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为什么不该呆在小地方?

  • |
  • 幻灯播放
  • |
  • 查看原图
  • |
  • 提示:支持键盘翻页 ←左 右→
loading...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说,小地方也能出人才呀,比如湖南湘潭的某农民儿子。其实,这陷入了基本归因错误。 人们在考察原因时,具有高估倾向性因素(谴责或赞誉人)、低估情境性因素(谴责或赞誉环境)的双重倾向。我们单考虑他的出身,却没有想到,他的教育地、起势地、指挥地、以及后来的权力中心,都在都市。 如果你不想要一个毫无悬念的人生,那,请不要呆在小地方。去一个广袤的世界里,那里或许压力覆顶,冷漠遍地,势利横行,但自由同样无处不在。 就因为自由,你想生长成什么样,完全在于你自己。你犯了错,都有机会重头再来。甚至空虚寂寞冷时,约炮也方便得多呀。 《变形记》里,有一期是林依轮的儿子变形。他是优雅如王子的男孩,贵族范,文艺气,言谈举止,都可看出良好的教养。 然而,即使是他,在陕西农村里,面对粗蛮无礼的同伴,无法自控地动怒流泪,后来言辞无礼,几乎要打起来。 进入一个环境,一个群体,就进入一种特定的秩序。你必须顺应这个秩序。 而制度一旦被认同,人的行为必被塑型,亦会影响到人的心理、意识、观念等精神领域。环境改变,规则随之改变,人的价值观、道德观、以及精神境界也随之重构。 这就是津巴多所说的“情境的力量。” 1971年,菲利普·津巴多主持了“斯坦福监狱实 ... 而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路西法效应证明,人在不同的制度中,不同的社会情境里,其意识和行为,都会呈现不同的变化。 宽容自由,充满尊重的环境里,我们可能都是身揣小马达,心怀小太阳的有志青年;然而在另一种守旧的环境里,我们可能就变得暮气沉沉,未老先衰,成为父辈的翻版。 小地方固有其善,亦有其美。但,之于一个不甘平庸的年轻人,更多的是弊病: 1, 不自由,不宽容。因为封闭,守旧,求稳,小地方变成一个庞大的玻璃罩。在这个罩子里,一切以和为贵,以集体为重,以表面的风光为荣。个体的个性化,自由意识,对权威的质疑,对固有观念的挑战等能力,都会被压抑,然后慢慢被环境所消解。 而思想的不开放,必然也导致身心的不自由,对他者与自己的不宽容,道德绑架,窥视成风,一如楚门的世界。生活成了一场漫长的表演。每个人,都是没有作品的演员。 2, 资源匮乏。人文的。物质的。社交的。当年在小县城, ... 我也是从小县城出来的人。 一只赣地土妞,一身泥巴味,半生小地方生活经历,因此,对她们所说的,并不陌生。固然,小地方消费水平低,环境好,空气无污染,瓜果蔬菜亲手种,无农药,没化肥(这还是农村才成,县镇以上,都得买),吃得延年益寿,万岁万岁万万岁。 还有,不堵车,从东头到西头,只要打个屁的时间。而邻里乡亲领导同事,都是熟稔的亲朋,好办事,好说话,四通八达,任何破事都能找得到后门。舒服吗? 当然。简直是过上等生活,享下等情欲,付末等劳力。然而,以上种种给我们架构的,却不是一种自由、公正、有趣、充满未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