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冰糖葫芦 于 2018-7-8 21:20 编辑
文物流失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痛, 冷玉无声, 这些流失海外的精美绝伦的玉器, 至今仍躺在异国他乡的博物馆中, 述说着来自中国的温婉之美和中国故事。 古语云:“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作为遗失海外,目前收藏于国外各大博物馆的中国美玉,更是因为其极高的历史、艺术价值,每一件都堪称“瑰宝”。 【大英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成立于1753年,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同时,大英博物馆也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一家海外博物馆,多达2.3万件。藏品门类齐全,时间则跨越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 虎形垂饰 东周末年或汉,公元前3-2世纪 清,18-19世纪 该虎形垂饰与广州南越王墓中发现的一枚垂饰相似。 1902年成书的《考古图》主要著录当时宫廷及私家的一些古代铜器、玉器藏品,人们从该书中发现了受该类型垂饰设计影响的物品图案。 装饰配件 东周或汉初,公元前3-2世纪 汉,公元前1世纪-1世纪 这个隆起的圆形饰板下有一个青铜镀金底座,上面刻有一条龙及类似老虎的生物形象。这个饰板可能曾经被固定在某些如今已经消失的有机物或者金属制品上。 叶瓣盘 元或清,13-14世纪 该玉盘形状由黄金或银质容器的形状发展而来。 翡翠箭瓶 伍尔夫家族借展 古代投壶游戏,即用箭投酒壶。该翡翠瓶就是投壶游戏中壶的缩小版。 玉带板 14-17世纪 这里展示的大部分玉带板都于明朝制作,时间在14-17世纪之间。 白玉对碗 明-清,16-18世纪 这两只白玉碗组成了完美的一对。 玉剑饰 东周、秦汉,公元前4-1世纪 在剑上装以玉配饰,可以将金属武器的力量与玉石的能量结合在一起,帮助抵御死亡与腐朽。配饰包括剑首、剑格及剑珌,保护剑鞘不被剑所刺破,同时将剑鞘固定在腰带上。 佛手 明末或清初,17-18世纪 该玉雕表现了一只佛手的形象,由于佛手近乎都是果皮,是一种不可食用的植物。 在中文中,这种植物之所以被叫做“佛手”,是因为它的形状犹如佛的一种手印,食指和小指指向上方。 佛手被视作能带来好运,有浓郁的气味,通常在新年时被放在瓷碗中供奉在家中神像的神龛前,也被用来清新房间空气。 宫廷头饰与发簪 宋或金,12-13世纪 明,15-16世纪 该头饰刻有四条龙的形象,以精细的浅浮雕工艺表现。头饰上有孔,可插入发簪固定于发间。 在重要场合,通常文武官员会佩戴类似的头饰。该展品可追溯至明朝末年,类似的头饰相当稀有。 玉璧 东周-汉,公元前3-2世纪 早期的中国玻璃十分有特色,有着与玉相近的质感。通常那些买不起玉却坚信与玉类似的材料可以起到相同身心保护作用的人会用玻璃。 玉蝉 汉,公元前2-1世纪 玉蝉,自汉代以来,皆以蝉的羽化比喻人能重生。将玉蝉放于死者口中称作含蝉,寓指精神不死,再生复活。 把蝉佩于身上则表示高洁。所以玉蝉既是生人的佩饰,也是死者的葬玉。 玉容器及玉杯 明,16-17世纪 该容器状似一只扁花瓶,器身刻有饕餮纹或神兽纹,瓶颈两侧有螭龙形象。容器仿制周朝的青铜容器而成。 花瓶 金-明,13-16世纪 该花瓶的形状仿制古青铜容器“壶”而来。瓶身的花瓣纹路是一种汉代玉器上常见的图形。 弧形垂饰 清,18-19世纪 这件仿古垂饰很有可能是某件西周玉器的仿制品,但形状和重量都超过它模仿的原物。 方于鲁主持撰制的《方氏墨谱》一书将制墨者制造的各种类型墨锭的形状和花纹图样都描绘出来,其中就有这件西周玉器的图案。 镶金边玉杯 约1700年 清前50年(1644-1911年),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富有、最强大的国家之一。自1759年,中国掌管和田玉生产区,使得玉石的供应更加充足。许多莫卧儿玉器都是这一时期收到的贡物,然后中国工匠对其进行仿制。 该玉杯表面有莲花浮雕以及茛苕植物,有莲花芽形的杯把。 荔枝纹盒;红漆盒 荔枝纹盒的雕饰具有漆器雕饰的风格。荔枝象征丰饶以及婚姻生活。 莲间鲤鱼玉雕 明末或清,17-18世纪 该玉雕的形状为一条鲤鱼在莲花、莲叶间游动。汉语中,“鱼”和代表充裕的“余”发音相同,因此,鱼成了富裕充足的象征。 该玉器由苏欣洁(Yankit So Martion)的亲友提供,作为对她的纪念。苏欣洁是中国食品历史学家、作家,也是大英博物馆的支持者。 玉章 汉,公元前3-2世纪 公共及法律事务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印章。汉朝时,印章通常由金、银、青铜及玉制成,上面刻有主人的名字或头衔。印章通常很小,穿线挂在腰间的腰带上。 中国人相信来世是今生的延续,因此去世时将自己的印章带走能够保证来世还能享有今生的权力。 莫卧儿风格玉碗 清,18世纪 “痕都斯坦玉”外壁很薄,装饰有花形纹路。 玉器与黄金 东周,公元前6-5世纪 公元前8-7世纪,黄金从中亚引进中国。玉石雕刻者们开始模仿黄金制品的外形,将新的形状和样式融合到玉器的制作中。 利用黄金很容易打造的装饰物,例如纹理精美的浮雕或者透雕,也被用在了玉器的制作中。而且,那时起玉器的装饰面也能像黄金一样反射光。 中国及草原地区的玉、滑石及青铜带板 公元前4-3世纪 自公元前8世纪以来,中国鼓励城市与西部及西北部地区的游牧民族进行两种文化间的贸易往来。 游牧民族佩戴的带板,起初是用黄金和青铜制作的。 中原人民似乎是仿制了这种大的长方形带板。中、西亚地区民族的人民同样也将战争中的动物图形运用在其中,并且着重刻画动物的轮廓而不是正面形象。 这两种想法都被中原人民所采纳利用。 玉猪 汉,公元前1世纪-1世纪 人们在许多汉代墓中都发现了玉猪,形象从写实到抽象均有。它们一般用作寿衣或者垫子上的镇压物,尽管有时也被发现握在死者手中。对中国的古代人民来说,猪代表着多产和财富。 眼罩一对 汉,公元前2-1世纪 该眼罩上用线勾勒出瞳孔的形状。眼罩上有孔,可将其与布或其他材料相连。 扳指及垂饰 东周,公元前5-3世纪;汉,公元前3-2世纪 扳指通常是弓箭手戴于勾弦的手指,用以扣住弓弦。随后,扳指变得越来越精致,其实用功能慢慢减弱而礼仪功用慢慢突出。这一点从扳指上越来越精致的垂饰就可以知道。 玻璃墓葬饰板 西周,公元前3-1世纪 公元前5世纪起,中国人就开始从西方进口玻璃,100年后开始自己制作玻璃。 玻璃饰板用磨具制作,比起裁切、打磨、雕刻玉石来说,玻璃更加快捷,成本也更低。 这个薄薄的盘状玻璃饰板与那些同时代用于制作生铁、皮盔甲的饰板类似。它们显示了玉衣的确是死后躯体的保护层。 方彝(青铜礼器)及带盖容器 商,公元前12世纪;清,18世纪 容器的形状和纹路均模仿青铜方彝而来。在清朝时期,工匠就开始用美玉雕刻此类容器。容器上有乾隆御印。 花形杯 明末或清,17-18世纪 杯身有精细的梅花树透雕,花间有一条龙游戏其中。 岩间罗汉 明末或清,17-18世纪 这是一件装饰性玉雕,玉雕图案受到木版画的启发,表现了第五罗汉(佛陀的弟子)坐在岩石间的样子。 叶形杯 唐,8-9世纪 该玉杯形状受到黄金或银质容器的影响,杯身为叶瓣形状,底部刻有一个汉字。 石间罗汉玉雕 明末或清初,17-18世纪 该玉雕表现了第九罗汉坐于石间的样子。人物形象刻画逼真,玉雕上写有汉字。 宋朝玉碗 宋,12-14世纪 该玉碗根据瓷碗仿制而来。 来通杯(角形酒器) 明,16-17世纪 汉朝时期,中国的宫廷之上十分流行中亚的奢侈品,这种角形造型就是在当时被引进中国的。而杯子上龙头吞杯的样式则可能是后来的发明或者仿古而成。 玉带头、玉带扣及玉带钩 明,14-15世纪;清,18世纪;元或明,13-15世纪 玉带头制成一株花草的形象,中间有狭槽可以穿腰带使用;带扣分为两部分,刻有龙腾云间的图案。 芦苇双鱼盘 明末或清,17-18世纪 鸟、鱼戏水的场景图案常常出现在明后期的器具上。该玉盘上刻有双鱼嬉戏于芦苇丛中的场景图案。 玉碗与银碗 宋,11-12世纪 玉碗宛如一只编篮,其原型很有可能是一件金属容器,与它旁边的银碗相似。 头饰 元或明朝初年,14-15世纪 该头饰表现了一条盘龙的形象,龙爪紧紧扣住一颗珍珠。许多类似的装饰后来都被改做成青铜器皿的盖钮。 莫卧儿罐与杯 18世纪 乾隆皇帝征服新疆后,中国进口了许多所谓的“痕都斯坦玉”,尤其是在18世纪后半叶。 其中许多是在北印度的莫卧儿王朝制作的,还有的可能来自土耳其的奥斯曼帝国,还有一些可能是新疆本地生产的。 通常人们很难分辨这些玉器中哪些是莫卧儿玉,哪些是中国对莫卧儿玉的仿品。 18块玉带组 唐,7-8世纪 眼前的这组玉带由两块铊尾、四块正方形带板及十二块稍小的带板组成。带板前面富有光泽,后面则无光。 所有的带板在后面都有小孔,可穿入皮带或者布带。像刀一类必要的物件则挂在两条穿在带板狭缝间的带子上。 这个部分很重要,因为古代中国的服装上没有口袋。 石榴喜鹊盒 明-清,16-18世纪 玉盒上装饰有石榴树图案,有喜鹊站立其间。石榴寓意着丰饶而喜鹊代表着快乐。 组垂饰 唐,7-8世纪 这组垂饰包括两个云形饰物,两个弧形(璜)饰物及四个珠子。类此的组垂饰可以很清晰地在唐朝壁画中的人物身上看到。 乾隆玉果盘 乾隆皇帝在1736-1795年间统治中国。他是艺术的支持者,在他统治下的许多上等玉器都带有乾隆御印款识。 仿漆器玉盒 该玉盒形状及装饰纹样都模仿漆盒而来。 鼻烟壶 清,18世纪 鼻烟壶可能是外国传教士在17世纪时从国外引进中国的。这只软玉鼻烟壶的一面描绘了一个圣人端坐于松树之下的图案,另一面则描绘了群山和云朵。 【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馆】 在英国以收藏中国玉器闻名的博物馆还有伦敦的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馆。该馆所藏以汉以后作品为多,仅有少量从新石器到商周时代的作品。 琮 东周 高3cm 东周墓葬中很少出土玉琮,出土的寥寥数件大多刻有花纹。这个玉琮体积较小,可能是新石器时代制品,四周刻卷云纹则是东周时期加琢的。 牙璧 公元前20世纪—公元前15世纪 直径13cm 史前玉器,用途不明。它们的生产和制作意图至今仍然是神秘的。 四灵环 东汉 直径15.6cm 有的礼器只在道教仪式中的使用,这一雕刻着四灵纹的玉环就是其中之一。玉环刀法细腻,线条流畅,为汉玉中之精品。 鸟形佩 公元前12世纪 高3.8cm 与鹦鹉片状相比,它更接近圆雕。 高冠鹦鹉形佩 公元前12世纪 高9cm 高冠鹦鹉侧面,冠部阴刻很多直线,正面和背面都刻了回纹。玉色纯净,几乎没有杂质。佩的表面遗有朱砂。虽然与上面这只鸟形佩都是商代典型的饰物,但它们的做工和风格完全不同。 穿花龙圆形饰 16世纪 直径11cm 这个圆形透雕玉饰,设计精巧、工艺精湛,穿于花卉间的游龙呈多层次,雕工精细,繁而不乱。其背后有四对牛鼻穿孔,说明它是一个镶嵌饰件。这种镂空玉牌传世很多,主题纹饰及形状、大小多种多样。 花囊 道光时期 高7.5cm 根据《养心殿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道光帝曾拿出白玉囊一件,命工匠在其口上刻“慎德堂制”,可见这个花囊是御用的。 兽面云纹杯 13-14世纪 高6.3cm 杯身纹饰分三层,最上层为回纹,中段兽面云纹为主题纹饰,底端为蕉叶纹,刻工精细,沁色自然。 龙把杯 16-17世纪 高9.1cm 明代晚期仿古玉器盛行,这个龙把杯就是以漆器中的卮为蓝本而制成,只不过卮的柄多为环柄。杯身装饰谷纹及龙纹。杯足是三种动物——象、虎、兔。杯柄缠绕一只螭龙,整体给人一种威严的感觉。 爵杯 17世纪 高8cm 此杯造型乃仿西周时期的饮酒器,青铜爵前边倒酒的一端称为“流”,另一端称为“尾”,而这只玉杯只有“流”没有“尾”,可见匠人别出心裁之处。 【哈佛大学博物馆】 1928年,洛阳金村一组战国中晚期的大墓被当地村民发现,由于当时国内战乱原因,村民们与古董商侥幸逃避政府干预,在这里盗掘了整整六年。出土器物叹为观止,后大量文物流向海外,其中大部分玉器由美国收藏家温索普收藏。最后,温索普将他的收藏品捐赠给他的母校哈佛大学,现常展于哈佛大学佛格博物馆。 圆雕青白玉卧牛,商晚期 玉凤鸟佩,战国 碧玉螭龙带钩,战国 西周时期双凤衔耳玉杯(13.5 x 16 x 8.5 cm) 安阳妇好墓玉跪人 春秋龙纹玉柄 春秋龙云纹玉柄 战国早期玉佩 镂空雕龙双凤玉璧 战国早期龙凤纹玉佩 玉佩 战国中期玉璧 战国妇女玉人 战国晚期-西汉早期 同心圆龙凤镂空雕玉璧 兽形玉佩(战国晚期) 西汉兽首云纹玉耳杯 【弗利尔美术馆】 美国华盛顿的弗利尔美术馆是公认的收藏中国古代玉器最丰富的博物馆之一。该馆于本世纪一、二十年代曾派出专门的代表团来中国收集包括玉器在内的艺术品。该馆藏品既富且精,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明清时期历代皆有。其中包含良诸文化的玉璧,商代嵌绿松石带把玉戈等玉器之绝品。 良渚文化 玉璧 公元前 3300年--前2250年 直径 4.1 厘米 良渚文化 锥形 (可能是)玉 珮 公元前3300--前2250年 高: 5.0 W: 0.9 D: 0.8 cm 东周 玉带扣 公元前4--前3世纪 H: 7.3 cm 商或西周 鸟形玉佩 公元前11世纪 H: 9.0 W: 3.5 D: 1.2 cm 西周 鱼形玉佩 公元前11世纪 H: 3.1 W: 6.7 D: 0.4 cm 宋代 玉杯 11-12世纪 H:5.8 W:10.3 D: 7.6 cm 唐代 玉璧 7--10世纪 H: 0.4 W: 9.4 cm 清初到清中 薄壁玉碗 18世纪 H: 5.2 W: 16.5 D: 11.3 cm 明 或 清 玉杯 17-18世纪 H: 4.1 W: 10.1 D: 5.8 cm 宋代 玉鸟(杖顶端的装饰物) 12-13世纪 H: 5.1 W: 8.0 D: 4.2 cm 皇家安大略博物馆 加拿大多伦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是海外收藏中国文物最丰富的博物馆之一,中国文物几乎要占去主楼第一层展览室面积的二分之一。其中中国古玉就有1400余件。 文章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朋友圈,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以下链接:
原创小说《玉殇》连载: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70910-1-1.html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