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自从故宫《石渠宝笈》开展,每天故宫武英殿外都会排上8000多人,等6、7个小时去观赏这幅可以说知名度最高的中国古画。但排完6、7个小时,你只能在这幅5米多长的名画前逗留不到2分钟。要不要这么快……喂! . P" P1 L( R0 X0 C; W( n- o. T" u
+ x, I3 Z, A2 e" d4 Z
& ~1 i- X- p) \7 ]8 ^. d1 j+ ?2 o# \0 l7 R/ K5 S% Y$ T
管理员催你不要停啊,后面上千人等着看呢……为什么这么多人看《清明上河图》啊?因为这是罕见的名画真迹,好啊。那究竟有多好,好在哪呢?赶快百度。 & d# N1 b/ [- T* I1 _
百度上这么告诉你:《清明上河图》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共画人XXX个,牲畜XX头,车辆XX辆,船只XX艘。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看完了,知道《清明上河图》好在哪牛在哪了么?当然没有。
: h9 @7 K: ?# K% n, Q L3 d1 t: E, ]
我们就来告诉你,《清明上河图》到底牛在哪。这就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 m" B5 m( b9 Z5 }
$ _0 D& m2 I' e2 r. u: A
先说前无古人。 ) ?: y( j7 F- d
《清明上河图》开启了市井风俗长卷这个中国画新的门类。它是北宋末年的画,再往前推隋唐、魏晋……这些朝代的画家是画不出这样的大作的。为什么?技术上做不到。中国画开始,最先主要是画人物。山水房屋什么,都是点缀。一点缀,就出问题了。哪出了岔子?基本的透视原理。下面是宋代摹本的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 " \& d) V) {$ x& x" N
9 w9 a1 `) Q) {
* V* o3 I' x( n! b o' k
. k* ^. Q# v- }1 u$ |$ S/ {
顾恺之,东晋著名大画家了,可我们仔细看图,图上的人与山,人与河,根本不成比例。唐代的《历代名画记》这么描述“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啥意思?人比山大,人比水宽,比例失调。唐人有如此见解,那么唐代情况改善了没?这是小李将军李昭道的《明皇幸蜀图》。
2 }) y9 K4 \; |. G" _$ p* E, k; o, e3 ~
6 M# U+ X5 F5 }5 m h- ^/ [
( e+ Z2 v# W& |8 d, o
0 Z0 E; G* t! |
$ r$ e$ S) Z- n6 B. e c确实改善了,人不会比山大了,但山和人的比例还是不对。直到晚唐五代,这个基本的透视问题才在画家不断的摸索中解决了。* H8 V; E# @: t9 L+ Y
% g0 g; D9 c3 [/ h8 \% z9 O# S, r$ x
% I, V7 l: ~" y! J7 F! r
N% g. U9 }( N
: a8 D$ {5 h+ s# ~3 e% f. D
) M4 g9 y' C1 P) ~# H这是署名五代卫贤的盘车图,在这幅图里,房子河流舟车和人的比例才真正合适。说到盘车图,有件《清明上河图》里出名的东西在这幅画里就有了。- `& f, n; f% |% r
9 |5 `/ x9 B/ D5 \
% G: |, r0 a% H- g7 @
7 [# L1 M3 o! ~% b [9 Z
$ ?9 c5 G# R' g" |6 m
' F6 T3 z% @. G1 K这玩意叫欢门,商铺前扎起这么一座建筑招徕客人。仔细看,这欢门的线条,笔直笔直的画房屋建筑,需要面对大量的平行长直线,于是画家们就借鉴建筑师,用尺画线,使用了“界尺”画家在毛笔上绑上一个小木块,抵着界尺拖动,就能划出笔直的直线了。
4 s$ d* W g h$ O6 l
, X: H. @& h7 @3 N) o6 f, B
# m3 T$ u+ P8 Q4 M4 H+ @
, x" }5 c, Q: |3 W: ~& }! g2 u& o3 Y; b5 @
/ }7 l/ d' _) S1 `2 _7 u3 ?( R
而需要用界尺画的房屋车船类的画作,被专门称为“界画”但使用“界尺”有个问题,就是大量笔直的直线僵硬呆滞画出来的房屋像建筑设计图。那么,到了北宋末的张择端手里,他用不用“界尺”呢?
9 j' P# W' q9 F- K
1 l0 Q: W, t9 a5 E3 r% V+ z9 w- f4 Q4 V1 @5 z% q2 y0 ~5 T- I
张择端其实也用“界尺”,但他只在画长直线的时候用“界尺”短直线和连接线坚持用手画。这样,比起笔直线条构成的建筑设计图式的房屋,《清明上河图》上的房屋便有了生活气息,实际上也更符合现实。界画技巧,到张择端手上,算发展到蔚为大观了。 & ?# I6 `9 a1 S9 f+ W: |
房子之外,还有树木风景。魏晋时期的山树是这样的: 3 R" g8 Q0 o& `
/ O9 B* A- v" M( `
. H1 v! E5 X; o; X" J
9 y ^4 _* _$ t7 f; o唐代变成了这样,如《明皇幸蜀图》:9 V1 N7 G$ p8 F: i2 n; \
9 B0 D6 s- m# d2 u& _: D' Z# J8 l/ l4 F' Y9 o u& k
- f! l3 |' [7 y0 G6 f# m
7 G+ z3 L- V9 P1 @( Y" E- L5 J- Q+ L# O2 {: p' S2 d+ h: Y
原来也不奇怪,中国的山水画,到五代北宋,才迎来了成熟与顶峰。以被称为“三家鼎峙,百代标程”的北宋三大家李成、范宽、董源为代表,这个时代名家辈出,留存于世的杰作至今仍被视为山水画的典范作品。3 E" W* n3 c& v1 g1 R+ B
4 A6 |+ \& t" U# j, i$ ?6 t; I: P
* e4 g7 V6 f O& M: {
% T( a6 F9 v+ I0 G# q: k
) N5 b3 u( s U: P# s# U+ }
1 |# z0 G% ?3 {+ \, X7 m* i# o$ G; k/ R T6 b8 n, e9 H
; B, O b9 H7 K: X树木山石,平远小景,才真正有了成熟的技法。张择端生活在这个时代,在山水画技法上,也颇多受益。这是《清明上河图》上画的树和寒林小景。
! H2 D6 n2 _1 `5 h( \2 t0 E( @, @+ x* {& d
) B$ o( z; ^% N* L* D. m
4 t+ g* l9 N" t I0 }" t z& |% b1 v& V# @' ~% C! f
" y% f$ G8 U, d3 h+ b) q& w从技法上,可以看出,张择端受李成、郭熙一脉熏陶影响颇大就是截取其中《清明上河图》一段,也都是不错的山水小景。
9 |7 X0 p# G/ U2 Z' _9 _# |: j) s. v1 d* p3 ^& b9 H" F
* k2 H" q% G# Y* H! P
# n9 C" {9 {$ } h, N- L- |1 D; R m/ \& H" _; `
, H K2 @+ S7 F! c0 F
张择端的山水画功夫,虽不能和同时代的巨匠比肩,但也是一流水准。房屋山水之外,还有遍布画面的人物。《清明上河图》画了数百个人物,在不大的画幅上,每个人物的面积十分有限但我们看张择端的人物塑造人物各具情态,肢体语言符合各自的动作目的,称得上惟妙惟肖了。 以上这些组合起来,可谓前无古人了。
- T# A/ |9 C/ v+ B+ N+ g- }$ W) A
& ~7 x1 F: `- N! N: A. D
8 e+ u3 e# H# Z7 Q" p% s1 k
, {9 ?4 U% j$ [1 O6 Y0 _8 A5 U/ J5 C3 m) P
那为何后无来者呢?按说,清明上河图之后,各代画家绘制的市井风俗长卷并不少,光仿作《清明上河图》就有好几个版本。至于如明《南都繁会图》以及清《姑苏繁华图》、《康熙南巡图》这样的宫廷大作更一再出现,为何不说超越《清明上河图》,连能与之比肩的水平都没有呢?看看细节就知道了。比如,房屋和城门: 6 a& R Y0 ^- `
2 H# J; m2 q( ?% E, }
5 o7 C+ L/ m- |) B
0 u3 Z* }% I3 F
H+ T! [" C! [7 h* b; P5 U. T( c0 ^' ~% H3 P, J
清明上河图帅帅的城门房屋,二维平面上表现建筑、舟车等三维空间的立体感和通透感相当写实,但线条又活跃灵动,毫不僵硬。. S5 @# i3 p7 s2 l# h( \
6 J6 v b0 W/ z M& G. W" ~# s5 Z( r* E. V9 ^* g
( m3 _* A2 Q9 E8 Q
6 i. S2 x( `& i
# u+ x8 a7 b ]/ p
5 j7 N5 M# Y* E9 x, z康熙南巡图的城门房屋,存在透视问题,建筑走了样啊。南都繁会图的房屋:* R$ `+ l! a+ J0 M( v3 H; z2 @
/ V4 X# m W" O7 l8 y
& h- Y9 |. k! ~8 e
4 M- ^% x% u1 p% r3 J( H, r: s( z4 `. {+ f- G) Z- ^2 Q6 O- E* f- q, h
! A2 D0 z+ R% c' W e: ?要知道《南都繁会图》题名是“明四家”之一的大画家仇英,而《康熙南巡图》是“清六家”之一的大画家王翚领衔绘制。可是界画水平实有下降。
# @ N+ @) e5 R7 e- [; p& Q" q$ X# j* ^, |+ Z
' Q% k8 z7 w! g5 v3 o1 A
再比如,清明上河图上作为主体的情态各异动作自如的街市人群,动态和造型是最为准确的。 ) y& O8 W* U3 ]- b6 ^
7 f0 X* s! [7 |
, r3 g$ Y/ y# s9 N$ u" _
姑苏繁华图的人群,为何满街走的人都戴顶官帽子?更主要的问题是,如此小的人物和生硬的动作,使人物完全成了画面的点缀而非主体。同样的问题也存在在康熙南巡图上。 $ W, x) g' N0 ~0 x
6 [6 j; f O# W0 X
% ]4 r5 ^+ V6 x; T+ Y% J' r' ^7 O/ A& F
- L- T3 W* M# K8 |南都繁会图的人群,不及清明上河图中准确生动。宋代之后,市井风俗长卷的水平急剧下降。没办法,界画,宋代是顶峰,山水画,宋代是两大顶峰之一(另一个是元代)。
( h. u" f# w3 X7 m4 }
* R- G8 j( C/ _' u
- m4 R I7 ]' u: F7 h9 y! D+ u i
( `' F! D4 C$ R3 i3 b; _, h; ?) ~8 E+ r7 I0 A
' K( M% k1 g* Y9 i4 e; q9 m( S明清嘛,文人写意山水画有一定水平,但画市井风俗长卷,要的是写实啊。反过来,宋代是绘画最受重视,尤其是界画地位最高的时期,皇帝都亲自创作在皇家画院中界画家地位不低,还能升到“待诏”的职位。在宋徽宗兴办的“画学”中界画也是一门必修课。因此,产生了一批杰出的界画家和界画作品。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宋代之后,文人画逐渐成为主流,使用“界尺”的界画被视为匠气而逐渐被轻视。不再有高水平的界画家群体,后世的市井长卷绘画水平,自然赶不上张择端了。整个中国画画史上顶级的界画水平,一流的山水画水平,加上不落人后的人物画水平。《清明上河图》同时具备三者,想不牛都难呐。
. o# w4 j/ c4 Z" g) F6 J7 P# g; y H3 v9 j+ ~" H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2838-1-1.html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