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 l! w# D, p7 U在美国波士顿的东部, 有一个名叫塞勒姆的地方。 在这个只有4万人口的沿海小镇上, 1692年曾发生过, 震惊世人的“塞勒姆女巫审判”。 时至今日,塞勒姆的女巫文化依然盛行。 : [5 f, E1 T$ g( r
塞勒姆女巫博物馆 ; V9 G9 [% r# k+ a I) v- D
令人感到匪夷所思的是, 在这个“诡谲”小镇上, 居然还完完整整保存着, 一座拥有200年历史的中国徽派建筑。 它是全世界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 置身于海外的古徽州建筑, 这座古宅,便是“荫余堂”。
! x7 M' C% D1 Q荫余堂
+ B8 ~ C. L6 T! Y# x; e, s一座中国古宅为何坐落于此呢? 这还要从20年前说起。 1993年,一个名叫南希的美国女孩, 来到安徽休宁县黄村旅行, 那是她第一次看到中国的徽派建筑, 粉墙黛瓦的古村落深深将其打动, 甚至在临行之前, 她竟萌生了带一座古宅回美国的想法。
/ a5 e0 t8 W0 J0 n# _# m中国徽派建筑
- `; y9 r4 r0 x南希是哈佛大学艺术, 及建筑史专业的博士, 早在1980年就到过中国, 还在中央美院学过中国艺术史, 能够讲一口流利的汉语。 也是最早访问徽州地区的西方人之一。 3年后,南希重访黄村。 她曾经见过荫余堂,也很喜欢。 但第一次来时,房子是空的, 这次,门不但开着,还传来窸窣的说话声, 南希径直走了进去,听屋里人说了两句, 才发现黄氏家族的人正商量着把老宅卖掉, 这时,黄家人见一个外国人进来, 开了个玩笑说:“你要不要?”
4 K- K0 Q) ?0 r% [; [3 Z' M
9 ^# [, d) F. o1 \4 E( T0 j6 }
9 m2 a6 r, T8 r2 L+ m
8 E/ ]2 P0 y" Z9 |! s这时南希才知道,原来荫余堂, 是当地望族黄氏的祖传老宅。 黄家第28代族人在汉口、上海经商赚了钱, 于是决定回乡修建这座有着16间卧室、 四合五开间,符合传统习俗及风水的跑马楼。 他们希望积累的这份家业能荫及后世子孙, 因此取名“荫余堂”。$ S2 x* M3 }3 b! D* [- ^& S
/ d, Q, [8 X# u9 W1 M
* R$ `7 ?* H, w
4 A# r/ }! D) }8 k1 m. p( E黄家人在这里聚居了约200年。 这座老宅目睹了整整八代人的生老病死, 也见证了中华民族动荡的历史。 它经历了清朝的衰亡、民国的建立和新中国的解放, 它目睹60年代的饥荒与十年浩劫, 上世纪80年代,黄家人被经济改革浪潮冲散。 1982年,最后一代黄锡麒迁出, 老宅院从此不再有人居住,年久失修,状态不佳。 这一年,黄家人利用回乡扫墓的机会齐聚老宅, 用投票的方式决定是否卖掉这座房子。 而这,正是乡下老屋普遍的命运。
' F9 j, y3 m3 D& U* l( u- J* @; r4 S4 N6 ?% C V
黄家人怎么也想不到, 自己的一句玩笑话, 居然促成了荫余堂的跨洋远迁。 此时南希是波士顿碧波地博物馆的主管, 回国后,她四处奔走,不懈努力, 在她的积极推动下,荫余堂的美国展出计划, 得到世界最大的投资公司Fidelity的支持, 并成为中美文化交流计划的一个项目。 % {4 k7 h; d" R9 x% Q0 D a# N
1 Y6 ]4 F! c z/ K. L
. U4 `3 d" V$ B' a1997年的春天, 这样疯狂而大胆的计划, 从构想走入了现实, 在完成了解体调查之后, 工程师开始绘图、拍照, 工匠们则给各个部件做上了记号。
0 W: p9 a, R: C/ |. v* P+ [- o( V, {2 V& v* K: v+ h9 u0 Z
1 D2 i+ t9 J" P- O
异地重建是个浩大繁琐的过程, 所有的原始信息都需要保存、编号、 为每个部件建立永久标签。 拆除工作整整进行了四个月, 包括2735个木构件、972块石片, 和当时屋内摆放的生活、装饰用品, 甚至连同鱼池、天井、院墙、地基、 门口铺设的石路板和小院子也拆了下来, 将原封不动搬到美国。 - z6 |9 o1 M! I
: v# G& m7 R6 j4 O7 N7 D
7 S, Q4 B) J1 T% @' v+ _
在拆卸荫余堂的过程中, 不仅发现了黄家主人20年代的通信, 也找到屋主的日记、杂记等各种文物。 工人还在地板夹缝,墙角等处, 发现清朝末年女人的发簪, 贴有清国邮票的信封, 这些文物的价值,根本无法用金钱来衡量。 最后,这座建筑面积400多平方米的老宅, 装满了整整19个国际集装箱。
( C' b+ A5 s! B( x9 d
, i0 X9 t. v6 \" v/ T1 @
' U7 R( A$ E+ G; e" I# d' v到美国后,仅仅核对部件及卸货, 又花去了三个月的时间。 每一个环节都是无比繁重、琐碎, 考验着工作人员的耐心与细心。 随后几年,中美两国的文物专家, 以及特意从安徽聘请的大批专业木匠, 对荫余堂各个部件进行测量、称重、 分析及修复,并将损坏腐烂的, 木质部件按原样重新打造。
. s' O8 \9 w4 P M6 } F1 l6 P( a% c3 f; t
3 C8 A. [. Q5 ]/ X8 Z( Y8 V
复建时,美方建筑师遇到了不少挑战。 比如宅院不符合现代建筑安全规范, 内部也没有电源,屋顶瓷砖没有上釉, 难以适应新英格兰地区的严寒冬天。 经过中美专业人员的合作, 克服了种种挑战,最后不仅按照原貌复原, 同时让这座老宅符合了现代的建筑规范。
4 N9 ]! k& f0 V& R+ f/ L/ K* u( }1 G8 v6 P* [- T: P
而除了建筑本身,博物馆还购置了, 原陈设在该屋中的家具、摆设, 将荫余堂修复成了80年代的风貌, 彻底还原了屋主黄氏家族最后居住时模样。 难以想象,为了做到如此高度的还原, 整个团队前后历时7载, 直到2003年6月,荫余堂才正式向公众开放, 而在第一天,参观的人数就突破一万。9 ?) f4 C9 t/ h
* f. U/ k* F% W& I J9 v( @
( b+ x- R6 d. [, O/ R 0 J; ]2 c# d2 R3 k$ ?& b& U" r0 `5 m
当人们走进这座宅院时, 根本无法分辨, 自己到底是在美国还是中国。 宅子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 全都和当初它在中国时一模一样。 行走在这座老宅里,
5 V O( M2 Y; j$ _; L. x6 r# l 参观者恍惚穿行在安徽休宁的村落间, 岁月的气息和中国古典建筑特有的美感, 使每个人参观者都忍不住惊叹。 青石板庭院
% k2 `$ b4 E4 B. g0 a+ `马头墙 8 i8 R* P3 s7 l* h0 |
雕花镂空木窗 0 O. v! V4 n# L
二楼 * `. q9 h A2 ^
更令人不得不佩服得是, 老宅室内保存了原先的样子: 旧时上海的士林布染料和香烟的招贴画, 文化大革命中的毛主席语录, 安放在墙上的播放了, 每一样东西都生动记录着中国的历史, 记录着百年间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图景, 从而折射出这200年间,中国和中国家族, 是如何在风雨浩荡的时间中, 一步步蹒跚而过的。 1 r0 k* k) o, K, I) Y+ i v; \
+ ~4 a: G( W7 @. ]- o+ Q
老式钟摆和向雷锋学习的宣传画
& ^4 c. O r+ D' f3 ?; K$ B* U欧式壁纸,中式家具老上海的画报,老式暖水瓶0 }7 }* ?& V: }/ B8 \
# K; t! \7 b' a+ z! w3 Y
除此之外,博物馆还特地, 为荫余堂做了一个十分精美、详尽的网站, 网站提供了荫余堂简史、荫余堂家谱世系, 来往家信、建筑特色、搬迁过程等等, 并以多幅精确的3D透视图和视频, 从各个立面和角度详细、立体地, 再现了荫余堂的建筑构造和细节。
9 x! Y9 F. `% W/ j: I5 O; p8 B
3 k, m f% A z) g这对于那些并不十分了解中国文化, 对中国古典美学、建筑学一无所知的人来说, 是一扇无比精巧的窗户。 透过它,更多外国人开始对中国发生兴趣。 虽然为了保护这座古老宅院, 博物馆严格限制人数,但迄今为止, 参观人数已经超过了百万人, 每一个看过荫余堂的美国人都很兴奋。 因为这不光是一座建筑, 它更是一部鲜活的、中国人的当代史。 ) O+ ?* P! \+ P! m; |
0 c0 z0 n7 K$ {4 X# J3 K U& J 9 P0 P5 ~5 [8 g+ K* L5 a# A! @
多年之后, 荫余堂第36代传人黄秋华, 受邀来到了博物馆, 在看到老屋的那一刻,不禁潸然泪下, 她说:“当时就觉得我已经穿越时空了, 这座老宅在我的记忆中已经被拆掉了, 突然展示在我面前,我觉得非常激动。” 而南希略感无奈地告诉她说, 如果当时博物馆没有留住它, 而是卖给别人,这座老宅或许已被拆掉了, 这在中国是极为普遍的状况, 许许多多蕴藏着历史和文化的古建筑,
, X! V' }% K: E5 \: X* j 最终都难逃一劫,从此化作岁月的灰烬。
- X, i7 u) P, y# o& D4 \" Y3 i9 y: D& C8 L& [, @
- h6 y' ?# h+ h& C这是一个让人感到欣慰的故事, 但同样也是让人略感悲哀的故事。 何以属于我们中国的古老建筑, 珍存了丰沛的民族历史文化, 却无法留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 而被外国人以无比细致和专业的精神, 保护得如此完整,令人倍感汗颜? 如若当初南希未曾抵达中国, 这座有着200年历史的宅院, 最终又会落得怎样的命运呢? ! Z; [- b, z. c3 k6 }/ g
: w, J8 E8 @( m# T) L- k; b! n* I * M5 N8 c/ C+ Q* o# }
我们每天嚷着要, 保护文化,敬畏历史, 每天都说要走文化复兴之路。 何以对眼前活生生的文物视若无睹? 需要用文化做幌子时, 便声势浩荡地打造“盛景”, 而一旦它们占地、费事, 便毫不留情将其一脚踢开, 总以文化之名,行谋利之实。 . ? l% a; ?7 R6 U m
& `4 c) A- l9 I* ]+ E! ?3 g2 J8 v, ~尊重文化与历史, 绝不是做表面功夫,5 M* T# D9 c& P+ ^9 F# L
而是要像尊重每一个生命那样,
$ ]; X7 e8 O3 w$ F 去尊重那些沉默的古物。 它们不是用来贴金的脸面, 而是一个民族屹立与传承的根。 ( f) l7 {, C6 H D
' U, D# \5 E8 U& o# m8 \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41912-1-1.html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