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明清官窑中的白瓷

  • |
  • 幻灯播放
  • |
  • 查看原图
  • |
  • 提示:支持键盘翻页 ←左 右→
loading...
图3.永乐白釉镈。通高19.5厘米。1999年景德镇珠山御厂出土。图4.永乐白釉爵。通高11.2厘米。1982年景德镇珠山御厂出土。3.日常用器永乐白釉瓷中,盖罐(图5)、玉壶春(图6)、盘、碗、杯(包括高足杯)等都是历代传统制作造型,也是宫廷内部必不可少的日常用器。因此,这类饮食用瓷制作量最大,所占比率较高。图5.永乐白釉荷叶盖罐。通高38厘米。1994年景德镇珠山御厂出土。图6.永乐白釉印花玉壶春。高33厘米。The Baur Collection。 4.其它除了以上各类造型的白釉瓷之外,永乐时期还制作了仿石雕器座(图7)、罕见的碗类造型(图8)、以及藏族等地流行的僧帽壶(图9)等。现在看,这些都是御厂为了丰富制品造型、巩固团结周围各族关系的劳动成果。图7.永乐白釉浮雕莲瓣纹束腰三足座。高19.3厘米。1983年景德镇珠山御厂出土。图8.永乐白釉印花碗。口径17厘米。2003年景德镇珠山御厂出土。图9.永乐白釉锥花僧帽壶。通高19.3厘米。1983年景德镇珠山御厂出土。由于永乐朝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期,与海外诸国积极广泛的贸易往来促使朝廷不断需要数目巨大、造型多样、质量精美的各类瓷器来保障贸易顺利进行。因此,景德镇御厂在瓷器生产方面不遗余力,促使御厂制瓷迅速繁盛起来。永乐甜白釉并非完美无暇,由于当时的制瓷水平,使其存在一些无法避免的制作缺陷。例如:首先,永乐甜白的釉面处理还不够理想、成熟。特别是制作大器时,容易出现明显的厚薄不均情况。其次,由于釉面较厚,釉与胎土的膨胀系数没有控制好,导致釉面出现大量开 ...图10.宣德甜白暗花花卉纹如意耳扁瓶。高29.3厘米。上海博物馆藏。图11.宣德甜白釉穿花凤凰纹仰钟式碗。高10.3厘米。台北故宫藏。图12.宣德甜白釉暗花双龙纹高足碗。高10.0厘米。台北故宫藏。图13.宣德甜白莲托八吉祥纹高圈足碗。高8.2厘米。台北故宫藏。图14.宣德甜白釉三足炉。高12.3厘米。景德镇珠山御厂出土。 4.宣德之后的明代官窑白瓷宣德之后,御厂青花制作昌盛,并开发研制出斗彩及其它各类色釉瓷,统治者在日常饮食器方面多采用青花或斗彩等制品。白瓷制作主要为满足祭祀用。特别是《大明会典》记载:“嘉靖九年,定四郊各陵瓷器,圆丘青色,方丘黄色,日坛赤色,月坛白色,行江西饶州府如式烧解。”说明后来白瓷被统治者指定为祭祀月坛专用制品。慢慢,白瓷的制作量与使用范畴变得更加有限。三.清代官窑白瓷1.康熙官窑白瓷清初,随着康熙帝慢慢稳定全国政权,御厂体制也开始逐渐恢 ...图15.清白釉印龙纹尊。高24厘米。私人藏品。图16.康熙白釉暗回纹把盂。高5.8厘米。北京故宫藏。图17.康熙白釉瓜掕盖罐。高15.4厘米。北京故宫藏。2.雍正官窑白瓷清代彩瓷制作工艺不断发展,让白瓷在官窑中越来越不平常。为体现本朝制作风格,御厂瓷设计者只能在造型上不断创新,突出新意,以求注目。唐英等优秀督陶官的涌现,使得雍正单色釉发展再次突起,出现更多新造型(图18-20)。清宫档记载:“雍正十年二月二十二日,海望奉上諭:将霽紅、霽青、黄色、白色高足靶碗毎様焼造些。厚的亦焼造些、以備賞蒙古王用。年希尭家人鄭天賜交景徳鎮御窯厂焼造辧理。”说明当时的赏赉等瓷依然需求。与以往历史时期相比,景德镇御厂又多了一 ...图18.雍正白釉凸夔龙纹盖罐。高17.1厘米。北京故宫藏。图19.雍正白釉琮形瓶。高23.2厘米。私人藏品。图20.雍正白釉暗夔龙纹瓶。高19.5厘米。The Baur Collection。3.乾隆与其之后的官窑白瓷雍正六年秋八月,怡親王宣圣命,唐英着内务府员外郎衔,驻景德镇御窑厂,佐理陶务,充驻厂协理官。截至乾隆二十一年,景德镇官窑制作主要由唐英主持,因此这段期间的白釉发展基本属于同一阶段,其白瓷制作变化主要是唐英在造型方面呕心沥血,推陈出新(图21)。期间,最值得一提的是乾隆时期出现了白釉玲珑瓷(图25)。乾隆之后,御厂制瓷再无新意。所以笔者也就不去多写清代中后期的白瓷制作了。 ...图21.乾隆仿定暗花纹双耳活环四足炉。高11.7厘米。北京故宫藏。四.明清官窑白瓷的装饰由于白瓷色泽相对单一,所以它的装饰手法不太复杂。从现有明清官窑白瓷制品看,该类器物的主要装饰方式可以分为贴金与描金、印刻花、以及镂空等其它方式。1.贴金与描金景德镇珠山御厂出土了明初贴金白釉瓷(图22),该装饰手法在当时的青花、单色釉器物上也曾出现过。只是因为金箔不太牢固、容易脱落,所以类似的贴金箔制品数量有限。到了清初康熙时期,镀金方式出现改进,御厂开始使用胶类与金粉调和,再用毛笔描绘的装饰手法局部装饰白瓷,于是出现描 ...图22.永乐白釉金彩花卉纹敛口钵。景德镇珠山出土。 2.刻、印花刻划花的装饰手法流行于北宋定窑、耀州窑,在明清白瓷中也被大量使用,大致分阴刻(图23)、阳刻(图24)两大类。从明清官窑的白瓷制作看,刻印花装饰手法是它们的主要装饰方式,使用时期最长,制品最多。图23.宣德甜白莲瓣莲子碗。高8.6厘米。台北故宫藏。图24.雍正白釉凸花盖罐。高16.2厘米。北京故宫藏。3.镂空乾隆时期,白瓷出现了镂空制品(图25)。这种题材相对有些新意,只是制作难度较大,需要现在器体表面绘画图案,再将局部镂空,上白釉烧制,所以产品数量较少。图25.乾隆白釉花卉纹玲珑碗。高5厘米。北京故宫藏。4.其它宣德朝,御厂曾经制作过一种祭祀用坛中供器——白釉“坛”字碗(图26)。该器碗心内落“宣德年制”双圈四字青花年款,器口沿内、外以及足底处各有两条青花圈线,由于碗底足内书写青花双圈“坛”字,所以被称为“坛”字碗。从装饰角度看,该碗介于青花与白瓷之间,因为它的用途、装饰都极为特殊,所以在此处便略做介绍。 ...图26.宣德白釉坛字碗。高5.4厘米。台北故宫藏。五.明清白瓷的主要用处根据以上内容,我们不难看出明清白瓷的主要用处。首先,在汉民族文化中,白色与死亡、丧事相联系,如“红白喜事”。所以,白瓷是明清统治者指定的祭祖色釉瓷。例如明初宣宗时期的奉先殿太宗、仁宗皇帝几筵白磁祭器,以及嘉靖之后的祭祀月坛白瓷祭器。因此,白瓷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庄重、肃穆。其次,白色象征纯洁、神圣、和平。对于海外诸藩、使臣以及国内皇亲功臣,白瓷经常被做为贸易、赏赉瓷使用。然后,由于白色明快、清洁,所以适合宫内日常饮食器、观赏器。六.总 ...图1.永乐白釉方流直颈执壶。高32.6厘米。1983年景德镇珠山御厂出土。图2.永乐白釉三壶连通器。高31.2厘米。1983年景德镇珠山御厂出土。2.仿中国古代青铜器从景德镇御厂发掘出土情况看,永乐时期还制作了白瓷镈(图3)、白瓷爵(图4)等仿我国古代青铜器造型的白釉瓷。白釉镈仿制东周盛行的青铜乐器镈,镈原本是一种形制接近于钟的乐器,不像钟口呈弧状,为平口。器身横截面为椭圆形。明初制作白釉镈并不是做为乐器使用,应该是一种象征性陈设观赏的博古瓷。白釉爵也是同类仿古代青铜饮酒器,与白釉镈对比,它或许还可以使用。当时御厂制作大量高足杯等饮酒器,因此爵同样无太大实用价值,也应着重于祭祀、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