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一睁一闭,2017年春节就这么过去了,马上迎来的既是大规模的城市迁徙。
其实,春节这两个字眼,自带温暖与团聚的属性,牵绊思乡游子,挂念旧里故人。
返乡大军拉风的摩托车车队,火车站滞留一张张迫切回家的脸……回家后老母亲做的红烧肉,父亲摆好的围棋,四处串门的伙伴……
酒席上的觥筹交错,祝福里的温暖细语。
春节,成了我们一种不能割舍的节日。
如今的年味儿啊,似乎越来越淡了。
传统民俗逐渐被遗忘,似乎他们心里的欢乐时光也被留在了那个年代。
此文用来记忆春节的历史变迁,看看古人在没有春晚,没有朋友圈的年月,看看从新中国刚刚成立的五十年代到现在的二十一世纪,大伙都是怎么度过春节。
记忆之门先从王弘力老先生所绘的《古代风俗百图》开始,带我们回味那遥远的年味,
回望古人淳朴鲜活的原生态,传承古老智慧的民间习俗。
▼临近新年,卖货郎的生意好得不得了,卖油苕、扫帚、针线、木梳瓜、茄、菜蔬等应有尽有。
民间有跳灶王的习俗。乞儿三五人为一队,扮灶公、灶婆,各执竹枝噪于门庭以乞钱。
一年辛苦到腊月,家家户户舂米,因为腊月的米坚实,舂时少损耗。
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灶神。
祭灶时,给小儿买饴糖(即胶糖、麦芽糖)以求上天降好事。
家家户户买春联贴春联,祝福新的一年。
贴门神,新的一年,将军保吉祥。
年三十,放爆竹。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十声连百神道宁,八方上下皆和平。
除夕黎明打粪堆,但求万事如愿。
儿孙长大又一岁,长辈给压岁钱。
宋朝时,以鸡冠花供祖风靡京城。
古代拜年不必进府门,送上名片给主人送去祝福。
新年前后,迎亲嫁娶较多,姑娘家会在婚礼前展示嫁妆,富裕人家有十抬之数。
唐代结婚有男拜女不拜的习俗,谓之新妇不跪。
元宵节,走百病摸门钉。多走走去百病。已婚不孕的妇女,摸城门钉,取『添丁』之意,希望来年可生子。
正月十五赏花灯,直到现在还保留着这个传统。
二月二日,迎富,古人携鼓到郊外游玩,早出晚归。
年年春打六九头。立春日,有鞭春牛的习俗。
莺花三月,姑娘小姐纷纷踏春放纸鸢(风筝)、荡秋千。
姑娘们吟诗作对,打闹取笑。
集市上,耍猴人在让小猴子表演,小儿笑呵呵。
男子的休闲娱乐之一,蹴鞠,即今日的踢足球。
而从新中国刚刚成立的五十年代到现在的二十一世纪,以下这些老照片沉淀了这些质朴而盛大的春节变迁。
1950s五十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春节的欢庆活动染上了浓浓的政治色彩。每一个机关,工厂,各地文化宫都要举办自己的文化晚会。劳动人民用自己的热情和欢笑拥簇新政府的成立,迎接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春节。
除夕之夜,家人团圆,守岁围炉,温情四溢。图为1953年春节,天津市汉沽区芦台王德铸(左一)一家人吃团圆饭。
1954年春节,河北省唐山解家套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小女孩陈小翠正在试穿妈妈刚做好的新衣。
1954年,在朝鲜前线某地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一起欢度胜利后第一个春节。
这是欢度春节的集会上,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在表演化装高跷。
1956年的春节,房山县的村民围坐在一起,第一次听到了收音机里传来的远方的祝福。
1956年春节,北京市宣武门外牛街的杨老太太正在看小孙女们游戏。
各市,郊,县文化宫都在举办春节联欢晚会。
1956年春节,《人民日报》、新华社、广播事业局、《光明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
《大公报》、《俄文友好报》、《北京日报》编辑部联合举办联欢会。图为相声演员侯宝林、郭启儒在晚会上表演相声。
没有礼堂,天做顶,石头做椅,怎样的环境都阻挡不了中国人欢庆春节到来时的喜悦。
新年了,‘总把新桃换旧符’、‘学习先进经验’是极具那个年代风采的横幅。
那个时候,‘能不回家就不回家’成了新的宣传口号,机关部门的干部们纷纷下到工农家庭给大家伙儿拜年。
下图就是南京燕子矶公社的书记在去农家拜年时帮忙张贴春联。
贴窗花是不能少的,被雾气染得白茫茫的窗户上贴上红红的窗花儿,一下就有了过年的气氛。
当然不能少的还有包饺子。老人包着饺子,孩子在旁边跑跑跳跳,这是最有过年氛围的画面。
1957年,天津天后宫春节庙会景象。
春节是结婚的好日子。这是1957年春节,辽宁省沈阳风动工具厂的工人鞠复海(新郎)和俞凤仙(新娘)在婚礼仪式上接受朋友们的祝贺。
1958年春节,北京市宣武区留学路副食品商店出动流动售货车送货上门 ,为居民服务。
1960s 六十年代是属于集体的时代。单位发电影票,组织联欢,街道组织打扫卫生,
置办年货,贴上装饰。许许多多的人们结伴来到大街上购置年货。
1960年1月30日,一年一度的北京春节环城赛跑从天安门广场开始。
母亲在家里常常说,现在的过年小孩子也不觉得多开心,她们小时候最喜欢过年,
因为过年就能吃到平时吃不到的肉还有各种各样的酥糖和零嘴儿。
那个年代,很多的食品只有在过年才有得买,哪里像现在,想吃什么随时都能吃到。
过年最让孩子开心的事的就是能穿上新衣服
1961年春节,人们在江苏省南京夫子庙花灯市场上选购花灯。
1967年的时候,国务院提出了‘春节不放假’的政策,春节期间,各地公社,
工厂纷纷组织各式各样的活动,开创各种学习班,过‘革命化的春节’。
1970s七十年代,人民的文化生活和物质都渐渐丰富了起来。过年的时候的活动也就变得越来越多样化。
孩子们在弄堂里放着炮仗。
年夜饭也从以前的素菜为主变成了有鱼有肉的各样菜式。
1980s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人民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十年,是中国经济飞速增长的十年。
毫无例外的,春节的庆祝方式也就愈发丰富起来。如果说八十年代的时候人们过春节的方式有了什么变化,那一定就是---看春晚。
第一届春晚的主持人:王景愚、刘晓庆、姜昆、马季。那个时候的刘晓庆还是个少女,姜昆老师还是正值壮年意气风发,
那个时候马东还是个孩子,他的父亲马季才是全国人民最喜爱的相声演员。
赵忠祥老师在为春晚致开幕词。那个时候听到他的声音还没有人会想到动物世界。
当年只有三十多岁的李谷一一首《乡恋》唱红大江南北。
直到今天,电视机里响起熟悉的旋律,大家仍旧会跟着唱,‘你的声音,你的歌声...’
1984年,张明敏在春晚上的一首《我的中国心》把台湾流行音乐带到了国内,一夜间,全国上下都认识了张明敏这位台湾歌手。
1987年,一个高大英俊的大男孩儿因为春晚一夜之间红遍中国,
他劲歌热舞带来一曲《冬天里的一把火》,至今仍旧为人津津乐道,他就是--费翔。
八十年代,彩电,冰箱,洗衣机,录音机四大件开始走进寻常人家。过节的时候,人们纷纷上街采购大件。
商场卖的商品也越来越多样化,下图是八十年代中期春节时的北京王府井,人们在抢着买平时买不到的糖果。
1990s九十年代,人们的生活越过越好,春晚也办的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人因为春晚一夜爆红。
1990年春晚,宋祖英以一首《小背篓》唱红中国,此后连续24年登上春晚舞台。
同在90年春晚火遍全国的还有赵本山。他和黄小娟的小品《相亲》给大家带来无数欢乐。
1994年,北京市区开始禁止燃放爆竹。直到今天,全国已经有536个城市出台烟花爆竹限放政策。
从此,春节再也没有了绚烂烟花,没有了小朋友围着鞭炮捂着耳朵又害怕又想看的场景。
传说,放鞭炮是为了吓跑一种叫‘年’的兽,不知道,没有了鞭炮的‘年‘,会不会觉得寂寞。
90年代中期,人们不满足于在家过春节,开始把春节当成黄金周。
1996年12月,海南、昆明、厦门、武夷山等国内热门路线就已经爆满。那年北京春节旅游过年的人数在10万人上下。
下图是96年春节爆满的某旅游景点。从这个时候开始,春节,不仅有成亿的人往家赶着团圆,却又有成亿的人往外跑。
到了21世纪,春节到底变了多少?
天天都有出道的明星,再也没有明星能因为春晚而一炮而火。春晚想的也不再是寻找有潜力的节目,
而是请当红的明星。办春晚的也不是只有央视了,这个不好看,换个台继续看。
大年三十儿晚上,大人打麻将打牌,小孩玩手机玩ipad,好像已经是一种常态了。
还有微信红包,微信摇一摇,聚在一起开着电视埋头玩手机成了一种习俗。
春节旅游,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不满足于国内旅游,更多人涌向了澳新,欧美,日韩,东南亚等国家。
根据蚂蜂窝自由行统计,2016年春节有百分之四十的中国人外出旅游。春节时间的旅游景点还能看到景点吗?这这这只有人人人啊。
好不容易聚在一起的家人围在一起吃个年夜饭也是绝对少不了酒。推杯换盏几个小时,
说实话,你有几年没有和家人一起清醒的看完一次春晚,和和美美的守个夜了?
但无论我们以何种方式贺春节,
无论是那些古老岁月,抑或是物资贫乏的五十年代,
还是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
没有什么能阻挡中国人过年要回家的脚步。
春运人潮凶猛,家多远,票再难买,站着也要回家。
一年里,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回家过年,和家人,在一起。
一路奔波,只是为了,和你相聚,这一个瞬间。
从纸质的春节快乐到祝福短信再到群发微信,
从噼里啪啦的二踢脚鞭炮到绚烂烟火再到禁燃,
从老人给孩子发红包到朋友亲人间发微信红包,
中国人的春节习俗一直在变。
我们得到着,也失去着。
未曾改变的是每一颗盼着回家团圆的心,
是一桌和和美美的团圆饭,
是零点钟声前那一碗滚烫的饺子,
是春晚的那一首《难忘今宵》,
是对来年深深的期冀和祝福。
祝福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