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网备份站
标题: 3亿中国式“孤儿”的自白(父母必看) [打印本页]
作者: 荠菜 时间: 2017-5-2 01:00
标题: 3亿中国式“孤儿”的自白(父母必看)
) [) O5 x1 ]9 A4 H: {/ o% {: Q. [文丨 国馆
6 \5 r- f3 y& s! n& Y, f" w" R
6 A$ O% V) ^+ o1 u: y在中国,很多孩子明明父母双全,却依然活得如孤儿一般。父母以爱之名,让孩子过着孤儿一般的生活。
+ @/ q) `: b% Y" ^——国馆君按
7 h1 d' J7 k$ Q6 y" E7 v8 ^5 H
3 ?$ o. }& s' D+ c9 P3 B2 e2 g3 }3 U6 o* O Q. T
在中国,有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有父亲,也有母亲,可活得却像个孤儿。本应喜笑颜开、天真烂漫,现实的遭遇却让他们无处倾诉、茕茕孑立。
在最渴望爱的时候,却发现没有陪伴;在最渴望交流的时候,却发现没有倾听。他们成了一群被父母无意中忽视掉的“中国式孤儿”。
. [- D$ X* V% {3 u+ q9 [
留守式童年
在知乎上看到网友分享的这样一个故事:
三个月大的时候,父母外出工作,把他留给爷爷奶奶。到过年的时候,父母回家,看到门口有个小孩,不认识,问爷爷奶奶:“这是谁家的小孩?”
小学三年级,学校组织给留守儿童送温暖,一人一块小蛋糕,班主任说:“是留守儿童的站起来一下。”
他没站,不站班主任也知道他是留守儿童,放学后给了他一块蛋糕,他没吃,直接扔掉了。
父母有一辆摩托车,每次骑着回家,他可以根据引擎的声音,就知道是不是爸妈回来了,哪怕声音还老远。每次听到都特别激动,冲出门口,大喊:“爸爸!妈妈!”
没喊错过一次,爸妈夸他耳朵很厉害,不过是特别上心罢了。
父母总是趁他上学的时候离家,等他放学回家,发现门口晒了很多东西:衣服、被子、枕头什么的,他觉得晒这么多东西,妈妈肯定还在家。然后忐忑地去各个房间找,厨房、卧室、院子、甚至是厕所,找着找着,眼泪就掉了下来。
有位留守儿童说:“最羡慕的是那些父母在身边的孩子,最害怕听的是《世上只有妈妈好》。”
一位留守儿童在作文中这样写道。“我喜欢过年,过年爸爸妈妈就能回来,我也不喜欢过年,过了年她们就走了。”
据妇联的统计,中国的留守儿童至少有6102.55万人,超过儿童总数的五分之一,数字高的惊人。
+ A g, V4 w T) E
图片来源:网络
2015年6月9日,贵州毕节,4名留守儿童集体喝农药自杀,最大的哥哥13岁,最小的妹妹5岁。几年前,母亲离家出走,父亲远走他乡打工,留了电话,却从未打通过。
自杀前,哥哥留了一份遗书:“谢谢你们的好意,我知道你们对我好,但我该走了。我曾经发誓活不过15岁,死亡是我多年的梦想,今天清零了!”
我甚至不敢揣测,他的内心到底经历了多深的痛苦和绝望,才萌生出“死亡是我多年的梦想”这一可怕的念头,他们本应是无忧无虑、不识离愁的。
很多父母远远没有意识到,留守会对孩子会造成多大的心理伤害,那些缺爱的过往,绝望的童年,就像烙在他们内心深处的伤痕,一辈子都无法痊愈。哪怕是微笑的脸上都隐藏着一种害怕遗弃的忧伤与恐惧。
心理学者郑立峰说:0—7岁期间,如果孩子和父母(尤其是母亲)有一段显著的分离时间,那么孩子就有所谓的“亲子中断”创伤。这样的孩子往往容易出现性格内向、情感脆弱、内心封闭、长大后难以跟其他人建立信任的关系,哪怕是亲密的伴侣。
爱不在身边,就是孤儿。
6 ~& k5 i% w, Q. y# u
图片来源:网络
) I+ ?6 {: ~) {& g0 r7 y4 {/ C
丧偶式育儿7 l v7 j% L" x
2 y+ ^& q; m2 U( t5 D3 g' G$ _% y
一位年轻的爸爸,陪妻子一同送孩子上早教,被老师们夸成是模范父亲。妻子当即制止,这是爸爸的本分。老师表示,很少有爸爸来,哪怕是周末。
妻子冷冷地回了一句:“我又不是寡妇,他为什么不来?”
整个早教中心的人脸都绿了。也难怪有人感叹:国内丧偶式育儿简直令人发指,尤其是父亲角色的缺失。
成龙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有一次妻子有事,让他去学校里接房祖名,成龙来到学校,等了很久,都没看到孩子的身影,原来孩子已经上了中学,他却跑去小学,接得到才是怪事。听众一笑了之。
这已不算是粗心,而是赤裸裸的失职。等到房祖名因吸食大麻被抓,才后悔“我不是一个好爸爸”,这个时候也未免太迟了。
9 P. g# y# ?, |5 A7 \7 W4 I
房祖名与成龙
图片来源:网络
8 C. t. E( N( `( c0 P4 a
一部《人民的名义》,让达康书记和他的GDP火了,很多姑娘说“嫁人就嫁李达康”,可达康书记的婚姻和育儿观却不免让人深思。
李达康初入仕途,曾在好几个县任职;他的妻子欧阳菁无怨无悔,独自带着女儿追随丈夫、任劳任怨,女儿的小学六年在三个学校完成。
除了上交工资卡外,达康书记罕有陪伴妻子和女儿,在家里,丈夫和爸爸的气息是稀薄的,女儿的大事小事全部由欧阳菁一人包揽。
可撑久了,总会累,女人又不是圣母。最后的结果是婚姻破裂,女儿与他的关系也不好。
1 |7 C" r$ w, V6 G
图片来源:网络
刘墉说:“许多爸爸在孩子图画里,没有手。为什么?因为在孩子记忆里,爸爸像一团影子,总是抓不住。”
2015年,上海社科院做过一个调查:孩子教育主要由父亲负责的比例,十年间,从30%下降到20%。
那么,爸爸去哪儿了呢?加班?应酬?玩手机?是否真的挤不出时间陪孩子,还是压根就没意识到挤出时间陪孩子是件重要而紧急的事情呢?
父亲,才是这个时代的稀缺品。
父亲角色的缺失对孩子影响大吗?非常大,心理学家称之为“缺乏父爱综合症”,最典型的现象是,满大街的少女都在幻想着“成熟大叔”,以及曾经火极一时的“右先生”——那个无限包容、无限守护自己的好男人。
她们找的不是丈夫,是曾经缺失的“父爱”。
没有陪伴,再好的环境也依然是个孤儿。
1 a2 `4 Z; ?: f2 v$ r% F
单向式交流
不知从何时开始,家里就出现了这样一群父母:孩子无聊寻找玩伴的时候,父母在干什么?低头玩手机;孩子睡觉要讲故事的时候,父母在干什么?低头玩手机;孩子问父母自己是从哪里来时,父母在干什么?还是玩手机。
于是就有了那篇火遍网络的日记:
“今天是三八妇女节。在今天,我要感谢妈妈每天的辛苦劳动,为她做点事。首先,我给妈妈讲故事,不过妈妈好像不喜欢我讲的故事,一直在看手机。这让我的心情大打折扣。我想,也许我的祝福更让妈妈喜欢。于是,我对妈妈说了祝福,可妈妈依然看着手机,我更加伤心了。我想,这个办法也不行,我来给她捶背吧。我卖力地给妈妈捶背,可妈妈还是看着手机,脸上没有一丝笑容,我更伤心了……”
/ N- K, U& V0 u, Y) w: x图片来源:森友治
在与孩子交流这件事上,我们的父母都显得特别的不成熟,有时还自以为聪明:
一位女孩患有抑郁症,跟父母说,自己上医院检查过,是双相抑郁症、重度,医生建议住院治疗。父母骂,你没病找病,抑郁症又不是病。
以前院子里有个小孩,爬树时扭到了腰,回去向妈妈哭诉:“我腰痛!”妈妈说:“小孩子又没腰,哪来的腰痛,睡一觉就好了。”
于是就在院子里的青石板上睡了一觉,醒来时却发现起不来了,冰着了腰,雪上加霜,后果十万严重,落下终身残疾,长大后一直伛偻着背,站在别人面前就像是点头哈腰,还没说话,就矮了三分。
刘震云说:“世界上有一条大河特别波涛汹涌,淹死了许多人。这条河叫聪明。”
很多时候,代沟,不是观念的问题,而是说话的问题。小时候,父母不愿意听孩子说;长大后,一样的模式被复制过去,只是掉转了过来,孩子不愿意听父母说。
先是老子无视小子,后是小子不服老子。可在前头的,还是老子。
作家于秀写道:父母不懂得倾听,孩子往往容易出现内向、沉默寡言、不善表达、遇事容易走极端、无法与他人友好相处、拒绝接纳包括对他友善的建议、很少倾听别人等问题。
有人问孩子:“心理饱受委屈时,如何处理?”
孩子们回答:“放在心理。”
“为什么不和父母说呢?”
孩子们回答:“跟他们说也没用啊!”
谁也进不了谁的世界,谁也不愿意理解谁的苦心,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明明在你面前,你却视若无睹,又怎能不孤单?
不懂交流,感情上得不到认同,心灵得不到温存,哪怕父母近在眼前,孩子依然是个“孤儿”。
) M1 q1 b% A1 y! P9 u0 ]图片来源:森友治
, T: {8 v3 x7 t: @
控制式养育
有一位表姐,从小成绩优异,重点大学,然后公费出国读研,还找了个外国男友,父母一听,当即不干,一哭二闹三上吊,连劝带骂把女儿从国外拽了回来。
回来后的表姐在广州找了份不错的工作,过段时间,交了个新男友,人还不错,两相情愿,男方为了结婚,还专门把老家的房子卖了,在表姐上班的附近买了套房子。
父母还是不干,广州离家还是太远,于是想出一计,说父亲病的快不行了,让表姐回家照顾,其实是心血管方面的小毛病。
表姐单纯善良,立马辞职回家。然后,父母软硬兼施,各种吐苦水、灌迷汤,一辈子就为了你,养你花了这么多钱,父母也是爱你,都是为你好之类的,硬是让表姐留在了老家——一个破旧的四线小城市。
广州的婚事自然又吹了,小城市很难找到心仪的工作。父母让她考公务员,稳定、钱多、面子上又好看,女儿不喜欢,父母骂,你咋这么没出息。
最后进了一个当地的银行,氛围很差,不看能力,看关系、看家产,还爱背后议论,给人小鞋穿,有人嘲笑她:“你不是很牛逼吗?怎么还和我们呆一块。”简直把人气疯。
最后相亲找了个直男癌。
& ~1 N1 C w. G# F7 N0 C% N
图片来源:《热血之路》
类似的版本在周围的同事、朋友中不断上演,各有各的心酸。中国的父母普遍缺乏一种界限敢,和孩子之间不分你我,喜欢以爱之名,闯入孩子的世界,看父母进孩子的卧室习不习惯敲门就可以看出,其实是一种病态的共生。
海灵格说:“幸福的家庭,都有一个共同点:家里没有控制欲很强的人。”而不幸的家庭,都有一个控制欲很强的人
一位孩子结婚,新婚之夜,母亲半夜起来,跑到孩子的卧室,竟为了给孩子盖被子,夜里降温,怕着凉。儿媳梦中惊醒,吓出一声冷汗,最后坚决离婚。
哪怕是聪明如龙应台,有时竟也不能免俗。
一次外出玩,龙应台要上厕所,起身时,问孩子:“你要不要去?”安德烈不耐烦:“妈,我要不要上厕所。自己不知道吗?”
后来,安德烈写信给龙应台:
“妈妈,你跟我说话的语气跟方式,还是把我当14岁的小孩看待,你完全无法理解我是个21岁的成人。
你给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是你知道吗?你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授予”或“施与”,你并不觉得那是我本来就有的权利!对,这就是你的心态啊,也就是说,你到现在都没法明白:
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
安德烈与龙应台
图片来源:网络
这段话值得所有的父母和孩子思考,有句话说“在父母眼中,孩子永远是孩子。”背后大有深意,不是孩子真的长不大,是父母容不得孩子长大,长大意味着翅膀硬了,可以飞了。但是,我不愿你飞。
所以,武志红说:90%的中国人都是“巨婴”。因为飞不出父母的手心。
孩子被拽在父母的手心,却发现世界已离孩子而去。
被父母控制、禁锢,甚至是绑架的孩子,是被世界遗弃的孤儿。
陪伴才是最好的爱
要么留守在家、缺乏陪伴,在最需要爱的时候却形单影只;要么被视若无睹、谩骂嘲笑,明明近在眼前,可父母的心扉却冰冷地向他们紧闭;等到想要展翅翱翔的时候,却发现脖子上还紧紧地束着一根无形的锁链。
明明父母双全,为何孩子却活得像个孤儿 ?
没有时间吗?
奥巴马的妻子米歇尔在一次演讲中说,哪怕是总统,奥巴马每晚都会和女儿共进晚餐,并耐心回答女儿的问题,为孩子出谋划策。奥巴马说,最自豪的一件事不是当上了美国总统,而是在长达21个月的选战中,他没有错过一次孩子的家长会。
又有几个人的事情比美国总统的决策更重要,又有几个人的时间比美国总统的时间更宝贵呢?在很多父母的心中,压根没有意识到,陪伴孩子是件多么重要、多么了不起的大事情。
奥巴马与两个女儿
图片来源:网络
+ |( I& h3 @- T
没有时间,就是个借口。
哈佛心理学教授吉尔博特说:“十年以后,你不会因为少做了一个项目而遗憾,但你会因为没有多陪孩子一个小时而遗憾。”
是的,你一定会遗憾,正是因为你忽略掉的那一个小时,让你的孩子成了事实上的“孤儿”。
1 K& o, r* F8 I3 b$ ~' w& W
图片来源:森友治
! N$ L$ D" p7 o" o( y: p$ p. c& \; t
欢迎光临 北美网备份站 (http://beimeilife.duckdns.org/)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