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移民故事] 梁丽芳:在加华文坛上承前启后

[复制链接] 0
回复
2520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6-4-21 19: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梁丽芳的名字在加拿大华文文学中举足轻重,不仅因为她是位学者,还因为她作为大学教授,在研究知青文学,加华文学方面建树颇丰;更因为她作为加拿大华裔作家协会创始人之一和现任会长,对推动加华文学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她是集作家、教授、研究者、社会活动家于一身的女中杰,但豪杰二字又不适合她,因为她为人谦和,温良恭俭让,在加华作协里就像一位温柔友善的大姐。然而她就是她,她是一位用自己的辛勤耕耘为加中文化交流架起桥梁,在加拿大新老文友之间承前启后的人。
一、梁家有女初长成
席间聊天,梁丽芳微笑着说,她过去没觉着自己做了什么事情,可有一次记者要采访她,她不得不仔细对过去做了一次梳理。这一回顾不要紧,竟发现自己原来做了那么多“杂事”。看来,她是一位埋头拉车不问路的老黄牛,蓦然回首,竟发现身后已经是麦浪滔天,稻谷飘香了。她说:“我很喜欢做事,这可能和我中学时代的生长环境有关。”
她生于中国广东台山,入小学时到了香港。从小学到中学,她一直是班里的班长,从小就透露出了热心公益的特性。
她说:“很多女孩子都喜欢逛街,买东西;可我总是闲不住,喜欢做点什么。”她中学念的是香港中华基督教会的“九龙真光女中”,校服是天蓝色的旗袍。“真光”即真正的光之意,学校校训就是“为世之光”。这对她幼小的心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那时的香港已经讲求民主,小学、中学里的班干部都是学生民主选举,每当选干事的时候,老师就随便找一个学生主持,自己走开,让学生自己投票选举。而她每年都被选成班长、年级长。
一直到上大学,在加拿大的卡尔加里大学(University of Calgary),她依旧热衷学生联谊会工作,在联谊会中负责公关联络。联谊会每年都要搞很多活动,如天才之夜、中国周等。
说起来,梁丽芳的这种古道热肠,也和家风相传有关。她的曾祖母和祖母都非常乐善好施,1941年台山大饥荒时,曾救济了不少人。这些人49年后有的翻身当了干部,五十年代初开绿灯让梁家后人移居到了香港。没想到的是,大跃进,接着三年自然灾害,一大批广东人饥寒交迫地逃到了香港,其中也有曾帮助过梁家的干部。梁丽芳的父亲又把他们接到家中款待。少年的梁丽芳眼看着一批又一批的不速之客来家中吃饭、住宿,老的找到工作走了,新的又来到,家中成了一个接待站。那时,助人为乐的思想就在她心中扎下了根。
二、由古典文学到知青文学
初到加拿大留学,一边周末打工一边读书,她在卡尔加里大学获得文学士学位。因为自小受外祖父影响,喜爱文学,接着她又报读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C.)中国文学研究生,师从著名文学大师叶嘉莹教授,以英文论文《柳永及其词之研究》获硕士学位,接着,她把该论文翻译成中文,1985年在香港三联书店出版。后来,这本书流入中国大陆,被一些学者看到,从而影响了大陆研究柳永的研究法。
她从小就喜欢看古典小说,原想在古典文学方面发展,但是一次为期两个月的中国之行改变了她的研究方向。1976年她参加了一个由本地华裔学生组成的访问团访问了中国大陆14座城市。在旅途中她了解了“知青”,此后她对知青文学的关注,即来自这个无意中的经验,后来,她在UBC大学博士学习期间研究知青文学,在杜迈可(Michael S. Duke) 教授的指导下,以博士论文《后毛泽东时期小说中的青年形象》获得博士学位。
研究生毕业后,梁丽芳曾在UBC大学亚洲图书馆工作。1979年春天,她收到在中国讲学的导师叶嘉莹教授的信, 推荐她替中国大陆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了中国大陆首本《台湾小说选》、《台湾散文选》、《台湾新诗选》, 因为出版社计划在1979年秋天出书,于是,她只好停薪留职两个月来做这项工作,她把一包一包的邮件寄去北京,这项工作,她是义务完成的,还得自付邮费。当时中国大陆刚改革开放,台湾文学在大陆还不为人知,《台湾小说选》一出版便立刻成为畅销书。时隔多年,她到中国大陆开会,偶然从中国大陆学者和作家之中,获知原来她的《台湾小说选》对他们深刻的冲击和影响,郑州的樊洛平教授还告诉她用这本书为学生读本,令她惊喜不已。她自己没想到竟成了两岸文学沟通的拓荒者。
她为了获得更多的教学经验,曾经在温哥华的学校局教授成人教育班,她教的是普通话和广东话。后来,经过汉学家王健教授的推荐,她到大温哥华警察局训练警察和皇家骑警广东话。1980年代初,卑诗省教育部通过,可在省内中学开始教中文,她参与编写卑诗省第一个中文教学大纲。1985年,梁丽芳受聘于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University of Alberta)东亚系,教授中国文学和语言。 那时中国当代文学在海外仍未收到关注,她上任后,率先开设后毛时期小说课程,后又开设文革回忆录课程,二者都是公开的课程,选用英文教材。在她任教的时候,又充当了开荒牛的作用,她参与过制定阿尔伯达省小一至十二班的中文双语教学大纲,还编辑撰写过一些汉语教学课本,如《早春二月》电影导读课本。后来,她又编写了教学软件《简明互动中文》(Concise Interactive Chinese)(www.ciccic.ca)等。
1987年和1988年,她获得中加双边学者交流计划资助,去中国开展研究,直接采访了史铁生、莫言、陈村、陈建功、铁凝、王安忆、叶辛、梁晓声、竹林、孔捷生、郑义、郑万隆、张抗抗、陆天明、邓刚、胡平、老鬼等26名“知青作家”,把和他们的对话和对他们的评介写成第一本系统介绍中国在红旗下长大的一代作家的英文书——《Morning Sun: Interviews with Chinese Writers of the Lost Generation》,由美国M.E.Sharpe出版,著名汉学家王健教授(Dr. Jan W. Walls)为该书题写了序言。香港田园书屋和台湾万象图书出版公司共同出版中文版《从红卫兵到作家:觉醒一代的声音》。这本书中,梁丽芳就已经对莫言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2002年她与友人创立加拿大中文教学学会,经常组织国际性中文教学研讨会,至今还是该会电子学报(TCSL)主编。
2006年,加华作协先后组织出版了“加华作家系列丛书”,梁丽芳的《开花结果在海外——埃德蒙顿散记》也作为丛书之一出版。
如今,梁丽芳提早退休,但她实际上是退而不休,山东教育出版社要编篡17卷《中外文学交流史》,请她参与撰写和主编(与马佳)其中的加拿大分卷《中加文学交流史》。她为此耗尽心力,从铁路华工口头创作、温哥华岛拘留所墙壁上的中文题诗开始,一条条线索梳理加拿大的华文文学发展历史,该书即将出版,可预期是对加华文学的一个巨大贡献。其实,她从九十年代中,就注意加拿大加拿大华人文学,2002年她在伯克利的一个会议上,向中国大陆学界提出除了研究华文文学之外,也应该扩大视野,研究华人用居住国语言写的作品。她的论文《扩大视野:从海外华文文学到海外华人文学》(2003),引发了中国学界对华人文学的关注和热烈讨论,到现在,华人文学已经成为一个共识。
把中国当代作家推向英语世界,是她多年来的愿望,她的另一部英文著作,也即将在英国出版,该书包括了大量中国当代作家的评介。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 世界对于中国文学和作家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好奇, 这本书将很合时地回应这个要求。
三、以文学组织团结文友,进行加中文学交流
在海外成立一个协会是易如反掌的事情,民主国家结社自由,谁想成立一个社团都可以。然而要长久维系一个社团却不容易,除非是有着共同信仰,或家族宗亲类的组织。因此,在海外各种社团层出不穷,今天注册明天解散,或三五年后就不了了之的情况比比皆是。而加拿大华裔作家协会却成立27年稳固发展,实为难得,对加拿大华文文学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谈起加华作协,梁丽芳如数家珍,从成立到现在,事事了然在心。1986年,著名散文家曾敏之教授从香港来访问加拿大,和加拿大作家卢因先生交谈甚欢,曾教授问到:“你们有没有兴趣访问中国?如有,可组一个团去中国访问。”于是,1986年12月应中国作协邀请,卢因、梁丽芳、袁军三人作为加拿大第一个华裔作家代表团到中国,开始了为期两个星期的交流和访问。
他们访问了几个城市,在北京,他们见到了《人到中年》的作者谌容和诗人刘湛秋等作家;在西安见到了《小说评论》的编辑部成员,其中有评论家汪炎,在南京见到了该省作协的杨旭;在上海见到了诗人辛迪,在广州见到了秦牧、黄庆云等作家。那个年代中国刚改革开放,出国还是件很难得的事情。有作家说,如果中国作协要派人出国,300年也轮不到他们。听了这句话,梁丽芳心头一震,觉得不可思议。于是,她产生一个念头,如果能在加拿大成立一个协会,以协会名义就可以邀请这些作家到加拿大访问了,她的建议马上获得同行的卢因和袁军的响应。于是说办就办,回到加拿大他们就开始筹备成立协会之事。梁丽芳那时正在埃尔伯塔大学任教,经常回来温哥华,顺理成章把大本营放在温哥华。按加拿大政府规定成立协会需要有5为发起人,于是卢因、梁丽芳、陈丽芬,胡意梅,陈洁珩5人共同签名,于1987年在温哥华成立了加拿大华裔写作人协会(Chinese Canadian Writers’Association),会长卢因,副会长梁丽芳。九十年代初改名为加拿大华裔作家协会,英文名称不变。协会陆续团结了一群人,尤其是出版家诗人和小说家陈浩泉1992年加入,如虎添翼,大家努力当文学义工,组织了一些有意义的活动。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和迎来送往,开展加拿大与两岸三地的文学交流,倡导华人文学创作。1994年,加华作协联合加中友好协会邀请作家来加拿大访问,第一批邀请的是陆星儿、刘恒。刘恒在温哥华Downtown的大剧院放映了他编剧的两部电影《秋菊打官司》、《菊豆》,梁丽芳当场翻译,获得巨大的成功,本地主流媒体都予以报道。此后,加拿大华裔作家协会再接再厉,陆续来访问的作家学者,有陈建功、陈骏涛、池莉、项小米、铁凝、牛玉秋、阿成、何镇邦、肖可凡、刘登翰、袁良骏、潘耀明、周蜜蜜等,接待的作家学者更多,包括白烨、陈公仲、格非、苏童、余华、刘震云、龙应台、朱天心等等,二十多年来,来访的不下70人。加华作协没有固定经费,全靠本地捐款和协会会员义务负责接送和吃住行服务。此后,加华作协也组团访问中国,受到了热情接待。2013年12月,加华作协组团访问台湾,与台湾文化部交流,龙应台和台湾当地作家与加华作协亲切座谈。这是台湾成立文化部以来接待的第一个海外文学团体。
目前,加华作协组织过的活动数不胜数,单单是2015年,从3月到8月,就已经举办了九个活动,其中有讲座、诗歌朗诵、论坛和新书发布会。协会理事会每月聚会一次,畅谈文学,商讨工作,其乐融融。很多协会会员都说,加华作协是他们海外文学的大家庭。作为现任会长,梁丽芳为人和蔼善良,一身正气,为团结会员,发展加拿大的华文文学事业起到了桥梁作用。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7562-1-1.html 谢谢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