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 T& v2 p- i& y) J7 _& I" K/ A
如果没有“孝顺”这样的中华传统美德作靠山,“都是为你好”这样的理由是无法让人闭嘴的。
% F( j n0 c8 I# ?/ x
T0 m; M$ d' r7 i5 F* F/ u6 f& x! E
文/筱叶3 O% e1 Q( V5 Z
3 T+ d# B8 Z8 l- z
今年春节期间有一个提倡子女“常回家看看”的
广告,男主角在打开门和父母拥抱的那一刻,先是一个成年人,镜头一转,靠在父母肩上的成了一个小孩。因为无论他们多大,在父母的眼中始终是小孩。子女在成家立室之前,甚至是之后,都被认为是不具备完全判断能力的小孩。
q) {. h& d/ I1 d: z" ]5 l! ~) Y所以小孩就要接受父母的管制和意见,这就是“始终把子女当小孩”这种亲子观念的逻辑结果。于是有了“为你好”,中国父母在处理亲子问题时拿出来压制孩子自由意志的金科玉律。
* I- g% U% r; M8 [- S
和父母争辩往往是无效的,多数会换来一句 “等你长大了就懂了”。等到你有能力和他们讲道理了,可中国的父母呀,他们会在讲得过你的时候跟你讲道理,讲不过你的时候就跟你讲伦理。
7 E6 I7 L8 }9 b3 [
) E, Y9 b/ Z5 u/ {2 `5 v( C- q
在中国父母看来,读书只能是坐在自习室里刷着一套又一套仿真模拟题。
/ Z7 i3 [5 }* h0 n- W: @
“三年抱俩”就是最大的政治正确
/ y: r( v/ B8 c! w. h# s4 p在很多中国父母的眼里,孝顺就是无条件服从,一句“为你好”就是政治正确,再来一句“我们很伤心”简直就是必杀技。
! s" x' S8 J* ~) N4 B& s1 U“我是为你好”,解决了大部分亲子关系中的争议。哪怕是在某些底线性问题,如婚恋和事业,倘若父母说一句“我们很伤心”,必然会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先让你于心不忍,再来把你拿下。不得不说,这种以爱之名的“道德绑架”几乎被每一位父母玩得出神入化
) i9 {7 u6 n# t" ?# Z: a7 B女孩子一到了适婚年龄,父母亲戚一个个急得就像着急脱手的人贩子,逢人就让他们给女儿介绍对象,不嫁出去就别想有一天清净日子。噢不,顺利嫁出去还不算完,还得赶紧生孩子。生了养不起?他们说,我来养。
2 _8 i: }+ ?0 i; n( ~0 ]% K* a1 R! F
* F% S( L3 Q* R4 v" R+ G" k- H0 q
留守儿童往往由老人照顾。
1 S9 I3 e" L: `( I" L: D) C3 M. ^2 k
十七八岁的年轻人,如果受过正常的教育,大多都对自己的人生有着这样的期许,那样的规划。但他们的兴趣和专长,往往在父母面前被贬得一无是处。在父母眼里,诗歌是不学无术,艺术是闭门造车,旅行是眼高手低,摄影是玩物丧志。对他们来说,读书是不能读“闲书”的,学习只能是坐在自习室里刷着一套又一套仿真模拟题。
) A- M' u5 L; {+ }! a$ @, I$ C
还有胆提早恋?想都不要想!大学一毕业就相亲结婚,还没来得及工作就三年抱俩,这才是中国父母眼中的完美人生。
$ b+ D5 A' A. Y) y然而,当你婚后变成一个碌碌无为的中年人,整天在你耳边数落你“你看看别人家的谁谁谁”的,还是他们。
, N' Y9 Y" w: ]( P& c
; B* m6 J/ u6 }% H' q
一毕业就让孩子结婚生子,是许多家长的“梦想”。
+ a& |0 V* k* S. K6 x+ a孝顺,一种必须反抗的道德绑架
( R+ W8 z8 Y2 |& d“我是为你好”,说穿了就是“我觉得这样对你好”,在这件事上,你的意见不重要。
3 t V2 X( ?9 Y; c9 c$ H- s) P中国父母对孩子,普遍都有“你是我生的的,没有我就没有你”这样的创造者优越感。“我做的一切都是对的,为了让你获得更好的环境;我牺牲了很多自己的享受,我所给的一切都是最适合你的最好的;你是我所生养的,没有人比我更了解你真正需要什么,包括你自己。”再进一步,这种道德绑架就会成为人身控制。金星不让女儿走出“闺房”,原因只是她认为房间里什么都有。
" w- W7 b y# }, B- r. `
什么都有,就是没有自由。金星老师也许可以给女儿世上所有的金钱物质,却无法让她在一间小房子里学会什么是自由,更无法教她如何使用这些东西才是一个懂得“自由”的人。
/ t Z b, i; C% X也许最需要被教育的,首先是父母自己。
( N1 G( u8 U7 E2 [9 K8 i如果没有“孝顺”这样的中华传统美德作靠山,“我是为你好”这样的理由是无法让人闭嘴的。如何证明你真的是为了我好,而不是为了你自己好?怎么确定“为我好”这样的初衷,就一定能达到“为我好”的预期结果?你想“为我好”,我就必须接受吗?如果真的是“为我好”,为何不能让我们去选择自己想要过的生活?
; S" G) z: q1 k6 ?: D
为了不让父母“伤心”,年轻人会妥协,他们将就着去相亲,选择一份不怎么喜欢但是很稳定的工作,终于变成了父母想要的那个“人”。
8 z& I' @9 K7 u4 r
他们打着“为你好”的名义,让子女去完成自己年轻时未完成的梦,譬如更稳当的生活。这就像是一个“养成系”游戏。但孩子并不是生来完成父母的梦想的,他们将会是一个和父母一样有自己思想、有自己意志的人。
1 ^8 ]& D! o1 c5 v0 N, N
5 d' T1 x6 m4 V# a1 f" O; K) U有的父母打着“为你好”的名义,压制了子女的梦想。
# W: o+ _' D. h! h$ f. `% p6 r( t
父母说,现在的孩子说不得的,他们不听。然而这并不是什么“不孝”,年轻人并非不知道父母对他们好,大多数情况下,他们都能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然而父母供子女读的大学并不是白读的,如果一毕业就喊他们回老家结婚生子,为何中国的父母为什么要送孩子去读大学?
( S7 M- h/ d; t& B7 |+ P让子女接受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让他们发现“自己”。经过十几年的阅读和经历,尤其是离开父母后去城市求学谋生之后,年轻人也许比父母更明白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这时,反抗父权的安排几乎就是必然的。
: J H. d% a; @! l* L只是这并不代表子女对父母的背叛,正如柏邦妮说过:“之前,他们是强大的,他们要设置我的生活,我必须反抗。我从不后悔我的反抗,但我从来也没有停止过爱他们。”
7 W7 o' z: x! J: B* S5 i+ T) ?0 c! Y! ^
编辑:奉阿
! |) E( s# ^7 v& P6 M8 v
- p) C- ~7 U! l
, ?; b& e5 V% D# `3 e: X
4 \' W2 e" u3 `
|& w; N6 a* @5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