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网备份站
标题:
我来告诉你史上评分最高国产片为什么被软禁
[打印本页]
作者:
吹胡子邓眼
时间:
2016-12-18 21:20
标题:
我来告诉你史上评分最高国产片为什么被软禁
本帖最后由 吹胡子邓眼 于 2016-12-18 20:23 编辑
前不久《大明王朝1566》传出重播的消息,Sir从葛优瘫中惊坐起,不禁“卧槽”。
这部被严重埋没的国产神剧,该扬眉吐气一回了。
是时候轮到这部9.5分国产剧刷爆朋友圈
但是,还有毒饭不满足!
纷纷表示,张黎另一部神剧要是能重播,那才叫活久见。
Sir当然知道你们说的是哪部——
走向共和
它的地位,一言以蔽之:豆瓣
9.6
,评分最高的国产剧
(比《大明王朝》还高0.1分)
。
但它的命运,一言难尽……
围绕在这部剧周围的
流言与真相
,争议与定论
,Sir今天试着给你们好好说说。
无需掩饰这部剧的野心。
首先,“走向共和”的名字,就表明这部剧有意脱离“xx秘史”“戏说xx”之类的低级趣味。这个名字开门见山,就是要
干出一部有史家风范的历史正剧
。
制作当时绝对大手笔——
前后历时4年,总投资4100万,搭建了全国最大的室内摄影棚……
演员阵容空前强大
(指实力)
——
吕中的慈禧,马少骅的孙中山,孙淳的袁世凯,王冰的李鸿章……
2003年,《走向共和》首播在中央一台,而且是两轮滚动播出,超豪华待遇。
但越往后,走向越扑朔迷离。
遭禁
是被公众认可度最高的一种说法。
却被央视否认。
而引发被禁传言的导火线,是不少观众发现,
电视版和VCD版不一样
,以此推断这剧当年播的时候是边播边剪的,因为敏感去掉许多东西,以至剧情都不连贯。
甚至还有人说
最后一集删到只剩下25分钟。
反正不论传言真假,不容置疑的事实是,首播结束后,央视确实取消重播。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走向共和》再也没有在任何内地电视台出现。
据Sir考证,因为种种原因,《走向共和》目前确定存在的,有三个版本。
59集版,也就是传说中的央视阉割版。
网友说它的最后一集被删到只剩25分钟,Sir没有看到。
所以这个版本有可能是当年发行的VCD
(VCD也是59集)
,而不是真正在央视播出过的那个。
60集的香港版。
这个版本由TVB买下,只在香港播出过。
68集的海外版。
也是目前最长、最全的版本,曾在台湾地区和海外其他地区播出。
现在这个版本在各大视频网站也有资源,随手一搜就能搜到。
所以,说《走向共和》被禁是不妥当的。更准确的说法是,
因为当时引起了舆论风波或其他不可言说的原因,官方将这件事情消极处理。
目前网上还是能搜到资源的。
如果非要说禁,Sir更倾向于
“软禁”
。
Sir在这里扯一个八卦,这部剧在台湾播出时,也遇到一点小波折。
由于两岸对正统史观叙述的巨大差异,台湾电检制度对引进大陆剧集是有限制的
(当然我们这边也一样)
。
像《甄嬛传》《琅琊榜》这样的古装剧可以pass,一旦涉及政治议题的近代历史剧,十有八九就要被say no,比如我们的谍战剧和抗日神剧。
于是,一个巨大的黑色幽默诞生了,《走向共和》这部表现国父孙中山领导革命、创建民国的剧,在台湾反而不符合播出条件。
更黑色幽默的是,电视台为了能够引进,把片名改成《满清末代王朝》。
于是《走向共和》就以
清宫剧
的名义播出了……
那么,相比在台湾地区和海外上映的版本,央视删减了近8集的内容,到底是什么?
这估计是很多人最想问的。
因篇幅所限,Sir仅以“最敏感”的大结局举例。
在海外版中,结尾是孙中山一段长达十分钟的演讲,在上海大礼堂内阐释
“中国为何要共和”
。
再看一下央视版,你会发现这个段落的
长度只剩下了一半
。
多出来的,是一段字幕。
抛开意识形态的争论,这样的结尾过于唐突。
试想,电视剧花了68集来讲“走向共和”,结果仍然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们仍需努力”。为何一个字幕的时间,就突然跳跃到了新中国。
当然,这样的唐突我们已在国产电影司空见惯。
《心迷宫》的最后一幕, 犯罪嫌疑人强行自首
更仔细地对比,发现孙中山的这一段主要有
三部分
内容被删了:
第一部分是“暗杀”和“妓女”——
你不服从,我就逮捕你,甚至暗杀你。
立法者成了行政官员随意蹂躏的妓女。
“暗杀”两个字其实并不敏感,不能留是因为央视版在前面第53集里还删除了宋教仁被暗杀的场景,为了保证前后阉得一致,只好一起去掉。
至于后一句为何被删,你懂的啦。
第二个部分是“民国不能提”——
行政,应该说是大总统及其一整套文官制度。
“大总统”这三个字确实有点刺耳,对吧。
第三个部分是“走向共和”。这段比较长,大概有三四分钟。
在这几分钟里,孙中山
(马少骅 饰)
掏心掏肺地讲出了自己唯一的理想——推翻专制,实现共和。
临结尾还振臂一呼:“共和是世界的潮流……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片名叫《走向共和》,以这样的结尾点题,没毛病。
如果有,那只是因为看的人有心病。
剧中的诸多修改,导演张黎无法接受。
就算是《走向共和》解禁了,我也不会同意让它重播。
他还说,如果再给他一次机会,重新拍一遍这部片子,主题和立意不会变,但是他会把很多剧情和桥段处理得“舒服得多”。
大概就是后悔当初没有找准作为一个中国导演的“位置”,没有考虑到“大局”。
其实,在当初拍摄时,《走向共和》就已经足够“谨慎”。
剧本每写完5集,被马上送到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仲呈祥、李准的手上,由他们对剧本进行审读,提出的意见及时被反馈到编剧手上。如此反复,经过4次重新修改以后,剧本终于获得通过。
——出自《南方周末》
主创们想要把《走线共和》拍成一部严谨的历史剧,然而问题也在于此。
所谓“以史为镜”,如果一部作品拍得太真实,那么它照见的,就不再只有历史本身。
再重复一下这句话
,
好的历史剧,一定有历史照见现实的奇妙感。
比如大清的江山。
大清的国情。
大清的内政。
大清的价值观。
大清的报纸。
大清的官场。
导演你干嘛给我一种活在历史的幻觉啊?
请别误会,Sir的意思并不是,《走向共和》还原了历史。
相反,
它是以当代“代入”历史
,而不仅仅满足讲述一段段家长里短的风流野史,一段段政治正确的奉承讴歌。
换句话说,历史的真相早已沉入深海,而打捞它的唯一办法,就是
求实
。
就拿里面的人物来说,他们都太接近现实、太“像个人”了
。
对于传统的历史观,这是一次巨大的颠覆。
教科书告诉我们,
孙中山
是大义凛然的革命家,一生为了共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在《走向共和》中,他似乎不够高大。
时而你觉得他是表情包。
时而又是萝莉控。
慈禧太后
,
我们都习惯说她是个腐败无能、卖国求荣的女魔头。
可是,从常识出发,如果她真的无能,又如何以一个女人家,在风雨飘摇的满清王朝掌权四十余年?
假如整个国家都是她一家之天下,她就那么情愿卖国吗?
所以,在《走向共和》中,慈禧首先是个政治家。
她办洋务运动、搞立宪改革,是为了保全大清江山
(注意,不是为了全体国人)
。
其次,就像吕中所说的,慈禧还是个女人,一个老太太。
比如说,不顾国库空虚,一定要修颐和园来办自己的六十大寿。
她心里是这样想的:
寻常百姓家的老太太六十大寿,办得风光热闹,左邻右舍就会说这个老太太好福气、有面子,这户人家在这一代就做得起人。
说到戊戌变法,慈禧感触最大的也不是政变、改革,而是光绪帝不认她这个“亲爸爸”。
看到这里,我们有如被当头棒喝,慈禧在某个侧面,也是一个需要儿孙绕膝的老太太,在某个瞬间,她跟家里喜欢唠叨的外婆没什么两样。
Sir并非认为历史的慈禧就是如此,但最最起码,
《走向共和》的慈禧,她的快乐、痛苦、基于痛快的每一个选择,都让人信服
。
这就是求实。
这就是真。
我们常常听到这种说法,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
历史在当代,常常被用来证明某个人是英雄或者罪人,证明某一种理论是对是错的证据。
这是一种历史。
但听多了这种历史,Sir
(一定也包括你们)
,一定也想听听那种在黑白分明中逃逸出来的历史。
这些失神的瞬间,不一定就是真相,却是我们世界观不被僵化的必须。
所以,Sir佩服《走向共和》秉笔直书的勇气。
Sir也坚信这部高分剧有一天将重见天日,刷爆朋友圈
(如果那一天还有朋友圈)
。
因为只有求实,才不过时。
而求实不是你说的都是真话,是你先拒绝说假话。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想看的,优酷有
编辑助理: 春三十八娘
Comments
2133
泷
大国就应该有正视自己的勇气,而不是把自己包装成一个一点都没缺点的样子
10小时前
1297
重榕
看过两遍,第一遍看完就认定此片野心太大不容于世。
10小时前
1065
Nico R
欢迎光临 北美网备份站 (http://beimeilife.duckdns.org/)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