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
- s. E0 ^" I$ B' `- D) W' D槐阴消夏图 北京故宫" p. w7 G0 f0 L! F1 W5 ~( R
看这妖娆的卧姿,9 _0 G- X! n: s/ ^
坦胸露乳的洒脱,/ T! k# @& s# U2 T- Z
舒适微张的脚丫子,
/ j- k- q: {3 e* _享受的神情,
: ^* Z8 Y0 l/ {3 C3 O就知道古人的夏天,
; a/ |; w( a+ ?: v% v9 Q7 y不是你想象中那么酷暑难耐,, z7 ~/ j: l# F! |
在没有空调电风扇的古代,
$ G: P, C4 \9 B6 {0 E$ T( _古人度夏不但度出了智慧,
* `% H0 s$ j9 E' k/ M还低碳环保有情趣!
* j9 Z# i* e5 c( n r( ]先来看一组消夏图,( l( A7 H/ o4 Y2 B7 i/ T
感受一下9 r. V9 m: q% E, G! c
这铺面而来的凉意!
* |6 J1 }7 v3 ^: z' G 8 l! o) B$ R5 N) I
唐 张萱《明皇合乐图册》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2 f# q/ F3 r' @' f4 F
舒服地躺在“凉席”上,枕着”凉枕“,边儿上还有仕女拿扇伺候着,这日子,可真是惬意!$ @ U8 ?( o1 N$ J1 E5 Z
![]()
+ f$ q! B* ~: x; C( c1 {元 刘贯道《消夏图》 g6 Z' ^" @6 q% Y7 ^; K: k0 V
又是一个坦胸露乳,光着脚丫,透过窗看去,那边的人似乎也在饮茶休憩呢~
! ]: t: i- M+ f4 W2 k5 D( _![]()
0 {* d7 p5 J( {6 z- I; L金廷标 《莲塘纳凉图》 上海博物馆$ @% Z. @4 N0 ~* N$ m
荷塘纳凉,即可消暑、又可观景,美食美酒,吟诗作乐,快哉快哉!
% l" T# _1 D5 w$ h! c![]()
4 q n; W M4 U3 l元 刘贯道《梦蝶图》
$ V( @, v- |4 v! E大树底下好乘凉,做梦也是美美的呢!
: w, n: g/ B4 p2 S) i1 c; }. g![]()
) p% \. {- b# e+ d1 g2 g9 L3 n2 u李可染 《荷塘消夏图》
& R/ ^3 `6 I: ?4 e 8 J" T, y( \3 ?1 K2 l
陆俨少 《草堂消夏图》! e$ W8 @+ k2 d# `
2 C8 Y& G( {# r, r8 V6 A: \
陆小曼(画)、徐志摩(题) 消夏图
/ C; s7 Q4 n/ W1 {2 y, e& W再来看看古人3 T" \5 g6 Q) e7 e7 M3 X
吃穿用度上的消夏良方!
4 a0 z9 v; C# c* \6 J看完你不得不佩服
6 O% L! O, ?; O古人的“脑洞大开”!% B: E, X2 G9 P) y# K
衣:“半臂装、开裆裤”既潮又凉快
" X5 s9 K ?' s1 G _+ p9 v0 g% } , }7 h! ]# }9 j: K( C8 B9 @# C3 v
短袖短裤似乎已成了现代人万变不离其宗的夏季着装标配,可是“里三层、外三层”的古代人,夏季怎么受得了呢?有学者研究发现,古人在夏季其实也并不都裹得严严实实。
$ Z7 D( X! I( e6 I0 d% D# t![]() ' F Z/ }0 B. c. C" l0 m
据考证,魏晋前,男人也和现代人一样爱打赤膊,女人们则喜欢穿“开裆裤”。这种“开裆裤”并不是单穿的,原来,古人外穿深衣(即上衣下裳连体的一种服装),里面则多穿胫衣,胫衣可看作是裤子的雏形,但它只有裤管,没有裤裆,由于这样的着装很容易走光,所以,除非过河否则古人不会轻易提起下裳。- _: b9 T2 D% j- }, n6 g' k$ v# r f
![]()
8 E# m+ `% j B5 b" A1 z9 r《满城尽带黄金甲》剧照 M, G' _! k" W7 ^+ S* A
到了唐朝,薄、透、露的“半臂装”和“袒胸装”深受女性青睐。半臂装可以看做是古代的短袖衫,在当时相当前卫。而比半臂装更大胆的,则是袒胸装。张艺谋执导的《满城尽带黄金甲》里所谓的“爆乳装”,虽然被很多网友诟病过于暴露大胆,但其实其设计灵感就是源于唐朝的袒胸装。. ]. k1 S3 |. b1 I4 Y/ a
1 x5 n f- Z- c4 n6 }5 Y
《簪花仕女图》局部# l! ?& R% j k- `1 l/ @/ C
![]()
* |. b5 _& c$ X, y( m半臂装
8 {# ]9 T- T4 q; O/ x+ i其实,在“富人批丝绸、穷人穿麻布”的古代,衣物的材质比现代人常穿的棉和化纤制品都要凉爽。有研究称,当外界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时,皮肤会不自觉地吸热。这样看来,古人穿的纱袍、长裤,不仅能覆盖皮肤,宽宽大大的造型还非常通风,形成“小对流”,与今天的阿拉伯人用长袍蔽体有异曲同工之妙。% O7 S3 D$ V% {0 M2 y. ^" Y
食:“冷饮店”卖到三更才打烊
, D" p; F( D( z* d![]()
3 h# L! r. A: E; R: {/ h夏日饮冰,也并非是现代人才特有的消夏福利,酷爱冷饮的古人,早就发明了名目繁多的冷饮冷食。可是,没有冰箱的古代人,怎么制作冷饮呢?* h' A' K+ K: \2 E7 S4 R. V8 j
原来早在周代,人们就开始用冰窖储藏冬天的冰块以备夏用。春秋末期,冰的用途更加宽泛,达官贵人们喜欢在宴席上喝冰镇米酒助兴。到了唐代,人们就已经会制作公开出售的“冰棍”了。大木桶里放上冰,撒上盐以降低冰的融点,再将盛有蔗糖水的小铁盒排列在桶中,插入小木棍,过一会,就冻成了冰棍。) }( }+ b' g/ u9 ], }
. M. a* t+ F: ]. n9 T/ D! M
帝城六月卖冰图' m% H V& ~* @5 t
宋朝的冷饮非常丰富。到了夏天,除了能喝到冷酒,还能吃上各式各样的冷饮,并且已有了刨冰。一到农历六月,街道两旁就摆满了冷饮摊。北宋开封的冰店里有红极一时的“冰雪冷元子”出售,“冰雪冷元子”由黄豆和砂糖制成,把黄豆炒熟,去壳,用砂糖或蜂蜜拌匀,加水团成小团子,最后浸到冰水里,就成了香甜可口的冰凉甜品。- Y" A# u/ i8 i* W+ I q6 h
![]()
; }% h% G( P K! P% k$ p/ E! Y3 k南宋时,市集上的冷饮更加琳琅满目,夜市的冷饮铺甚至要卖到三更时分才打烊。当时的杭州城里受欢迎的冷饮有“冰雪甘草汤”“雪泡豆儿水”“凉水荔枝膏”等,光听名字就够嘴馋的了。
* u4 X& n2 i6 U4 @* b& ?* U![]()
& V) p) r1 U: N' H* O2 l) M/ T! H# E S冰鉴' I, `) I* A, E7 L8 h2 y! [9 w! q
与冷饮的繁荣相伴,一种比较原始的“冰箱”也开始出现,叫做“冰鉴”。其实就是双层的木桶,下面有基座,上面有盖,中间有夹层,把冰块放到夹层里,盖上盖子,好长时间都不会融化。
% a2 ?. ]" _: Q- K/ I![]()
+ A0 U4 f0 T B" {$ `9 F9 m5 r% P0 L乾隆年间掐丝珐琅“冰箱”. l8 ]3 z: A$ o0 l Z- {
清 花梨木冰箱; f7 z. `# {3 T
4 W1 D m8 d$ e+ I
清 柏木冰箱. `9 A W0 M8 Q6 Z2 I
0 l2 f# ?3 p: G2 Y: l/ X% O
清乾隆 青花缠枝莲纹冰箱 (二件), [, @9 [: u% A
![]()
3 n5 f" r( p* k+ j0 ?清中期 宫廷掐丝珐琅带座冰箱 (一件)
/ G' E9 m- x8 n9 x![]()
0 y4 \2 a; Z5 h+ H清光绪 青花万寿无疆纹冰箱
4 }& R$ n/ H5 s8 C/ j0 G到了元代,冷饮又有了新突破。据说,元世祖忽必烈最爱喝牛奶,可是牛奶在夏季不易保存。于是,忽必烈就想到了一个办法———在牛奶中加入冰块,这样牛奶的保存时间就延长了。忽必烈很快发现,这样的“奶冰”口感很好,于是又加入了蜜饯和果酱,这就成了最早的冰激凌原型。) [8 X5 j- Z" l; l# B9 f
: z1 ^* P# i6 ?: L4 t
到了明清时期,冰镇饮食已经充斥寻常巷陌,盛夏时节有很多小贩挑着担子沿街售卖“凉水”。 Z8 m1 C: }/ b) J( q# n, V0 r! L
& x- U$ R8 c; p6 d: ]3 v, J
有的还加入了杨梅、桃子,俗称“冰杨梅”“冰桃子”。在民间,还盛行伏日吃莲子汤,据说能养神益脾。! q% m6 l; t' y. E4 {# Y3 Y4 Y
住:“清凉殿、龙皮帘”8 O' W" \# E4 |4 U" B
堪比空调房
. w1 ~( `! N- g9 B $ P$ G3 x: U9 N) W( L: V8 m* }# a# Y
和现代人一样,古人避暑首先想到的就是改造居住环境。住凉屋是古人消暑度夏的方式之一。凉屋通常傍水而建,利用机械原理将水送至屋顶,然后水流沿着屋檐往下淌,大有人工“水帘洞”的味道。凉水从屋顶流过,降温效果自然极佳。5 j3 F1 I* j* M
![]()
3 y" a" o6 }$ ]华妃宫里放在缸里的冰块( Y7 {( h+ A. {7 g0 J% ~+ E
看过电视剧《后宫·甄嬛传》的观众或许仍记得这样的情节———炎炎盛夏,仆人在一个大瓷缸中放入冰块,再将瓷缸放到小主、娘娘的房中,用以降低房间的温度。
: ]4 H7 H; z' D) x6 `7 o # u/ C( F h% _7 B6 w
甄嬛宫里纳凉的“风轮”
0 h& R! I w0 n% f+ u4 t这种用冰块降温的方法其实早在先秦就已经有了。那时存放冰块的地方被称为“窟室”。窟室是一间考究的地下室,每到酷热的夏夜,贵族们在窟室中通宵达旦饮酒作乐,和今天人们下班后到冷气十足的夜店喝上两杯十分类似。
3 ]* p9 Z5 H: N" Y: t7 f+ o : _+ j) y" v' t* W+ I! R6 ?! b
唐代,长安城地位较高的大臣家里也都纷纷建起“空调房”———“含凉殿”。含凉殿内有“扇车”,相当于今天的空调扇,只不过依靠的不是电能而是水能,用水转动扇叶,风扇再对着凉水吹就能形成冷气。据学者考证称,这种含有机械原理的“空调房”是从拂菻国(东罗马帝国)传来的舶来品,如果考证属实,这种装置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进口空调”了。
7 G8 C* K4 O7 l( ?. Y: r& x+ U![]()
' O7 \$ O' n% X8 t除了空调房,还有“清凉帘”,龙皮帘是用来隔在亭柱之间,以隔挡亭外滚滚热浪的一种帘子。唐大中年间,宣宗召翰林学士韦澳、孙宏进宫。二人刚落座,顿觉寒气逼人。其时,宣宗使人悬挂“龙皮”于亭中,所以可保持亭内凉温,龙皮的透气性还能使室内空气清爽。有人推测,龙皮很可能是蟒蛇皮。
+ a8 e1 `/ S/ g% f- O3 J # A9 g: [( q+ @4 m; X: c6 c
中国民间常见的竹帘,与此道理相同,不过更为朴素便宜。
. I+ N* Q/ s, x8 w' @" z![]()
6 k" B. R( t9 }2 i \9 K簟即凉席。古人常用藤、苇、竹等编织凉席,最昂贵的是象牙席。据说汉武帝时,曾经以象牙簟赐给宠妃李夫人。
+ ^- p$ f a& L+ o. N0 C# I( S9 j % j# A: G5 j+ _% Y. T G9 {6 h
还有一种丝绢编织的凉席,在南朝梁人刘孝仪的形容中,使用时会觉得夏室已寒,想穿上冬天的裘袄,即便室外炎热如沸,也用不着扇子。语虽夸张,却可见其神奇的避暑效果。, l, R, w5 ~& o' [* _
![]()
( q! K9 W/ n2 [" U7 [- n& c汉成帝时,赵飞燕、赵合德姐妹受宠。赵合德所居的昭阳殿中,便备有玉几玉床,白象牙簟等,还赠给赵飞燕琥珀枕、云母屏风、琉璃屏风等,都是清凉之器。
$ `, O, | ]/ V4 e用:玉石、扇子、瓷枕集观赏、清凉于一体
0 L3 @7 p# _0 G2 x; F) b i. g5 ` N4 ^- P: z& ~* Y" ?
玉石之类为天然凉物,夏天可以作为倚身之物,除祛暑热。汉朝时,“凭玉几、倚玉凭”乃是帝王级的清暑享受。据说,汉武帝宠幸董偃,在未央宫清凉殿中,以画石为床,罩紫琉璃帐,以紫玉为盘,为董偃度夏。到了唐朝,人们还曾以玉石棋盘贴腹祛热。可见玉石解暑的习俗流传不绝。! Q% j9 w# A( ?9 Q6 ?) [, n1 b, X7 p
5 B5 M$ I$ e4 s& r7 P
. a8 V4 |+ H/ E
扇子可能是最能体现古人度夏之精巧、有情趣的物品。素有“摇友”“凉友”雅称的扇子,在古代不仅是一种用以生风取凉的工具,还成了一种艺术品———扇面的面积虽然有限,但却给书画家们开辟了一块题诗作画的小天地。6 C+ v1 ~0 T O
: [ X$ Q r4 V$ N$ r
北宋 定窑孩儿枕 台北故宫藏
; b/ Y3 T% ^1 Y7 I除了扇子,形态各异的瓷枕也是古人度夏的必备神器。瓷枕的枕面长度一般不超过20厘米,内部中空,下端有孔穴可以透风,四周能透气,由于瓷器表面有一层冰凉的釉面,很快成为古人夏季首选的寝具。1 s+ n* |# z* a% Q& V% c* W
![]()
1 E: `2 V, Q4 P. ~9 R& k$ U瓷枕最早出现于隋代,一开始并不是消夏纳凉的,发展到后来却以纳凉之用居多。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醉花阴》中有“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的词句,其中的“玉枕”即是青白釉枕,这也印证了瓷枕是夏季纳凉的极佳寝具。' H; f: C* G/ |; F# C3 V
![]()
& x R. p; T' o: c3 A清晚期 粉彩花卉纹瓷枕" T5 d' J! K: J6 Y! m3 \! h+ d
据说清乾隆皇帝就很喜欢睡瓷枕,他曾题诗云:“瓷枕通灵气,全胜玳与珊。眠云浑不觉,梦蝶更应安。”2 Q. ?' r% ^5 M/ n5 m
![]()
" n8 O% Q# E% l" a; H, p( f绿釉钱纹瓷枕3 Y" Z% m# j! p: W, a/ z
看来,“苦夏”之于古人,也并不如想象中那般难熬。聪明的古人不但懂得消暑,还深知“修身养性、以静制热”的心态调整。白居易诗云“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这份“烦夏莫如赏夏”的超然心境,或许才真是我们该好好学习的。# ^# u2 f% F% s" ]" V5 F
壹号收藏官方合作电话:400-60-515804 R5 `, }# P8 y, t" b
客服☞ 微信号/QQ:250955904
& G5 K/ `0 k4 ` " d6 n4 B6 |5 i# B& {7 \3 }7 v
《最全日本和服款式,风情万种!》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23896-1-1.html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