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标签看更多好帖
开启左侧

美国母亲怎样教孩子“诚实”和“尊重”?

[复制链接] 0
回复
1159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6-10-13 13: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 M* o' ?% d/ F' b- }4 `
; N8 f, _6 B3 S5 F+ E# f% s# M3 j6 l: @+ l: X: i, ?9 C

: z) _$ I) w6 W! @

& {1 ]! d( M5 E( W& ?
2 m( A9 ]2 Y7 }( [7 a' F& T/ f( q: k$ h# o& q4 X2 ^1 o9 w

( j/ w$ B8 a5 A$ J4 @: \7 ^: |
美国母亲怎样教育孩子“诚实”和“尊重”?
文 | 涂子沛
    
华人同事聊天,谈到了中美两国孩子的家庭教育问题,其中一位资深母亲分享了她的经验。
: Y7 a1 Y! T& c' x- R% e/ l" y
她的第一个孩子是爷爷奶奶在中国带大的。她回忆说,电视的画面上一出现金银财宝的镜头,他的爷爷奶奶常常会说:“大宝,快去,快去抓一把出来!”。她的二宝出生在美国,由于工作忙,从小就送幼儿园。她说美国的幼儿教育中,她印象最深的有一句话:“Don’t touch” (不要碰)。看到喜欢的东西,孩子的第一反应往往是伸手去抓,但美国的家长和老师常常在孩子出手之前,蹦出一句严肃的“不要碰!”她的第二个孩子就是听着这句话长大的,她总结说:家庭教育的关键在于细节的潜移默化,细节不一样,孩子的性格品质就会不一样,她家的老大就是要自私一些。

" G$ Z4 `, w4 H* ~! ~1 a

& o9 Q9 \: u: c, V
当然,孩子性格品质的形成,是个复杂的过程,仅凭一例,难下定论。但她观察到的细节,还是获得了在场同事的认同。另外一位父亲也提到一则和电视相关的事情。为了加强女儿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他特意从中国带来了《水浒传》。这位在美国长大的初中女孩,没看两集就问:“为什么镇关西在大街上做坏事,那么多人却没人敢管、也没人去问?”“我不喜欢!”这位爸爸一时哑然,半响回答不上来,这之后,他说,再没勉强女儿看中国电视了。
; r& S. |% Q) |# h
! U6 i0 U- @% Y( f7 X6 e( A
我在中国长大。镇关西为什么没人敢管的问题,我小时候没问过,一时也找不到好的解释;但对长辈看电视时调侃“快去抓一把出来”这样的场景,却颇有似曾相识之感。

  t5 {8 y# J3 u2 y7 {

2 [+ ~+ R  j' s: R- e
如今,我在异国他乡生儿育女,经常要和美国的老师、父母打交道,确实发现“不要碰”是他们的一句口头禅,耳闻目濡,我自己也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乍听之下,“不要碰”是事关礼貌,但一细想,这是教育孩子尊重别人的财物所有权。不是自己的东西,即使喜欢,只要没有经过相应的允许,就不能碰,当然更不能去抢、去损坏、或占为己有。在这样的日常教育和提醒之下,尊重他人及其物品,就会成为自然而然的行为习惯。再往深想,这种家庭教育和一个社会的道德风气、法律意识是不是也有关系?现代社会的基本常识告诉我们,尊重所有权是一个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文明的重要基础。

+ r# ^8 C/ j6 L  H5 l

3 a: I' z/ @+ X/ ~7 H* J* x
这次讨论也令我联想到另外一次和华人朋友的对话。他们感到,关于诚实的重要性,在中美两国家庭教育中的地位也明显不同。中国家庭对于诚实的教育,容易流于口头和形式,而美国家庭对于诚实往往有更高的要求和标准,还常常和宗教信仰挂钩。我的一位朋友,他的孩子出生在中国,七八岁的时候随他移民到美国,虽然用英语完成了全部教育,但中文还是相当的流利。几年前,年轻人跃跃欲试,想去上海工作,却被他一口否决。这位东北朋友最后跟我解释说:“我是过来人,中国的情况还不知道吗?这边长大的孩子更实诚,不会撒谎,回去了,肯定吃亏。”我的另一位博士同学,在回顾留学生活的时候,也感慨说,美国学生在课堂上给他的最深印象是诚实。

# {( t2 F" O: d" j7 d$ ~
. d5 q+ I; t) I. W) C! ^- E& }* Y
这些观察和结论,都是个人的经验,上升到群体和民族的层面,是否成立,当然需要更多的实证研究。但可以肯定的是,一个社会,如果大家都更诚实、对他人的财物更加尊重,对不公正的现象敢于质疑、甚至挺身而出,整个社会就会更加和谐,运行成本会更低、效率会更高。
# B8 _! u5 j# ?; I
: z1 r* R1 j( z
对于两种文化之间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同,中国的文化先哲林语堂先生其实也有过类似的观察。他在《吾国与吾民》中写道,布朗的母亲在他临行时嘱咐他要“抬头挺胸,坦率回答别人的问题”,然而中国母亲与儿子分别时最多的嘱咐却是“不要管人家的闲事”。

: }5 }( \6 Q' `

4 K4 j5 _2 B1 ]' U) }- S; v
这是林先生70多年前的记录和观察,也是细节点滴。但时过境不迁,中国的家庭教育,似乎还在老地方徘徊。现在是不是时候、应不应该进行一次系统的梳理和反思呢?我们现在正在建设市民社会,家庭是一个人社会化最早也最重要的生活场所,家庭教育关系到每一个公民的成长和全社会的健康。有理由相信,有了更好、更健康的家庭教育,就会有更好的公民,有了更好的公民,就可以期待更好的政府和国家。

  U! {& `2 v; k
1 |9 s7 e0 Y; r% K7 [! }
文章摘自《南方都市报》
涂子沛,旅美信息专家,专栏作者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33503-1-1.html 谢谢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