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w0 ?7 b* r g还有人逃离的更远,选择了移民,然而,很多一时兴起的移民都还停留在“空间距离移民”,到了海外发现难以适应,从一种失望过渡到另一种失望。! X) ?+ u1 U- t1 |* S& ?5 e
8 {: @! t2 D6 n为此,近期,特意找寻正在办理移民的人群,找到三位在北京生活奋斗的父亲,他们素不相识,但都不约而同的选择移民。我很好奇他们的动因,所有听到他人移民的人会跟我想的一样:他们的未来会如预期那般好吗?2 S1 |0 S- o( ^) B
2 }6 G% i9 b! f& q
医生父亲:给时间以健康 还是给健康以时间?5 j" N0 Z% O0 j: B' j9 ?
$ V8 F2 y2 D/ ]
陈抒今年38岁,这是他来北京的第十年。 3 e! C2 K) y, B6 d. D" j2 X9 G " i) }7 d% e# w
他是北京某三甲医院的一位外科医生,拥有30多万的税后年收入,一座北四环90平的房子,以及即将上小学的儿子。从医14年,经他手救治过病人不计其数。他私下最常发的一句感慨是:“这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 _. a2 }, n3 h( d4 H
0 J6 m/ Z* Y* J4 d这并不是一句抱怨话,而是对自己的职业的一种自问。从医多年来,他救治过的病人越多,就越难以得到快乐,他心理久存一个矛盾,为何医疗技术越来越发达,病人反而越来越多?候诊室外面排的队永远越来越长。 / N R* f. B4 s6 j ; Q* U' G; V- T" O
5 i; G; s2 g) P( W0 v尤其近两年,因为空气原因,越来越多的人也走进医院。在和其他同事的聊天中,他陡生迷茫,马云曾说这个时代的可怕之处在于你永远不知道对手是谁,在他看来,医生越来越不知道很多病的源头是谁。 ( t- a- N% w$ Y/ u % ?' V# y h: q: h S/ W9 g大概在一年多以前,他7岁的儿子晨晨出现哮喘症状,久治无效,只要空气质量稍有不对,晨晨就喘个不停。他觉得这是对他最大的讽刺,作为一个医生对儿子的病情束手无策,就像一个警察居然没本事保护好自己的家人。3 d/ o b) M! d: X) M. t* F) Y
" z. R7 v* b, x/ ~: L
9 R+ N! P, [4 I( O. R `6 l
2016年冬天,是他最忙碌的时候,白天他要忙本职工作,同时还要兼顾委托给儿科同事照顾的儿子,长期哮喘,只能在医院长住养着,整整12天。看着外界的空气,他不敢让孩子迈出半步。他知道,空气一天不好,孩子的病就一天不得彻底根除。 , j$ R. ?6 ?' q% @# b0 P ; P' F& R( Z$ V2 K) O( `9 a( I9 B同事安慰他,现在治不好,不代表未来治不好,一切都需要时间。 & b N$ ~# K2 q% Q( c" A) Z3 E& j ' K$ N1 f4 }# b& I0 t, q# k这时,他如受到打击一般陷入沉思:究竟是要给时间以健康,还是给健康以时间?他对医疗技术的发展充满信心,也相信未来一定会治好孩子的病,可是,真等到那时,孩子的童年、少年,乃至半个人生可能都已经过去了。4 }, h# V6 ~5 x! L& B9 h+ d
! `; W D7 D5 \0 G7 K可是,不等时间,又能有怎么样呢?2 j( T8 K2 L( \0 Y# Z' F' {
2 Y6 }3 z5 M" T( N5 y/ s于是他动了移民的念头。他利用春节休假,先带着全家去澳洲旅游,那里的蓝天白云可能跟晨晨在课本中描述的相同,他兴奋的拿起随身携带的画板,尽可能多的描绘下他看到的一切:清澈的湖水,肆意游来游去的鱼儿,就连河边的绿色的小草都出现在本已画得满满的画板中,他太想把这些本该在北京能享受到的平常自然风光,全部画在他的画板里,以便想看时随时看到。而咳嗽,出乎意料迅速的减轻了。 G% I9 y0 W; P& i3 c& e + D" C0 I. J7 g0 x. @* i- R/ x
心无旁“雾”,他才能心无旁骛。! d0 r* Z: K( {8 v" |( l0 @$ k. c/ |0 w
) [6 N. R' x" {# ]
但随着澳洲归来,即使三台空气净化器同时转动,但阻挡不了咳声回来。夜里,晨晨妈妈常心疼落泪。 / e) J+ h) {7 I# J4 t$ q7 k , k: i0 a4 e- S1 B1 B这次,他就是专门来办手续的。% D0 T$ z; M) \% r- c+ q* k
$ w( M& L7 p0 M仅仅为了一口空气就移民是不是太鲁莽?难道不害怕生活不适应所导致的其他更棘手的问题?我问他。 8 Q3 c8 v8 K1 G, Y8 }( M . d3 q0 _$ X; v# r他说,“良好的空气是生活的基础,解决了这个,我才能再思考生活的事儿;好在妻子和儿子都很喜欢那里,我是学医的,只要能拿到国外的各种资质,就能在那里继续从医,继续救死扶伤。相比较改变空气质量的难度,我觉得拿到资质的希望更大一些吧。! M9 N# N) W* L/ e# R
! D0 o) b( R! H, i6 N& y4 D, M- g
我当然也担心融入新环境的困难性,不知道自己的这份职业从澳洲从期开始,是否能继续为家庭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澳洲的病人不知道好不好沟通,会不会因为我对他们来讲是外国人而产生不信任。我的移民规划师告诉我,让我放宽心,他们从事移民18年,也发现现在越来越多的客户,觉得移民不是难题,难的是怎么融入海外生活,目前也顺应形势已经转型,给移民家庭提供“管家式”贴心的海外生活规划服务,到时子女教育、父母养老、个人事业都会协助解决。希望如此,反正在哪过日子可能都不容易吧。 1 X$ M' q& c/ T5 s+ Z ( n& k; q; U$ Y: v, M. ]! A
大龄父亲:活到最后 才知道什么最值得守候$ z( ]0 F$ k+ Q' u, \* w
3 H: C, Z# ?0 a# s
赵磊今年已经60岁了,他是我所见到移民人群中最年长的一位。刚刚高位卖了10年前拆迁时分得两套房子其中一套。 F( V/ r/ x+ h$ j0 W, S 6 G: @) ^2 C. y5 ^5 P' K3 y/ [
在这个年龄背井离乡,是不是太冒险? a2 P& O* B" @' ?
- o. i: H, g% p$ Y
他爽朗地笑了,身体还很硬朗,他说:“我都活到这个岁数了,该经的风都经过,该见的浪也见过,还有什么能让我害怕的?移民这个险,可比我过去经历过的一切都小多了。” 9 c9 P' N2 v% e / M% _ S# T& [8 a) I他有个女儿,今年32,在美国念完大学,嫁给当地一个华裔,刚刚怀孕三个月。他原本就是上了年龄才有了这么一个女儿,疼爱之心自是不必多说,几年前开始与女儿分隔两国,一年只能可怜的见上一次,思念之情更是催人老的更快。现在小外孙即将诞生,赵磊对新生命的期待让移民更加迫不及待。 3 r ~; ]- ~! | 0 r# x: C$ s. m- [1 [: p' n H% b赵磊说,现在时间是推着我和女儿一起走,把我推向老去死去,把女儿推向成熟,把外孙推向成长,我的时间越来越短,能陪她们的日子也越来越少。我这一辈子都是在为别人活,年轻时因为一心奔事业导致那么晚才要了孩子,孩子正上学正需要家长陪伴时,我却把她只身送到了国外,现在回过头看,我最对不起的就是她了。" [" K+ y/ w- a s. {
; B1 g+ I$ y# _- q- I"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