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 R, r' B3 |( t% B7 ] W3 G" O
1、天人合一
, M; ]3 }' i% D1 ` @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而且是一种状态。“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0 a! B/ {8 F3 E2 y+ C I
' o/ S0 _( B& e) M
哲学意义: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的,思维反映存在,所以思维也应当是不断变化的,与时俱进的。物质与人以及物质之间是和谐统一的。" {8 u2 v8 U$ D2 n; w9 h8 w
2、白马非马
( b' X" T7 ~( g( ]3 f6 G5 p! w战国时一城有令马匹不得出城。有一天,赵国平原君的食客公孙龙带着一匹白马正要出城,守门的士兵对他说:“马匹一概不得出城。”公孙龙心生一计,公孙龙说:“白马并不是马,因为白马有两个特征,一是白色的,二是具有马的外形,但马只有一个特征,就是只具有马的外形。具有两个特征的白马怎会是只具有一个特征的马呢?所以说白马根本就不是马。”愚鲁的士兵因无法应对,唯有放行。/ D. h3 Q( m# t3 X
, u7 g" s9 y; \- h, [; Z
哲学意义:“白马非马”的命题问题出在何处呢?从根本上说是割裂了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马是普遍性、共性、一般、抽象;白马是特殊、个性、个别、具体。普遍不等于整体,特殊也不等于部分,这是不同性质的范畴。0 D# K, q" k) f) r! U" E' ?: v9 _4 @
3、庄周梦蝶
, F, b* }0 S5 F$ U庄子梦中幻化为栩栩如生的蝴蝶,忘记了自己原来是人,醒来后才发觉自己仍然是庄子。究竟是庄子梦中变为蝴蝶,还是蝴蝶梦中变为庄子,实在难以分辨。在这里,庄子提出一个哲学问题——人如何认识真实。在一般人看来,一个人在醒时的所见所感是真实的,梦境是幻觉,是不真实的。庄子却以为不然。虽然,醒是一种境界,梦是另一种境界,二者是不相同的;庄周是庄周,蝴蝶是蝴蝶,二者也是不相同的。但庄周看来,他们都只是一种现象,是道运动中的一种形态,一个阶段而已。如果梦足够真实,人没有任何能力知道自己是在做梦。
/ c# e: Q6 j; @: Q - a6 q7 z \( ]! f" z( |6 s# p
哲学意义:其探讨的哲学课题是“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究竟能不能确切地区分真实和虚幻”。
4 p f" Z ^+ K! `4、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m) C6 S/ K: A4 Q: r! ~5 N
据《坛经》记载,禅宗五祖弘忍要选择继承人,特命每个弟子作一首诗,以考察对佛家教义的理解。开始时,弟子们面面相觑,谁也不敢动笔。只有神秀思考数日之后,写下这样四句:“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诗以佛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修道成佛的传说为据,表示要使自己象菩提树、明镜台那样洁净,一尘不染。当时有一个挑水打杂的和尚看了这首诗后,很不满意,于是在旁边又写了四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这位和尚认为他这个人根本就不是“物”,也无身可修,只有佛家信念。广而言之,世界上“本无一物”,什么东西也没有,所以也无什么尘埃,亦无所谓污染。弘忍认为这个和尚对佛家教义心领神会,掌握得好,于是决定把衣钵传给他,他就是禅宗六祖,慧能和尚。5 t& h* v8 Y* i6 L8 U
![]()
$ K/ O+ g' K7 i: K) x9 _哲学意义:慧能和尚否认物质的存在,认为“万事皆空”、“四大皆空,”而只有佛家信念的存在,这是典型的唯心主义。
& n/ O: X* A& Z+ a! j5、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G J" ? G; S) h5 d+ q/ ?; {
这句名言出自《传习录》。据说一次王阳明与朋友同游南镇,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王阳明的这一观点像极了贝克莱的观点——存在即被感知。看见花时,感觉到了,花就存在;没有看见时,感觉不到,花就不存在。也就是说,“心外无物”是指心乃生发意义的源泉,不致“良知”,外在世界尽管五彩缤纷,但对我毫无意义可言。
# m- i! Y& ?: m) S) I, ]4 [8 L 8 W( [- J4 s2 m' l
哲学意义:王阳明认为心,亦即实质上的人的主观精神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天地万物以至草木瓦石都是“人心一点灵明”的体现,心之外没有客观存在的事物,是一种较为彻底的主观唯心义、唯我论。
7 `) Z2 V3 p' c0 Y/ q. Z6、格物致知
+ |3 u% c2 W8 x6 ^5 X0 L“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修身,修身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学》)这段话后来被朱熹简约为“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段话述说了认识的过程和认识的功效,而整个认识过程的基础是“格物”。
- g; T! K A; y9 U8 o3 k9 I) d![]()
9 k# @' |6 Y3 X3 o4 V# u z; c哲学意义:这段话把认识的过程描述得多么透彻,多么合情合理:这世间的事物的存在以及变化是有其道理的,人也是具有认知能力的,因此,只要从实际出发,从已有的知识出发,经过长期的用功,就能真正地认识事物,到那个时候自己的心灵也会豁然开朗。反映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
* k* d# ~5 |4 {+ }2 T$ P7、天下万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
) @% u$ `, N$ ~, W魏晋时期王弼在注《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时提出的一种本体论命题。“本”指天下万物生存的根据。任何事物都要以某种属性为其存在的条件,但其所具有的属性都以没有任何规定性为前提的。王弼不是通过肯定万物的同一性,而是通过否定其差异性,而找到“无”作为万物之本的。王弼“以无为本”的思想与《老子》“有生于无”是完全不同的。《老子》“有生于无”所讲的是过程,指万物生生不已的因果之链。万物都产生于道,不复归于道,以至无穷,王弼“以无为本”所讨论的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任何个别事物都有局限性,只有“无”才是无限的、绝对的、永恒的。* `6 }" }; T* c% p
![]()
7 C/ t1 u4 `' \. W. U1 s3 S哲学意义:这句话中“无”生出有形有象的万物,万物最后又复归于无,而这种“无”的本体,实际上是一种客观化的精神。王弼把这种精神看作是万物特别是人生的归宿,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命题。! a- U- H7 h' F! P
8、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C0 e$ e: B: C& |& V" y; U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出自《荀子天论》。意为: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这个规律不会因为尧的圣明或者桀的暴虐而改变。. Y6 Q' \. p" ~7 Y s {
+ V4 o+ p6 Z1 U- X5 E1 g8 j& Q
哲学意义:属于哲学中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24195-1-1.html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