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上午6:59:33,我们正式步入了一个泛着丝丝凉意的美好节气,白露。白露可以说是24节气中最富诗情画意的节气了,为什么?让我们缓缓道来……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一首两千多年前的诗篇,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白露增添了几分诗意,而诗经中所提到的蒹葭,实际上指的正是芦苇,在白露时节,水边的芦苇正好开花,露水凝结成大片的白,此情此景不正是一派秋意? 也想感受这份“蒹葭苍苍”的美好?那就来找找自博馆的芦苇丛吧!
到了白露时节,我们会明显地感觉到炎热的夏天开始撤退,秋天的气息更加的重了,白露期间的昼夜温差也会进一步的加大,所以俗语会说:“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意思就是,在处暑时节人们还可以冲凉消暑,而到了白露时节,就不能再赤膊露腿了,不然就很容易着凉! 在白露期间,气温迅速下降,绵雨开始,日照骤减,此时北方大部分地区都已入秋,而华南地区也即将进入秋季,平均气温比处暑时还要低3℃左右,且大部分地区都将降至22℃以下。按照气候学划分四季的标准,也算是正式进入秋季了。 想不想来验证下节气的准确性呢? 随着温度的降低,露水也开始出现了,古人在《孝纬经》中曾经这样写道:“处暑后十五日为白露”,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 也就是说,处暑之后的十五天就到了白露节气,这时,天地间的阴气渐渐兴起,露水也会随之增多,直至凝结成一层白闪闪的水滴。 然而在气象学家的的眼中,古人所说的“白露”可以这样解释。 首先空气中含有水汽,但其能够容纳水汽的能力其实又是有限的,在0摄氏度以上,空气由于冷却而达到水汽饱和的温度我们称为“露点温度”。 在白露节气时,晴朗无云的夜间,地面的热量散失很快,气温迅速降低,随着温度降低,空气中可以容纳的水汽也相应减少,当温度降低到“露点温度”以后就会有多余的水汽析出,当这些水汽依附在草上、树叶上以及花朵上时,经太阳光照射,看上去晶莹剔透、洁白无瑕,煞是惹人喜爱,于是就有了“白露”这一美名。 当然了,露水的形成有很多的条件,它包括大气要稳定、风小、天空要晴朗少云以及地面的热量散失要快等。如果想要收集露水,小编建议大家可以试试看把金属质地的盆放在窗外哦,第二天早起就会有惊喜啦!。 露水对农作物也有很大的好处的,它就像雨水一样可以起到滋润作物与土壤的作用,帮助作物更好的生长! 玄鸟归,群鸟养羞 白露的三侯都与鸟有关,那就是“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 鸿雁来是指候鸟迁徙的规律,大雁开始南飞。 玄鸟归中的“玄”的意思为黑,而玄鸟指的便是燕子了,玄鸟归的意思就是燕子为了过冬开始南飞,字面上看我们可能会认为是南方温暖的气候吸引了燕子南飞过冬,而实际上,燕子的南飞是食物匮乏所致,天气转冷北方的冬季不再有飞虫供燕子使用,于是它们不得不长途跋涉进行迁徙,因此燕子也成了鸟类家中的“游牧民族”了! 最后说到的群鸟养羞,其中“羞”字为通假字,通“馐”,意为美食,在李白的《行路难》中的头两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中也有一个“羞”字,同样也是美食的意思,而群鸟养羞,则意味着留鸟们开始储存干果粮食等食物准备过冬了。 白露中前面两候都与候鸟相关,而说到候鸟就不得不提我们的上海崇明东滩候鸟驿站的作用了,它地处世界上八条候鸟迁徙路线中东亚-澳大利亚一线的中点,是西太平洋沿岸最大的候鸟驿站,千万年来为无数长途迁徙的鸟类补充了能量与动力。 春天,崇明东滩的海三棱藨草带一片翠绿,吸引如大滨鹬、环颈鸻等鸟类千里迢迢前来歇息;夏天,牛背鹭、大白鹭等鸟类则在此营巢繁殖;秋天,许多候鸟如黑腹滨鹬会来此休息;冬天,小天鹅,绿头鸭等许多的雁鸭类又会选择这里过冬。上海自然博物馆中当然也有设立一个“候鸟驿站”啦! 就是它,其实在这边鸟类的排布正是按照春夏秋冬排列的呢!你发现了嘛?一起来对号入座吧! 候鸟是随着季节改变而定时迁徙变换栖息地的鸟类,而候鸟之中也分夏候鸟、冬候鸟与旅鸟,他们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在白露时节同样也有着许多的民俗,南京人在这一天会喝白露茶,湖南、贵州等地则会饮白露酒,浙江温州一带要采“十样白”(十种带白字的草药),太湖地区还会祭拜禹王…… 也许正是因为与《诗•蒹葭》有关吧,无论是从白露茶到白露酒,是采摘“十样白”还是祭禹王,白露总是有着挥之不去的诗意,从没有哪一个节气的民俗可以像白露一般充满恬淡的韵味。 在如此情意绵绵的白露时节,跟小编一起来品鉴几首与白露相关的诗词吧!饮着白露茶,品着白露诗,是否能够让你从平日城市喧嚣的生活中暂时逃离,沉淀下来呢?
文/于蓬泽、高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