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网备份站

标题: 浅谈明代永乐官窑及其人物文饰 [打印本页]

作者: 落木千山    时间: 2015-7-12 13:34
标题: 浅谈明代永乐官窑及其人物文饰
浅谈明代永乐官窑及其人物文饰
' H! c, a- k( @$ [5 U
- M) A' R( H3 O( E* j) y
《前言》
2011年5月10日,《中国收藏》杂志的约稿,时间有些紧张,只能简单整理了一下。文字:2759;照片:9枚。
(注:文章文字、照片资料都有些少,主要为了迎合杂志版面的要求。)
---2011/05/10
《正文》
一:明代永乐帝简述
明成祖朱棣,为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子,1360年生于应天(今江苏南京)。洪武三年(1370年)受封燕王,十三年,就藩北平,据守北疆,先后两次率师北征,在军中确立了威信。朱元璋晚年,太子、秦王、晋王先后死去,使得朱棣不仅在军事实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为诸王之首。朱元璋去世后,继位的建文帝朱允炆实行削藩,影响到朱棣的切身利益。为此,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朱棣对其侄发动靖难之役,最终在四年六月攻入南京,夺取了皇位,并于次年改元永乐,随后诏改北平为北京,七年开始营建北京天寿山长陵,以示立足北方的决心。十四年开工修建北京宫殿(即紫禁城),十九年正式迁都北京。二十二年,朱棣死于第五次北征回师途中的榆木川(今内蒙古乌珠穆沁)。
二:永乐官窑的种类与造型
清代汪汲所著《事物会原》卷二十八.古饶器条中记载:“明惠宗建文四年(1402)壬午,始开窑烧造,解京供用。”四年壬午(芒种到小暑的时间段),正是朱棣攻下南京城的时间。进驻南京后,朱棣急于重修皇宫,补充大量受损日用品,其中盘、碗等瓷制饮食用具自然必不可少,迅速开窑烧瓷、补充内府所需顺理成章。此时,永乐朝制品应该承接前朝遗风,来不及展现本朝风貌。
永乐朝不仅使用瓷制日常用品,还需要大量祭祀天地、祖先等祭器。除此之外,为宣扬国威,开展对外交流,自永乐三年起,明朝派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经历了三十多个国家。景德镇御厂也因此制作了大量用来海外贸易、赏赉各国,符合西亚地区国情的仿伊斯兰造型器物,随船队远渡重洋,到达阿拉伯地区。
因此可以说,永乐朝的瓷器制品基本可以根据用途分为日常用品、祭祀制品、以及贸易赏赉制品三大类。其中,日常用品造型主要包括盘、碟、碗、杯、罐、瓶(图1)等;祭祀制品造型主要包括爵、镈(图2)等;贸易赏赉制品造型主要包括仿制伊斯兰地区常见青铜器、玉器的执壶、烛台、扁瓶(图3)、以及其它罕见造型。
图1.永乐青花竹石芭蕉纹玉壶春瓶。高32.8厘米,口径8.2厘米,足径10.8厘米,北京故宫藏。
图2.永乐白釉镈。通高19.5厘米。1999年景德镇珠山御厂出土。
图3.永乐青花锦纹双耳扁瓶。高27.8厘米,口径3.7厘米,足径7.7厘米,北京故宫藏。
三:永乐官窑的釉色
永乐时期的釉里红、青花、白釉都是继承发展了洪武时期的传统釉色。从两朝青花、釉里红制品看,洪武属于明朝御厂初建时期,因此制瓷技术还有待完善,致使当时的官窑瓷发色大多偏灰、偏黑(图4),甚至达到釉里红、青花发色接近,难以分辨的程度。进入永乐朝,御厂瓷工在多年制瓷实践工作中,不断摸索,制品质量有很大改善,发色更加清爽、明快(图5),青红分明,趋近理想化状态。
图4.洪武青花花卉纹执壶。高37.8厘米,口径7.7厘米,足径11.7厘米,北京故宫藏。
图5.永乐青花锦地花卉纹壮罐。高28.5厘米,口径12.5厘米,足径10.8厘米,北京故宫藏。
永乐朝的白釉瓷制品也比洪武时期进步,制胎更加细腻,釉面光润许多。古往今来,瓷器爱好者们对洪武白瓷议论较少,但对永乐白瓷却赞赏有加,推崇备至,称其为“甜白”。《明太宗实录》记载:永乐四年十月丁未,“回回结牙思进玉碗,上不受,命礼部赐钞谴还。谓尚书郑赐曰:‘朕朝夕所用中国磁器,洁素莹然,甚适于心,不必此也。'况此物今府库亦有之,但朕自不用。”资料侧面既能看出永乐帝对本朝素瓷的喜爱,又可以推断当时朝廷对瓷器制作的重视与产品自信程度。
相对洪武时期制瓷釉色单一而言,永乐官窑还出现绿彩、酱彩、茶叶末、酱黑釉以及黄地绿釉(图6)、绿地酱釉等多种素三彩制品,这些新制品虽然数量有限、质量不高,却是以后官窑色釉瓷发展的萌芽状态,具有划时代意义。
图6:永乐黄地锥绿龙纹梨形壶。景德镇珠山御厂出土。《景德镇出土元明官窑瓷器》P159,图109。
四:永乐官窑的文饰
文饰豪华多样是官窑瓷的又一大特色。做为全国最高统治者所用的御用器,设计者可以不受地位、阶级、权利、资源等束缚,自由创作,特别是龙凤纹(图7)的使用,令官窑文饰更能体现超乎寻常的特殊性与权威性。
图7.永乐青花云龙纹碗。高9.4厘米,口径20.7厘米,足径8.9厘米,北京故宫藏。
为了更加清晰了解永乐官窑所用文饰状况,笔者以《景德镇出土元明官窑瓷器》书中洪武、永乐两朝制品为例,整理得到如下列表:
朝代\图案总数无纹植物、花卉海兽、鱼梵文海水江崖几何纹人物、仕女
洪武
28
1
27
0
0
0
0
0
0
0
永乐
71
12
35
17
2
2
1
1
1
0
另外,再以《故宫博物院藏-明初青花瓷》书中故宫传世青花为例,也整理得到列表:
% M+ v5 }: s' [# K5 r
朝代\图案总数植物、花卉花鸟梵文海水江崖几何纹人物、仕女
洪武
12
11
1
0
0
0
0
0
0
永乐
62
47
3
0
1
0
1
10
0
首先,我们应该清楚:由于景德镇御厂考古工作无法全面实施,仅能对珠山局部地域开展了工作,因此上文资料中的出土器物无法囊括整个明初御厂制瓷内容。对于北京博物院资料而言,也仅是代表了故宫部分传世品。坦诚说,二者都存在较大局限性。
即便如此,我们仍然可以得到一些启示,即:洪武时期的官窑文饰以植物花卉纹为主,龙凤纹为辅。永乐朝依然基本如此,仅是因为与西亚地区的海外贸易,增加了伊斯兰因素,多了一些海兽(图8)、几何文饰。永乐官窑中偶尔也会出现人物图案(图9),但是数量极其有限。
图8:永乐青花釉里红海兽纹高足碗。景德镇珠山御厂出土。《景德镇出土元明官窑瓷器》P136,图82。
图9.永乐青花胡人乐舞双耳扁瓶。台北故宫藏。
五:永乐官窑罕见人物文饰的原因
永乐官窑瓷中,人物文饰罕见是个不争的事实。根据上文,我们可以从历史角度来分析该问题。
首先,前朝洪武时期的官窑图案文饰比较单调,除了少量龙凤纹器物外,所剩文饰大多都是植物花草。从这一现实情况看,永乐初期景德镇御厂没有内府设计的人物文饰资料,无所继承,是该朝御厂面临的首要难题。
其次,随着郑和下西洋的不断成功,访问的西域国家越来越多,御厂制作外销、赏赉瓷压力也不断增大。这些外销瓷为了符合西域伊斯兰地区的风土人情,在器型与文饰上都大量吸收了伊斯兰因素。西亚地区盛行的几何文饰在永乐官窑上经常出现,称得上是御厂制瓷的重大改革、突破,但对人物文饰的创新发展而言,无疑充满矛盾。
其三,永乐御厂还要花费精力研制、发展各种新型彩釉制品,如单色釉、素三彩等。烧制技术不成熟导致部分制品无法参与相对细腻的文饰制作,更加缩小了人物图案的绘画机会。
其四,对于当时的御厂制瓷技术而言,要想绘制人物图案:釉里红发色不稳定;色釉瓷制作尚在起步、发展中;白釉瓷更难刻画图案。因此,只有青花瓷适合绘制人物。而青花瓷中撇开主要的植物花卉、龙凤纹、伊斯兰文饰,其它图案所占比例显得并不大。
综合以上诸多因素,可以看出永乐时期青花人物文饰出现的几率不大,在整个永乐官窑瓷中更是少见,最终导致人们很难看到永乐朝人物绘画制品。为此,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永乐官窑瓷中人物文饰罕见,并不是某人的责任,而是历史给其发展带来太多局限性,阻碍了反展的结果。

: x5 h1 P) |( _6 e
) M, A* ^8 ^! n% ?' o6 k; p- B& z( W& _' @/ M2 j+ v
, e" n9 U& {. F1 L0 A7 n! q* M
1 z7 Q9 y" q# c" o, }" w

  O1 U9 c& @5 d7 K4 C& n5 n4 F5 m  L----摘自萱草园& L) F! A2 X" s0 A





欢迎光临 北美网备份站 (http://beimeilife.duckdns.org/)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