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元代蓝釉金彩缠枝莲匜 1954年河北保定窖藏出土。三.明代御厂的“金箔贴金” 考古工作者在景德镇珠山御厂的永乐地层中发掘了数件装饰金彩的永乐官窑器(图2、3),可以证明明代早期御厂曾经尝试制作过金彩制品。除这些出土资料外,台北故宫也传世两件永宣无款红釉金彩器,一件因为金彩全部脱落(图4),只能看到当初制作贴金时的胶液遗痕。另外一件大部分金彩保存尚好(图5-1),仔细观察局部特写(图5-2),能够发现金彩纹饰的边角线条比较生硬,有些地方还存在明显的断接痕,显示出当时金箔贴金工艺的制作特征。 ... 图2.永乐金彩棱口折沿盘 景德镇珠山出土。图3.永乐金彩花卉纹敛口钵 景德镇珠山出土。图4.无款祭红金彩双龙赶珠纹高足碗 台北故宫藏品。从工艺角度讲,该器应为贴金(台北故宫资料将其做为描金器),因为金箔粘贴在胶液上,脱落后会出现用笔流畅的胶液涂刷痕迹。图5-1.无款红釉金彩双龙赶珠纹碗 台北故宫藏品。图5-2.无款红釉金彩双龙赶珠纹碗局部特写。另外,北京故宫也存世一件永乐时期的金彩缠枝花纹碗。总体讲,明代早期御厂的金彩器较少,很可能与该工艺不成熟有直接关系。嘉靖时期,御厂兴起制作金彩浪潮(图6、7),产量相当大,堪称明代金彩制作高峰,并波及到部分民窑领域中(图8)。图6.嘉靖蓝釉地金彩龙纹爵 The Baur Collection。图7.嘉靖素三彩孔雀蓝应龙纹执壶 东京国立博物馆。图8.民窑红地金彩缠枝花纹碗 英国大维德基金会藏品。可以观察到明显的贴金痕迹,即边线生硬,没有描金绘画那样的圆滑曲线。四.清代御厂的“金粉绘画” 清代康熙时期,御厂开始运用一种新兴金彩工艺,把金粉溶于胶水中,然后用绘笔描画瓷器纹饰,俗称“描金”。康熙五十一年(1712 ),耶稣教传教士昂特雷科莱(殷弘绪)给奥日神父信件中曾提到景德镇金彩的调制方法:“要想上金彩,就将金子磨碎,倒入瓷钵内,使之与水混合直至水底出现一层金为止。平时将其保持干燥,使用时取其一部份,溶于适量的橡胶水里,然后掺入铅粉。金子和铅粉 ... 图9.康熙描金地蓝团寿字纹盅 北京故宫藏品。金粉绘画烘烤后,使用玛瑙棒或石英砂磨擦,发出灿烂光泽。图10.乾隆仿古铜彩夔纹兽耳活环尊 北京故宫藏品。2.描金器 使用金粉调制金彩,然后细笔绘画要比金箔贴金简便灵活许多。绘制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绘画造诣随心所欲描绘出各种不同纹饰,不仅使器物典雅华贵,而且图案线条流畅,称得上是金彩工艺史中的一大进步革新。雍正后期至乾隆中后期的珐琅彩、粉彩、斗彩高峰时期,描金工艺与各类彩釉相互搭配,其运用显得更加广泛、突出(图11、12、13、14、15)。 ...图11.康熙红彩描金龙凤纹盘 北京故宫藏品。图12.康熙洒蓝地描金开光竹梅秋葵纹笔筒 北京故宫藏品。图13.雍正黑地描金龙戏珠高足杯 北京故宫藏品。图14.乾隆珐琅彩锦上添花纹双耳尊 北京故宫藏品。图15.乾隆斗彩勾莲纹双耳瓶 北京故宫藏品。3.其它除以上各类金彩制作外,胭脂红等新兴彩釉中也使用了微量金做为呈色剂,因为笔者曾有专章提及(即《浅谈情三代的胭脂红》),所以这里不做牵扯。 五.清代后期的“金水绘画” 1830年,德国人居恩创制出“金水”,即将黄金溶解于王水(浓硝酸与浓盐酸按体积比1∶3配制的混合物),然后绘画。这种金彩制作方法大约在1840年鸦片战争时传入中国,并应用到景德镇瓷器制作中。“金水绘画”要比“金粉绘画”耗金量更低,效果更好,能够呈现出艳丽光泽,所以在近代制品中应用较多。六.现代景德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