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网备份站
标题:
看完这五张图,彻底学会曲线工具
[打印本页]
作者:
蒲公英
时间:
2016-7-1 13:09
标题:
看完这五张图,彻底学会曲线工具
最近有不少小伙伴向主页君反馈说感觉不怎么会使用曲线工具,能不能推送一篇文章介绍一下曲线工具?于是,这篇文章就在今天横空出世啦。
7 Y/ i. h) w K5 ?0 c! g9 R4 `
曲线工具可以说是我们后期使用频率最高的工具之一,利用曲线工具,我们可以调整画面的曝光和色彩。曲线工具是一个非常灵活、便利的后期工具,可以说是每一个摄影人的必修课。今天就用五张图介绍一下曲线工具的基本用法,掌握这五种曲线用法就掌握了曲线的基础功能。
; o. P7 V! `8 z5 h# ]
曲线工具一共包括四根曲线,分别是RGB曲线(白色)、红色曲线、绿色曲线和蓝色曲线,我们先介绍一下RGB曲线。
) Q+ a+ |' X- X* p
RGB曲线基本用法一
% n( Y, p( \1 H$ }8 Q% Q; i# e
! C: h# @& ]# @! [* S4 k
原图,提亮曲线,压暗曲线
" ], x& ?. o! z) F/ g
利用RGB曲线,我们可以调整画面的曝光。
) |9 v2 C) A; L1 z+ G. n1 ~
可以看到,当我们往左上角拉动RGB曲线的时候,可以让画面更加明亮。
/ e8 Z2 K8 e8 D6 \1 J/ \& I
当我们往右下角拉动RGB曲线的时候,可以让画面更加暗沉。
( @) S# H$ Z8 ^) l" s' Y
RGB曲线基本用法二
" E. T/ f& w# V6 Q) v6 P5 ^8 R
0 Y3 H0 ~! j8 ?4 W! z+ {9 A
原图,S(提高对比)曲线,反S(降低对比)曲线
* L7 u$ I }9 ^
利用RGB曲线,我们可以调整画面的对比度。
% c6 C9 c# h6 }7 a. {/ @
可以看到,当RGB曲线呈现出S形的时候,画面的对比度会增加,画面更加通透,但是细节减少了。
6 p V' g8 T. A& ?/ I9 f2 b1 {. H
当RGB曲线呈现出反S形的时候,画面的对比度会降低,画面的细节增多了,但是画面显得灰蒙蒙的。
) m7 ^: n/ o0 f8 |
红色曲线基本用法
4 J: g/ ]% Q' Z P
0 N+ p1 k' |" e2 t# A
原图,红色提亮曲线,红色压暗曲线
/ u: H4 i' n4 f7 w1 j3 ~. A( H( g9 ]( k
红色曲线主要是用来调色,它可以为画面加入红色或青色。
& r: h% h: j2 Q* a7 K( h* q
可以看到,当我们往左上角拉动红色曲线的时候,画面中红色增加了。
) c9 l, ~2 X2 F; v8 i& w9 O
当我们往右下角拉动红色曲线的时候,画面中青色增加了。
{" e7 t, E6 Z7 M% G4 s
绿色曲线基本用法
0 }; n, m( ^& N8 @' f1 Y
3 `8 I2 i7 A; `, l; k0 o
原图,绿色提亮曲线,绿色压暗曲线
( ]8 Z" s. p2 e9 S: s* ^ @
绿色曲线主要是用来调色,它可以为画面加入绿色或洋红色。
: ~# _4 K- l: [, {, I$ {
可以看到,当我们往左上角拉动绿色曲线的时候,画面中绿色增加了。
+ p7 G3 A/ H- S2 z# N
当我们往右下角拉动绿色曲线的时候,画面中洋红色增加了。
, n( c- f: H) Y" D# N
蓝色曲线基本用法
+ M3 J& S# k- E! V7 @
7 f/ a% a: F3 n* M# c$ s
原图,蓝色提亮曲线,蓝色压暗曲线
3 |1 |, B$ N8 r6 W) H
蓝色曲线主要是用来调色,它可以为画面加入蓝色或黄色。
$ L: @. r R- @; Z, {
可以看到,当我们往左上角拉动蓝色曲线的时候,画面中蓝色增加了。
# ~! F9 O( x9 |! Z( q4 C
当我们往右下角拉动蓝色曲线的时候,画面中黄色增加了。
s5 b9 Q: d: ^( S# G
当然,主页君今天介绍的仅仅只是曲线的基础功能,还有更多进阶的用法后续会继续给大家推送的,敬请期待!
+ o% X* k0 z9 D* @/ N
% F+ i$ f$ P+ D5 T
) Y/ @% @# E- Q- a- [8 K
内容采编自网络, 不代表北美生活网观点, 除新闻外如有著作权争议, 请联系本站编辑,将立即处理。
) p' [' u: T0 y- t+ @6 _8 j0 d
! j' H5 i5 o0 @$ y: C- u
谢谢欣赏,开放注册,欢迎加入北美生活网。
欢迎光临 北美网备份站 (http://beimeilife.duckdns.org/)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