当时“拨乱反正”的决策,各地知青们才被允许回到故乡城市。
' p* H/ ^  I; j0 n' q7 x& Y. S4 n! f- {! u7 H
知青在云南版纳朱克家
) \0 q3 p1 h! j/ O. o2 e而此时的知青群体已经错过上大学的机会,有的在农村也已经娶妻生子,选择留在农村;有的则考进大学,继续求学,投身于新的社会主义建设。( J9 i# [% m! a0 t* U$ t& J
三不满意
9 N* W& u1 g5 f$ W$ x关于中国内地的知青运动,邓小平在1978年曾说,国家花了三百个亿买了三个不满意,知青不满意,家长不满意,农民也不满意,据说李先念还加了一个不满意,叫国家不满意。1981年10月,国务院知青领导小组起草了一份《二十五年来知青工作的回顾与总结》对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起因、发展、失误、教训等若干重大问题给出了基本看法。
; |1 f+ V) I1 X/ P1 m$ |# |
* s) z: b0 u% ^( V0 s. w/ V0 C2 O知青听老农讲故事
. q2 h8 ~# j0 t% a8 s第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五十年代根据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就业难的国情提出来的,是我们党解决就业问题的一次大试验。  |7 c% X- J1 M0 f! Q4 M
第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本来是一个就业问题,但是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当成政治运动去搞,指导思想偏了,工作上有严重失误,至此历时25年的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无声无息中画上了句号。7 Q% ?# b( }+ d) E
知青下乡的珍藏老照片:
- }6 U/ @  c0 Q
7 P1 W$ O, u% M# s知青下乡批准证
  t" B4 I7 M, R; K" x9 f6 C) Z4 A. T& N( ~/ |
南昌市知青下乡批准证1 ]2 H9 @* z+ [! k: _

9 g* [- t6 |$ {1 w6 ~天津市下乡上山乘车证  J" t) ]/ S. a8 O! p

1 M( P: T6 I4 X) q南京市革命青年下乡上山批准书
' ]+ t: L8 P! A9 j: r$ g7 F
: o8 Q7 N. T/ H0 W. H+ q' z/ [自贡市知青下乡上山登记表8 v9 y3 s7 q$ \- a6 x) h
4 V+ @8 C' x( U- p
1973年8月,兵团一团天津知青张淑贤(左)、鹤岗知青张桂香下连放电影。/ C! M3 w; c' T1 Q( s. [

) K5 i' D" Q7 H; |1973年12月,哈尔滨知青、参谋刘东辉与兵团一团司令部参谋长王福增一起学《毛选》。; K% R) R5 ~  t$ o
, i8 N* d8 {# b" H+ b
兵团一团宣传队女知青在演出中/ y2 Q& O% H! F8 h1 w

! G- }% U( v) p+ Y, Y1975年1月,北京青年姜大明(毛主席像左面)等人欢呼四届人大召开!
' I! M4 l4 P0 {# |7 B0 p( O" P  B/ V( }8 @' z
1976年,上海知青徐杭州(右二)与北京知青李华、李秀研在跟老农工学打马草。! |5 O7 a0 I5 b+ s) B
4 @, {0 n$ `2 f& |: s7 d3 ]$ i5 x
1974年,兵团一团直属单位团代会上,哈尔滨知青曲秀珍在主持选举议程。
$ e- h! c, ~. u/ u2 c3 \" c4 h. |* s2 ]
排练中的兵团一团宣传队队员5 }1 j- [, ?& b

9 v8 Q9 i& r* T( X( O1972年,兵团一师一团六营三十八连战士在巡逻。
0 m0 _9 P0 M  a0 t% R# ^4 @8 ^
9 W/ t% s* l) J; M; B1972年,山沟连队农工看电影的场景。) m% y) _% F/ P% y
+ h: A+ M* y0 D4 c7 T
上海知青在黑土地的插队生活9 r! L6 j" S- T6 [0 J' M/ {5 E: |

- P; ?0 b" c. l( t6 ], C: c1972年,一群女知青每天劳动之前,在地头学习毛主席语录
' }& ?* C' n% P! |  H: P* k! |/ F9 g; D2 l% P$ M9 q
上海赴黑龙江逊克的插队知青摆拍照2 I! L% x; F+ [( C) y7 v; J4 _* J
. _( m& }- Z& @9 y3 F2 C
图为学习针灸,知青之间互相扎针刺实验8 ^9 h4 l7 H5 c7 I7 B

' r8 `( m$ {4 @* m上海知青在黑土地的插队生活4 L, n. y* V; ~1 K. Z6 j
9 h, {1 E2 e1 T) O( Y& B" u
上海赴黑龙江的插队知青摆拍照:积极向上的文艺生活
* H9 {3 g8 s) B7 n9 C1 ?, ~* K) h( a4 h  T& N1 A1 v0 z) d
一群知青在地头学习
$ I  \( Y4 [$ l. ~& P4 i) L$ M2 l9 r/ b) w) M

+ d1 j) g" W8 j# Z1 `9 o* T
5 U3 f$ j; B$ w2 H, \( @3 e# Q* L6 p; E+ e7 H
2 D/ S4 s+ Z. O2 A+ M$ Z
7 @$ u  [  x" S( f1 f9 t6 S- _7 T' x0 _
1 m' R* ~6 h* D* u# b6 C

! B7 C! L7 V' R: P; P$ h
: r- J$ q! d- {2 N
2 V* V; I6 A. ]
# c( Q6 _4 @4 z% k' j& w0 o( v6 j- ]6 D: G% A

" j' R0 V( o  G- e3 r
6 X* F. m# E1 E4 g1 Y0 l
! @) K/ k& J# e0 O' ^( a% }4 t编后语
% W& ~- j7 m, v5 f4 A$ g/ E9 D# p! z2 j3 C, g
今天,“下乡、插队”已经永久地成为了历史,而对于那些“上山下乡”的知青来说,他们背井离乡,把大好青春都倾注给了一片陌生的土地,那段难忘的下乡之旅,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是他们一生都无法忘却的记忆。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24227-1-1.html 谢谢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