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著名女作家、插画家托芙·杨森(Tove Jansson)因为创作了备受欢迎和喜爱的卡通角色——姆明(Moomin)而闻名于世。托芙笔下的姆明是一只身材圆胖的白色小精灵,性格天真又喜欢冒险。尽管姆明是一个乐观开朗的角色,但或许很少人知道,托芙在创作姆明的故事时经历了什么样的悲伤和沮丧。
姆明
姆明谷中的小伙伴们
近日,在伦敦南岸中心(Southbank Centre)展出的《姆明谷的探险》(Adventures in Moominland)以及在斯德哥尔摩举办的托芙·杨森画展(明年将在伦敦杜尔维奇画廊Dulwich Picture Gallery展出)不但让托芙和姆明的粉丝看到了托芙作为画家的一面,更让他们看到了托芙所有画作中的悲和喜。
托芙·杨森
尽管两场展览中展出的作品画风迥异,但这两场展览都着重强调了托芙作品所表达的隐忍、坚毅和勇气。观展者也能从中明白,托芙是如何反抗当代芬兰社会中森严的教条和制度,以及她选择活下去的勇气的来源。
托芙·杨森
托芙·杨森是芬兰雕塑家维克多·杨森(Viktor Jansson)和瑞典插画家席涅·哈马斯登-杨森(Signe Hammarsten-Jansson)的女儿。受到来自父母的艺术熏陶,托芙从小就在一个“绘画、艺术作品和生活缺一不可”的环境中长大。托芙14岁时,她的作品已在报刊上发表;不久后,和她的母亲一样,托芙的作品也被刊登在一本名为《嘎姆》(Garm)的讽刺漫画杂志上。
姆明在《嘎姆》杂志也出现过
在艺术学校学习时,尽管托芙年纪尚轻,但其早期画作呈现了神秘童话的风格,因此她被视作聪明且有前途的学生。托芙在19世纪30和40年代所创作的自画像反映了她是如何进步成为一名真正的画家,而历史学家杜拉·卡利亚来能(Tuula Karjalainen)也评价托芙的自画像是她最出色的作品。
托芙·杨森各时期自画像
托芙·杨森幼年
战乱的年代对于托芙来说是痛苦的,但这些日子同时激发了她的创作灵感。从1935年开始,托芙便在《嘎姆》杂志上发表了讽刺希特勒的漫画。而由于当时正逢战乱,加上托芙·杨森创作的反战内容,世人对托芙更多的理解是——“她是希特勒的‘高级黑’”。托芙所画的卡通反映的是“在这个可悲又荒谬的小丑背后,潜伏着的是一只威胁着整个欧洲安全的怪物”——这次,托芙讽刺的似乎是自己的祖国,芬兰。
托芙·杨森创作的《嘎姆》杂志封面
1940年,芬兰参加了德意日一方的“轴心国”同盟,而托芙的讽刺作品也引起了当权者的恐慌,《嘎姆》杂志社被迫停刊,并被控“侮辱友好政权的领导人”这一罪名。在这个抗争的过程中,托芙在挑战社会舆论方面所作出的贡献和勇气不能被忽视。要知道,假如当时邪恶的一方成为了战争的最终胜利者,托芙面临的结局将会是悲惨而致命的。
托芙·杨森和她创作的姆明
托芙·杨森和她创作的姆明
也是在那个充满的黑暗和恐怖的时期,托芙产生了创作第一本《姆明一族》故事书。“她不得不创造出一个与她所处的环境截然不同的世界”,托芙的传记作者伯尔·威斯汀(Boel Westin)说道。即便如此,托芙所创造的世界其实同样荒凉凄惨——《姆明和大洪水》(The Moomins and The Great Flood )中充斥着难民们寻找亲人的画面;而《姆明谷的彗星》则在原子弹轰炸广岛于长崎后面世,描述了姆明谷在遭受彗星的袭击后,面临灭绝的可能性。尽管托芙笔下的角色最终都能获得圆满的结局,但“这样的故事还是和传统的儿童读物非常不同”,威斯汀说道。
姆明插画
战争结束后,喜悦接踵而来,而托芙也和戏剧导演薇薇卡·班德乐(Vivica Bandler)陷入了无法自拔的爱河当中。托芙惊讶于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同性之爱,但她同时向朋友们透露,“至少在这段恋爱关系中,我真切感受到自己是一名女性。”尽管托芙很希望公开自己与薇薇卡的关系,但这在当时的芬兰社会是不被允许的——在1971年之前,同性恋在芬兰都被视为犯罪——于是,托芙选择在第三本《姆明一族》故事书《魔法师的帽子》(Finn Family Moomintroll)中讲述她和同性爱人的故事,并将主人公命名为比斯兰(Thingumy)和托斯兰(Bob)。
《魔法师的帽子》
比斯兰和托斯兰来到姆明谷后,说着没人明白的奇怪语言,他们拎着一个小箱子,箱子里藏着他们从邪恶的哥谷(Groke)那儿偷来的华丽红宝石。威斯汀认为,故事中的“红宝石”实际上是托芙和薇薇卡之间爱的象征:对比斯兰和托斯兰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是将箱子打开,向整个姆明谷展示箱子里的红宝石。
比斯兰、姆明和托斯兰
托芙在为赫尔辛基市政厅创作的大型壁画中展现了自己的同性爱人薇薇卡的形象。画中的薇薇卡雍容华贵,身着巧夺天工的晚礼服站在正中央;而画中的托芙则坐在靠近前景的位置,手肘前方有一只姆明,眼神坚定地直视观画者。如同比斯兰和托斯兰的故事,这幅壁画所传达的也是托芙想要向世人公开她与薇薇卡关系的强烈愿望。
你能在画中找到姆明吗?
姆明就藏在酒杯的右侧
然而到最后,托芙和薇薇卡还是以分手收场,但她们在这之后成为了一生相伴的好朋友。在《关于姆明、美宝和亚美的故事》(The Book About Moomin, Mymble and Little My)中,绘本中出现了斑斓的色彩、张狂和形状和夸张的剧情——这一切来自法国著名画家、野兽派创始人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的深刻影响。美宝和亚美都是美梅拉(older Mymble)的孩子,而美梅拉是一个为了自身愉悦和繁殖需要而冠冕堂皇地维持多角恋的角色。“美梅拉”的名字来源于瑞典俗语“mymla”,意为“享受鱼水之欢”,托芙也是有意用这样的词语和角色来形容异性恋的。
绘本中色彩斑斓
由于《伦敦晚报》(London Evening News)中大篇幅的连载,姆明热潮从50年代正式开始兴起,然而姆明的流行其实是一把双刃剑——读者对姆明连环漫画需求的增加,意味着托芙每周创作的时间更加紧张。到了50年代末,这样的情况无法继续维持,于是托芙决定不再创作连环漫画。托芙决心改变的勇气来自于她的新伴侣杜丽吉·皮耶蒂拉(Tuulikki Pietilä)。杜丽吉在《姆明谷的冬天》(Moominland Midwinter)中化名“迪琪”(Too-Ticky)出现,成为故事中的重要角色,而《姆明谷的冬天》一书也被看作是托芙和杜丽吉爱情故事的呈现。
托芙·杨森和同性伴侣杜丽吉·皮耶蒂拉
托芙·杨森和同性伴侣杜丽吉·皮耶蒂拉
故事中,当家人还在冬眠时,姆明悄然苏醒,不知所措的姆明在迪琪的帮助下学会了在新的环境中生存,“就像在托芙疲惫和迷失方向之时,杜丽吉给予了无私的扶持”,为托芙在伦敦南岸中心策展的制作人保罗·登顿(Paul Denton)如是说。
姆明和迪琪
托芙·杨森在创作中
托芙于1959年又创作了一幅自画像,她称之为《初学者》(Beginner)。画中,托芙的表情平静而坚定,双眼直视着一个画架。托芙在画上的签名是“杨森”,企图将自己和那个因姆明而成名的托芙区别开来。后来,她尝试过抽象派的画风,“作为一个说书人,托芙成为抽象艺术家是有难度的”,杜拉·卡利亚来能说,“但她描绘的景色的确是抽象的——海、浪、风暴都是抽象的,假如画面一开始是抽象的,托芙也会加入更多象征的元素。”
托芙·杨森完成于1963年的抽象画《海》(Sea)
1965年,托芙以《姆明爸爸海上探险记》(Moominpappa at Sea)重新回归到姆明的创作中,故事讲述的是托芙和父亲之间存在的问题。认为自己不被重视的姆明爸爸保持着一贯的沙文主义,将自己的家人带到了人迹罕至的荒岛上,以证明自己的价值。而姆明妈妈(Moominmamma)的原型则是托芙的母亲哈马斯登。姆明妈妈因为思乡而画了无数关于姆明谷的画,而这些画奇迹般地变成了现实。
左起:托芙·杨森、父亲和弟弟拉尔斯(Lars)
姆明漫画
进入70年代,托芙投入了大部分的时间在写作上。在1975年一次前往巴黎的途中,托芙重新拿起了画笔,她在期间创作的两幅画也被卡利亚来能誉为“托芙最好的作品”。画中,托芙展现的是毫无修饰的自己——松弛的皮肤、泛红的眼眶;另一幅画的主角是杜丽吉,她坐在画架前,被色彩和光包围着。
托芙·杨森完成于1975年的自画像
托芙·杨森和她创作的姆明
托芙的侄女苏菲亚(Sophia)说,“假如说有什么是让晚年的托芙感受到人生的悲哀,那一定是,世人只看到她创作的姆明”,但卡利亚来能同时认为,“其实托芙并没有真正明白她的插画和卡通有多么地不平凡,这何尝不也是一种悲哀。”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现在不但能继续喜爱着姆明,更重新认识了托芙,看到了她的多才多艺和她的不平凡。
原文:The serious artist behind a children's classic
作者:Cath Pound 译者:rheayy
摘自:BBC Culture
看点翻译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