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 G4 ?$ |2 u/ C9 W9 N
; v: s( A4 I8 s# [- w明耀教授,男,1962年生于湖南,1982年获湖南师范大学学士学位,1985年获湖南师范大学http://cpro.baidu.com/cpro/ui/uijs.php?app_id=0&c=news&cf=1001&ch=0&di=128&fv=17&is_app=0&jk=af77bc76a192c001&k=%CB%B6%CA%BF%D1%A7%CE%BB&k0=%CB%B6%CA%BF%D1%A7%CE%BB&kdi0=0&luki=5&n=10&p=baidu&q=rosebravo_cpr&rb=0&rs=1&seller_id=1&sid=1c092a176bc77af&ssp2=1&stid=0&t=tpclicked3_hc&tu=u1690976&u=http%3A%2F%2Fjishi%2Exooob%2Ecom%2Fmrys%2F20098%2F385605%5F1077790%2Ehtml&urlid=0,1992年获美国马里兰大学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 细胞生物学http://cpro.baidu.com/cpro/ui/uijs.php?app_id=0&c=news&cf=1001&ch=0&di=128&fv=17&is_app=0&jk=af77bc76a192c001&k=%B2%A9%CA%BF%D1%A7%CE%BB&k0=%B2%A9%CA%BF%D1%A7%CE%BB&kdi0=0&luki=4&n=10&p=baidu&q=rosebravo_cpr&rb=0&rs=1&seller_id=1&sid=1c092a176bc77af&ssp2=1&stid=0&t=tpclicked3_hc&tu=u1690976&u=http%3A%2F%2Fjishi%2Exooob%2Ecom%2Fmrys%2F20098%2F385605%5F1077790%2Ehtml&urlid=0,1993年到1998年先后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神经科学系和加州http://cpro.baidu.com/cpro/ui/uijs.php?app_id=0&c=news&cf=1001&ch=0&di=128&fv=17&is_app=0&jk=af77bc76a192c001&k=%C0%ED%B9%A4%D1%A7%D4%BA&k0=%C0%ED%B9%A4%D1%A7%D4%BA&kdi0=0&luki=3&n=10&p=baidu&q=rosebravo_cpr&rb=0&rs=1&seller_id=1&sid=1c092a176bc77af&ssp2=1&stid=0&t=tpclicked3_hc&tu=u1690976&u=http%3A%2F%2Fjishi%2Exooob%2Ecom%2Fmrys%2F20098%2F385605%5F1077790%2Ehtml&urlid=0(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altech)生物学部做http://cpro.baidu.com/cpro/ui/uijs.php?app_id=0&c=news&cf=1001&ch=0&di=128&fv=17&is_app=0&jk=af77bc76a192c001&k=%B2%A9%CA%BF%BA%F3&k0=%B2%A9%CA%BF%BA%F3&kdi0=0&luki=2&n=10&p=baidu&q=rosebravo_cpr&rb=0&rs=1&seller_id=1&sid=1c092a176bc77af&ssp2=1&stid=0&t=tpclicked3_hc&tu=u1690976&u=http%3A%2F%2Fjishi%2Exooob%2Ecom%2Fmrys%2F20098%2F385605%5F1077790%2Ehtml&urlid=0研究。1999年在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生物科学和技术研究所 (Institute of Biosciences and Technology, Texas A&M University) 任助理教授。2003年晋升为终身副教授,2007年晋升为终身教授。刘明耀教授任职于该研究所干细胞与癌生物学中心,并担任德克萨斯农工大学细胞与分子医学系博士导师,同时担任德克萨斯农工大学遗传学部,德克萨斯大学休斯敦健康科学中心和M.D. Anderson癌症研究中心(University of Texas Houston Health Science Center and University of Texas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Graduate School of Biomedical Sciences)博士导师。2007年受聘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筹建生命医学研究所并任所长。
' F! P0 k. o& K L* j& m
作者: 北美生活网 时间: 2015-6-9 02:32
十余年风雨路,道不尽责任感
——访加拿大《加中时报》发行人林蔡亮亮
& s- k- d+ H) k; i _: d7 c! G
在加拿大多伦多,数十份华文报刊令人眼花缭乱,但《加中时报》具有极高辨识度,不仅在于它是一份由台湾移民以大陆移民为主要读者群而创办的报纸,也在于它曾经在当地华媒中几次领风气之先。
$ E: a' i3 }. {4 i' z( F 这份报纸已经走过十余年历史,成为帮助华人移民融入加拿大社会的桥梁,回望祖籍国的窗口,却一度因财务原因濒临关闭。( x5 `7 B& Y, I7 m" c! W& g
发行人林蔡亮亮经历了荣耀与痛苦,常常问自己:是做媒体,还是做生意?近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她说,报纸需要取得较好经济效益,但作为媒体,还是要“多点尊严,多点责任”。7 ]* r9 P. ~# ~8 Q
林蔡亮亮早年留学美国,后移民加拿大,迄今已有40年。她是多伦多台湾商会创会会长。
1 |0 d8 k$ y7 Q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台湾著名报人、《中国时报》创办人余纪忠希望林蔡亮亮开辟《中国时报》加拿大版,她因为不成熟的想法而没有答应。2002年9月,在余纪忠弥留之际,林蔡亮亮毅然决定创办《加中时报》,还老先生愿望。+ u( x1 C4 I: X9 L# b6 Z
当时,林蔡亮亮毫无媒体从业经验,不懂何为办报,她甚至没有做过市场调查,不知道多伦多市面上的华文报刊已经多达十几家。仿佛冥冥之中有一种召唤,她带着家人给她的精神和经济支持,全身心扑了进去。
% @* A2 a5 m' |, o$ |7 y 林蔡亮亮把自己的报纸定位为主要面向大陆移民。她说,当时,来自大陆的新移民已经渐渐多起来,但是他们不像香港移民有《明报》和《星岛日报》、台湾移民有《世界日报》那样,他们缺乏一份为他们服务、可以信任的报纸。1 Z! g( k) T' @5 h) I7 m
林蔡亮亮的《加中时报》是大型综合新闻周报,介绍加拿大及两岸新闻,开始有16个版,目前已发展至24个版。从2003年开始,林蔡亮亮陆续引入《长江日报》《新民晚报》和《今晚报》海外版,加强了对中国大陆的报道。《加中时报》也成为最早与中国国内报纸合作的加拿大华文报纸之一。1 n* W, E( |4 a+ v3 @! l
多伦多华文媒体良莠不齐。林蔡亮亮发现,一篇教人如何在网上勾引有夫之妇的文章竟然有很高转载率。她说,如果大陆移民圈子都搞这种东西,会被侧目。“我们的报纸要引导新移民如何适应本地的社会和生活,办报要跟别人不一样,要有自己的特色”。4 k+ X, n0 F/ m
她在报上开辟了一个关于入乡要随俗的小栏目,从生活小事入手,向新移民介绍加拿大风土习俗、法律法规。有一次,一位读者打来电话说,他的邻居是大陆来的新移民,他发现这位邻居把废弃的食用油倒进下水道,感到很生气。林蔡亮亮于是在报上刊登了市政府发布的正确处理废弃食用油的提示,让新移民知道应该把废油放进冰箱冷冻,然后把凝固的废油装进塑料袋扔进垃圾桶,而不是把废油直接倒进马桶或下水道。
( T. s: {* i* L: @. `. Q 她说,新移民有时会无所适从,或沿用习以为常的思维和做法,并非有意做错事。希望报纸向大家传递这些实用信息,为新移民服务。
% y' L6 I% B U" J1 t( [ 林蔡亮亮立志要打造一份高质量、高信用的精品报纸,内容自然是最重要的。尽管有总编辑和其他采编人员,她还是亲自审阅每一篇文章,从头至尾,删除每一句废话,改正每一个错字,让有限的版面更加精彩。她说,这样的亲力亲为,她坚持了好几年。
7 l/ c4 G4 g7 Y" i, } j 她相信报纸要有精美的外观,不愿意让读者看了报纸手被油墨弄脏。《加中时报》曾经不惜代价对印刷和纸张质量的讲究,带动了多伦多其他华文报纸作了相应跟进和改进。
" m; e K( }6 h$ N$ K. ^5 o 虽然辛苦,林蔡亮亮却充满了成就感。为了与更多的人分享她的工作成果,林蔡亮亮在办报初期曾经有半年时间用特快专递把每一期报纸寄给在加拿大、美国等地的亲朋好友。2005年,她还在多伦多同行中率先将报纸全版上网,从创刊至今的每一期都可查阅,让这份报纸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份公共档案。
( e m M9 w' @% V3 u 怀着强烈的责任感投身报界的林蔡亮亮显然不是一个精明的生意人。由于疏于广告业务,不善经营,报纸入不敷出。她的办报经费来自家庭财产,十余年里不断地投入,却年年严重亏损。她觉得愧对默默支持她的家人,一度想要忍痛停办报纸。员工们的支持是鼓励林蔡亮亮继续坚持下去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们也不舍放弃,纷纷自愿减薪,表示愿意与报社共渡难关。3 c+ O# g3 b+ m; L7 V; F8 _
回顾十余年来的办报经历,林蔡亮亮觉得她的生活被彻底改变。她说,这种改变不仅在于她与办报前养尊处优的优渥生活告别,变得在衣食开销上缩手缩脚,希望尽可能把钱省下来投入办报。这种改变还在于她从惨淡经营中逐渐转变观念,认识到需要兼顾和平衡报纸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只有持续经营,才能更好地体现社会效益。- @" X$ l. d. r& m; ~
林蔡亮亮现在的打算是,一方面,在近一两年里让报纸扭亏为盈,生存下去。另一方面,她要抓紧时间,利用在加拿大生活40年和经常游走台湾与大陆的积累,借助《加中时报》这一平台,在帮助来自中国的新移民融入加拿大社会、加拿大华人与主流社会交流沟通、中加双边往来联系以及两岸关系方面多做一些事。
! m( u$ H9 ^- p s: g4 h( [5 S4 J; R
她说:“办华文报纸当然要自给自足,但我也把它当成一种社会责任的体现。我把自己的社会责任跟我的老侨和媒体人身份结合起来。”(完) 6 v! ~; C0 o" I7 @ i
" G) `5 u% l* K5 ]% ?7 B/ ]" q0 T W
作者: 北美生活网 时间: 2015-6-9 02:35
本帖最后由 北美生活网 于 2015-6-8 22:44 编辑
+ h5 ?, i/ k" I, ^
3 [0 X5 g# M# s$ B. |- ~
: d; N' n8 j, V1 ]$ a% }
" b/ O- s! b1 S! V& R5 N
3 q, A( _. M" U1 Y* E+ i
2 z# d! R/ s3 g4 A* \
1 _6 ]5 O2 X5 h; p
, B2 r$ `- M% |5 V6 M S* N) M从中国留学生到多伦多的“打工皇帝”的黄厚本/ c6 n( H& m4 x5 D2 O& S
- P9 A. F' U8 M( V \+ l) n
1 T) b, A( K/ A) o" f“我成功的每一步,都是踏踏实实的努力走出来的。”8 b, Q4 D: B J. A& U
——黄厚本
7 K' _( @5 n6 A9 W( E% |" |* j7 Q 黄厚本的家乡在中国的江南,7岁的时候父亲的溘然长辞让全家人的生活陷入了艰难中。母亲一个人含辛茹苦地抚养着他和哥哥们,是她的双手和汗水铺垫了黄厚本一直攀登着的求学之路。那时候黄厚本就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努力求学,用自己的知识和成就回馈亲人的养育之恩。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国政府积极推动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的浪潮。一时期,象华罗庚、陈景润等一代科学家的攀登科学高峰的故事感染着在校的每一个学生,激发了一大批青年学生立志成为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等。黄厚本也是其中之一,他立志要成为像华罗庚,陈景润一样的数学家。在这种坚定的信念支持下,幸运的黄厚本正赶上中国恢复大学统考制度,于1979年考上了郑州工学院数学力学系。* J) l2 }5 T- P4 y6 P9 R {* X
在追寻梦想的路上,他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4 \4 {+ e. Y' O& ~
大学毕业后,黄厚本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博士。那个时候,“出国思潮”正悄悄在国内的高新知识分子群中兴起,甫入科学院,周围的同学们谈论出国深造留学的旋风也将他卷入其中。从最开始的排斥,觉得是“天方夜谭”到后来的学习和交流中,被西方的学术成果及西方教授们的渊博知识和活跃的思维方式所打动,黄厚本在第二年的博士学习中决定到国外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 ?2 V# ~" a. i' @/ ]4 v有志者事竟成,1989年,他来到了加拿大安省滑铁卢(Waterloo)大学攻读数学博士学位。四年的刻苦学习中,黄厚本克服了语言的障碍、学习和研究的思维方式的改变,终于在1993年获得了数学博士学位。
: l3 i1 k, u6 v! e1993年,带着理想和雄心壮志的黄厚本来到了萨斯卡温(Saskatchwan)大学做博士后研究,一年后,又来到加拿大最高数学研究机构-菲尔茨数学研究院(The Fields Institute of Mathematics)做博士后研究。在这里,黄厚本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的梦想危机性:很多从一流大学出来并在学术上已颇有建树的博士仍挣扎着寻找大学教授职位!由于九十年代初的北美经济萧条,再加上欧洲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导致一大批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们涌入北美,他们带来的强大竞争压力使越来越多的年轻的数学学者找不到稳定的教授职位而被迫转行,投身于工业界。面临着一家三口人生存的现实压力,黄厚本也不得不问自己,到底何去何从?经过一番痛苦的抉择,他决定转向当时十分火爆的计算机行业。于是在第二年的博士后研究中(也就是1994年到1995年),黄厚本同时注册了八门计算机课程,准备在第二年博士后结束之后,以最快的速度拿下计算机硕士学位。
6 x9 d) p H. r& ? }6 a崭新的计算机编程课的挑战,沉重的数学博士后的研究,以及高昂的学费压得他几乎有些喘不过气来,同时对于前途的思考,让他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这时候,一个崭新的学科悄悄走进了他的视野,这就是——数学金融。$ y- Q) X# a. V7 I8 {& Q
在当时的世界,除了全球闻名的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外,加拿大的滑铁卢是全球第二个开辟数学金融的大学,对于这个领域,实在算是一个先驱者了。这个全新的学科在圈子里引起了一阵不小的骚动,很多人对于这门学科的内涵、就业前景和未来发展都抱着既好奇又迟疑的态度,有些人开始跃跃欲试,但是大部分的人还在犹豫观望;那时候的人并不知道,迈出了那一步,对于今后的人生有怎样决断性的变化。没有更多的彷徨和疑惑,黄厚本毅然决定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他选择了这门新兴的学科作为今后的职业之路。; Z, ]/ `" k( |! k5 ^2 U8 j0 N
第一批班上的同学范围覆盖面很大,从本科、硕士到博士,博士后,专业也从数学、工程、经济、商业到理工、财经。金融衍生产品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而这方面的人才在市场上更是及其短缺,98年之前,金融工程才刚刚为人熟知。对于一个同时拥有扎实深厚的数学、金融以及计算机背景的人才,在同等背景下,当机会来临的时候,会更容易把握住。96年,黄厚本拿到数学金融的学位,随即进入TD道明银行,担任定量分析员。$ K. |; }8 n8 m
金融风云 - 牛刀小试便初露锋芒
% W, X+ s' P' Q2 d7 L& s: }; }! M' ^$ ^成功总是惠顾有准备的人,很快黄厚本便迎来了第一次考验和机会。9 ^ o) h8 g/ s
几个月后,前台开发了一种新产品也经过了中台的测试和审批,成交了一笔不小的交易。当黄厚本用来后台计算时,发现模型的定价及对冲参数并不随市场的价格的变化而做所期待的反应。为了验证自己的直觉和判断,他自行开发了一个全新的模型。经过初步测试,他断定在前台的模型中一定有错误,,前台就在黄厚本的意见下找到了自己的错误。经过修正,前台报出了三百万加币的亏损,而错误的模型却报出了一百万的盈利!
; g2 h, z1 [6 I6 Z7 A7 _3 I这次差点让银行损失高达四百万的教训让高层开始注意这个戴着眼镜平时默默无闻的中国人,并决定从此以后,所有新的衍生产品的模型必须经过黄厚本测试同意以后才可做交易!经历了这次事件后,黄厚本升任为高级经理,这对初出茅庐的他无疑是一个莫大的激励。
! `% i! q6 z; X, z) p5 l由于杰出的表现和对银行的贡献,黄厚本在2000年被提升为TD银行集团的副总裁,成为该行的真正的高管人员。黄厚本是第一位在加拿大主要银行中担此重任的华人,即使到现在,在加拿大金融圈内身居高层的华人也是寥寥无几。
+ O* i! ^3 A: a* l% X+ F( p如今入行金融界十年,黄厚本成为加拿大主要银行圈子里职位最高的华人。靠在黑色的高背皮椅上,黄厚本推推眼镜,“我的路还要继续往前走。”
7 B+ a8 q$ O/ Y( {搭建中国和北美的金融互通桥梁. o, D6 B8 G9 q: W* H ?$ ~
93年的圣诞节,那个时候跻身多伦多金融圈的华人寥寥无几,每年的圣诞节,当洋人们各自回家过节的时候;中国人还喜欢恪守华人的习俗,大家凑到一起吃顿团圆饭。从开始的几个人,到96年的30-50人,到了98年的圣诞节,吃团圆饭的人已经达到了100多人。从那时候开始,慢慢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习俗,每年圣诞节的活动都会由工作在不同的银行中的华人组织举办。
% L( _8 d# |4 t& p+ x7 \时间很快到了2000年,那一年的圣诞聚会是在TD的华人组织举办的,那一年也正逢黄厚本正式晋升为TD银行副总裁,他积极筹办了这次活动。那次的聚会是从93年开办以来最盛大最成功的一次,到会的华人有300多人;同时那年也是中国为申请进入WTO进入了一个高峰时期,中国也迫切需要一个金融平台与国外进行交流,黄厚本期望通过建立这样一个组织,开展一些旨在推动加拿大和中国金融交流、促进中国金融改革、加强中加友谊的活动。通过协会和各种活动,让双方都加深了对中国金融体系的了解,同中国同行建立了许多有益的联系。
9 j9 z: N# ?4 G) ?: c. w5 ] 从2000年圣诞节开始酝酿,前后只不过才一两个月,在黄厚本和其他几大银行的华人精英的组办下,正式创办董事会,注册成功。2001年4月成立后,正好赶上中国驻加拿大总领事孙淑贤女士新上任,这也是她上任后参加的第一个社交活动,不仅如此,协会还请来了当时的国会议员、省议员和工作在金融界的高管、教授、学者等。/ O3 k: `. l' |" c# g3 W
加中金融协会从创办到今天,已经成功举办并达成了很多次加拿大与中国的经济交流讲座和合作项目。
) l$ V; X4 q$ p+ A9 A记得有位美国记者曾在采访银行家摩根时问:“决定你成功的条件是什么?”摩根毫不掩饰地说:“性格。”记者又问:“资金与性格何者更重要?”老摩根一语中的:“资金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性格。”不成功的人有各种各样的理由,但成功的人都有相似之处。对于黄厚本来说,他的成功除了得益于专业技能、勤奋、聪明的头脑外,也与他良好的性格分不开。言谈中可见他的沉稳和气定神闲的大将风范;黄厚本说,我要恳求年轻的企业家们注意的一件事是“耐心”。人们总是希望立刻得到自己所想要的,越快越好。有耐心并不意味着你不必努力工作,只是必须明白没有一蹴而就的事情。持续专注于一件事的人们在一段时间后会有所收获从而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有价值的建议。9 ~8 M5 B8 P k
我知道,我的经历并不能让人同有耐心联系起来,但是我们不能一夜之间成就事业。无论你是准备在运动或其他一些什么事业上获得成功,成功来自于设定目标并严格地按照计划,耐心地持之以恒向目标迈进。以Lance Armstrong为例,没人会欣赏他整天坐在自行车或火车上。在法国旅游时,他花了几个星期的时间像猫一样坐在自行车上,等待灵感的突然到来,从而开始他的行动。这只是一个例子,一个很好的比喻来说明我提到的“耐心”。' x K' e5 B9 v! g5 H- a2 i7 J
辽阔的金融市场,机会和压力同时并存,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的黄厚本也注定将带给加拿大甚至中国金融数学领域更多的精彩传奇。
7 W) i. c& n" @% n. m& w6 |: Q) h( ?! O- q4 l
0 w9 o5 p& D: v, {$ Y6 {. d f3 O4 z, G: G5 Y9 d M' F0 v
更多精彩介绍:http://wenku.baidu.com/view/a9e0c01fe518964bcf847c50.html?re=view N% n- H7 f# E6 e& F: w
+ F& H! q1 k0 J; i l
/ ^2 c8 v+ |: k
0 Z, X4 n' c+ r v5 \
1 X; {9 h2 A$ t0 w1 k+ ?
: D5 I6 R$ x1 s4 B# z1 O
-
黄厚本2.jpg
(28.24 KB, 下载次数: 122)
作者: 北美生活网 时间: 2015-6-9 02:43
+ R+ m o& B6 n! r( a( J
" C4 K7 k+ D: d+ R/ D
陈卓愉:
{- M2 V1 l* S5 F4 n
4 _" d! g" y( p' o. C 在加拿大任要职的华人; N8 J5 F, i8 Z! \5 ?+ G
: C# _$ a$ W1 v' q( K( B$ @
陈卓愉祖籍恩城镇青云管区簕菜棚村,现任加拿大亚太事务部部长。% M* O. M# J9 q: V
* c* f$ `9 I! g# o& d6 F! S( \9 `
陈卓愉1951年出生于香港,少年丧父,母亲鼓励他投靠其在加拿大的姐姐。上个世纪70年代,他带上母亲给他的20元钱移民加拿大。刚到加拿大,在一家餐馆洗碗,每个月的工资只有80多元,生活非常艰苦。后来,那家餐馆倒闭了,经过朋友介绍,他来到一个农场当农夫,期间,他一边工作,一边读书。大学毕业后,陈卓愉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开办了一间餐馆,当起了老板。1991年,他毅然弃商从政。
) J7 R7 j) E0 B" `
1 m. ]% Q l8 F" } 1993年10月25日,在加拿大联邦大选中,他击败了在卑诗省列治文选区出任了15年国会议员的薛顿,成为该区的自由党国会议员。同年11月4日,他又被任命为加拿大外交及国家贸易部亚太事务部部长,成为加拿大首位当选为国会议员的华裔移民以及加拿大首位华裔国会议员在国会内被任命为要职的华人。在1997年的大选中,陈卓愉再次当选为国会议员,并连任亚太事务部部长。
, r( a. r9 C; D/ ^; f& o3 {5 F" X* |
陈卓愉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多年来为推进中加经济、文化、科技交流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积极联络、组织加拿大的商人、科技人员到中国投资办实业。1994年,陈卓愉回到家乡,家乡巨大的发展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99年,陈卓愉应邀率领加拿大贸易代表团一行40多人回广东访问,在家乡受到热烈欢迎。
6 M0 T% \3 N8 i0 {: K. P2 W3 `+ d% t6 L" g6 B
9 R1 ~ Q9 W4 O% y
陈卓愉(1951年10月25日-)是http://baike.baidu.com/view/3647.htm首位被委任成为内阁成员的http://baike.baidu.com/view/48232.htm。他于1993年至2000年及2004年至2008年期间担任国会http://baike.baidu.com/view/427856.htm议员,代表卑诗省列治文选区。在此之前,http://baike.baidu.com/view/3647.htm第一位http://baike.baidu.com/view/48232.htm国会议员是在1957年当选的http://baike.baidu.com/view/5395270.htm。3 P( m3 h( j: `4 v3 m4 }
3 @6 S* q% j. n0 g% N' p逐加国会议员陈卓愉赢得自由党提名 角逐加国会议员争取连任5 t/ D' n3 R6 E- g/ z" A
陈卓愉14日于提名会议上,全程以英文及普通话向约80名民众阐述施政理念,而非使用习惯的粤语,可能显示特别着意争取特定族群的支持。
& q1 D9 U2 d+ t由于陈卓愉本次以在野之身竞选,因此对http://baike.baidu.com/view/54108.htm政府上台以来包括经济、民生、环保、外交等多项政策严词抨击,会场上炮声隆隆,充满选战气氛。
8 T( Z( A6 Q4 ^1 _陈卓愉首先以“刻薄无情”形容保守党政府的民生政策。他表示,http://baike.baidu.com/view/54108.htm政府有了约130亿元的巨额盈余,但仍向社会服务开刀,狂减经费10亿元,令社会弱势族群受到伤害。' L$ B7 x2 I5 d% |5 l
对于保守党政府为改善治安推动严刑竣法,陈卓愉认为相关政策推动忽视防止罪案工作,又削减社会服务经费,可说不切实际。; ^) J. n* o( w6 c/ h2 |# R1 ~
陈卓愉亦不满保守党环保政策,指其放弃http://baike.baidu.com/view/3647.htm在京都协议所做承诺,并抨击http://baike.baidu.com/view/54108.htm政府的“清洁空气法案”,认为全面对付温哥华市气体排放的“固定限额指针”需等到2050年才生效是“浪费光阴”的行为。6 a' |) y) L. k2 z
陈卓愉亦认为保守党的外交及外贸方面政策可说是“一片空白”。他补充,由于http://baike.baidu.com/view/54108.htm政府外交相关经验较弱,因此在处理包括“阿富汗军事政策”及“中国外交关系”方面都“ 不及格”。
0 ~" l! l( D/ z9 v9 O* W& k热爱祖国陈卓愉先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多年来积极推动中加经济、文化、http://baike.baidu.com/picture/1737802/1737802/0/373bc4b45a97c44c8bd4b29f.html?fr=lemma&ct=single陈卓愉
6 ]. \. x" V; s: e! C4 V9 R4 R1 S科技交流与发展,曾多次组织、发动加国的商人、科技工作者回祖国投资办实业及进行学术交流,为中加的经济、文化、科技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l3 V7 Y- @1 q- I8 B( B7 m
1994年1月,陈卓愉首次回到家乡http://baike.baidu.com/view/334084.htm省亲,家乡的美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99年陈卓愉应广东省副省长http://baike.baidu.com/view/304526.htm的邀请,率http://baike.baidu.com/view/3647.htm经贸代表团一行40多人回广东访问。其间,他再次回http://baike.baidu.com/view/334084.htm省亲,受到家乡人民的热烈欢迎。
* N2 i; D# N- e, D加拿大联邦国会议员陈卓愉及援助毕节雪凝灾区代表团在毕节活动
3 H* P, I+ B9 d- X& p, g; w+ }加拿大联邦国会议员陈卓愉及援助毕节雪凝灾区代表团一行来到毕节地区,捐资11万加币(折合人民币60多万元)支助毕节地区受灾群众搞好灾后重建与发展。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秦如培,地委委员、行署常务副专员曹国江、地区人大工委副主任蒋弟元、行署专员助理http://baike.baidu.com/view/83086.htm及行署办、地区外事办、地区民政局等有关单位负责人参加了捐赠仪式。
( S5 B; x4 T7 ]2 E* g- F1 q陈卓愉等一行还深入到毕节市千溪乡、织金县http://baike.baidu.com/view/1398475.htm、http://baike.baidu.com/view/1249141.htm等地发放救灾物资,与受灾群众亲切交谈,鼓励振作精神,搞好灾后重建与发展工作。! A3 y" e2 a! I) T! O. Y4 O9 ]
寄语北京奥运http://baike.baidu.com/view/3647.htm华裔联邦国会议员陈卓愉刚刚从中国贵州毕节地区开展赈灾之旅回到温哥华,就与中新社记者谈起北京奥运。陈卓愉在http://baike.baidu.com/view/3647.htm前自由党政府里曾任亚太事务和多元文化部长等要职,多次陪同加总理访华。他说,保守党执政后,虽然中加关系没有以前那么密切,但http://baike.baidu.com/view/3647.htm社会、国会仍然希望进一步发展与中国的友好关系、陈卓愉慢慢切入奥运话题,略有沉思后说:“我掌握的最新民调显示,百分之八十五的加拿大人支持中国主办奥运会,不赞同抵制http://baike.baidu.com/view/16986.htm。”他认为,西方少数政客和部分媒体近期有关中国的偏听偏信和片面报道,是其固有意识形态在作怪,并不能代表西方社会的主流。其实,这种右倾保守思想有其历史渊源,其主要表现即是害怕中国强大,采取各种手段围堵中国,搞对抗不搞对话。
`. ~4 m& J( k0 Y2 m5 G8 R5 B" s“作为http://baike.baidu.com/view/48232.htm,我能感受到中国人民对西方不公舆论的气愤之情。”陈卓愉说,“但海内外所有http://baike.baidu.com/view/48232.htm不要因此而气馁,要向前看!”陈卓愉认为,http://baike.baidu.com/view/16986.htm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会,它能够让全世界看到一个日新月异的中国,它能够让世人了解中国是世界和平的主要贡献者。他说,中国人不要被圣火传递过程中的小插曲激怒,中国政府要集中整个民族的力量来办好http://baike.baidu.com/view/16986.htm,让北京奥运真正办成中国人和平、理性、包容的文明盛会。4 M% Z# y2 {8 L( f/ x: t/ a
华人人头税案http://baike.baidu.com/view/3647.htm政府在加议会大厦与加拿大华侨http://baike.baidu.com/view/48232.htm社团代表签署了原则协议:加政府将拨出1250万加元建立“加拿大华人社区基金会”,以平反19世纪和20世纪华人人头税冤案。在加拿大历 http://baike.baidu.com/picture/1737802/1737802/0/7af40ad162d9f2d3630ae375a9ec8a136327cc15.html?fr=lemma&ct=single陈卓愉
5 b m6 C! K2 C T& j, m" V, B史上,从1886年起,每个入境加国http://baike.baidu.com/view/48232.htm必须缴纳50元人头税;1900年7月又把人头税增加到100元;一年后又增至500元。据统计,1886年至1923年间,http://baike.baidu.com/view/48232.htm所交人头税总额达约2400万元,与当时修建横贯http://baike.baidu.com/view/3647.htm的太平洋铁路费用相当。1923年6月还通过禁止http://baike.baidu.com/view/48232.htm入境的排华法案。http://baike.baidu.com/view/3647.htmhttp://baike.baidu.com/view/48232.htm受到种族歧视的严重压迫与伤害。多年来,为寻求人权平等与社会正义,一代代http://baike.baidu.com/view/48232.htm奔走呼号,要求平反这一冤案,要求http://baike.baidu.com/view/3647.htm政府与以赔偿,但一直没有结果。直到4天前,风云际会,历史终于翻开给人以希望的一页。! v! E/ c8 G3 H, B
陈卓愉部长:具体协议就是向http://baike.baidu.com/view/48232.htm社会拨出1250万加元,首先提供250万元,成立“http://baike.baidu.com/view/3647.htm华人社区基金会”,开展“表扬、纪念和教育”活动,主要是要抚平http://baike.baidu.com/view/3647.htm华人遭受种族歧视的伤口,纪念人头税问题的历史,表扬加拿大华人对加拿大社会的贡献。因此,不仅在http://baike.baidu.com/view/48232.htm社区,也要在整个http://baike.baidu.com/view/3647.htm社会进行教育工作。可以在中学教科书中介绍这段惨痛历史,记住过去,以后不要让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这次协议不是单单与哪一个http://baike.baidu.com/view/48232.htm团体签署的,而是与整个华人社区签署的。参加签署协议团体代表了http://baike.baidu.com/view/3647.htm绝大多数http://baike.baidu.com/view/48232.htm。加拿大http://baike.baidu.com/view/48232.htm全国联合会的陈丙丁,温哥华中侨、蒙特利尔华人文化中心和http://baike.baidu.com/view/8073.htm华人文化中心等主要华裔团体代表,具有很广泛代表性。在http://baike.baidu.com/view/3647.htm历史上,从来没有这么广大http://baike.baidu.com/view/48232.htm群体支持政府的一个协议。要成立一个有广泛代表性基金会负责管理基金的使用。现在有关社团已提出20多项建议,政府官员正与http://baike.baidu.com/view/48232.htm社区代表商议这些计划,还要吸收华人社区各方意见。待计划完成,再交审批,然后实行。
% R# `5 x+ [. A/ A" x
& V, G3 X/ _/ |+ i9 P3 S4 C
$ Y8 M/ I+ }% \' g& B: b1 [( G
. A' c _* c# o( t+ p) h( B2 c/ r O$ R) q9 a7 d
& k2 t9 r( V+ n. l
1 V+ D& |) j1 m/ ^( _" ?- k7 ^, G
0 I5 t+ \$ u5 J s+ i' A
" D$ j8 M+ q D
( p/ W7 ?, B: c5 h4 y! u- `, e: Y$ \( L" Z3 y$ `8 c4 a2 k
5 J) \, h$ q. k1 }4 m+ S8 _
1 P4 r- k) n8 I& x8 s; \
1 q: Q: R$ o }! b& q. Q
8 M5 {+ N8 s% b
% F% k1 I* x; ] m) b6 G
R& S8 M3 ?' O3 y1 B+ B" ?% E: y5 i: Y9 }3 N
T3 E! V& U3 V5 o9 O5 `
9 `% g8 ~4 J6 q! }
4 ?! i; i6 O2 X* ^1 ~
; ~3 P/ C/ i/ w6 |7 e1 f! J1 H/ S
0 A! Y* t' l0 i, ^7 G+ \& E. q8 J- R8 r( h! H7 K ^
! H0 Q: Q# I k7 {% O
6 @- m9 U( Z9 I/ d+ X
$ i& l1 \* O. h" S( q
1 r; q N4 u; G. y3 k V- J5 E' b
* D/ W& M! j; G2 A5 ~5 ?, [& Q4 G& A3 F
5 c& [) F% c" ^. s2 W1 ?& \# n
作者: 北美生活网 时间: 2015-6-9 02:47
+ @ b3 Y4 G$ W* w7 Z5 X" b, w7 Q; _
2 N$ V# _- \, \: _; I: X% Z+ G `- K
5 @/ C G3 ]# O, f4 [% V, ~加拿大华裔伍卓生一家三代移民的创业史6 ~6 F; A$ r6 B$ f
" u6 E$ a9 x0 A6 N1 r& g, l- i# L5 c0 T2 ^& R4 X7 G3 @
在加拿大多伦多华人社区,无人不识德高望重的老侨领伍卓生先生,他长期活跃于加拿大华人社团与加拿大主流社会之间,声望显赫。 5 h, Y0 A; r+ Y+ H, z8 c
伍先生现在身兼多伦多华人团体联合总会主席、全加华人联会共同主席、大多伦多中华文化中心副主任等职务。在采访前,伍先生与我约定:我们闲聊一下旧时候(以前)的事情,至于在社区服务的那些事就不用多说了,服务社区是份内的事情,不值得写的。 % j0 u' R9 [6 e* m7 l) G, ^% f/ g2 U
伍先生所说的“旧时候”的事情,要从上个再上个世纪讲起……
4 T4 C' y' }( x2 l$ g& z 爷爷的故事
伍先生祖籍广东台山海宴。据他介绍,他爷爷原来在海宴靠杀猪为生,这个行业在当时乡间来说,收入算不错,但工作很辛苦。“每天半夜三更就到各家各户为需要者屠宰,所有工作必须在天亮前弄好,因为农户一早要拿猪肉到市场去卖。” . `' @. _6 N! P# [. O0 L) k& H# [
伍先生说他爷爷很有冒险精神。“那时杀一晚猪有两毫双纹钱的收入,但他却极不满足,觉得一个年青人,如果满足于这种不富不贫的生活,终究没有出息。“ & N" @' E B/ c- y
19世纪末,广东台山有不少人漂洋过海到北美这边闯世界,俗称“放洋”,伍先生决意“放洋”的爷爷其时也加入到这个行列里。 # {$ E- y% S. w2 c* `
伍先生说:“爷爷1895年离开广东台山时已经结婚,育有二子一女。开始我还以为爷爷来到加拿大后也如其它华裔一样修铁路,后来详细了解后获知,那时铁路基本已经修好。由于爷爷在乡间有杀猪的经验,所以当他落脚在温沙(Windsor)后,很快在一间酒店的厨房找到了工作。” ' S @$ D* f3 o, Y! }
伍家在加拿大的第一代就是这样开始的。伍先生讲起家族故事时,尽管人事久远,但敬佩之情溢于言表。“那年代的华侨,只把北美当作是谋生的地方,从来没想过会在这里生存下去。不像现在的移民,一来到就买房子安家立业。老一代的华侨,包括我的父亲,他们开始时都想着落叶归根。所以以前的老华侨,没有人买房子,大多是靠租房子生活,等赚了钱,就回家乡买土地建房子。”
) ^* P* a: M6 {. x% {1 o 谈到房子,伍先生说现在家乡的房子是爷爷和父亲当年回乡联手建立的,两层的房子,每层大概有6间房,楼顶有广东人所说的“天棚”(露天阳台),夏日可以在上面小歇纳凉。“家乡的房子格式明显受到西化的影响,像屋边建有一吊楼,上面有枪眼可作‘嘹望口’,居高临下,房屋四周的动静可尽收眼前。还有印象最深的是屋旁建有一水井,通过人力作用可将水泵到楼顶储存,家里要用水打开水笼头,水就自楼顶流下来,很方便。” % d+ d1 L8 X9 F; M$ }, X& x4 w
伍先生说他爷爷不但是个有志向的人,而且充满着智能。“1904年,我父亲来到加拿大后,爷爷亲自安排他学习英语,等他过了语言关,也找到了工作后,爷爷就只身回香港做生意。他在靠海边的地方租下一栋四层楼的唐楼,改装成旅店,大概有60多间房子,利用他熟悉华侨的关系,从事接待从南洋归乡探亲的华侨。那些在东南亚生活的华侨,因为来往中国方便,所以经常成批成批地出入,而爷爷的旅店收费极便宜,大概是一元几毫一晚,相当划算,所以颇受欢迎。” - S4 b! g* R# h- }* ^& k! N8 R' W' n1 U
伍先生说他爷爷晚年与许多老华侨一样告老还乡,享受家乡的田园生活,这种结局是老一代移民最乐意选择的道路。
v& f/ V9 g! t" r5 _# ~- I 父亲的故事
伍先生的父亲伍俭于生于1890年,在伍俭于5岁时,他父亲已经离开家乡“放洋”去了。1902年,年仅12岁的伍俭于因渴望见到父亲,藏身于一艘轮船的水箱里漂洋过海,结果在日本的横滨被海关发现,之后被遣返香港。这样又等了两年,伍先生的爷爷在加拿大替他缴交了500加元的人头税,于是伍俭于得已合法进入加拿大。
3 O5 V% V/ U. q1 W# u 关于伍俭于当年来加时的航程,伍先生说当时他父亲是乘“日本国王号”船,大概要走5个多星期的航程才抵达旧金山市,由旧金山市再乘7天7夜火车才到温莎市。
7 h3 Z& v6 @, T/ H. b3 z
9 f# V5 A& g H' E2 V4 P: C( S) P m
刚刚抵达加拿大的伍俭于,与现在许多新移民一样,在语言上同样存在着沟通的困难。他一方面在父亲的督促下勤奋学习英语,另方面则在酒店里找了份行李员的工作,经过一年的学习,他的英语顺利过关,且在酒店很快就做到了领班,生活完全可以自立。
; A, a. F3 b$ N, K2 Y3 D 1911年,伍俭于21岁,他父亲眼看他无论在语言在工作都已走进坦途,生活上也完全可以独立,遂决定回归故里。而伍俭于在陪同父亲回乡时,顺便举行了隆重的婚礼,赢得不少同乡的羡慕。婚后,由于加国已停止交人头税即可入籍的政策,加上当时台山乡村的习俗,年青的伍俭于只有拜别父老乡亲与新婚的妻子,独自踏上返加的旅途。
7 r0 T m4 T0 H. R) D" w 伍先生说台山人“放洋”,大都是这样。女人大都是留在家里照顾家庭,生儿育女和看管田地,而男人则出去闯,大概五六年回来一次,原因是当时的旅费相当贵,来回一次要数百元,在餐馆的厨师,一年也就收入1000元左右。所以,伍先生说他的大哥年纪比姐姐大6年,而姐姐又比他大6年,这是典型的华侨家庭。 # N( [0 [; l7 L) s: c! e1 O6 P& R% x
讲起父亲在加拿大的奋斗历程,伍先生很感慨地说:“父亲继承了阿爷的勤劳和聪明。他来加拿大仅一年就过了语言班,后来不满足在酒店里打工,就跑到多伦多来与兄弟一起开餐馆,后期他愈做愈大,共开了3间餐馆,都请同家族的人打理。”
& g7 J( A7 s( Y+ e7 x! X 伍先生的父亲是在1998年2月25日仙逝的,享年108岁。据了解,伍俭于老人一向很向往祖国。早在辛亥革命时期,他就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还曾在多伦多面见孙中山先生,协助筹款讨袁。就算到了90年代,他还多次捐款给台山家乡的英甲小学,支持乡村普及教育。伍先生说:“父亲是个很开明的人,他不会要求儿女整天围在身边,晚年他很享受在养老院的生活,他的心态很轻松,所以很长寿,当时应该是在加拿大最长寿的华侨吧。”
# c0 U, e! [6 I 谈到父亲的去世,伍先生介绍道:“他真的是很安然地离去。那天下午他吃过午饭后,一位侄女陪他聊了一下,3点多钟时他说他要休息,到5点钟发现他在睡梦中离去。”走完了他108年的人生路。
" G3 ^4 ~$ G& g6 g2 T 大哥赵斌的故事
伍先生的大哥叫伍卓智。采访中我曾问伍先生,既然你父母及姐姐都在加拿大,为何单独留你大哥一人在大陆呢?伍先生听我这么说,笑眯眯地回答:“我大哥很小就离开家庭,解放后在北京体育学院当院长……”
' [6 U- T7 n+ T+ p% C 听伍先生这么说,我忽然想起曾认识一位出生广东叫赵斌的老人,他毕业于岭南附中,后改名换姓投身延安参加革命,在一野贺龙手下转战南北,解放后也在北京体育学院任院长,20世纪80年代初他曾回原岭南大学旧址访问。我问伍先生,难道你哥哥就是赵斌?
0 d p7 C' C' n 伍先生听我这么说,忍不住哈哈大笑地说:“呵呵,世界真小,也真是有缘。赵斌就是我大哥。因为我母亲姓赵,赵斌是他参加革命后改的姓名。大哥在岭大中学毕业后到了南京金陵大学读书,南京发生大屠杀后,一位教授带领一班学生到西北,后来在一野政治部工作,1938年辗转到延安,在抗日军政大学读书。解放后,因为贺龙分管体育,所以他被安排在北京体育学院工作。” + m5 y0 m. N# F+ X
伍先生说大哥很小就离家到外地去,他离开南京金陵大学后有15年没有和家里联系。当时父亲以为他已经不在世上了。直到1949年底,心有不甘的伍先生从加拿大回国找他,在家乡收到了他发自太原的信。伍先生马上提出要去太原见他,赵斌接信后说北方太冷,于是相约在乡间相见。此次见面后,到1950年底伍先生再回加国,一别又是20多年。
4 B: ~7 u, i4 N+ j& a3 a. H+ D 到了70年代初,加拿大不顾美国的反对,率先与中国建交,加中关系步入正常化。1973年,加拿大总理特鲁多访华,刚复出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陪他参观北京体育学院,伍先生在电视上发现代表院方参加接待的就是大哥赵斌,从此多伦多与北京之间有了另种的情感联系。: r* n8 J; N! j7 h+ m, j1 D
! H, ]! a) N0 X
' J: `7 Z6 f0 u' J
伍先生说70年代初,当时中国的政治气候不如现在这么宽松,他们与大哥的联系都很谨慎。“记得70年代中,大哥带领中国青年男、女排球队去巴西比赛,途径多伦多,当时社区召开欢迎会,我在会上还不敢告诉别人这是我大哥。会后我想接他回家看看家人,大哥听说要离开酒店就婉拒了,他说如果亲戚朋友方便,就到我住的酒店来见见吧。”
( s1 | J+ p/ g+ w' a& p: T 对于中国其时的气候,相信如今已届中年的人,一定能理解伍先生所说的故事。伍先生说改革开放后,大哥先后在父亲100岁与103岁寿辰时两次来加。“那次,我告诉他父亲想捐点钱资助国内乡村教育,请他指点几个地方,大哥当时写下了他参加革命时曾在那里工作过的村庄。”
! `6 [7 ]: C/ f. V& f1 h 1998年,伍俭于仙逝后多伦多各界捐赠了1万多加元帛金奠仪,全部被汇到北京中国银行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希望工程”捐款的专门账号上,用于资助3所在山西兴县的小学,这3所学校其中有两所就是由赵斌指定的:原贺龙元帅司令部所在地的蔡家崖小学;原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所在地的李家湾小学。
! [. v- G& x) ^5 ~1 n5 Z, O 伍先生说大哥赵斌如今仍生活在北京,已经80多岁了,身体很好,精神也很好,伍先生每年都会选择时机回国与大哥叙叙旧。
/ f, Y8 b% }7 { 伍先生自己的故事
讲完伍先生家族的故事后,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伍先生本人的故事。 9 X: O" K; M+ f0 z$ b T
1948年,伍先生年满21岁,经父亲申请,他与母亲一起从广州经香港踏上了移民加拿大的路程。他们是加拿大自1923年后,经历过二次大战,第一批获准移民加国的申请者。
! B+ F! X) E6 r/ P# R/ \ 谈到移民前的生活,伍先生说他的初中时代在香港度过,之后回广州市第一中学读高中,伍先生的太太就是在广州读高中时认识的。“现在我还记得广州市一中的位置是在荔枝湾。高中毕业后,我进入广州大学读外文系,读到大学二年级时,父亲说按照加拿大规定,假若我过了21岁,他就不能申请我过去了,当时我姐姐也在国内,大哥失去音信也十多年了,父亲当然希望我能到他身边去帮他的忙。”
b0 [, ]) m! s7 |" s 伍先生说当时移民也要见官,他是在香港见的官,获得签证批准后,还要买船票。“我乘坐的轮船是用来运士兵的,要290多元加币一张,是统仓,满满的一仓人,床是那种布吊床,吃饭有点像部队分饭那样,每个人拿个盘去取。这样大概走3个星期到达旧金山市(比他父亲那时候要快些),然后坐3天火车到温哥华,从温哥华再坐3天的火车才到多伦多。” & ]& b/ s1 S; E( z1 p# D' \
与父亲伍俭于所不同的,伍先生移民加国,因为父亲在生意上已打开一片天地,所以他在到达加国后,没有居住、生活与工作的压力。“一到达多伦多,我就申请到多大读书,那时候不像现在这样划分学科,进去先读全科。”
" t. R8 {- A$ l# _ 伍先生在“多大”读了一年多的书后,于1949年秋暮,离开加国回国。据伍先生介绍,当时回国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与中学相识的恋人结婚;还有就是趁祖国解放,看能不能打听到大哥伍卓智(赵斌)的音信。结果,两个目的他都达到了。
" ~; ]* [. t+ R! i
: D9 c5 Y5 e4 m& t, f
: T) s" ]/ g+ ?婚后的伍先生,于1950年12月重回加拿大,此时他们有了爱情的结晶,长子伍思聪刚满月。 6 J/ i3 m* h+ h
回到加国后的伍先生,由于家族餐馆生意蓬勃发展,父亲希望他能加入其中参与,于是他放下行装就到父亲的餐馆工作。这个餐馆距多伦多200英里,在一个主要以产矿为主的、名为Sudbury的小镇上。谈起那段经历,伍先生说:“那时候蛮锻炼人的,什么都做,从伺应到厨房杂工炒锅都做。” $ o& ]4 ]* R8 d" C0 j
1957年,伍家所经营的餐馆管理体系更加完善,此时伍先生想自己出来闯一下,此举得到父亲的同意,回到多伦多的他此时已是3个孩子的父亲,第四个孩子还没出生。经历过相当一段时间的工作后,他忽然觉得自己应该进入大学去重新学习。“那时感觉做餐馆的空间很窄,还有打餐饮工的收入也不好,伺应周薪是20元,厨师稍高点,每周也不过是25到30元。”
3 q, ^0 x3 j8 v 伍先生回到多伦多后重回怀雅逊大学读书,他选择的专业是出版管理。1959年伍先生大学毕业后,面临选择工作。“那些年工作很好找,我们班刚开始有20人选读,能读到毕业的只有7人,却有35间公司来挑人,我们7人很合作,每人平分5间公司见,这样谁都不用争。”最终,伍先生选择了多大出版社。用伍先生的话说,在选择公司时,主要考虑工作的稳定性。 $ D6 d2 f/ `' [+ W! d m
伍先生从1959年开始一直干到1987年,整整在多大出版社工作了28年。开始周薪是70元,一步一步地走过来。期间他在多大出版社内做过很多种职务,像在印刷厂当过厂长,后来担任多大出版社负责发行和印刷的总经理,主持出版了大批书籍,还分管与行业工会的谈判。
: K- v9 p+ L6 p: s' U 问起伍先生,在多大出版社工作了这么长时间,有哪些故事给他留下深刻记忆?伍先生想了一下说。“刚进去那时,我是唯一的一个华裔,我的经理对所有员工说,伍先生将会与我们一起工作,我不希望有任何人有任何歧视的行为,否则我会严厉追究。这件事情给我印象很深,后来这名经理退休,我接替了他的工作,我也同样以这个原则与同事相处,互相尊重。” A% D, I3 w7 ~* J
讲起与工会谈判,伍先生说那是很费脑筋的事。“出版社有4个工会,印刷工会、排字工会、装订工会和总务工会,每个工会就工资,个人保障,工时,工作强度,福利等都有不同的意见,我们的工作是与整个行业工会谈,有些要求,按常规道理来看是很不合理的。比如以前是用铅字排版,出现电子排版后,当然就省了些人,但排字工会就有意见,为了保证工人有工做,他们提出当一些客户的电子版到达时(比如广告版),除了用新方法排版,公司应该安排工人照样用铅字按版排一次,照样校对,完了后把排好的版拆掉,他们说这样可以保证工人不失业。这个做法明显不合理,就需要我们和行业谈,要找出个保证不减少人,又确实行之有效的方法,这就是我要做的工作。” $ s. e9 w y; n7 b6 E! h
伍先生说1973年,多大出版社第一个采用电脑排字系统进行作业,这在多伦多是第一间,所以面临的压力很大。听伍先生这么说,我忽然醒悟:“难怪你退休后在处理社区一些事情上,总能得到各方面的赞赏和支持,这种人缘和能力,应该是多年工作经验的积累吧?” " b" b& U- K5 T- d @9 Y
伍先生听我这么说,轻轻地笑了一下,他告诉我:“问心无愧,珍惜友情,比能力更重要。”
5 C1 M& _/ S: k: r0 w* {' f z3 Q 本来我还想问问伍先生退休后的故事,但既然我们有言在先是讲“旧时候”的故事,那么伍先生热心社区的其它故事,还是留待读者慢慢去感觉吧。(木然)
5 w! o" a7 x3 ]: a/ {9 W0 X% m
& j+ }' o* ^% w7 Y, s" G; F
欢迎光临 北美网备份站 (http://beimeilife.duckdns.org/)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