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关于瓷器的种种(彩瓷篇)

  • |
  • 幻灯播放
  • |
  • 查看原图
  • |
  • 提示:支持键盘翻页 ←左 右→
loading...
(名窑篇) (彩瓷篇)(纹饰篇) 下图为【清 乾隆 炉钧釉直口瓶】 下图为【清 雍正 炉钧釉菱花式三足花盆托】   ======炉钧釉====== 【炉钧釉】:是清雍正时期景德镇御窑厂新创的一种仿钧窑低温釉,盛行于雍正、乾隆时期。烧成后釉中紫红、蓝、绿、月白等色熔融一体。清人撰《南窑笔记》:“炉均一种,乃炉中所烧,颜色流淌中有红点者为佳,青点次之。”故称“炉钧釉”。炉钧釉主要以流淌的蓝釉形成自然的垂流条纹,其间密布红色或青色斑点。雍正朝炉钧釉瓷器上那种红中泛紫、似成熟的高梁穗颜色,被称之为“高梁红”。 下图为【清 雍正 炉钧釉铺首耳壶】 ... 【秋葵绿釉】 :清代雍正时创烧。一种低温淡绿釉,颜色呈浅绿色泛黄,色调淡雅柔润如同秋葵花之色,故称“秋葵绿”或“湖水绿”。下图为【清 雍正 秋葵绿釉如意耳瓶】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绿釉瓷======【瓜皮绿釉】:创烧于明代早期,它是一种玻璃质的低温铜绿釉,因釉色似西瓜皮色,故俗称“瓜皮绿”。嘉靖时景德镇官窑烧造的瓜皮绿釉器最为著名。 下图为【明 嘉靖 瓜皮绿釉暗划云凤纹尊】 【鳝鱼黄】 : 又称“鳝鱼皮”,为黄、绿相间而偏黄的结晶釉。以其色如鳝鱼皮而得名。以雍乾时期产品为多,是这两朝的官窑制品,故这类器物的器底刻有篆书“大清雍正年制”、“大清乾隆年制”款。下图为【清 雍正 鳝鱼黄釉钵】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淡黄釉】 :由淡黄彩发展而来,淡黄彩最早见于康熙时从西方进口的珐琅彩料中,属于低温釉上彩,雍正时对其稍加改进,用来烧造淡黄釉瓷器。又因其釉色淡雅似蛋黄色,故又称“蛋黄釉”下图为【清 雍正 淡黄釉瓶】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浇黄】:以明弘治时产品最负盛誉,由于当时的黄釉瓷器常以浇釉法施釉,故有“浇黄”之称。又因颜色娇嫩如鸡油,故又称之为“娇黄”或“鸡油黄”。下图为【明 弘治 黄釉描金双耳罐】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黄釉瓷======黄釉最早出现于唐代,宋代汝窑烧制高温黄釉,即“茶叶末釉”。 低温黄釉瓷器创烧于明洪武时的景德镇官窑,“老僧衣”即茶叶末釉的衍化;宣德时的“浇黄”是明代杰出的黄釉;嘉靖以后,又有“鱼子黄”、“鸡油黄”等。清康熙出现“淡黄”,以及其后的“菜尾”、“鼻烟”、“金酱”等。现在所说的黄釉瓷指明后的低温黄釉瓷器。另,“黄”与“皇”谐音,故以黄色象征皇家的尊贵,黄色瓷器亦只限于御用。==黄釉的分类==【高温黄釉】下图为【辽 黄釉提梁壶】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 【回青釉】:是明代嘉靖时特有的一种以进口“回青”料配釉烧成的高温蓝釉,它是在元代以来景德镇窑烧成的高温钴蓝釉基础上所衍生出的新品种,其釉色与祭蓝釉相近,但略显浅淡。(“回青”,是一种蓝色颜料,主要用于瓷器烧制上色,因明朝时从西域进口,故而得名) 下图为【明 嘉靖 回青釉盘】馆藏:首都博物馆 【天蓝釉】:属于高温彩釉,由天青釉演变而来,创烧于清康熙年间,色调似天空之蔚蓝色,故称“天蓝釉”。雍正时期,天蓝釉瓷的烧造在康熙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深浅不一的两种釉色,深的若雨后晴空,淡的趋于月白。 下图为【清 雍正 天蓝釉双龙耳瓶】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霁蓝釉】:又叫“积蓝”、“祭蓝”,其特点是色泽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调浓 淡均匀,呈色亦比较稳定。明宣德《南窑笔记》中把霁蓝、霁红、甜白,推为宣德瓷器的上品。下图为【明 嘉靖 霁蓝釉梅瓶】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孔雀蓝釉】:又称“法蓝”,是以铜元素为着色剂,烧制后呈现亮蓝色调的低温彩釉。因部分器物发色偏绿,因此也有人为其命名“孔雀绿”、“法翠”、“翡翠釉”、“吉翠釉”。最早见于宋代磁州窑,釉色有深、浅两种。明代正德时期达到鼎盛阶段,清代康熙年间极为盛行。    下图为【明 正德 孔雀蓝釉碗】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蓝釉瓷======【蓝釉瓷】:属高温石灰碱釉,呈色剂为氧化钴。蓝釉最早见于唐三彩中。但这时还是低温蓝釉。高温蓝釉的出现是在元代,但传世品不多。明、清两代在元代蓝釉的基础上相继创烧出霁蓝、洒蓝、回青、天青等各色釉。 ==蓝釉分类==【钴蓝釉】:元代创烧的高温蓝釉。下图为【元代 景德镇窑 蓝釉白龙纹盘】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郎窑红釉】:清康熙时期仿明宣德红釉所烧的一种红釉。因康熙时郎廷极督理景德镇窑务时仿烧成功,故以其姓氏命名,又称“郎红”。郎窑红比宣红釉更鲜亮,具有一种强烈的玻璃质光泽,绚丽夺目,是我国名贵的铜红釉中呈色最鲜艳的一种。传统的郎窑红对烧成火焰和温度要求很严,烧制一件成功的制品十分困难,所以又有“若要穷,烧郎红”之说。  下图为【清 康熙 郎窑红釉观音尊】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 【胭脂水釉】:也叫“胭脂红”,“胭脂彩”,是一种红粉低温釉。其色粉红如桃,很象古代美人涂抹于腮的胭脂,因此得名。其呈色剂为金,故也称“金红”,始于康熙,精于雍、乾两朝。胭脂水釉的器物都为官窑产品。下图为【清 雍正 胭脂水釉小碗】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豇豆红釉】:釉色浅红, 中有深红色晕点和绿色苔点,釉色似红豇豆,是清康熙时铜红釉中的名贵品种。由于铜在各部分的密度不同,烧成后呈色各异:有的在匀净的粉红色中泛着深红斑点,或者红点密集成片,有的则在浅红色中映而疏露着绿斑或色晕。因此有“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之美誉。 豇豆红釉是一种呈色多变的高温颜色釉,古人对其的好次之分在于颜色的差异。通体一色,明快鲜艳,洁净无瑕,名“大红袍”或“正红”,属上品;色如豇豆,含有深浅不一的斑点及绿苔,称“美人醉”或“美人霏”,属中品;色调再浅些的称为“娃 ... 【珊瑚红釉】:清代烧制的一种低温铁红釉,始于康熙,盛于雍、乾两朝。因釉色可与天然珊瑚媲美,故名“珊瑚红”。【清 道光 珊瑚红地白梅花纹盖碗】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关于“祭红”由来的一个传说===相传,有一烧瓷艺人,技艺超群,专为宫廷烧制御瓷。这位艺人仅有一女,名叫继红,天生丽质,父女相依为命以烧瓷为生。一次因皇宫要烧制御品佳瓷,可是御窑连烧数十窑也未成功,眼看日期已到,如不能按时交付,全部窑工都要获罪问斩。继红为救其父和众窑工,便以自己鲜血做釉料烧制出一种稀世罕见的、色调安定肃穆的釉瓷,自己却因失血过多而亡,为纪念这位舍身救众的女子,后人便将此瓷称之为“祭红”。 【矾红釉】:创烧于明嘉靖间,是一种以氧化铁为着色剂,在氧化气氛中烧制而成的低温红釉。它的色泽 ... 下图为【明 宣德 宝石红僧帽壶】馆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鲜红釉】:又称“宝石红”、“祭红”、“霁红”、“宣烧”、“宣德宝烧”、“积红”、“济红”、“鸡红”、“极红”、“醉红”、“大红”、“牛(鸡)血红”等,现在统称为“红釉”。“宝石红”,是因这种红釉闪闪发光,具有天然红宝石般美丽的色泽;“祭红”,是因从明代典章制度看,红釉、蓝釉、黄釉、白釉瓷器等均可派作祭祀用;“霁红”,因其釉色颇似雨过天晴之霞霁;(清代仿烧的鲜红釉也叫“霁红”。)“宣烧”或“宣德宝烧”,是由于宣德年间这种产品尤为突出,或因以红宝石入釉烧造。约成书于清雍正、乾隆年间的《南窑笔记》中 ... ======红釉瓷====== 【红釉瓷】:顾名思义,釉色为红的瓷器。最早出现在宋代,但是纯然一色的红釉则是元代景德镇窑工的首创。明清时期红釉瓷得到发展。==红釉的分类==按着色剂分为:铜红釉和铁红釉两类。【铜红釉】,以铜作着色剂,为高温色釉。主要品种有鲜红、朗窑红等;【铁红釉】:以铁作着色剂,为低温色釉。主要品种有矾红、珊瑚红等。 以釉色分为:【钧红釉】:宋代的钧窑利用铜的氧化物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的铜红釉,成为钧红。钧红是最早的红釉,当时的釉料配置不够精细、准确,除了铜以外,还混杂着其他金属氧化物。因 ... 下图为【明 宣德 紫金釉盘】 ======酱釉瓷======【酱釉瓷】:其釉呈棕红色,实际上与今天芝麻酱色调相近的釉,故而得名。又称“柿子釉”。酱釉瓷早在宋代就多见于北方的许多瓷窑,其中以定窑的“紫定”器最为著名。明代宣德时景德镇官窑出产的酱釉瓷造型规整,色泽温润纯正,釉面肥厚并有橘皮纹。 因以“紫金土”配釉,也称“紫金釉”。 下图为【宋代 定窑 酱釉花口盘】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青白瓷======【青白瓷】:又称“青白釉”,指的是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青中泛白、白中透青的一种瓷器。为景德镇窑在北宋初中期独创的品种。也叫“影青”、“隐青”、“映青”。下图为【宋代 景德镇窑 青白釉刻花婴戏纹碗】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象牙白釉】:明德化窑烧制的纯白釉。从外观上看色泽光润明亮,乳白如凝脂;在光照之下,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因此得名“象牙白”,也称“猪油白”。欧洲人又称这种釉色为“鹅绒白”、“中国白”。下图为【明 德化窑 (象牙)白釉达摩像】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甜白釉】:明永乐窑创烧的一种白釉。其特点是白如凝脂,素若积雪。之所以称“甜”,是因其洁白的釉色给人一种甜美之感。又有人称其为“填白”,是指在此白瓷上可填彩绘画。甜白釉在清代还有烧造。康熙甜白釉有奶粉般的色泽,白而莹润,无纹片,也称“奶白”。(永乐窑:明永乐(1403—1424)时景德镇官窑。)下图为【明 永乐 甜白釉僧帽壶】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 【卵白釉】:元代景德镇窑创烧的一种白釉瓷的统称。因为底款有枢府铭文,所以也叫“枢府瓷”。卵白釉瓷器其胎体一般比较厚重,釉呈失透状,色白微泛青,恰似鸭蛋壳色泽,故称“卵白釉”。卵白釉器从元一直烧造至明代早期。(“枢府”是元代掌管国家军队大权的重要机构“枢密院”的简称。)下图为【元代 景德镇窑 卵白釉印花云龙纹盘】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定窑,详见《古代名窑篇》)白瓷的发展:东汉:出现了早期白瓷;隋:成熟期,开始普及;唐:极盛期,成为北方代表瓷器。以邢窑白瓷为代表,与南方地区越窑青瓷相匹敌,世称“南青北白”;宋:巅峰期,大量烧制,对后世影响深远;元:枢府釉首创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失透的白釉;明:永乐时期首创甜白釉成为白瓷史上的最高成就。清:逐渐衰落。【白釉】:白釉是瓷器的本色釉。真正的白釉应该是乳白色的乳浊釉,这种釉是近代才发明的。我国古代仅有元代枢府釉是失透的,其他白釉并不是白色的釉,而是透明釉, 釉色因白润瓷胎的映衬而显出 ...【刑窑】:邢窑的中心窑场位于今河北省内丘县、临城县,因这一地域在唐代隶属邢州管辖,故名。始烧于隋代,唐代为繁荣期。盛产白瓷,胎质细腻,釉色洁白。唐代陆羽撰《茶经》中有邢瓷“类银”、“类雪”的记载。唐代邢窑白瓷曾一度被朝廷纳为贡品。下图为【唐代 邢窑 白釉罐】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局部) =======白釉瓷====== 【白釉瓷】:也称“白瓷”,以含铁量低的瓷坯,施以纯净的透明釉烧制而成。中国历史上白瓷产地有德化白瓷、定窑白瓷、刑窑白瓷等。北齐范粹墓出土的白瓷,是中国至今所见的最早的白瓷。【德化窑】 :古代著名民窑之一,以烧白瓷著称,窑址在今福建省德化县。宋元时已烧制青白瓷,明代主烧白瓷。其制品以人物塑像最为突出,如达摩、观音等,此外还有炉、尊、壶、乐器等器型,均名传于世。德化窑的瓷质优异,胎、釉浑然一体,色泽光润明亮,如脂似玉,洁白之中又闪牙黄,被称为“象牙白”、“猪油白”,为当时中国白瓷 ... 【花瓷】:今称“花釉瓷”,唐代首创, 又名“鲁山花瓷”,“唐代钧瓷”、“唐花釉”,古玩界多称“唐钧”。因唐代鲁山所产的黑底乳白蓝斑一器三色的花釉瓷器而得名。在黑釉、茶叶末釉、酱褐釉或灰白釉等地釉上点缀出蓝色、天蓝色、黄褐色、灰紫色或乳白色彩斑。 其制品大体可分为两类:1.黑色或黑褐色釉饰以月白或灰白彩斑;2.黑色、褐色或钧蓝釉色饰以天蓝色彩斑。 下图为【唐代 花瓷罐】 ... 【铁锈斑】:顾名思义,斑纹如同铁锈。下图为【宋代 铁锈斑黑釉盏】馆藏:福建博物院 【剪纸贴画纹】:与木叶纹相似,所用为剪纸花样。先将剪纸纹样贴在已施过含铁量高的底釉的器物上,再施一层含铁量低的褐黄色釉,入窑在高温下烧成。剪纸贴花纹样有各种花卉、鸾凤、鸳鸯、海棠、双蝶等,还有“长命富贵”、“福寿康宁”、““吉”、“福”等吉祥字样。下图为【宋代 吉州窑 黑釉剪纸贴花三凤纹碗】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木叶纹】:即在黑釉碗(盏)内,或边缘,将有单片或双片木叶烧制其中,从而形成特殊纹路。下图为【黑釉木叶碗】馆藏:未知,年代:未知 【玳瑁】:器面有玳瑁状的斑纹,故称“玳瑁釉”。下图为【宋代 吉州窑 玳瑁釉罐】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曜变斑】:古称“毫变”,曜变一词出自日本。主要特征是圆环状的斑点周围有一层干涉膜,在阳光照射下会呈现出蓝、黄、紫等不同色彩,并随观赏角度而变。下图为【宋代 曜变建盏】馆藏:日本静嘉堂美术馆 【鹧鸪斑】:黑色釉面便呈现鹧鸪羽毛一样的花纹,故名“鹧鸪斑”。偶见斑纹呈隐约虹彩色者,甚为难得。下图为【宋 鹧鸪斑建盏】馆藏:日本静嘉堂美术馆 【油滴】:油滴釉创烧于宋代。特点是在釉面上散布着许多具有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园点,大小不一,大的直径达数毫米,小的只有针尖大小,形似油滴,故名“油滴釉”。下图为【宋 黑釉油滴釉盘】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花色黑釉分类==【兔毫】:在黑釉器上透出黄棕色或铁锈色条纹,状如兔毫,称之为“兔毫斑”或“兔毫纹”,历代诗文中常提到的“玉毫”、“异毫”、“兔褐金丝”等,也都是兔毫别称。“兔毫盏”,宋代建窑最具代表的产品之,民间称“银兔毫”、“金兔毫”、“蓝兔毫”等。其中以“银兔毫”最为名贵。下图为【宋 建窑 黑釉兔毫盏】馆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下图为【清 康熙 乌金釉胆式瓶】馆藏:未知(传世官钧窑瓷器的外底大都刻有从“一”到“十”色不同数目字,其意义历来有不同的解释,根据现存实物证明,数目字越小,器物尺寸越大。) ======黑釉瓷======【黑釉瓷】:出现于东汉时期。釉面呈黑色或黑褐色。早期烧制黑釉最成功的首推东晋时期浙江德清窑,所烧黑釉釉面滋润、光亮,色黑如漆,可与漆器媲美。唐代黑釉较为盛行。开创了鲁山花瓷。宋代则是黑釉的高峰时期。河北定窑生产的黑瓷,胎质洁白细密,釉色乌黑发亮;福建建窑烧制的黑瓷品种如兔毫纹,油滴釉,鹧鸪斑等,颇为珍奇;江西吉州窑的玳瑁斑、木叶纹、剪纸贴花黑瓷。明 ... 下图为【北宋 钧窑 天蓝釉六方花盆】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月白】:本为中国古代织物颜色名。不同时期深浅略有不同,基本介于淡蓝与中蓝之间。也是宋代钧窑釉色之一。钧窑大部分产品的基本釉色是各种浓淡不一的蓝色乳光釉,较淡的蓝色称“天青”,较深的称“天蓝“,比天青更淡的,称“月白”。 下图为【宋 钧(民)窑 月白釉瓶】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翠青】:为明代永乐时所创。釉色青嫩如翠竹,色泽光润。传世品极少。下图为【明 永乐 翠青釉三系盖罐】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东青】:也称“冬青”、“冻青”,据蓝浦《景德镇陶录》记载,是北宋时期东京(河南开封)民窑烧制的一种色如碧玉的青釉。原与豆青同属一类,以后才各具特色。明永乐时期,东青釉烧制出宋元龙泉釉的效果,故又称“仿龙泉釉”。下图为【清康熙 冬青釉 暗花海水龙萝卜尊】 【梅子青】:因釉色与青梅色相近,故名。始创于南宋时的龙泉窑,其色泽可与翡翠媲美。梅子青为南宋龙泉窑最为经典、稀有的釉质。梅子青品种仅在南宋一朝烧造,存世极少,又多为仿古铜器和玉器造型的古雅之品,弥足珍贵。下图为【现代仿 梅子青釉玉壶春】 【天青】:据说五代后周柴世宗时,朝廷官史请示烧造御用瓷器的造型和设色,柴世宗答以“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采”。根据这一颜色创造出来的釉色叫“雨过天青色”,即是天青釉。有关文献中提到汝窑的釉色也叫天青。天青釉发展到清初已达顶点。康熙时期的官窑产品,天青釉略带蓝色,釉薄而坚,莹润光洁,无开片,民窑的青色较深,釉层较厚。到雍正时,釉色幽淡隽永,更是引人入胜,但到乾隆以后,由于青料质劣,釉色阴沉,被称为“鬼脸蓝”。下图为【宋代 汝窑 天青釉圆洗】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 【豆青】:象青豆子一样的颜色。起源于宋代的龙泉窑。以前微近黄色,至清代釉色纯近绿。明正德年间的豆青,色浅淡而闪黄;康熙时则色深,釉面润泽,釉质剪影。 下图为【清道光 豆青釉敞口盘】馆藏:未知 【粉青】:釉色青绿之中显粉白,釉面光泽柔和,达到类玉的效果,为青釉中最佳色调之一。粉青釉为南宋龙泉窑首创,为龙泉青瓷弟窑主要釉色之一。下图为【清乾隆 粉青釉 鸡形熏】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我翻遍了全网,才找到一个算是靠谱的缥色釉瓷,器物年代不可考,显然是私人收藏,图片来源见水印。)【秘色】:色泛灰蓝,釉面无光,近似“香草色”或“青绿色”。唐代已有,盛于五代,衰于南宋,元明时中断。以越窑秘色瓷最为著名。宋时的余姚上林湖烧秘色瓷器,这时的釉色不再是那种青中微微闪黄的不成熟的还原色调,而是一泓清水般的湖绿色。因此国外也将秘色称为“翡色”。自宋代以来,迄于明、清,乃至今天,学者们为“秘色”一词的真正含义聚讼不已。现代学界普遍认为:“秘色”的意思不是“秘密的颜色”,或“香草色”,或“青 ... (越窑、龙泉窑、耀州窑、钧窑、景德镇窑,详见《古代名窑篇》) 【青釉】:传统颜色釉,亦称“青瓷釉”。古代南方青釉,是瓷器最早的颜色釉。古人往往将青、绿、蓝三种颜色统称为“青色”。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提到:“古瓷尚青,凡绿也、蓝也,皆以青括之。”由此可知,所谓“青釉”,颜色并不是纯粹的青,有:月白、天青、粉青、梅子青、豆青、豆绿、翠青等,但多少总能泛出一点青绿色。==釉色分类==【缥色】:“缥”原为一种淡青色的帛。所谓“缥色”,就是指青瓷的如缥的釉色。瓯窑青瓷的釉色就是缥色,故又称为“缥瓷”。其色 ... 下图为【宋代 临汝窑 青釉缠枝花纹碗】馆藏: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原 淮北市博物馆)【临汝窑】:宋、元民间瓷窑,窑址在河南临汝县。临汝窑分为耀州窑系和钧窑系两种瓷窑。耀州窑系瓷窑烧造年代始于北宋中叶,盛于北宋后期,延续到金代。以盘碗为多,有的光素无纹饰,有的饰以印花,另有少数刻花器。钧窑系瓷窑属宋元年代,其所烧制的青瓷,既有汝窑特征,又有钧窑特色。另有一种淡月白釉中带红色斑点的器品,为其它钧窑系瓷窑所没有,很是名贵。 下图为【宋代 临汝窑 青釉印花菊纹碗】馆藏:首都博物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