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标签看更多好帖
开启左侧

[新片介绍] 这部迟来的金马最佳影片里,我们找到自己最美好的 90 年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3-24 06: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被问到在拍电影的过程中最看中什么?
张大磊回答:情感。
这是一场关于过去的白日梦。$ u9 a( V5 I" }2 H) ^
1 A3 R' g$ d  h; p# o7 X1 |
虽然 3 月大片云集,我们关注了很久、也期待了很久的,却是一部低成本国产片。5 }/ l6 f' w9 Z  C
8 I6 t" F4 c" k
它就是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张大磊导演的《八月》

) u4 X% n+ t0 ?4 ^
The Summer Is Gone& F% N: R( S8 k9 o- C

5 \% g4 p9 ^2 g1 N( y& [4 N
作为一名新人导演的处女作,《八月》在业内收获了相当不俗的口碑。
9 F. j$ c6 m; R3 m
许鞍华评价它“是跨地域的,走进人心的作品”。濮存昕赞它从生活出发,“贵在求真”。王小帅则用“有温度、不矫情、清新自然”来形容这部影片。

; _! q7 f1 _1 y4 f0 N
第六代导演王小帅(右)为《八月》站台
2 F+ P7 x# l5 @/ i' g# O  @4 w: x5 J
即使赢得了金马在内的各种奖项,以及前辈大导演们的肯定,《八月》的导演张大磊从来都把姿态放得很低。这位35岁的内蒙古小伙子,无论在什么场合,总是谦逊有礼,把“谢谢”挂在嘴边。
) B; J% X! t6 D
得知提名金马时,他说自己是去“朝圣”的,还说“拿奖肯定没戏” 。谁知道一下子拿了最大奖,满脸不可置信。

( D7 R' b  \5 a+ i# A- }; q
! k7 k& |4 {; _+ |2 N. o! N
就算接受过好几十个采访,面对镜头还是经常一脸严肃,局促得像是不知道该摆什么表情。8 }7 Z$ f1 h& j, O" V& u# k
3 b, a5 z* Y1 q" F5 M

1 V/ W! A5 H' Y% g! t! K
但一聊起电影,又眉飞色舞起来,像个拿到心爱玩具的孩子。$ }- K. p( u, I
( r1 D, S! W5 `+ x+ n0 S( N( d' W

. o/ W4 a. {. v( v( m
别人问他,金马拿奖给你带来了什么?他回答“没什么变化”,只是让他明白还可以再继续拍下去。3 p5 {/ @  F7 y* e
5 n) C, K4 R& R0 k

1 ?! m. O! _, r2 j: \* g1 y/ E9 t6 |0 X+ Y  I8 h1 Y
  C/ a: E  H# v$ G% D/ A; a9 R
1
0 H& |% u( o3 p5 d+ U. m6 H" c1 B- m% y( ]# q2 u
, M5 K5 t  H2 v9 U4 c
9 |, A( \& j( P6 L0 F, x, f7 q
《八月》可以说是张大磊半自传性质的电影。虽然不是每一个情节都能和他自身一一对应,但电影中的感觉与情绪,全部来自大磊的真实情感。
. @+ q1 G# a& r2 A+ k/ j7 S/ V
故事发生在1994年左右的西部小城,电影厂大院里的12岁小男孩晓雷,小学毕业准备升初中,好不容易得来一个没有作业、悠闲的暑假。
那一年却恰逢国有单位转型,铁饭碗被打破,他在电影厂当剪辑师的父亲面临下岗,晓雷一家的生活因此改变……
% B+ N  u8 X- }5 S4 g4 O5 f+ I( V
, z1 c2 {4 N# S6 p
虽然发生在一个比较动荡的时间点,但《八月》并没有把社会变革作为讨论重点,而是把关注点放在情绪上。

* y3 |1 V, u$ s0 H2 d6 b9 r
片名以前叫《昙花》,昙花是电影中一个特别重要的道具,象征着美好稍纵即逝,也可能象征着下一次期待。

9 ?, V- D6 Y" p. _
但拍完之后,导演拿掉了关于昙花的节点,不想让它有太明确的作用,太实,于是有了《八月》这个模糊的名字。
) S; [% w( r! b( v, s$ I* W
3 S% A: w2 u6 A( _' o' y) T
影片以晓雷作为切入点,观察他周围的人与事,从始至终弥漫着一种对过去的审视和缅怀。
  n( ^6 B: \5 Y# @. v
这种观察很安静,也很孤独。它是伤感的,同时也是灿烂的。

- [9 A4 z$ r" Y7 J
《八月》是一部非常“私人”的作者电影,观众的观影体验同样充满私人情绪。
' z$ L4 Y/ O1 Y. X+ D3 h3 b6 ], c2 o

5 [: \2 L, z* d$ c
电影以一种写意和留白的方式,给予观众充分的品味空间。一方面,影片的细节无处不指向 90年代的集体记忆,另一方面,却没有明确的地域感,也有南方的观众看出了自己家庭的样子,看五遍哭五遍。8 O  G! j1 s( E$ `( i
( ]  y7 i- Q( h# f7 n
甚至有一位二三十岁的女性看完电影后说:“我十岁就离开了中国,看到你的片子想起了小时候。”

  g0 j: T$ Y( ^, \, K9 j
在东京电影节展映的时候,小津安二郎的侄女看得偷偷抹泪,老奶奶主动拿出纸笔写下镰仓的一个地址,推荐导演光顾,因为那里曾是小津导演最喜欢的餐馆。
3 j! j+ x: l1 q% i

  q* s2 u0 G- U( y8 Z# w
0 i- F3 Y' @% D8 X& L$ L# h5 w6 h& P
2

1 P8 S. N) z5 x# |
  p# v( m; e0 t0 y
4 ?% E( |. _$ h- o  O7 y$ V4 ]8 x8 c3 c
与片中“晓雷”的设定一样,张大磊出生于1982年的呼和浩特,从小在内蒙古电影制片厂大院长大,父亲是电影厂的剪辑师。

6 K% I7 S' ]% c9 F, \: l8 J
小时候,看电影是院里孩子饭后、写完作业后唯一能干的事情,他们看电影也从不花钱。
6 b1 ^. ~3 B: m- q5 l3 `3 ^
在电影厂的“标准放映厅”,大磊5岁时就看了《2001太空漫游》《超人》《鳄鱼邓迪》这些外国片。当时这些片子都是“内参片”,只有电影厂内部的人可以看。
3 O. R- i& G  [6 w5 @+ M) \
大磊家里也有各种录像带,像 《出租车司机》、《天堂电影院》、《本能》,当时看不懂,但他爱看。
' g$ i+ E' a. \) `! I+ U: Z2 P" w
《八月》里的爸爸也爱看《出租车司机》( m# A# J* u! n! }
7 M: g: M- ~6 ^3 ]; e
虽然可以说是耳濡目染,拍电影却并不是大磊小时候的梦想。最开始他想当足球运动员,然后想考北大,后来迷上《黄飞鸿》,又想学李连杰成龙,成为武打明星。
: O0 f$ [3 \7 [* x
青春期迷上摇滚乐,与朋友组建了一只Grunge风格的摇滚乐队,因为太喜欢,甚至高一就辍学。那时候的大磊相当叛逆,为了逃离父母,跑去俄罗斯考音乐学院。
7 y; K  R& H+ Z9 Y! B. ^+ ^

6 C+ p# T) q# {0 F0 V
《八月》电影发布会被摇滚青年张大磊变成了演唱会
; [( A+ ~6 h9 U6 {9 R# U1 p/ x
+ I( C" X5 O, ~1 a# x# k
然而考上之后,他却觉得那里的氛围太严肃,不适合自己 “进出的人全是穿西装、打领带,对人都是彬彬有礼的,我就有点受不了。”
$ L% g. q$ H/ e" `: U; |
但去都去了,总得学点什么吧。当时他正好看了很多电影,特别是受到岩井俊二《燕尾蝶》的影响,于是就去了圣彼得堡国立影视大学。
! a1 U' a) G2 W' X3 n1 m, C% U! k- j. q
留学的前两年,张大磊开始恶补电影,追求先锋,专挑晦涩的看,觉得好懂的太肤浅。直到看了法国新浪潮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的《四百击》,才明白电影也可以自由地讲述自己的故事,不一定得一味追求深刻。

# L; g  {" q0 r0 {+ H5 ^
《四百击》也是对大磊影响最大的电影,《八月》与它一样,都是讲的孩子的故事。而大磊本人的微博名,叫特磊弗。
" z" C* t0 v2 |8 i
& i$ T8 f0 |2 D) S0 e
4 D4 e: l* C$ d5 V! M0 t4 x9 T

$ k' w+ C+ A8 B
3

( |- e' h% i5 m0 Y3 F0 p' M: B/ e5 x& v, @

2 X( S% N% c8 q+ j  I" x
, z0 d* W/ d( e
大磊说,《八月》就像是一道坎,跨不过去,他就无法继续下一步。

- K: o0 m% K1 V4 F! t0 I& o1 s) t
拍摄《八月》的契机,源自他从俄罗斯回国两年之后。在圣彼得堡学电影的时候,大磊特别天真,完全没考虑过市场的问题。

9 B3 O. W  k4 ^8 o+ {9 d, H
他的父亲告诉他,你喜欢的电影太学术了,给谁看啊?没人会给你出钱。他不以为然,“拍电影是我自己的事儿,哪儿还要别人投钱。”他认为只要拍出来肯定就会有人看,哪怕只有一个也好。
7 v) w3 M5 y4 [2 \* }, C* ]$ Q
. a. p- x+ K' G5 {0 O6 a7 }
张大磊在《八月》活动现场画分镜

, q4 _! m2 ^3 }6 i( y( f
然后回国之后,国内制作电影的流程却让他非常不适应。迷茫时期,他回到了老家,那是2008年8月15日,他记得特别清楚。
) {3 V6 A+ g3 H( E* A$ f" V
他在姥姥家吃完中饭之后,坐在院子里突然感觉特别静,能感觉到时间的流逝,能听见很细微的声音。这种感觉已经遗失了很久了,突然一下子,他就明白了自己想要拍什么。
9 a0 O' A, f  Q' C8 L) ~; _# _
再加上大磊本身对90年代的事情记得特别清楚。90年代有只属于90年代的生活,特殊的质感,而对近期的事情,他却不是很关心。
# u; E4 K8 m/ U/ P- s1 P2 I% R" V
过去的事情在他的表达欲望里,排在最上层。如果这个不翻开,很难进行后面的创作。

2 _$ T' L" q, I
片场
$ I: `: e2 h" f! I8 X
% y5 p& E0 w  |( {
想法是有了,电影的拍摄却相当不容易。从08年开始,以日记的方式书写,直到2012年,大磊才完成剧本第一稿。然后找投资又频频受挫,也遇到过一些偏向商业化的提议,但他始终认为那不是他要的东西。

8 V9 ~. G* g* K- N$ K5 @  @3 Q
这期间,他接过一些微电影的活,也做服务性的项目,为了赚钱,甚至拍婚庆短片(不过是有剧情的)。一方面养活自己,一方面也保持着创作的状态。然而,不去别的片场干活,刻意远离商业电影的标准化流程。

" \0 N4 ^( }/ T' G
直到2015年,他觉得不能再等下去了,不翻过这一篇,他没法儿往下走了。于是拿出自己的钱,父母的钱,还有亲戚朋友的钱,拼凑出不到200万,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背水一战”
7 E' o5 M/ @: p* [8 t/ i4 j

7 q  Z% A2 C' R# e5 p
9 X& Q; G0 ]' |' k" W7 K
0 q: o3 k% z& V: x! x* \: z7 y5 \" C" s
4

' t3 @& c# p8 g2 A( L6 Q4 w: N: m" t. C0 M, V) T

6 T8 g2 r; C* p; y* n* |; I5 r6 }, S7 ?
电影里的演员全是非专业演员。

8 P9 E2 }8 L. Q
晓雷的扮演者孔维一,是大磊朋友的同事家的孩子,他凭借这部电影获得了金马最佳新演员奖。
+ c$ h$ A4 t% t+ U0 e
演父亲的张晨,是十几岁时和大磊一起玩摇滚的朋友。母亲的演员也是他朋友,大磊给她拍过一个结婚的短片。

' o! {0 a- Y1 C  e5 h, ^, a
对他来说,拍这个片子是给自己一个交代,也是为了做一个判断。他必须做一个决定,要坚持,还是离开。
; s; B. R/ q0 k! l
' x+ v( O8 S  n! i8 _

1 ^2 h" m; G9 L( ~1 l# C" w. e1 n
# B* ~4 j8 `* A2 s9 _1 G- S
0 l% R' c2 r2 U
5
! O) F$ r/ p1 p

" Z) \3 _4 {& v/ M2 h
  q0 u9 [7 w+ F, M' b* x* I5 u: k7 A" y9 m  ^8 [
很多人说,看《八月》想起了侯孝贤,想起了小津安二郎,想起了台湾新浪潮电影。

5 \* p3 t. \! W% e0 X. o; e1 @
没错,大磊本人也承认,他是看着大师作品成长起来的,小津安二郎、侯孝贤、塔可夫斯基 、伯格曼(只有《野草莓》), 难免潜移默化中会受到影响。能把他跟大师比,其实他很高兴。

; ?" m) j+ ~: G5 ]. J3 o3 r
侯孝贤《童年往事》

. V- s' w9 T9 c4 S3 n1 Q' m0 ?
但是,这种影响都是美学风格上的。真的要说致敬,只有一处,那就是最后舞厅那场戏,主角一行吃完火锅去舞厅跳舞,乐手在舞台上表演 ,整个舞厅呈现出比较伤感的调子。

( }! e) r# R8 N& {% M, ~
那场戏是致敬的芬兰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他的片子里经常会有出现这种舞厅的场景,孤独感很强。
, T$ C, G5 l$ `# e4 y2 R
; y2 M/ X$ N& n8 l9 x( e

' B4 J# i8 ^, t0 L/ t5 S- p9 V" m9 k3 F0 ^5 x- d
) Z9 }7 L7 ?/ L4 g
6
1 {  I* Z  Y) ~* G" A3 v( [
! n. y- \  g4 _( t

; m/ O$ Q) v- V; J9 R" L6 F. e( T" `( g( u" s
如果说《童年往事》里阿孝咕就是侯孝贤,但《八月》里的晓雷却不完全是张大磊。
. A% V" d8 U3 s' D
影片中有很多晓雷后入的镜头,实际上导演的视角是游离于电影之外的。不是通过晓雷的视角看世界,而是30岁的张大磊,以上帝视角,回望12岁的自己。

$ t+ }7 s# |1 o. L) {4 [3 w
片中父亲这个角色,其实也和导演的父亲性格完全不一样,而是更像大磊他自己。特别是那句名台词“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颅”,其实表达的是张大磊对待事物的态度。

/ M6 G: u4 l1 m0 w/ q/ H7 x: i  y& D% R" g7 }" X" Q
0 Q1 C% F2 c) l( k8 G. w! z! S

( E: P- g  |0 m7 s; o# l
7

4 n( N' U( [9 |8 O, O5 [4 o* P' ]! W" ?8 U. m

) [5 W% n, s; _& Y* `
" F: ?/ P# x  l2 J* v
电影里的场景,大都是大磊平常喜欢去的地方。美学上,大磊特喜欢那种大砖房楼,生活在里面的人基本上还都保留着过去的生活方式。当年的集体宿舍居民楼叫斯大林楼,是学苏联的。找那个地方不费什么功夫。
. U6 Y+ _" E5 W: |
小雷家的内景则是他一个亲戚家,他们本人很多年都不在那住,房子一直扔着,但保存得特别好,保留了过去的原汁原味,收拾一下就能拍。
! w. Y- S5 _: |  Z4 E/ Q0 S
7 ~7 K4 q4 T8 r
& n$ O2 X( i, p# D1 T7 a: j
遗憾的是,因为资金的原因,电影拍摄时没能搭建出更广的场景。大部分时间局限在几个景里,没能还原出电影厂与小城更全面的样貌。7 ?/ \" ^  w9 }* T2 Q' e
! [. s$ T) F. j* U  ?0 Y# C
片中重要的“标准放映厅”,现实中陪伴了呼和浩特人民四十多年,也在电影拍完不久后就拆除了……

2 c8 n9 j( J5 b( H
: ~& {6 K3 h  {8 Z; i) e' w# d
( _0 p4 M0 j8 s
最后说重点,《八月》本周五上映,目前看来排片少得可怜,想看的赶早吧。美术风格这么棒的片子,不在大银幕上看就太可惜了。

$ @% s, f+ D3 ~  A5 R' Q% Z
《八月》预告片(时长01:29)0 R3 |9 \; ^: R, L( C) @' C5 c

# h# h4 k  J) k
# i1 F7 M4 r5 F% D( {
& U* r4 m# o7 G. U! o. D

! a/ m2 r; o8 o6 H7 s3 {( u8 o4 U+ E, f* g+ K9 E
采访 _ 阿作  文 / 编 _ 阿作图片来自网络
+ O+ y1 r# R6 @) M1 ?. x0 f; j1 _( E$ \! T
以上内容来自「外滩TheBund」(微信号:the-bund),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s- f* G6 U5 z8 s" s( d% y
已授权“快版权”(http://www.kbanquan.com)对文章版权行为进行追究与维权。
欢迎分享,留言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

  H& N9 C* ]3 k' a  l/ H0 p: D/ |8 n+ s6 W7 R- S) z
- THE END -

3 d/ G7 K+ C4 b/ }$ Y+ r1 N
0 X" d# Y$ I( ^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45358-1-1.html 谢谢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