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三种身份就已经不容易了,更别说这么多代表了。而且,代表得越多,就越容易被误解,被混淆。有些明明是我自己个人的感受和体验,在不少家长眼里可能这也是全体毕业生的感受和体验,“我的故事”会被当成是“我们的故事”。
这也是为什么在说话的时候要特别慎重。你以为你是在说你自己的体会,但在别人眼里你的国籍、种族、阶层乃至性别都会被作为标签识别出来。可能你不经意写在讲稿里的一句话,会被很多听众认为中国人就是这样想的,中国学生的态度就是这样的。
我的演讲最终还是挺成功的,学校辩论队的教练在毕业典礼结束之后还特地跑来祝贺我,说你这个中国来的小伙子讲得很不错,很多年没这么精彩的毕业生演讲了。我只是脸一红,嘴上是道谢,心里是如释重负。
看似站在台上讲话很光鲜,但为了面对这千百人(乃至经过网络传播后更多的观众)背后所经历的挣扎、思考、碰撞、选择以及反复地修改、练习,又有多少人能体会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