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生活网

首页
北美生活网 首页 杂谈 艺术 书画家聂南溪 查看内容

追忆聂南溪先生

2017-7-9 03:09| 发布者: 北美生活网| 查看: 865| 评论: 0|原作者: SophiaNie

摘要: 又至小暑已六载,不禄之日尤念怀。美育潇湘功当代,丹青树人情恒在。今天,是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老院长、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聂南溪教授逝世六周年,谨以一篇旧文,表达我深深的缅怀之情......(艺坛伉俪:聂南溪 ...
又至小暑已六载,
不禄之日尤念怀。
美育潇湘功当代,
丹青树人情恒在。

今天,是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老院长、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聂南溪教授逝世六周年,谨以一篇旧文,表达我深深的缅怀之情......
(艺坛伉俪:聂南溪与钟宜淳)

聂南溪先生离世快两年了,但我依然会在不同的时间想到他,在不同的场合提到他,他始终没有从我的心里走出。他去世的时候,我因为公干,未能为他送行,尽管妻子专程到长沙参加了他的追悼会,但内心一直愧疚。

  在此之前,我出差到长沙,一定会到聂先生位于长沙人民路的寓所去看望他。最初,感觉退休后的他依然精神矍铄,乐观开朗。那时,他整日作画,时有佳作,偶有所得,便自鸣得意,气度豪放。叙旧谈天,还会说说过去的人和现在的事。后来,他罹患癌症,再几次去看望,只觉得他日益虚弱,元气不足。前后对照不仅心中黯然,喟叹人生无常,生命脆弱。


( 探望养病的聂先生)
左起:尹少淳、聂南溪、钟宜淳(聂先生夫人、著名花鼓戏表演艺术家)、陈卫和(广州美术学院教授)

聂先生对我有知遇之恩,对家人有照顾之情。1987年,我离开湖南到南京师范大学读研,攻美术教育专业。临近毕业,虽然当时不像现在的许多毕业生那么惶恐和盲目,但也必须思考去留问题。其时,我已有妻小,需要考虑的问题会更现实。尽管当时母校有慰留之意,但“梁园虽好,非久恋之家也”。我很快想到了湖南师范大学美术系,因为我知道时任系主任的聂先生一直有热衷美术教育、潜心高师美术教育改革之盛名,所以,就便去函联系,欲投奔麾下。没想到聂先生很快亲笔复函,表示欢迎我来湖南师大美术系工作,并考虑到我的实际困难,愿意将我妻子的关系先行调入。聂先生的真诚态度令我感动,办事效率令我钦佩,更坚定了我回湖南工作的信念。

在湖南师大工作的7年,是我此生的黄金岁月,在事业上做出了一定的成绩,真正成为了一个“纯粹的人”。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提出了“纯粹的人”的概念,并与“高尚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并列。虽然,毛泽东同志没有对“纯粹的人”的内涵做出明确的界定,但依我的理解,应该具有伦理道德的意义。在本文中,所谓“纯粹的人”意指“心无旁骛、潜心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不为无关琐事纠缠的人”。现在要做这种“纯粹的人”,已经很不容易,但当时的湖南师范大学美术系的确有做“纯粹的人”的环境。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我做了几本书,积攒了一些名气和人气,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聂先生喜欢做学问的人,惜才爱才,很荣幸我忝入其列,经常受到聂先生的夸赞和推介。后来,聂先生又举荐我担任了美术系主管科研和研究生工作的副系主任,让我得到了另一方面的发展。再后来,首都师范大学突然来函要我去工作,心中不禁砰然,虽然首都师范大学与湖南师范大学层次相仿,但吸引我的毕竟是“首都”,所以心生去意。犹豫再三,还是跟聂先生表达了自己的意愿,聂先生最初并不同意,但顾及我个人的发展,最终还是点了头。可以断定,我的决定肯定对他有所伤害,这也是我一直愧疚的地方。离开湖南师大北上的那天晚上,聂先生还专门来为我们全家送行,这令我感动之余更觉愧疚。

(全家与聂南溪先生在一起)

聂先生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专攻中国画,可谓湖南最早的该专业的科班。在中国画界盛极一时、颇具影响力的湖南工笔画,应该有其奠基之功。友朋谈及于此,常流露惋惜之情,以聂先生的学识、功底和才情以及出道时间,他应该有超乎既有更大的名气和影响力,如果他不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行政管理上。但这一“如果”确实是成立的,聂先生的确因为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在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管理上,影响了他在中国画界的创作和经营。虽然,对外人而言,这多少有些遗憾,在美术商业化之风甚炽的今天这种遗憾尤其强烈,但从对高师美术教育的发展和国民的素质提高而言,他的选择却是无憾的。
(当年的帅哥美女:聂南溪与钟宜淳)

粉碎“四人帮”后,美术教育一如其他教育迅速发展,但由于长期的忽视,师资问题成了瓶颈,因此大力发展高师的美术教育成了当务之急。除了招生数量的增加,如何改变课程模式,让培养的学生更适应中小学美术的教学工作是个更值得探讨的问题。长期以来,师范院校的培养模式以专业美术院校为圭臬,一直没有找到自己的应有定位,所以当时美术教育界对此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形成思想解放的浪潮。聂先生就是这场讨论的积极参与者。他先后在不同的刊物上发表文章,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态度。不仅如此,他还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课程改革,使湖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成为全国高等师范美术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在界内享受很高的声誉。

(与聂南溪先生在井冈山主峰前: 右为湖南师范美术学院谢雱教授)

聂先生对高师美术教育的改革贡献主要表现在认识、态度以及课程改革上。

在高师美术教育改革方面,聂先生认为最重要的是把握正确的指导思想,也即师范教育思想。而所谓改革,就是要使一切非师范艺术教育思想改革到师范教育轨道上来,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中等学校的美术师资。

他认为,以往高师美术教育受专业艺术的指导思想影响很深,从办学思想、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方法无不打上美术院校的烙印。高师美术系科基本上是向专业艺术院校看齐,互相攀比,结果偏离了高师自己的办学方向。具体现象是分专业班或主副修教学,其指向是培养艺术家。这样的毕业生不适应中等学校的要求,不受用人单位的欢迎,更不热爱教育工作,工作后很快跳槽。在他看来,除了社会原因外,主要是办学指导思想上出了问题。这一见解,切中时弊,振聋发聩,启发了很多业内人士认真思考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存在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聂先生对高师美术教育的诸多方面进行了重新设计,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

其中值得一说的是,他提出了“二二制”分层次办学的思想。从1985年开始,湖南师大美术系按二二分段制招生,从而不仅稳定了学制,改变一年招专科、一年招本科的状态,也引入了竞争机制,满足了不同层次美术教师的培养。关于“二二制”,我曾问过聂先生:为什么要实施“二二制”?他告诉我,改革开放之后,美术老师的培养是一个迫在眉睫的任务,省教育厅要求隔年招收本科生和专科生。这样,谁能读本科和谁能读专科并不取决于学生的水平和成绩,而是取决于当年是招本科还是招专科,以至于很多学生感到委屈和不公。有一次在系里举行的拔河比赛时,有本科生高喊:“学士们,加油”,引发了专科生的不满。所以他决心实施“二二制”,也即所有的学生进来都是专科,学习两年之后在参加升本科考试。这样不仅使学生获得了公平感,也获得了持续学习的动力,增强了学生的上进心。这一学制从1982年开始研究,经过多方面的努力和认真论证,终于1985年得以实施。这一制度在全国高师院校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被很多学校效仿。这一学制可以说是聂先生对中国高师美术教育改革富有创造性的贡献。


(与聂南溪先生在一起:左一为著名美术教育家谢丽芳女士 )

不仅是在课程设置上,他还力图在教学方法上改革和突破。他基于学生教学能力的需要,主张应加强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法的系统讲授,帮助学生形成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法的教学能力,使得学生毕业后,不仅自己能画,而且具有指导学生绘画的能力。例如,在素描教学中,他认为有很多值得研究和讨论的地方。首先,素描课时多,长期作业多。其次,是教学时间重复的多。第三是讲课少,辅导少。为此,他开出的药方是:第一,紧缩课时、减少长期作业,加快教学速度。这样,课时虽然减少了,教学速度却加快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加重,教学质量不仅不会降低而且还应该提高,也还能腾出时间让学生选修其他课程。第二,去掉不必要的重复。每一张作业的教学要求应该与整个教学目的要明确。作业的难度要使学生非抓紧学习不可,并且要经过刻苦努力才能达到教学要求。作业数量做到少而精。第三,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必须履行自己的职责,在教学大纲的要求下做好备课、讲课和辅导工作。教师的讲课的内容必须充实,而且要有系统性,每一张作业的学习内容与要求必须明确。技法课应该有教师本人的示范作品,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也要做到,这样才能树立教师的威信。

不仅如此,聂先生的思维和改革还指向了教学管理。当时湖南师大美术系改学时制为学分制,但考虑了中国的国情,保留了学时制计划强的优点,只吸取了学分制便于记载学生选修课门类多少不等的灵活记分方法,形成了实质上是学时制的教学计划和学分制的记分方法。学分与课时的计划分配是理论课18课时为1学分;专业技法实践课,如素描、色彩、国画、油画等,均以上课36课时为一学分。同时,取消专业班,不再培养知识单一的专门人才。以学分控制学生必须选修多门专业课才完成学分,以培养学生的一专多能。选修课增多,学生选课也选教师,打破了教师的“铁饭碗”,对于教学不认真负责的和水平不高的教师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从而给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

时过境迁,反观高等师范美术教师教育的专业的发展,我们发现一些问题已经或正在得到改善,教育部甚至颁发了新的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指导纲要,这令我们不能不佩服聂先生的洞察力,不能不对聂先生的改革精神表示由衷的敬佩。


(与聂南溪先生在一起:右为广州外语外贸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李于昆先生)

相对于茫茫宇宙的宏阔和悠远,人的一生犹如匆匆过客。人类的所谓“永恒”,只是相对人而言的,因为人类终归要从宇宙上消失,“永恒”自然也会灰飞烟灭,“永恒”只是一个相对时空中的追求和判断,所以一个人,甚至是在精神和思想上有所建树和创造的伟人都不可做到绝对的永恒。如何对待“永恒”,香港著名的哲学家李天命提出了一个“事件实在论”的观点颇具启发性。他认为,一切已经发生了的事情和事件,都属于永恒的存有。“物件”无常,是可以毁灭的,但“事件”则是恒常,不可毁灭的。譬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总有一天会毁灭,但“达·芬奇创作了《蒙娜丽莎》”这一事件却永远不会毁灭。

由“事件实在论”看,聂南溪先生虽然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曾经在这个世界上生活过,并做了过许许多多对人类而言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却是实实在在的,这是恒常的,不可毁灭的。
从这一意义说,聂南溪先生永恒!

2013年5月24日完稿于北京
  (原稿2013年7月7日发表于美国洛杉矶华人报纸《中国日报》)











高兴

感动

握手

鲜花

漂亮

同情

鸡蛋

难过

图文热点

寻好东西

论坛精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