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相声脱口秀] 先把德云社的恩怨放一放,听听“嗲嗲”的台湾相声吧

[复制链接] 0
回复
2338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6-9-8 03: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都说相声是老北京留下来的,那一口倍儿溜的京腔是标配,就连从加拿大来的老外,碰上相声,也得先把满口洋腔换成京腔。5 z2 }9 y; E2 K, y
3 N5 j& a; q% R

; @% H! l5 y  e* n4 C- H' w7 H8 `$ Q2 z
都说南方人get不了相声的笑点,多半是因为听不懂北京话,但也没挡住德云社一路南下的足迹嘛。
" v: ?7 q# Y9 K4 I, Q4 C. z. n, M
! l: _, a! x. W3 f. `: j% Z0 s/ J9 }3 d
想当初,来自台湾的相声演员刘增锴和德云社师徒三人郭德纲、曹云金、何云伟合说了一段关于“背叛”的相声《八扇屏》,现在看来,令人唏嘘,你们感受下:4 T9 V# `# |/ B
3 P$ ?6 O* R+ Z. E2 U  o8 l- x! [

; U. ^7 y1 }) X9 ~* z2 v( h8 p  u' M" p  V7 l

1 g# |& W; A3 {  E相声不就是要大家开心嘛,德云社的师父和徒儿们消消气儿,咱们一起听听台湾相声怎么说吧!  n# C  x* I* E7 s6 W7 a

4 [, \/ q  r/ \* R3 K台湾相声,是同样打着京腔,还是一口“嗲嗲”的台湾话?台湾腔的相声会很违和还是更有喜感呢?/ C1 k9 E/ G+ y/ n4 c

1 e$ u" [" w. t- K7 Z/ t5 @& s" Y$ C# p0 F
“相声来自北方,但非要说北京话的话,那在台湾就毁了。”操一口京腔的台湾汉霖民俗说唱团团长王振全认为,任何语言都应该能说相声,闽南语有八音,蕴含高妙,最适合说相声,也应能尝试。
) Z! B9 H: F+ t4 S/ l0 ?# r% [# I. F* Y& l/ b( x" [. j8 Y# J
8 L, r* F1 k! J/ @" s  F
事实上,从自北京来,到流行台湾,相声已成为两岸共同的语言,并不因方言有异而生隔阂。6 Q6 O5 X* g8 N: r& a3 Z

- n8 o! K# B7 V5 x. }( P, U: C
& i& _* H/ q9 ~% C两个老北京少爷成了台湾相声的先驱
2 W- B! y. x2 H3 \3 ?
3 N( D% ?. `/ L- R! u6 H2 |1 f
& X, r; H( i. L! \8 a& w0 Z! `, t. s" i. `1 c2 T) \
魏龙豪和吴兆南) W% g6 l* P' N' ?: {% j, p

) f5 Y' @, z6 ]0 a# g8 T* ^2002年除夕夜,马年春晚。彼时“吐槽”还不是春晚正确的打开方式,人们刚从小品《卖车》里习得一句“忽悠,接着忽悠”,就眼瞧见观众席里晃荡出一位眼戴墨镜、手提鸟笼的台湾“贝勒爷”来,这便是台湾相声第一次和全国观众见面。
6 a" ^9 y& l& t8 P" g0 o# M3 Y4 s/ s0 B0 {% Z2 p

& A4 r& [6 i' {8 [. Z% O春晚作品《谁怕贝勒爷》,由著名台湾戏剧艺术家赖声川导演,讲的是光绪年间两名相声艺人给贝勒爷说相声的故事,呈现方式似相声又非相声。. C: a% T# W0 V+ u7 S/ W, n. E, m

$ i) j: R6 T0 Q# z6 j4 p! J/ G% c  B
主持人倪萍串词,说它是“相声短剧”;年后媒体点评,也说“相声小品”;而全国观众听台湾同胞一口用力过猛的京片子使“贯口活儿”,心里都不免嘀咕一句节目里反复出现的包袱:“什么玩意儿?”
( C. |8 \( D, l+ q& Y3 S# m8 Q2 @1 Y6 i) F0 X6 V0 i2 N: ?
, r5 u& s0 F* ]) H& k
但甭管您喜不喜欢,这就是台湾相声。  S1 G4 u! l3 O3 _6 `

9 x5 @: A+ q& @! e# F! K. I
) F+ Y6 E, I, x' ?$ `7 d2 u“魏龙豪、吴兆南,上台鞠躬!”这是台湾一对老相声搭档的经典开场白。0 d* _( s0 i- x! |% b# j
; |7 ?! a3 S( M8 i7 Q: v2 S
, s% {/ n$ b- i: Q% g1 k- u
台湾著名相声艺术团体相声瓦舍“舍长”冯翊纲,这么解释这句开场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台湾,电视还不像如今这般普及。人们听收音机,看不见是谁在说相声,于是“前辈”先报姓名,说句“上台鞠躬”,算是对听众有个交待。
8 E5 ?# v7 ?$ D. P7 E0 G; G$ S* v* o% ~: ]* `1 ?
0 Q( U( J: n9 d! T: T; U  }
冯翊纲所说的“前辈”,即魏龙豪、吴兆南两位先生,大陆出生的“20后”,台湾相声行的名家。
# w& ?+ J) B) W3 h, t. H) c) Y% P1 o8 R  g! o- a, U* `" i$ G0 @- q
8 V# q8 c& f, f  X0 F, f
两人年轻时都是老北京的少爷,混迹于热毛巾翻飞的启明茶舍,喝热茶、冒热汗、听热乎相声。
8 [7 r4 _. Z2 C- Q1 v# O: d- B( h  ?) f5 W% b

$ c4 r5 d4 S0 v" ?4 ?1949年,两人随军来台,硬是靠记忆整理出一套相声作品,开始去台北萤桥的纳凉晚会和各处书场搭档表演。从此票友成专业,既联络了袍泽,也积累了第一批观众,宝岛台湾这才有了相声。9 X& Y' t% L% ]% r$ \# ]
- U' I' d4 M4 S" i$ \" p3 J
1 E5 ~( G; ?: E% A4 T, s2 b
1968年,魏吴搭档在台湾出版第一张相声碟片,后又录制《相声集锦》等专辑,合计收录了250多段传统相声。( o5 U& U/ T0 |: `6 Z
9 R: g2 h( F  B6 p* O; v

7 B% n  k7 m7 z" z0 G3 X9 D% Z转眼到了1982年,中国广播艺术团说唱团首赴香港演出,第六代相声大师侯宝林在列。吴兆南专程来港,提出拜师。拜师仪式由“文”字辈第七代传人马季主持,“明”字辈第八代传人姜昆拍照记录。. ^% k  r' ~* J+ C! a" W( ?2 ^/ Q

3 A' F+ [8 s  P( x. n! D& c' ^) W6 @/ z4 T' E6 |  l6 L  l7 e  O; f
姜昆后来评述这段奇缘:“自此,台湾相声有了正宗的传承,台湾相声艺人挺直腰板,走进中国相声族谱大系。”但在冯翊纲看来,吴兆南当时已年近花甲,且名满全岛,拜师侯宝林,“是浪漫,尊重传统之意”。7 ?* V1 |: f" M( w, e1 K

4 m; W  Q% b( w' s2 N那是一段伤感的往事
& p$ K3 X2 V* f6 C3 \  f) g$ k+ ^7 T# ^9 L- V
魏吴搭档说相声,初心只为一解乡愁,其中有一个细节:魏先生本名魏苏,魏龙豪是战时失联弟弟的名字。以此为艺名,是为了引起弟弟注意,好来相认。回头再想,收音机、录音带里一句句“魏龙豪上台鞠躬”,是否也是这位手足离散的老北京的一片苦心?$ C" Q" H2 P; C* x- B6 F+ M+ q9 c. G! \

" K4 x4 {( A8 ]3 e
( u- D& v, V/ y1 O然而,眷村从临时落脚渐成了永久“故乡”,年轻人不再能欣赏遥远的口音絮絮叨叨地抖不声不响的包袱,魏吴二老从大陆借来的相声火种,终于要熄灭了,仅靠散落的录音带勉强维系。0 ~* J; H$ G; d' W1 `. T

$ Y  F! T' g8 B, B8 y! r9 U" B/ p6 N+ r$ d- \
“相声在台湾死得太突然。”赖声川曾感慨道,“1978年,我赴美留学,相声还算普遍;1983年,我回到台湾,到唱片行,连老板都不知道相声是什么了。非常超现实。”这超现实,正是当年传统相声在台湾难以为继的艰难现实。
2 q/ f/ s) d0 ~% p8 e1 g1 g- i4 Q/ y; ^0 @
3 Y) I0 a  R, B9 H9 |
当年的相声比后来的周杰伦还火; \" H4 n, @: n4 _
" z8 e; a3 T. e" S' o
你知道吗,上世纪80年代,台湾相声专辑卖得比你们的爱豆周杰伦16年后的唱片还火!
5 u- L( \2 Y  f: [9 w4 {# z# g$ }: K
4 G& D* e' D; F7 k6 t" O

! i: P1 ~6 L* c" }0 Y, y周杰伦:哼,没我帅!
* h' Y/ ]0 \! F+ L$ c/ L' g4 Q% O
% S" q5 z: V$ z( D- i7 }0 v, O' L) k: M& P. B3 Q
“相声在我们传统民俗当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表演艺术。随着时代的进步,它也慢慢消失了。也没有人给它写祭文。”
9 f/ i8 B$ C. @9 E
0 z; p$ x( U. `0 _4 |! f0 P- L( ?
1985年3月1日晚7点半,台北南海路一家座位不足百的小剧场,上演了这部台湾相声的“招魂”之作——《那一夜,我们说相声》(以下简称《那一夜》)。' ^4 p' [( d/ b" T3 f
; C2 [6 [* m" R  p& M+ I
& f6 b1 f, Y! y
这是赖声川创建表演工作坊的首秀,回放当年的录音,演员李立群、李国修谈起没人给相声写祭文时,现场观众笑成一片,再不是魏吴二老磁带里的“罐头笑声”。4 r. i# Q  p" [1 Y/ \

, |% o- r) x/ N% Z' H! Y5 z. r6 H! Y2 {& a- K' F
在接下来的两个小时,“观众几乎是三句一笑,五句一爆,该笑的如期笑了,不该笑的也出乎意料之外地笑了。”% P' }) n4 B" R. r7 m: F

! |: o* i' j! _* M/ e. w5 I2 ]  m. q  ^
! E9 y: X# t2 F4 o7 d赖声川本想探寻“相声死了”,知识分子“该有的态度”,却意外地让相声起死回生。演出实况专辑畅销百万余张,成为当年的白金唱片。16年后,台湾流行歌手周杰伦经典专辑《范特西》,在台销量也不过40万张。! c0 J: h$ J) a

$ @# _4 G2 }+ k" c, `
5 K+ i# N" Y4 {/ i& E3 @《那一夜》片段,请感受一下万芳老师的基本功:
5 g1 Q% Q, O1 r" E) v, R! T# Q/ H5 Y2 `# I
+ B" m$ T: x! V; v* z4 `

1 p, ?4 _* W" Y1 o7 r. S- ^
! H1 ]- i- E8 u# G7 i- W- a7 q! \1 I6 u0 Z
《那一夜》剧情本身,即意蕴着相声在台湾的式微和中兴:受邀演出的相声大师莫名爽约,华都西餐厅两名主持人强行救场,冒充大师登台,连说了5段相声,分别讲述了5个发生在不同时空,却又相互牵连的故事,最后回环至西餐厅,观众如梦初醒。
/ ]4 D( x* k1 g( \
4 _# a2 K$ f, M1 ?% C% E
2 ~2 O2 B) S& i4 {这比美国电影导演昆汀循环章回叙事的《低俗小说》还早了9年,足见其“实验性”与“前卫”特质。3 b, B. |  S4 V
* m( N! Y3 e8 d

1 @$ ], u* S0 _) n; S9 @5 Z4 q# Y自此,相声在台湾借戏剧的躯壳还魂,化身新生事物“相声剧”。赖声川带领他的表演工作坊再接再厉,不但重排《那一夜》,还陆续推出了《这一夜,谁来说相声》《又一夜,他们说相声》《千禧夜,我们说相声》等相声剧系列作品,将《那一夜》的“IP”挖掘到极致。开头提到的《谁怕贝勒爷》,即节选自《千禧夜,我们说相声》。; X# h/ [" b" Y) _5 V6 ]% m0 E4 V

( d4 w0 N- X; c. y) d2 y5 A8 d0 t. n$ P5 c! m# q. L4 F, S4 @
相声剧登陆春晚10年后,姜昆在《曲艺》杂志撰文,提及《那一夜》:台湾发生了一件让“相声”两字走进千家万户的事情。在包括姜昆在内的两岸传统相声艺人眼中,相声剧借来“相声”二字,却绝非相声本身。& j3 P- a: X; P* `. O
3 G* {1 W9 T( A; b
; x3 F! P4 k) n1 a0 u' h) y2 w% N
自成一体的相声剧
" r- L. x2 I) v/ e( b" _1 V
! S/ q  t- K, H9 L/ X“一间瓦舍,到底是相声承载着戏剧,还是戏剧成就了相声?”这是化用相声瓦舍2001年作品《东厂仅一位》的台词。8 h. Y3 e1 @& P$ H4 I, Q

/ V1 ^+ ]0 f2 Z
& O  C% S# ?/ q/ Q. R《那一夜》后,在台湾艺术界,传统相声和相声剧之间,几乎形成了华山派气宗与剑宗一般的对立,而冯翊纲、宋少卿创办的相声瓦舍,便是相声剧创作路线的典型代表。
8 J1 `1 X, E8 I$ `
0 o; ^4 b7 T# X# l6 F6 G. t
! J3 w" m- y* @+ B4 [1 X/ {冯翊纲,高雄人氏,眷村子弟。14岁在同学家翻衣橱,偶得全套7张魏龙豪、吴兆南《相声集锦》,“什么玩意儿啊,两个人哔啵儿哔啵儿地”,就在这好奇和质疑中,对相声的迷恋却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x# U6 R, y/ H# C; R
9 w% k3 Q8 X  |+ T; B8 L# S
% u& H+ c  f: R4 `0 G! J5 Z
后来,冯翊纲考取了台北艺术大学戏剧系,正赶上赖声川“神秘兮兮地”筹办表演工作坊,一来二去混个脸熟,加入进去,至1993年和李立群同台上演新编版《那一夜》,这是后话。
; M5 }0 {, I6 Z# |! T1 ?( t; A6 v/ u$ \8 R* i5 T% Q

& \( a$ ]& L4 W* U5 {: [* u5 Z0 F( p( N% K+ ~7 R7 U) l! t
台湾演员李立群- x: l6 B9 c  S! d4 I3 z
0 K0 ^1 B8 q* w* u9 a* g
9 V5 t/ R1 e1 t) e( w1 A( D
大学三年级,24岁的冯翊纲在街头照例“撂地”说相声,偶遇一“油嘴滑舌的闲人”,一半阿美族血统的宋少卿。第二年,宋少卿考进同校同系,冯翊纲便与之创办了相声瓦舍。/ o3 \5 t* b! @5 k9 M. ?( h2 @

% ~% C- h0 r  Y7 [+ v. s2 U
2 _/ B' h! }. l2 a+ _0 f3 D# M; D  ?从1997年开始,相声瓦舍沿用《那一夜》“集体即兴”的创作传统,保持着稳定的相声剧产出,《相声说垮鬼子们》《状元模拟考》《谁糊弄我?》……稳稳接住了《那一夜》的衣钵。
* @5 X( Z2 A( h$ @! W
' D2 q/ X% o( y4 p, R5 }/ B. D8 Q1 j8 E: J
集体即兴的创作模式,是相声剧区别于传统相声的重要特点:导演首先提出大纲,要求全体演员结合自身条件,现场即兴表演,并由场外人员记录后,交由导演整理,从而形成二次大纲,进行二次集体即兴创作,如此往复,直到导演和全体演员达成共识,当下固定剧本,不得在公演中即兴增删。$ v3 Y* B' O0 s- _5 G7 {

: N# U- j/ |7 {* m
5 x& ]6 {0 a1 K) ?冯翊纲认为,集体即兴创作的相声剧保留了相声的形式,又以其明确的时空设定和核心议题,有别于两个人拌嘴逗乐的传统相声;另一方面,相声剧演员继承了传统相声表演的高度“自觉”,在为“戏中戏”角色代言的同时,置身事外,这又不同于主流戏剧中演员表演时完全的“忘我”。相声剧便是传统相声与主流戏剧的一门“交叉学科”。
5 a  N* t9 x0 B; y$ \$ K
4 T# J( h; j: B* D$ A( N/ g  @6 q/ K4 Y! }+ S' A
《东厂仅一位》剧照
7 {1 O+ E+ K0 a  n8 K7 }! ] # {3 _  ~& Z& U8 |0 M
《东厂仅一位》中,宋少卿说,“相声是相声,戏是戏,还是不要搞得太复杂比较好,否则就不算相声了。”冯翊纲答,“只要我认为我在说相声,那么我演的就是相声。像这样,把文艺理论穿插在相声剧作品里,一点都不‘哏儿’”。+ |4 `' Y* l$ k) U/ Z
6 u8 |* _  H% L5 E1 j

1 w2 X5 y; ]/ Q" s) h! _4 E从《那一夜》到今天,31年过去了,冯翊纲还在不停阐述相声和戏剧的纠葛,不知是出于艺术科普的使命,还是面对相声传统的乏力。
  A2 {+ L4 h, G# g/ \: g5 @9 b+ r1 w7 l
, W+ ?5 L$ b) W7 j0 v

监制 | 刘洪,责任编辑 | 刘娟娟,编辑 | 胡艳芬

. N+ ^2 D7 i8 W7 K# }% i0 x$ u% @4 e7 `9 b& j. q; r$ Z& p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29918-1-1.html 谢谢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