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天民楼藏品再看元青花(上)

  • |
  • 幻灯播放
  • |
  • 查看原图
  • |
  • 提示:支持键盘翻页 ←左 右→
loading...
图1-1:元青花蕉石瓜果纹菱口大盘。香港天民楼藏品。该器使用了比较罕见的凸雕技法。 图1-2:元青花蕉石瓜果纹菱口大盘局部。可以观察到使用凸雕技法装饰的部分瓜果纹,形成鲜明立体效果。 图1-3:元青花蕉石瓜果纹菱口大盘局部特写。左下角“品”字状桃纹的顶部桃为凸雕装饰,旁边黄斑为局部漏釉、泛“火石红”处。 三:元青花的釉面情况 1.漏釉情况 如果现在烧制瓷器出窑后发现有局部漏釉情况,为保证瓷器质量,制瓷者一般都会在漏釉处补釉,再次入窑烧制(即“复火”)。但是从元青花传世品看,不少漏釉情况并没有得到妥善解决,致使部分器物存在明显漏釉现象(图1-5、图1-6、图4-4、图5-3)。 ... 图1-4:元青花蕉石瓜果纹菱口大盘外侧局部图。该部分漏釉现象不多。 图1-5:元青花蕉石瓜果纹菱口大盘外侧局部特写。与图1-4部位相比,此处漏釉现象极多,且明显。 图1-6:元青花蕉石瓜果纹菱口大盘外侧口沿部漏釉现象明显处特写照片。该处漏釉现象类似于上图1-5,所露胎土呈火石红发色,釉中存在大量的冰裂纹。 2.冰裂纹与作旧 在元明清青花瓷中,冰裂纹可能是烧窑冷却时因表面釉层与内部胎土热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瑕疵,也可能是因后天釉面老化开裂形成的岁月印记。正常情况下,只有天长日久冰裂缝隙才会老化、聚集杂质,呈现不同程度的深浅色线(图1-6)。由于不少收藏爱好者过分依赖冰裂开片断代,因此在景德镇制瓷科学技术发达的现在,仿者已经掌握在配置釉水时加入适当特殊原料,调节釉面热膨胀系 ... 图2-1:景德镇仿元青花人物罐局部。仿古者在釉内加入必要原料,烧制出冰裂纹效果。 图2-2:图2-1放大特写。可以观察冰裂纹效果以及釉内气泡现象。 图3:景德镇仿元青花云龙纹玉壶春瓶局部。仿古者先在釉内加入必要原料,烧制出冰裂纹效果后,再使用高锰酸钾液浸泡、擦拭,制作出上图土沁假象。 与松冈美术馆苏青颗粒明显的元青花莲池纹棱口大盘(图4)相比,天民楼的同样藏品(图5-2)几乎不太存在颗粒感,将两种截然不同风格的实物局部相互对比,可进一步提高我们对元青花的发色认识。元青花的这一特征在明初的永宣器中也可以时常见到,或许是某些环境因素影响,不少收藏者遗憾的仅承认青料颗粒明显的元、永宣青花(即图4类型),而对颗粒不明显制品则并不了解(图5-2类型),甚至 ... 图4:元青花莲池纹棱口大盘局部特写。日本松冈美术馆藏品。与图5-2对照比较青花发色。 图5-1:元青花莲池纹棱口大盘。香港天民楼藏品。 图5-2:元青花莲池纹棱口大盘局部特写。荷叶处有擦拭过的遗痕,很可能是表面绘画钴料后,在没有入窑烧制前因某些意外事故所致。与图4对照比较青花发色。 图5-3:元青花莲池纹棱口大盘的圈线处特写。从器内所绘圈线观察,说明该器在制作时匠工并没有极力注意相关细节。 从这些大盘暴露的胎土看,用料研磨都相当细腻,特别是底部圈足经常摩擦处表现了很强的玉质感,说明该类制品在胎土选料上要求很高。 图5-4:元青花莲池纹棱口大盘底足特写。底足周围上釉不仔细,导致部分胎体外露,形成鲜明的火石红效果。部分火石红摩擦后,露出细腻胎土。 图6-1:元青花缠枝花果纹大盘。香港天民楼藏品。 图6-2:元青花缠枝花果纹大盘侧部。底部圈足处施釉不均匀,有过薄、甚至遗漏处。 图6-3:元青花缠枝花果纹大盘的圈足局部特写。施釉不均匀,过薄、甚至有遗漏处。 图7-1:元青花八宝纹菱形大盘。香港天民楼藏品。 图7-2:元青花八宝纹菱形大盘侧部。该器的底足修胎、施釉与器6极其相似 ----摘自萱草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