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标签看更多好帖
开启左侧

【文化】诗词中的父爱,深厚绵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6-17 12: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 B, N, o! V7 D& f* G* Q+ D

3 \8 J. U% ^6 Q- v4 X0 n' K9 L8 o) f  Z9 x
) I& D( s+ P* y- B

自古以来,颂扬母爱的诗词华章俯拾皆是,且无不感人至深。而表达父爱的诗词,却少之又少。不过,还是有一部分的诗篇被传颂了下来,一首首皆是肺腑之言,深厚绵长。比如以下八首:

: s2 [1 V  h; y# ?& w' g

! v) O: W) _$ M' }: p# I+ p# P

3 `- M& n5 D# S# a$ {0 v; r8 j' }" \% j! N2 Q8 z

/ e7 I; n( u/ \, k1 `
《魏风·陟岵》
【先秦】《诗经》
  f- N, T, ?8 {3 ?7 Y7 ^+ h

9 e' t0 i& j) _, Z. C- G. d/ h
陟彼岵兮,瞻望父兮。
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
上慎旃哉,犹来!无止!
# x4 M; o% ]7 y6 j% \5 ]% y% g
  r$ g5 S2 v# J
陟彼屺兮,瞻望母兮。
母曰:嗟!予季行役,夙夜无寐。
上慎旃哉,犹来!无弃!

+ B5 I1 g: T3 C6 S9 {. ]7 L4 L: Z8 E3 ]# N
陟彼冈兮,瞻望兄兮。
兄曰: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
上慎旃哉,犹来!无死!
! R! \1 w: \  c8 l& A+ c

* d/ }- F' b3 V7 B; n* e

这是一首征人思亲之作,是中国羁旅行役诗的源头。远望当归,登高望乡,长歌当哭,痛切感人。诗中亲人叮咛恍在耳边,幻境融合了想象与怀忆。父亲的“犹来无止”,嘱咐他不要永远滞留他乡,这语气纯从儿子出发而不失父亲的旷达,拳拳爱子之心深切真挚。表达的是对父亲的思念,却从中也看出了父亲的深情。


* Z4 b1 n/ a! ]1 n& x: k  e( v' x5 X
% y8 W6 z# ^: ?

1 z9 L% ^7 ]  I6 q( w" j; J; C$ r( |" Q, A7 _# H
《北郭闲思》
8 u2 T0 E  _# |$ y, b- y
【唐代】曹邺

" \( l; b8 l: A( a# R9 B4 M3 I$ O" ?. V. e) Z
山前山后是青草,
尽日出门还掩门。
每思骨肉在天畔,
来看野翁怜子孙。
6 D  c4 W- |4 q3 k

& u' r6 B7 \+ N$ }1 ?+ g! E

诗人看见房子四周茂盛的青草,也许想到了“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也许想起了当年送别亲人时那种“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的景象。独守空居,不堪寂寞,思念亲人,只好整天外出,去乡间看看别的老人是怎样享受天伦之乐的。空巢老人的孤独伤感跃然纸上,让人不胜唏嘘。


- V" a2 f3 R" v5 Z1 a$ x/ e( w7 J8 n8 {/ Z
0 B! n. `  p" x( o

1 G- _) a& g2 {: Z( v$ M# ?( |% C- M( E1 }8 e. _! c6 A$ g) I& v
《忆父》! w' o$ c$ I8 B) _; D
【清代】宋凌云
' P5 B5 k. I4 v% n/ D
8 B7 F$ }% ?" Y" L" I; ]
吴树燕云断尺书,
迢迢两地恨何如?
梦魂不惮长安远,
几度乘风问起居。

( L/ W! s: m; V1 L. z2 l) Y, R$ n" Y! @5 a3 f' l( Z

吴燕相隔,岂止万里?路途迢迢,不能承欢膝下,思念之情无可排抑。远嫁他方,离开父母,生怕有天“子欲养而亲不待”。音信隔断的无奈与悲戚,承载着满满的思念。也因此只能入梦寻找,梦境中才能乘风万里回到父亲身边服侍孝敬。梦中的渴望反衬了现实的无奈,让人倍觉伤感。


- t. W/ Y1 _& h0 `2 i# x" s. }; M- @- z" f+ K

这几首诗中父子之间情深意长,满满的是内敛的深情。然而父亲在古代的形象大多数时候常常是严肃的长者,他们为孩子们指明未来的道路,对他们提出自己的希望。谆谆教诲不厌其烦,细致叮咛不厌其详,就像下面的几首诫子示儿诗,充满了舐犊之情。


6 y* G- T% \. v0 p# i4 Z# K" i8 o4 h6 f7 Y: [& N# d
; c* w! q0 w4 b( o1 [
! D" q/ B' Y) L+ I2 I3 N( ]

/ U4 O, s4 L/ D( o! E+ M+ w: t- E9 X* i
《诫子诗》
. t! ]& ?' K/ n8 L
【汉代】东方朔

4 @  D2 x; p6 O7 s0 h1 V8 q  ^1 ?( x- c7 X0 X, n. M$ r! Z: l
明者处事,莫尚於中。
优哉游哉,与道相从。
首阳为拙;柳惠为工。
饱食安步,在仕代农。
依隐玩世,诡时不逢。
是故才尽者身危,好名者得华;
有群者累生,孤贵者失和;
遗馀者不匮,自尽者无多;
圣人之道,一龙一蛇。
形见神藏,与物变化。
随时之宜,无有常家。
  L# ~0 b4 s5 [1 l& h
5 k, R! c5 K& w/ f' h0 g7 u

西汉东方朔,向来以滑稽著名。他是一个大隐士,但不隐于山林而隐于朝廷,因此,他也很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做到这一点。既能生活无忧,也能悠哉世间。因此把自己多年心得倾囊传授,对儿子的教诲和期望溢于言表。东方朔洒脱不羁,但是这首诫子诗中的他却与普通的父亲没有分别。


0 i* i! t, f4 o1 A! R$ w- ]' d; h, D' v9 T( [" s

% \: k8 a( [& Z- \& C5 w
1 D( o% f" P- A7 h" {+ ]4 o# B4 f) _6 s2 `  B$ A4 g' |$ ~% H' d
《又示宗武》
【唐代】杜甫
( \6 C$ s2 e; P

8 s+ ?* U$ a* M# r, p; I
觅句知新律,摊书解满床。
试吟青玉案,莫羡紫罗囊。
假日从时饮,明年共我长。
应须饱经街,已似爱文章。
十五男儿志,三千弟子行。
曾参与游夏,达者得升堂。

) v' L+ f) U+ e  c, L% l
& r4 _' [- ^3 U

这是杜甫写给最喜欢的次子宗武的诗,诗中包含着杜甫对孩子的无限期望。他看到宗武学习作诗,兴奋之余,叮嘱孩子学习要专心,不要玩物丧志,生活要有节律,还要勤学经典,以先贤为楷模,持之以恒。作为已经名动四方的诗人,看到儿子有望继承自己的衣钵,杜甫内心的欣慰和喜悦可想而知。

3 c+ y) D: V# T5 @) v. C& W6 [' F
; `# p5 Z: p4 ~  [8 |3 B: M, K6 {' B  ]
4 A& N, `$ S- c

1 G) p& f" }! \! A0 p7 x
《骄儿诗》(节选)
3 P8 m) ^* E6 H$ b& @
【唐代】李商隐
+ @( e9 }; k2 F6 S3 [/ `
, |4 y3 W6 c' |9 j% C/ L
爷昔好读书,恳若自著述。
憔悴欲四十,无肉喂蚤虱。
儿慎勿学爷,读书求甲乙。
穰苴司马法,张良黄石街。
便为帝王师,不假更纤悉。

. s9 ^7 p# X" x' H
9 X$ B" r; w1 j- ?+ V

李商隐才高未用,一生沉沦下僚。他不希望儿子学自己的样子,希望他学兵法,长大为国安边,有所建树。诗的大部分篇幅写儿子,惬意自豪之情溢于笔端;写自己篇幅虽不多,但感慨弥深,自嘲自怨,深寓怀才不遇之悲愤。纯用白描,笔端充满感情。轻怜爱抚之中时露幽默,后面却饱含着的沉沦不遇之泪,也许可以用“含泪的微笑”来形容。

- X% M0 }) y- R5 z1 Y! ~( A
# o5 k$ h1 U. b  X
+ p( T! N+ ?+ }
9 T9 \& T6 b8 g$ ~) u2 Z$ P

; h% Z4 A/ U: I* R4 V8 `- d' |# e3 X
《冬夜读书示子聿》
2 v5 j1 t( b  x( T  y6 W
【宋代】陆游
+ _' l% V1 k- S5 ?  a
7 \6 X6 C" j$ e; `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 h; e+ G' w' G/ D

" _% m3 h' s0 Y% y0 s- |

陆游特别注意用诗书教子,曾明确告诉儿子:“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而他写的这首诗告诫孩子的是要学以致用,身体力行。这首哲理诗,饱含了诗人深邃的教育思想理念,也寄托了诗人对子女的殷切期望,文字极为朴实,感情却极为真挚。而读到这首诗的读者,也能从诗中得到启发,教育作用不言自明。

) C0 _# f" s. t# t1 y
# x. R; Q; n. m7 _

) Y, z( `' D6 [* f& N5 G) a- |$ h; j' a0 [& V( `0 o! t

% U+ I$ `4 L7 Z' T, L5 A
《为二女适袁氏者作》
【清代】郑燮

( u" ?6 S. {) U( ?% y) m
  C7 T3 X+ ?9 C
官罢囊空两袖寒,
聊凭卖画佐朝餐,
最惭吴隐奁钱薄,
赠尔春风几笔兰。

3 ?0 a' q, s0 O6 C( w
0 d+ O; C5 P+ [5 o2 |& K- q5 ^: ]

身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郑板桥,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女儿出嫁无钱置办嫁妆,便以一幅兰竹图代替,并在上面题了这首诗。贫困如斯,却气节如此,后人吟咏已然心折不已,女儿女婿更当为之骄傲。如此家风传世,郑板桥当真没有折没了历史上的美名。


) e, s; C( \% L& u# _3 V2 P  ]2 ?5 Z# {( ]; Q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51714-1-1.html 谢谢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