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网备份站
标题: 浅谈明代景德镇御厂的龙缸制作 [打印本页]
作者: 落木千山 时间: 2015-7-12 13:29
标题: 浅谈明代景德镇御厂的龙缸制作
浅谈明代景德镇御厂的龙缸制作" F5 M1 P" R& B2 ~& o! A1 R0 r- G
1 `2 W: [9 W4 G- p( ~' h& @
《正文》
明代的龙缸是景德镇御厂制作的一种专供宫廷使用的官窑大缸,一般在器身使用青花绘画龙纹装饰而得名。与其它瓷器制品相比,该类器物造型较大,因此也有“大龙缸”之称。
一.龙缸烧制的工艺流程
嘉庆时期,昌南蓝浦的《景德镇陶録》中提到明御厂,其中,专门烧制瓷器的只有“龙缸窑”与“青窑”。“龙缸窑”仅烧制龙缸,“青窑”则烧造除大件龙缸以外的各种瓷器。从两者截然分窑来看,说明龙缸制作具有独特的烧制工艺。
《景德镇陶録》中还记载:“缸窑,明厂有‘龙缸窑',称‘大龙缸窑',亦曰‘缸窑'。窑制前宽六尺,后如前,饶五寸,入身六尺,顶圆。鱼缸大样、二样者,止烧一口。瓷缸三样者,一窑给砌二台,则烧二口。缸多画云龙或青花,故统称以‘龙缸窑'名之。烧时溜火七日,夜溜缓小也,如小滴流缓缓起火,使水汽渐干、渐熟,然后紧火二日夜,缸匣既红而复白色,前后通明亮方止火,封门。又十日,窑冷方开。每窑约用柴百三十摃,遇阴雨或有所加。有烧通青双雲龙宝相花缸、青双云龙缸、青双云龙莲瓣大缸、青花白瓷缸、青龙四环戏潮水大缸、青花鱼缸、豆青色瓷缸等式。”
由于烧制官窑时为防止器物被尘渣玷污、影响美观程度,因此器物都被放置于事先烧制好的“匣钵”中,“匣钵”由“匣窑”烧制。从传世资料看,直径70厘米的龙缸恰为明朝的三尺(当时一尺约为23厘米),烧制前的生坯直径应在80厘米左右,其外的匣钵外围极可能超过清代的三尺(清代一尺约为34厘米)许多。因此,六尺见方的窑内只能烧制一口大龙缸,小缸时(即“瓷缸三样”者)方可同时摆设两口。
定陵中的嘉靖龙缸高为70厘米(图1-1、图1-2、图1-3),但景德镇陶瓷馆陈列的嘉靖青花云龙大缸器高为34厘米,口径61厘米,底径41厘米。两者高度相差许多,说明御厂确有龙缸“大样”、“二样”、“三样”等不同分类。
图1-1:定陵玄宫。中间摆放了一件嘉靖青花龙缸。* i; b- v' Q( q4 r V. S
图1-2:定陵玄宫。中间摆放的嘉靖青花龙缸。
图1-3:定陵中摆放的嘉靖青花龙缸。
二.龙缸的用途
根据明代御厂龙缸窑数量可以判断其制作规模,表明龙缸应属于当时宫廷内必不可少的日用器。除了北京郊区昌平县定陵地宫中殿五供前各有一口大龙缸装有香油作为“长明灯”(亦称“万年灯”)使用外,其它不见确凿的龙缸使用记录。
龙缸器型较大、容量不菲,且结实耐用,因此不论做为宫廷的粮、油、水等储存器都极为适宜,至今仍有人使用该类器物种荷、养鱼,与《景德镇陶録》中提及龙缸窑烧制“鱼缸”事基本吻合。
三.龙缸的传说
景德镇珠山御厂东街有龙缸弄,相传为明末搭烧龙缸处。由于龙缸制作困难,烧制历时十九天,且上解成器者“百不得五”,因此民间流传烧制龙缸的故事、传说。清代雍正时期的督陶官年希尧在《重修风火神庙碑记》、以及后任唐英在《火神童公传》与《龙缸记》中都提到万历时期烧制龙缸难成,童公不忍同伴受苦,以骨为薪、舍身成器的故事。无论故事是否属实,都因龙缸难烧而夹带若干传奇色彩。
(附录:
《重修风火神庙碑记》(清)年希尧
器莫大于饮食之制,然率不外乎五行之寓质,而融凝以水火之齐。盖自汙尊杯饮之风邈,华而范金,简而髹木,礼之升降,亦与时相沿会者也。若陶之为用,则犹其朴焉者。而后世之以窑名自唐,人或始见之篇咏。洎乎宋代,方专其制,以奉太官之用。今可考而知者,于汴有汝,于杭有修内司,其他之规模乎此,与别出其奇以矜能者,殆未可以一二数。是皆致精于物力而成之,弗患苦窳,盖无所谓风火神者。有之,自明之季世始。考神实姓童氏,尝职窑为业。当前明神宗时,阉人督窑事弗就,数困辱操作者,神举身歼焉而后器成。如志,由是成神而举之。而镇民之尽心于肸蠁者,若有所默相焉。祠在官廨门内之东边,廨固前代所传也,则神尝祀之于官矣。余有丁未之岁,曾按行至镇,一过祠下。越明年,而员外郎唐侯衔命来,偕余董其事,工益举而制日精,一岁之成恒十数万器。而选择包匭,由江奏淮咸萃余之使院,转而贡诸内廷,悉中程式。唐侯节公财、惜人力, 以徼惠归美于神,时来修祀。则俯仰上下,叹其栋字戺级之弗葺也。因镇人之志,慨然倡以先焉,而请余文纪其略。余长其任,弗敢辞。余惟圣人在上,则器无奇诡,而物盛气厚,则百工之事咸精,其饶庶司群吏有所兴作,惟思宣泰上德以逮于下,若恐弗及。如今之镇人,所以趋赴于唐侯者,非有所督于前而绳于后也。而其事集,而功倍出于法所縆急者尝相什伯,宜其神之灵响,乐为昭答。而唐侯之汲汲于是,知非徒祀事之光,亦将有以风乎后也,是则可书也。已若神之谱系里居,兴夫建祠之缘起,或自有传记,余得而略焉者也。
《火神童公传》(清)唐英
神姓童名宾,字定新,饶之浮梁县人。性刚直,业儒,父母早丧,遂就艺浮地利陶。自唐宋及前明,其役日益盛。万历间,内监潘相奉御董造,派役于民,童氏应报,大族人惧不敢往,神毅然执役。时造大器,累不完工,或受鞭箠,或苦饥荒,神恻然伤之,愿以骨作薪匄器之成。遽跃入火,翼日启窑,果得完器,自是器无弗完者。家人收其余骸葬凤凰山,相感其诚,立祠祀之,盖距今百数十年矣。
雍正戊申。余衔命督理蜒填来厂,涓吉涡神祠。顾瞻之下,求所为丽牲之碑,阙焉无词。问神姓氏封号,卒无能知者,而《浮梁志》亦复载戴。最后神裔孙诸生兆龙等,抱家牒来遏。牒称神曰风火仙,详死事一节。并载康熙庚申年臧徐两部郎董制陶器,每见神指画呵护于窑火中,放饶守许拓桐地加修葺焉。牒首有沈太史三曾序曰先朝嘉号而勅封之,不知所封何号也,岂即所谓风火仙耶?夫五行各有专司,陶司于火而加以风,于义何取,且朝廷锡封之号,如金冶神木土谷以及狱凟山川,皆曰神,未闻曰仙也,岂祠私称云尔耶?勒封之语,殆不确耶,是皆莫可考也。当神之时,徭役繁兴,刑罚滋炽,孰不趑趄瑟缩于前而涕泣狼狈于后,神闻役而趋,趋而尽其力于工则已耳。物之成否不关一人,器之美恶非有专责,乃一旦身投烈焰,岂无妻子割舍之痛,与骨肉煅炼之苦,而皆在不顾,卒能上济国事而下货百工之命也,何其壮乎!然则神之死也,可以作忠臣之气,而坚义士之心矣。神娶于刘,生子曰儒,神赴火后,刘苦节教子,寿八十有五,儒奉母以孝闻。
《龙缸记》 (清)唐英
青龙缸,邑志载,前明神宗间造。先是累弗成,督者益力,火神童公悯同役之苦,激而舍生乃成。事详神小傅,此则成后落选之损器也。弃置僧寺墙隅,余见之,遣两舆夫舁至神祠堂西,饰高台与碑亭封峙以荐之。或者疑焉,以为先生好古耶,不完矣; 惜物耶,无用矣;于意何居 ? 余曰:否,否,夫古之人之有心者之于物也,凡闻见所及,必考其时代,究其疑识,追论其制造之原委,务与史传相合。而一切荒唐影响之说,不得而附和之。或以人贵,或以事传,或以良工见重,每不一致,要不敢亵呢云尔。故子胥之剑,陈之庙堂;杨雄之匜,置之墓口;甄邯之威斗,殉之寿藏;皆其人生所服,习死所裁决,虽历久残缺,而神所凭依将在是矣。况此器之成,沾溢者,神膏血也;团结者,神骨肉也;清白翠璨者,神精忱猛气也。其人则神,其事则创,其工则往古奉御之,所遗留而可不加之宝重乎 ? 由志所云,万历已亥到今,雍正庚戊相去凡一百三十二年,其不沦于瓦砾者必有物焉。实呵护之余,非有心人也,神或召之耳。故记之。缸径三尺,高二尺强,环以青龙,四下作潮水纹,墙口俱全,底脱。
)
四.关于龙缸烧制的若干问题
龙缸烧制的历史资料保存不多,人们容易对其中不少问题产生误解与争议,这里笔者简单涉及一下。
1.明代御厂龙缸窑的设置时期
从明代历史资料看,龙缸的烧制时间相当早。《景德镇陶録》中记载:“洪武二年(1369),设厂于镇之珠山麓,......。设大龙缸窑、青窑、色窑、风火窑、匣窑、大小横窑六种共二十座”。该资料说明洪武御厂设制时便有龙缸窑。随后,御厂规模不断扩大,“至宣德中,将龙缸窑之半改作青窑,厂官窑遂增至五十八座”。该资料在郑廷桂后来的《陶録余论》中也有补叙:“龙缸大窑,明厂原係三十二座,后因青窑数少,龙缸窑空闲,将大龙缸窑改砌青窑十六座,仍存大龙缸窑十六座”。
2.正统时期的龙缸窑烧制
清代张廷玉等人撰写的《明史.食货六》中记载,“正统元年,浮梁......,既又造青龙白地花缸。王振以为有璺,遣锦衣指挥杖提督官,敕中官往督更造”。不少学者以此为据,认定正统期间无法制作龙缸。对此观点,笔者略有分歧:
首先,洪武时期御厂设置时便有龙缸窑,虽然龙缸烧造难处较多,但御厂始终没有停止、放弃。龙缸窑数量至宣德时期曾达到三十二座,极能说明龙缸的烧制鼎盛情况。上海博物馆中藏有一件比较典型的明代早期龙缸(图2-1、2-2),从器身绘画的龙纹(图2-3)、青料流淌发色(图2-4)等看,宣德特征极其明显,该时期制品的可能性极大。
$ e/ B) L0 y) V6 C" C9 z1 j3 C
- G9 v" j2 f p& Y图2-1:青龙白地龙缸正面图。上海博物馆藏品。
. H" e% N! a) H) t- g0 P% J1 B; @: w
: y3 j& z3 n+ k. c; P/ R
, @( W/ a E4 _ X# u6 |$ T
; t5 k: ^3 o% q: \图2-2:青龙白地龙缸侧面图。上海博物馆藏品。
/ K) j3 F7 ?7 U2 P" y$ R( g; R6 K4 }( M$ N9 t2 T' Y0 Y
1 Z! C3 W3 B1 w, y
5 t8 `) k7 h3 E# T. o- U% u6 \9 Q6 v; l( D
图2-3:青龙白地龙缸的龙纹局部。
- ^2 ~$ I; C% j: h( O8 f
. d0 p: D+ }* o5 i U/ C: H8 V+ x+ [
图2-4:青龙白地龙缸的钴料流淌特写。从青花发色、流淌情况来看,该器应为宣德前后制品。
图2-5:青龙白地龙缸的釉面“璺”(即开片)特写。
图2-6:青龙白地龙缸的脱釉露胎局部特写。
% y# ^0 o" H8 ?# V# a6 S, o! |
. m% B! ~/ s( c/ n* r( Q图2-7:釉面存在的露胎、爆釉处都说明当时上釉技术还不成熟,不如正统龙缸理想。 其次,这里需要先对“璺”有所理解。“璺”是指陶瓷、玻璃等器上出现的裂纹、微裂。 在烧制工艺没有炉火纯青的明初,类似龙缸等大器表面极易出现“璺”,程度较小者成为现今人们常说的冰裂纹,稍大些则是坼裂。从上海博物馆的龙缸藏品看,器身釉面开片很多(图2-5),且有不少局部脱釉现象(图2-6、2-7),表明当时工艺的确存在美中不足。只要不达到胎骨坼裂程度,这些“璺”不会影响器物的使用功能。按照当时制作工艺,要想烧制无璺龙缸实在有些强人所难。因此才会出现“遣锦衣指挥杖提督官,敕中官往督更造”一事。观察景德镇御器厂发掘整理件的正统时期青龍白地龙缸(图3), 属于成器后落选、敲碎入土,与上博制品相比,该器在修胎、施釉等方面都有很大进步,决不至于不成器。因此,该文献中的“璺”极可能就釉面开片而言,而非坼裂。
其三,即使退后一步争论,原史料仅能说明御厂曾经没有成功烧制龙缸,但却无法证明更换督陶官之后是否烧造成功。
根据以上情况,笔者推断景德镇御厂在正统时期应该可以烧制龙缸,珠山遗址出土的青龙白地龙缸应为烧造成功的实例,仅属于惨遭落选淘汰行列而已。
8 o h& r9 v% q" z9 l* H9 Q! ^" y( }) d9 y8 y
图3:景德镇御器厂发掘整理的正统时期青龍白地龙缸。高75.5厘米。! B% y5 N* Y. I) h
3.万历时期的龙缸窑烧制
万历的定陵中没有使用本朝制品,却使用了两件嘉靖龙缸,就此,不少人推断万历年间龙缸没有造成,才不得已使用嘉靖制品。《明神宗实录》中记载:万历十三年(1585)四月乙卯,“阁臣附奏云,臣等又闻烧造数年新式大龙缸亦属难成,请并停之、票入,上欣然从焉。”文献中仅是提到“新式大龙缸”数年难成,而非“大龙缸”,因此这里很难说明当时其它种类的龙缸烧制情况。
唐英所著《龙缸记》中记载:“青龙缸,邑志载,前明神宗间造。先是累弗成,督者益力,火神童公悯同役之苦,激而舍生乃成”。文中作者清晰说明“先是累弗成”,后来“火神童公”“舍生乃成”。假设当年童公舍生而器未成,则众窑工何必“相感其诚,立祠祀之”,尊其为“风火神”(或“风火仙神”)呢?
同时,唐英在文中也表明雍乾时期尚有万历龙缸存世,该器“缸径三尺,高二尺强,环以青龙,四下作潮水纹”,仅是“墙口俱全,底脱”而已。
根据以上两点,再加上现在有些美术馆确有万历缸存世(图4),笔者认为定陵中不用万历本朝制品很可能另有缘由,并不能以此推断万历年间龙缸屡烧不成。
图4:万历五彩莲池纹缸。口径58.5厘米。Victoria&Albert Museum藏品。
五.总结
从传世品看,宣德、正统、隆庆(图5)、万历等的龙缸至今均有传世,表明御厂的龙缸烧制时间不短,产量也不低。但由于龙缸体型庞大、不易搬运,北方冬季存水时极易结冰冻裂,加上其它诸如动乱、变革等天灾人祸,无疑增加了龙缸的传世保存难度。由此,现有存世品宛如凤毛麟角、不可多得。
图5:隆庆五彩莲池纹缸。高35.6厘米,口径53.0厘米。东京畠山纪念馆藏品。
****************************************
(附加图片:供大家参考用。)
. Z) Z+ W6 P3 g2 s2 S$ N2 D
. U7 a% c, X* C V
2 j7 U: D6 Y% W' k8 Z3 q7 l
图2-8。
) o2 A2 _2 s, A) c3 s$ ^5 Z+ i: ]1 `# s4 ^
6 \+ p3 C* U- k7 g& w. G
7 o* r: ?; Q4 n8 B+ ^2 ~( A( O# t& C! y. @3 h/ } z
图2-9。
" M! Z( m" U. n* c7 k- G$ M* E: Q
0 }& H6 S5 H2 h c1 B9 T; A! _1 L# `
3 |) D7 N0 I+ ~# R* |$ A2 I
6 x, d8 X( K6 f3 K: S, }' p6 Y! z
8 J" I4 f. p4 K6 p! n
图2-10。1 m, y& g$ _: C8 O$ E$ l
% n1 K0 r7 }1 \) O. p5 d+ h2 l
! m2 g# v% o) p* v1 |+ w
V$ \0 b2 Z p
( k" o6 K, y' d$ m# c# ^图2-11。 图2-12。
6 {3 \0 X2 e; I9 @5 E* _, |
5 _/ \+ _' Z# \& h: C+ g: c) _# ]2 R( ]2 S
6 R) H8 T; r% i, n8 A# {$ v/ }" I+ ?: }' }& O0 Y$ Z/ ~: D+ u) X1 j
2 O4 D/ N6 O+ t
# L1 ~. N J1 E) w7 h, `
6 k8 ~2 w, Z% H2 ?& H7 C3 o2 ^( |6 S
! E4 ?$ X3 I/ N* E1 `: u) F x
+ v" z# I2 ?; g. Z9 M----摘自萱草园- H2 K% T" R8 i2 z# M/ G' |: A
欢迎光临 北美网备份站 (http://beimeilife.duckdns.org/)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