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即生命 ——父亲的笔墨情缘
父亲老了。老得行动迟缓,话音颤抖,有时连身边的人和事也想不起来。然而,令我好生惊讶的是:他只要走进自己的画库,那鲜活的记忆便不曾有半点模糊。他清楚地记得每一张画的年代、人名和地点。听他娓娓道来,一个个不曾过去的故事,便流淌出他青春的岁月。 我不知父亲因何爱上了绘画。他,一个农民的儿子,琴棋书画这档子高雅事本不是他能奢望的,可偏偏是那些弯弯直直的线条勾出了他人生的梦想。当他从农村走到城市,再走进大学时,他这一生便与笔墨结下了不解的情缘。 父亲是一个勤奋的画家,他的画笔从未停止过。那一摞一摞的速写排列起来就像一本历史的长卷,记录了时代的变迁、有关人物的命运以及画家一生的经历。 我数不清父亲的画,只觉得一个人的一生能积累这么多的作品,那需要多少时间和精力啊!父亲几乎就是一个“画痴”,除了画画外,其它方面他都有点“弱智”。他不会电脑,不会玩手机;不会游泳,不会卡拉OK;不会打牌玩麻将。他说:“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什么都会,就什么都不精了。” 的确,父亲一心扑在画画上,他把所有的聪明才智都用在了不需言语表达的绘画世界里,创造了他独特的笔墨语言。他的书画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台湾故宫博物馆、日本艺术馆、深圳市博物馆等单位收藏。著名画家丁绍光、美国前任总统克林顿,以及陈立夫、刘大为等著名书画大师也收藏了他不同时期的书画作品。他发表的创作、出版的书稿,及举办的画展不计其数。可他并不满足自己的成就,总是在“常变常新”的钻研中苦恼着自己,在“废纸三千丈”的探索中提高自己。 父亲当年求学于浙江美院。西子湖畔留下了他勤奋的足迹和渴求知识的梦想。学成归来,他带着青春的抱负走进了湖南师大美术学院的大门,开始了教书生涯。 身为人师的父亲,不忘“人梯”的古训,他兢兢业业地为培养人才奉献自己的毕生精力。他常年带着学生在外写生、创作,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在担任院长期间,他亲自创办了全国第一所上规模的美术教学大楼。他的主要生平事迹已载入了《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教授人名录》,英国《国际名人传记辞典》,《中国当代书画家名人大辞典》等典集。 父亲在美术教育这个讲台上一站就是四十年。直到退休的时候,他仍是个清正廉洁的“穷教书先生”。他调侃自己“平生事业一教鞭”。 退休后的父亲第一次有了完全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他忘乎所以地驰骋在“自在轩”的方寸里。因为老年白内障,他不得已放下了工笔画,开始了淋漓尽致的大写意。他潜心研究起水墨、色彩与肌理的技法,在变化中探索多种不同的表现画法。 《晓雾》一画,父亲就用淡墨和水迹表现了晨雾中荷花的清香与淡雅;在《雪竹》中,父亲又先将宣纸揉皱,然后用枯笔画出竹的苍劲、用淡墨画出月的朦胧。由于纸纹肌理所产生的效果,月夜下的雪竹更具诗意。“这张画是我试着用石青与浓墨加水表现出的沼泽地。”父亲可以清楚地说出每一张画的表现技法。画面,一群白鹭自由飞过,静静的湖泊与沼泽构成了完美的意境…… 像这样的尝试在父亲晚年的大写意中常可见到,那些或简或繁的笔墨体现了父亲画风的成熟老辣,简练质朴。父亲对笔墨表现力的研讨和追求可谓卧薪尝胆、殚精竭虑,终于攀上了一座座国画艺术的高峰。例如是在研究松鼠的画法中他更是匠心独运,有所创新。他说:“我在数移易稿后,终于用点、线符号二十六笔画成了一只松鼠,创造了自己画松鼠的符号与程式。” 父亲对楚汉帛书情有独钟,研习帛书长达三十多年。在那不计日夜的钻研中,他不知写废了多少纸、写秃了多少笔。寒来暑往,他终于研究出了一套自己的写法。著名的美术编审包立民先生著文说:“南溪兄的楚汉帛书与秦汉的楚汉帛书是神离貌合,同床异梦。也就是说他借尸还魂。写成了聂氏隶书。”父亲说:“这是我不曾想到的过誉。” 父亲除了绘画和书法外,对金石篆刻也有执著的喜爱。从年轻时雕刻一根筷子尖那么小的图章开始,到老年刻一方碗口大的印章,他都是全神贯注地浸润其中,留下了很多精品。那一方方印章无不凝聚了他的人格与灵魂。 正当父亲以老马奋蹄之势向画坛高峰发起最有力的攻坚时,一场意想不到的癌症病魔折断了他振飞的双翼。他不得已放下了手中的画笔,在家休养。然而,当四川汶川县发生了骇人听闻的大地震时,他再也坐不住了。他支撑着虚弱的身体,用颤颤微微的手在一张六尺宣的画纸上神情凝重地落下了的第一笔浓墨……一只雄鹰傲然于倔立苍松,那炯然发亮的鹰眼放射出不可战胜的神威。父亲把这张《雄起》巨幅捐给了灾区。 父亲曾说自己是世界上最富的穷人,最穷的富人。他一生没有自己的别墅、小车和钱柜,但他却拥有一辈子的艺术作品和用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视艺术为生命,生命便是艺术的父亲,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他在自己的漫画像上题诗,作为一生的写照: 西湖边,勤学艺。岳麓山,为人梯。四十载,树桃李。多苦难,何须提。求正气,薄名利。爱荷花,不染泥。青丝脱,白发稀。眼复明,再写意。书画印,常相依。从头越,乐无极。 最近,父亲又做出了一个异常的举动:他将自己宝贵的书画作品和书籍捐赠给了他的母校。他说:“我一生中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养我的母亲;另一个是教我育我的母校。母校,我离开您已半个多世纪,现在我回来了。眨眼间,我已是耄耋之年。虽然我囊中羞涩,没有显赫的地位,但我愿将曾经使我思想闪耀着火花的书籍,还有我的一些字画无偿地捐赠给母校,以表我的一点心意。” 也许,父亲还有很多不能完成的心愿,他唠唠叨叨的话语里总有我们听不出的声音…… 是啊,一个为艺术奋斗了一生的老画家,对笔墨有着那么多不解的情结。面对人生的无奈,父亲欣慰地说:“我的生命就留在了这些画里。” 2010年5月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