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网备份站

标题: 普通孩子逆袭指南:如何突破家庭的宿命,比父母走得更远? ... [打印本页]

作者: 小灵通    时间: 2016-11-24 03:53
标题: 普通孩子逆袭指南:如何突破家庭的宿命,比父母走得更远? ...

7 ?( h/ a& f, y, t& _5 T. D8 l
麦子导读:

) ?: u& {% ], g9 H2 C
麦子之前发过一篇《谁沉沦谁逆袭?你的家庭就是你的宿命!》(阅读原文可复习)“望子成龙”是一种很常见的心态,普通出身的孩子在没有同等资源的情况下,真的就摆脱不了原生家庭所在的阶层了吗?父母要如何引导、孩子要如何努力,才能突出重围、比父母走得更远?
     文 | 家长进化论% n$ ^' o! v1 O: R) _: F1 g
     来源:家长进化论(ID:parentsup)

; y0 z1 u4 d2 Y) }6 |- `8 F; [5 x- e* I" U: b) x1 }/ `
一个例子
/ D7 V3 [& D# ~
无论权力、知识、财富、修养,都来自强大的自我驱动、长期的刻意练习和逐步的层层突破。
. K7 k: J+ ]7 x: ?9 x
5 F5 f$ s( |. }- O: l
L君与S君,出生在80年代中后期的二线城市。他们是一对好朋友。
3 e7 |5 g) {: _2 n  i
S君出身殷实,父母大学教授+生意人,对于S君的未来期望,是学界精英与商界精英二选其一;L君家境普通,母亲银行职员,父亲音乐教师,自从觉察到L君的音乐天赋,他就开始立志让儿子成为世界一流的钢琴家,光宗耀祖,改变家族命运。

4 j+ h+ B* B6 k1 A" Q: z
他们从3-4岁就开始展现对音乐的敏感,S君4岁学琴,L君5岁进入同一钢琴班学习,二人成为好友,共同玩耍、暗中较劲。他们学习速度极快、技艺过人、乐感超群,深受启蒙老师赏识,周围人纷纷夸赞这两个孩子乃音乐奇才。
# S& i; o/ S8 n
到了小学,S君凭借家庭资源,求师于当地钢琴大师门下,与L君渐行渐远。L君父亲心有不甘,辞去工作、带着家当,与孩子进京拜师。从此,二人命运分道扬镳。
+ i; C7 n* g# c2 q8 z# `
S君自恃天赋过人,加之周围亲朋鼎力称赞,日渐膨胀,无心刻苦练习。即使跟随大师学艺,也常常旷课偷懒,琴艺久久不见长进。其父母并不要求S在钢琴方面取得太高的成绩,也就不做太多要求,由着孩子高兴。  
3 E4 s! n  \2 ?8 v4 p
因此S君的琴艺犹如推磨一般,父母推一把、琴艺上一层,他的老师也常无奈苦笑:“孩子,你真真是在浪费你的天分啊”。S君却毫不在意,他心比天高,自知家境优越、路途宽广,即使高考失利,出国读个书也并非难事。

" r/ P/ h% d: ]
因此学琴只当个炫技机会,在众人面前演奏,学校里演演节目,给父母长长脸即可,初中毕业之前,他就彻底荒废琴艺,父母也只得无奈作罢。周围人谈及S君幼时过人琴技,无不摇头慨叹:“伤仲永啊,可惜了。”

3 y& W* j8 E- {& U

* q  i& \6 M, ?- m6 }! [
L君这边,又是另一幅光景。

; w( \4 Q, r4 i1 N+ j% w; t7 `
他与父亲从小城赴京以后,一边住出租房里刻苦练琴,一边四处拜师学琴,其父利用自己的音乐教学经验,辅导琴童赚取生活。历经邻居威胁、小偷光顾,还有因没钱送老师红包而遭到的嘲讽和冷眼。

# U6 M. R1 \& I9 a. t7 k- k$ S
在求师无门的那段时光,L君父亲笃信只要技艺足够纯熟,就一定可以打动老师。因此他不断命令L君增加练习时间,甚至到了严苛与无情的程度,对疲惫的儿子毫不心软。

7 f% ?% M. _5 _  z3 W
他对于儿子前途的孤注一掷,既寄托了扭转家庭命运的希望,也隐藏着自己年轻时期怀才不遇的遗憾,这种私心大于父爱的偏执,在某一阶段,占据了他的头脑与理智。

; ]9 Z/ U4 t  ^! u0 j
L君内心充满彷徨,虽然对父亲的偏执与顽固心有恨意,但从小目睹父亲为自己拜师时的艰辛与付出,也深知此行再无退路,只有一心扑在自己热爱的钢琴上。
9 e1 y% C) T. y. @
终于在一个老乡的帮助下,L君被一名著名音乐家收至麾下,L君也逐渐摆脱了父亲的专制管教,在老师的带领下不断精进。

' B% R; R9 T3 J) c2 R. X! h. J; F
加上自小炼成的高度自律,与数九寒天的刻苦练习,他从14岁就开始频频在国际上得奖,并受到国际音乐大师垂青。L君跟随的老师越来越有名,参加的比赛越来越高端,直到17岁时在全球一举成名,此时,他已经日复一日毫不间断地练了12年钢琴。
3 `- U" X% g# V
正如欧美国家很多出身底层,希望孩子在体育领域苦练出头的家长一样,L君的父亲把所有宝都押在孩子身上,拿出绝境求生的势头帮孩子争取机会。所幸L君心中对钢琴的热情从未熄灭,天赋加上刻苦练习和名师指点,他最终在一路付出中熬出了名堂。
  _6 C2 R2 Y% _6 Q- G
20岁那年,L君与S君在美国相遇,彼时L君正忙于全球巡回演出,S君正在美国某华人众多的大学读商科。L君彬彬有礼、举止成熟有风度,S君也出落成青年才俊,略带玩世不恭,偶尔炫炫琴技泡妞交友。

& G: i. D9 H8 @$ W3 y# l
两人相谈甚欢,L君羡慕S君有过的完整童年和青春趣事,S君暗想自己也可能会拥有的乐界盛誉。世界各领域的顶尖人才寥寥无几,在美国读商科的年轻人却一抓一大把。
7 _/ s" k5 a# v% A6 u9 _
人生之路走到此刻,两个被公认天赋超群的孩子,一个丢了童年、历经艰辛,以天赋和勤奋博得名利;一个过得自在、备受庇护,却浪费了天分泯然路人。
: Z* G1 o8 C; g# {
谁是更成功的那个?谁是更快乐的那个?快乐与成功,倘若能一起获得,自然再好不过;可假若只取其一,你的孩子得到哪个?
* ^& k, s; `' i9 z+ Y; w
成功的标准从来都很多元化,你认为成功是什么,它就是什么。但终有一个世俗的标准,决定基本的成功,是在物质和精神基础上获得升级——金钱、权力、地位、认可、幸福、友情、爱情常常相伴而来。

7 k# C* u5 T& Z# v+ Z% y
- ?1 n8 r( ~0 f7 D8 |
普通家庭孩子的成功从来不易,家族积累不厚、社会资源不足,家长能帮到孩子的本就不多。S君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大多数普通孩子无法企及的未来,L君需要和父亲自绝退路、赌上一切。

$ x. Q! @; X1 q$ W2 v9 P
可见,社会地位的提升,单靠孩子自身已经非常乏力,家长还需要拓宽视野寻求高效路径,帮助孩子丰满羽翼。
1 k( \& C) I3 M( e  M$ |7 a
从L君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普通子弟突破局限、杀出血路的有效因素——父母有远见、能决断,孩子有爱好、肯吃苦,同时有导师、贵人相助,得以进入好平台深造。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从孩子的角度,谈谈家长可以从什么方面帮助他们成功。
) @* Y  E' a+ L& r% W* i2 F' M

" s- [* i- S1 G. `7 S: b; ]
孩子篇

' q6 n" [$ x$ w6 d7 \+ u# c
4 B+ c% P4 e& i
也许你会疑惑,为什么我们提出的孩子篇路径中,没有“成绩好、智商高”或者“考名校”等和认知能力相关的因素。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明确一点——

6 t8 f* J+ o/ [
对于一个人的长远发展来说,到底什么才是最关键的东西?是学习好,还是发展出一套能够应对未来社会的能力集合重要?

0 A. I) R& w& \' r0 v3 j6 x
这是一个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家长圈中,颇有争论性的议题。

8 u) |) Q3 }" h% X+ p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毫不怀疑地相信,一个人的成功主要倚赖于认知能力,也就是可以在IQ测试中测得出来的智力水平,以及各种学习能力,要提高这些能力,就是尽早让孩子开始付诸练习。这种“认知能力决定成功”的观点,叫做认知假设(cognitive hypothesis)。

4 N9 k+ b  m$ g2 Z+ m, N
不过,随着经济学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以及神经科学家对于人类发展的深入研究,认知假设学说开始被广泛地质疑。

5 p7 R9 D- r% n% }8 _
因为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对于一个孩子长远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并非我们在儿童时期给他们大脑灌注进去的知识,和发展出的认知能力。

# D8 I( w- N7 z  o) Q: H( R$ p
而是我们可以帮他发展出的一系列应对未来社会的综合能力——由坚持力、自控力、好奇心、自省力、Grit、自信心、社交能力组成的“非认知技能”(non-cognitive skills),也叫作个人特质或者性格。

$ Y% l  Q" D4 i7 T, z
这个发现有一系列理论支撑,比较著名来自于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James Heckman参与的两个研究。
  t: j3 Q* ^1 F! t& g3 N. z  r, M
基于我们上文提到的认知假设,美国政府在上世纪90年代发起了一个针对高中辍学者的培训项目,叫做Gener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program(GED项目)。
  A2 E: @* Y5 P+ @) b
这个项目专门针对来自贫困家庭、少数民族的高中辍学者,无需读完三年高中,只要得到GED项目的知识培训,再通过一系列学术测试,只要成绩合格获得GED证书,美国官方就假设他们获得了一个高中毕业生应有的认知能力。

/ W1 R7 P1 h+ K* @5 |
也就是说,他们可以用很短时间获得相当于高中文凭的GED证书,之后就可以进入大学或者去找工作了。

$ l+ Q1 M  }9 E
按照常理,既然这些辍学了的孩子通过了考试、得到了GED证书,那么他们的智商水平和认知能力理应与正常高中毕业者相同,未来发展也不应该有什么不同。

+ W) d( p  W. b- H2 `2 _. U) Q! ]5 M* {
可是事实令所有人意外,Heckman教授针对获得GED证书的孩子做了长期跟踪调查,发现即使这些辍学孩子获得了GED证书,依然只有3%的孩子进入四年制大学或获得大专文凭,而正常高中毕业者有46%进入大学。
' }$ |5 U9 o$ u. b; r3 B. B( m: b
不仅如此,在日后的年收入、失业率、离婚率、吸毒率方面,持有GED证书的孩子,与高中辍学、且没有获得GED证书的孩子毫无二致。

) Z$ Z3 b% u$ U; p
这就是说,通过GED测试后获得的证书,并没能帮助辍学孩子获得更好的人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项目是失败的,仅有知识不足以让底层孩子实现人生提升。
" o9 @9 B) X* S% O
这个发现,让一度支持认知假设的Heckman教授苦苦思索,这些获得了知识的孩子,为什么还会一路堕落到底?

9 m2 h3 g+ |$ c3 R; {
后来,Heckman教授推测,应该恰恰是缺乏了非认知能力,才让这些获得了GED证书的孩子逆袭失败。这些能力包括——在做枯燥、无偿之事时的坚持意愿;延迟满足的能力;完成计划、避免拖延的能力等。这些能力不光在高中学习上有用,在大学、职场、家庭和生活其他场景中都很有帮助。
+ j1 o2 }# Q3 x
/ a, a1 Z9 G/ ?7 X) X4 r1 y' M/ y- H/ g
于是,Heckman教授在一篇论文中写道:“获得GED证书,却依然很堕落的孩子,其实都是聪明却缺乏非认知能力的孩子。他们虽然能够通过认知能力测试,却无法为自己长远考虑、为一件事坚持到底,也无法做到自律自控。缺失非认知技能,才是他们失败的根源。”

' l% R, L. I& O+ X- x$ T! ?' Z
为了验证“非认知能力比认知能力重要”这一论点,Heckman教授又参与了一项研究。
& N3 f6 ?% a' l9 x+ j( ^9 S
这项研究开始于1960年,在美国底特律市的老工业区,一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从黑人区招募了一些低收入、低智商的家长和他们3-4岁的孩子。这些孩子被分为两组,一组孩子进入实验者选择的Perry Preschool(佩里幼儿园),另一组则被自然放养。
3 o& b4 x7 A6 C8 t  m) b
佩里幼儿园是一所两年制、高质量的幼儿园,这个实验主要想观察,低收入家庭儿童经过高质量幼儿园的教育,认知能力是否会得到提高。

% O8 b! ]" t  Z6 C3 j
研究者对两组儿童展开长期跟踪调查,直到当时的小孩子成为40多岁的中年人,Heckman教授在实验中期加入研究组。
) n, u0 b* p: ~6 p' {4 G" [
研究结果令科学家们十分不解。在刚开始的阶段,进入佩里幼儿园的孩子毫无疑问地得到了能力的提高,他们在认知能力测试中,获得了更高的成绩。
2 {" {5 f% _! ~, p# C+ u/ Z
不过意外的是,这种“智商收益”并未持久,到了孩子们都进入三年级的时候,读过佩里幼儿园的孩子,智商测试成绩与被放养的那组孩子毫无二致。就是说,一段高质量的早期教育,并未给贫困孩子们长期的智商提升,所以这个实验在当时被人们认为是失败的。
' C, U% _6 Y3 m9 z1 b* k# o% R& r
不过,Heckman教授和其他研究者将眼光放远,对被试儿童跟踪了数十年。他们发现,虽然进入佩里幼儿园的孩子没有获得持续的智商提升,但与另一组被自然放养的孩子相比,他们的高中毕业率、成年后就业率更高,在40岁的年收入高于$25,000,且犯罪率更低、拿低保几率也更低。
4 J% H5 a8 @1 x) g) g& [9 s
这证明,经过两年高质量早期教育的孩子,终究还是拥有更好的人生。不过, 如果帮他们过得更好的原因不是智商提升,那是什么呢?

. c- W$ Q; I" s7 |/ i5 F% v
研究者们又对曾经的数据仔细排查,发现关键信息在于小学老师对两组孩子“个人行为”和“社交发展”能力的评估。“个人行为”记录孩子骂人、撒谎、偷窃、缺勤和迟到的频率;“社交发展”记录孩子对事物的好奇心、与老师同学的关系。
; `! i# a: b9 [5 k
Heckman教授就将这些和IQ无关的元素称为“非认知技能”,经过后续数年的分析,研究团队可以肯定地告诉人们:
) ^) D" c+ h& R( x/ X
正是从佩里幼儿园学到的这些非认知技能,让那些在这里读过书的孩子获得更成功的人生。

6 {/ i9 |# @3 q- S6 E
至此,“非认知能力比认知能力重要”这件事,有了确凿的实证基础。值得注意的是,非学习成绩和认知能力不重要,而是科学家发现,人们过于强调智商、认知,而忽略了同样至关重要的非认知能力。
6 V: D. I0 C' ^
而且,如果一个孩子拥有坚毅品格、自律自控,并能时刻保持好奇心、专注力,不拖延、社交强,那么学业出众、工作优秀其实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如果你去查看跨越身份、阶层逆袭成功的人物传记,就会发现他们都有非认知能力上的共同特点。
1 s% d. c2 a! V, r3 ~
与此同时,主创团队抽样调查了国内2008~2016年考入清华、北大的学生,在与这些学生、毕业生的访谈中,我们也觉察到,这些孩子都有极其自律、善于自省、高度计划、好奇心强,以及与老师同学关系融洽的共同点。
( |1 f4 [, Q- ^  a
所以,当我们在谈论普通子弟和底层孩子如何成功时,就不应该仅仅抛给他“好好学习”四个字,而是要认真考虑,在努力学习的基础上,如何帮助孩子们获得宝贵的非认知技能。

6 o2 T4 I. e( i) b7 E" f
这时我们提出孩子篇逆袭路径的理论基础,也正是想通过这篇文章告诉各位家长:让孩子努力学习是谁都会的事情,而且当今城市中的孩子,智商生来相差不多,认知能力的差别可以通过学习、培训来弥补。

8 O: _" z# f' q. L( g: W2 o6 o
未来孩子与孩子的区别,就在于谁的家长意识到了非认知能力的重要性,并及早开始培养这些能力。

0 x5 Z; l* ~% I. X$ c
( S2 s$ l9 ?/ M' i! q* W5 {
你可能不知道的努力要诀
9 }7 K  p/ P7 P( e3 D. o
1、爱好——能坚持下来的人,成绩更好、工作更强
" i. A: S' e, [* U, w

) @1 p# [. f! e% ^) k* I' t
有爱好,为什么要放在第一项呢?这是因为,“努力学习、考好大学、找好工作”,已经是人人都知道的前进路径。但是走的人多了,也就没有了路,我们需要另辟蹊径,找办法提高孩子的非认知能力。其中,练习爱好就是一个有效途径。

4 H) P3 c. D2 g+ `) ^. n1 ^- y
根据多年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的研究,拥有兴趣爱好,再加上练习和坚持,可以对孩子的成绩、性格、能力、学历,甚至未来的职业发展有促进作用。
4 v" h" z8 g! Z/ U( |+ H
曾有一项实验(Eccles,2003),收集了美国密歇根市来自10所学校的1800个六年级学生的数据,并对这些孩子跟踪调查到21-22岁、25-26岁,研究发现:
那些发展了爱好的孩子,学习成绩更好,未来各个年龄段行为问题更少,吸烟、酗酒、吸毒、逃课几率更小,而且更能够享受校园生活、厌学情绪较少,并且大学升学率更高,也比没有爱好的孩子更愿意追求高学历,未来职业成就更高。

6 p9 O: y* K; w+ A$ G4 A
此外,有爱好的孩子社交能力、团队协作意识更强,在校内外更受欢迎;遭遇逆境时情绪更稳定,韧性更强,抑郁几率更小,精神状态更好;自制力、自尊心、自信心更强,对于自我认知也更为成熟和清醒。

3 O( K+ g5 H' H1 \7 i% a
那么,为什么有爱好的孩子在学业、社交、性格方面发展得更好呢?

9 A7 ~2 I( z( B0 S
一方面,音乐、艺术、体育等项目的学习,的确有助于开发大脑潜力,也就是获得认知性的“硬实力”。这是因为,0-12岁时孩子大脑的“黄金窗口期”,除了基本的思维、语言、阅读能力的发展,艺术的学习也能事半功倍地增强大脑灵活性。
2 N; G; _7 ?8 o6 B  z6 i* T0 `
有研究表明,学习并掌握一门乐器的孩子,普遍在数学方面的表现更好。此外,大脑中掌管音乐和语言的区域有所重叠,音乐和语言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都有韵律、音调和节奏,所以孩子对于音乐的学习、感知能力,又会促进他们语言、阅读能力的发展。
3 A( A' i, S! L3 h  W
还有研究表明,学习音乐可以增强空间感知、逻辑计算能力,对于科学、地理、历史、英语、物理等学科,也会帮助孩子增强理解。

2 O, g! f' a0 \7 Z( d
同时,由各种激烈活动(庆祝、比赛、演出等)引发的激烈情绪,通常有助于激发肾上腺素,而肾上腺素又可以帮助激活学习活动所需的记忆力。
. g% I) W) S9 X! l1 V  q( [; g7 w
所以,有竞争意识和好胜心不是坏事,不应遭到家长的打压,如果你的孩子喜爱运动,体育类的爱好可以增强孩子记忆力,不妨试一试。

' S( W" \2 G/ r+ q: J1 M! Q2 M
另一方面,学习、练习爱好的过程中,孩子能发展出非认知性的“软实力”。孩子能够从中获取自制力、尝到成就感、得到自尊自信,并发展出一些为人处事中基本的价值理念,比如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全力去赢的拼搏感,以及应对失败的韧性锻炼,在应对枯燥训练的过程中,也可以锻炼出非凡的坚持能力。
7 D6 p  {$ x; A! W1 _
那些需要竞争的兴趣活动,能够培养出领导力、沟通力、表达力,还有竞争意识和人性洞察力。
6 S% x2 }7 C/ z6 z) ]* F
3 I6 `* |. d0 A: A& X
从文章第一部分,我们已经知道了非认知能力的重要性,如果爱好可以同时提升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 q( [7 K8 `; s! j  Z' J0 r
除了自身发展,爱好还可以为孩子带来一个的“副产品”——遇到贵人或者导师。

- T* [* V3 X1 w3 h0 C  f2 ^4 r
在你的生活周围,有多少人是通过学习音乐、艺术或者体育,而有幸遇到影响自己一生的老师呢?
2 S+ f% C0 Y- _: L% P3 ]% o
每个人都需要人生导师,在关键时候为自己分析利弊、指引方向。有些父母可以担当此任,因为这些父母拥有一定社会经济地位和学历,他们的经验、阅历、视野,决定了他们自己就能在社交能力、求职选择、职业技能等方面正确指导孩子,而不具备这些资源能力的父母就无法提供这些帮助。
# r2 S7 Y0 Z( ~
很多研究都表明,如果孩子身边有一个或更多(父母以外)关心他的成年人,使得他能够与有经济能力、知识技能的人保持联系,获得榜样的力量、提升自我认知,并习得自己家庭中不具备的品质,那么他的人生成功几率就更高,也更有可能成为出色的成年人。

- T  e$ k3 e4 r# g
此外,对于很多出身普通、甚至贫穷的孩子来说,练习爱好、接近导师的力量更为强大。他们更容易生活在不稳定、不安全、充满犯罪的家庭和社区,也更容易过早辍学。

5 o9 P& B8 w( Y3 n
他们的父母学历低、收入低,无法指导他们的人生问题,而如果有一项爱好,并有机会深度学习,这件事就能成为他们不断努力、憧憬美好的精神支撑。
+ E; l, Y+ a; W! S- z" U) X
并且,从练习爱好中获得的各种知识和能力,以及在这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人生导师,能有效避免他们继续陷入犯罪与堕落,帮助他们进入大学、获得工作、提高收入,获得良好的家庭、朋友关系,从而完成更好的人生提升。

' w5 @) J. N8 ?& X
2、刻意练习——仅仅努力是不足以获得成功的
. ?( ~/ g- ]1 E: C( o- Z8 Z
“努力就能成功”,这句话在现在看来,显得太过笼统模糊。究竟是怎样的努力,会带来怎样的成功?听者可能一头雾水,就像读了一篇成功学或鸡汤文后的不得要领。
3 j% O: s0 X4 y) |  v8 [% c
无论在学术的学习还是在爱好的练习上,怎样的努力才是最高效的,怎样的练习才能让孩子成为一个团体、组织甚至领域内的佼佼者。

3 ?5 n9 Z2 k/ P! i  A2 i" u: g  p
1)成为高手,少不了十年磨一剑6 y/ v' J: ^) o  W9 d. [

$ t( G# f- A- `( ~0 B5 t
也许你曾经听过“一万小时理论”,这是著名畅销书作者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中提出的。就是说,无论你做什么事情,只要坚持至少一万小时,基本就可以成为该领域的大师,而且成功与练习相关,而非天赋决定。

2 T" ]& n4 I0 _& [& q) e( ^& I% H: j
这个理论,其实是基于一项著名研究中的“十年定律”,即至少十年的艰苦练习,才能成就一个领域内的专家级高手。该定律源自1993年瑞典心理学家Anders Ericsson一篇举世闻名的论文《The Role of Deliberate Practice in the Acquisition of Expert Performance》(获得专家级水平的过程中,刻意练习的作用)。
" {6 _. J2 @. x% Z4 I9 S) G
一万小时和十年,又是如何换算的呢?如果每天练习八小时,一周五天,那么一万小时就是五年。但对于任何一个人,如果每天进行8小时高强度练习,人的体力是受不了的,效果也会出现边际下降;如果每天至少练习3小时,那么就需要十年。

9 V& Z; W( J( e( s: _# q" j: u" M
事实上, Ericsson针对音乐、数学、网球、游泳、长距离田径等多个领域的世界级高手做了研究后,发现十年只是达到国际高手水准的一个底线。同时,开始学习的时间节点也很重要。
+ g, Z* i$ |- {. d; g9 `/ f
根据各领域天才的数据,开始练习的年龄越小,获得杰出成就所需的时间越少。如果一个孩子开始学音乐的年级在6岁以前,那么直到他16.5岁之后才可以谱写出第一首杰出的曲子;如果在6-9岁之间,或者10岁以后开始学音乐,那么需要等21.5-22年才能自己写出第一首好曲子(J. R. Hayes, 1981) 。

3 Y8 b1 s; w4 I; E. U3 c$ ?8 r
一个孩子从青春期中后段产生科学家的职业理想,那么他通常会在10-20年以后发表出重量级的研究成果 (Lehmann, 1953) 。

: D1 T# y& L# f+ d* k
Raskin(1936)在研究了19世纪120位最杰出的科学家,和123位最著名的诗人、作家之后发现,如果一个孩子从青春期中后期建立职业梦想,那么科学家发表第一篇文献的年龄平均在25.2岁,发表最著名学术成果的年龄在平均35.4岁;诗人和作家出版他们的第一部作品的年龄平均在24.2岁,出版最有名的作品,则平均在34.3岁。
/ W/ g# ^2 u# k" j1 e
也就是说,通常需要大于10年的时间,一个人才可以在某一领域收获最伟大的果实。
( l' c- I; G6 {* D
2)天分很重要,但决定不了未来

$ A9 J" B1 _) c% ?" m$ f/ s
先天天赋与后天努力的关系,从来都很微妙,不过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任何我们所认为的天才、神童,最终获得非凡成就、获得举世瞩目的人,都是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忍受过十分枯燥的练习阶段和平台期以后,才成为他们想成为的人,而并非基因和天分决定的。

5 h  U, z( D; M/ n9 w1 t4 p6 \& N
Hunter(1984)发现,先天认知能力与早期工作表现的相关性为0.5(相关度为0意为完全无关,相关度为1意为完全相关,值越小,相关性越差)。

  g# i$ \6 }9 t+ q" t3 s% f
1987年一项研究证明,IQ与卓越成就之间的相关度很弱,这还包括我们认为很需要天分的音乐、国际象棋。此外,Hulin(1990)验证,通过工作中积年累月的经验增长,认知能力与未来成功的相关度,会随着时间增加而减少到0.1。

' A2 K1 Q7 v. U2 W, |1 ^
这也印证了我们在爱好部分中的论点,认知能力或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人们工作初期的表现,却不能断言人们未来的成就,而经验和练习可以弥补认知能力的缺憾。
# ]: D1 t2 i; R) P2 _6 E
现在我们知道了获得卓越成就所需的最少时间,也许有人会开始思考,十年中究竟要通过怎样的练习和努力,才能成为大师呢?

& Y1 g& S7 ]5 S5 @! T7 C/ C& M. b  B
仅仅刻苦努力是不够的,富士康流水线上工作一万小时的工人,经过无数次重复劳动也不能成为研究机械的专家。练习与成功并非线性函数,努力也需要策略,也就是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
$ E# i  l4 h, }- e1 k  T

1 h) |2 A7 q- L+ b' S! X4 T% V
3)你可能不知道的努力要诀

. q. A" Y, H% l) K
练习的质量,和练习的数量同样重要。

3 i# Z& x+ ^$ s2 U& d2 l# d! m
根据刻意练习理论的提出者Ericsson,无论在哪一件事上努力,要想持续得到提高,刻意练习必须具备以下关键点:

8 l# c# W. }4 {/ u4 s' x$ }7 B4 t; I
①  内在动力:你必须有内在的激励机制,内在的动力,并心甘情愿地为这件事付出努力,因为刻意练习会很枯燥,一点也不好玩,需要精神支撑为之坚持。能够长期刻意练习的人,必然是持续拥有强大兴趣和热情作为内部驱动的。
7 v: @3 X# {. o( E0 V  L
②  清晰目标:刻意练习最主要的目标,不是为了玩耍享乐,也并非为了短期物质回报,而是为了提高目前水平。
+ ^5 \3 c$ p2 T) W
③  结构化、逻辑化:练习任务都是为了克服弱点而专门设计的,且具有自己的逻辑体系和知识结构,并非毫无章法的练习。
* y- _/ H  N0 ^9 N) B6 L; Y" ^: \
④  不断重复:同一难度、同一阶段的学习任务,需要不断重复。

) w: ~! G, Y$ j
⑤  增加难度:当熟练了一定水平的内容时,需要立即进入更有难度的内容,不断跳出自己的舒适区。研究证明,只有在你做不好的事情上不断练习,直到积累一万小时以上,才能帮助你成为顶尖高手。

0 C& C3 X, t/ _, R: D$ A# ]
⑥  要有导师:需要有导师的即时指导,最好每次练习都有导师在旁,记录孩子水平和进展,合理按照现有水平制定学习顺序,以便决定何时进入下一个更为复杂的任务,没有导师会大打折扣。
* K* C, t/ j7 u* ?8 B: \; q
研究证明,几乎所有成功的艺术家,他们的整个职业生涯都在进行高质量的刻意练习,而且这些顶尖高手都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受到不同老师的指导。刚开始只是技艺不出众的启蒙老师,随着水平提升,他们会师从更顶尖的导师,而且这些老师自己就曾是国际顶尖高手。

) i6 A# z4 u. B0 t$ D
⑦  已有知识:导师指导孩子练习,还需要与孩子已储备的知识相联系,以便他们能顺利理解练习任务。
9 m9 w0 f: ?1 t1 V, L+ Z* u
⑧  即时反馈:导师反馈非常重要,孩子自己需要明确知道自己的水平、程度和进展,导师还需要及时指出孩子的错误,提供有效措施进行补救,如果没有反馈,学习过程就无法获得应有的效果,即使孩子对学习非常有兴趣、有动力,他们得到的提高也不会很大。
  J, w9 d% s' U) U1 g4 O+ }9 g
⑨  父母支持:很多国际顶尖水平的大师,开始接触他们未来领域的年龄在3-8岁,他们的父母负责发现孩子的兴趣、提供学习所需的资源、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父母的激励和支持,对于孩子从单纯的兴趣过渡到刻意练习的过程非常关键。

  r& u# F" I5 U" W) v" H
⑩  练习强度:刻意练习不是随便练练,而是需要全神贯注、保持高强度,直到力竭。
# W6 T( B1 x8 `  A
⑪    练习时间:每天都要保证练习,3小时最佳,最好在上午。即使是非常顶尖的运动员、音乐家、小说家,也无法一次性在4-5个小时内非常专注地刻意练习。研究表明,超过4小时的高强度刻意练习往往是低效的。
) s# L  F. O' P) a. V8 p) `
⑫    学会休息:高手不仅会练,还很会有策略地休息,因为睡觉时大脑会将学过的知识变为内化记忆,从而使人更高效。
: @  i% c+ s/ I: F' W/ n
顶尖小提琴独奏高手每天平均练习3.5小时,每次练习分为三个独立时段,每个时段60-90分钟;而优秀但不卓越的小提琴家,则每天练1.4小时,其中并没有休息时段。
6 F- ]/ Q/ j/ X' [3 l

/ W" I/ W* W8 D" Y
以上条件需要全部同时满足,才能够成为刻意练习,少了一项都会让效果打折。

& b- Q7 p2 z! z% Z$ Q& e9 X3 S
可见,我们熟知的一万小时只是其中一个小方面,在没有了解刻意练习全面含义的时候,家长应该避免盲目用这个定律激励孩子,因为不得要领的努力,很可能只是一场徒劳。

2 i: q/ S& e9 L
真正的刻意练习,是一场凭着耐心、耐力和热情,捱过一万小时枯燥又高强度训练的马拉松。这个过程丝毫不轻松,也根本不有趣,还可能很孤独,会经历无数次挣扎与痛苦,所以能坚持十年以上的人,都是秉持苦行僧精神的高手。
2 J9 I2 {1 C; p+ z4 b: u
由于刻意练习需要从幼年时期开始引导,家长、导师全身心、全阶段的支持必不可少。就家长来说,需要提供的支持包括精力支持(兴趣发掘、陪伴练习)、资源支持(寻找老师、上课费用、购买材料、更换设备、交通费用等)、时间支持(占用父母闲暇)。
0 A9 s. B$ {2 {2 k* W( m
所以我们可以说,刻意练习并非孩子一个人的苦行,也是家长的重任。还记得文章开头L君的父亲吗?越是预算约束有限的家庭,如果想要孩子在某一领域取得极致成就,那么越需要破釜沉舟、孤注一掷的决心,这并非所有家庭都能做到,外人也无法简单地评说其中对错。

) G, d/ R$ Y$ h6 b' N3 w
对于小孩子来说,如果能够引导他们对于一项爱好或者喜欢的学科进行刻意练习,是一个增强非认知技能中坚毅、自律、坚持力、延迟满足能力以及自我激励能力的很好途径。
' \. Y5 E7 Q+ \) B! I2 i: c
不过,要想让孩子为一件事长期坚持,那么他们对这件事源自内心的喜爱与热情必不可缺,否则他们遇到枯燥的练习内容,以及遭遇平台期的时候就很容易半途而废。谁有强大兴趣,谁就容易坚持到最后。
' Q/ Q1 i" k& e+ V& D1 D: J
4 Q5 j3 S1 y5 o" a9 M! O9 c6 e
家长篇

' N- A  h/ q1 k1 x
那么,家长应该怎样发现并引导孩子进行刻意练习呢?
1 ]$ s* p$ p) q3 h8 k
根据芝加哥大学教育学教授Benjamin Bloom在1985年出版的书《Developing Talent in Young People》,很多国际大师都是从儿时的玩耍开始触碰自己未来的领域,在产生兴趣、并玩耍过一段时间,并获得一些愉悦体验后,他们发现了自己所具有的天赋。
0 N" D% R8 q; _% a
此时,家长就开始介入,培养孩子每天练习的习惯,并为他们请来专门的老师,鼓励孩子进行更深一步的训练,也就是开始刻意练习;经过一系列练习和更多的经验经历,这些孩子在特定领域的表现有了巨大提升,体现出了内在天赋和后天刻意练习的共同作用。
& _* f; x0 S' o9 j
如果你的孩子,在没有家长干涉的情况下,自发地对某一事物产生长期兴趣,那么这件事可能就是他的兴趣和天赋所在。不过,不要过分看重天分,没有后续的刻意练习,天分只能作为孩子未来缅怀童年的回忆。

9 h5 w+ `0 }6 S& b; N$ R- ?
从兴趣的发现,到练习的深入,一个孩子需要得到各种外部支持,包括父母、老师、教育机构等,单靠个人力量,几乎无法达到卓越。

' Q: q  ^+ c& u- I
人们都知道莫扎特的天才水平,却可能不了解他身后还有一个优秀的作曲家父亲。这位父亲是倡导训练小孩子学习乐器的先驱者之一,也是一名著名的音乐教师,自己著有小提琴学习教材。
+ d3 h% w% F, V4 V. b

& b% w) B# u' _  U
从莫扎特3岁开始,他就训练儿子进行高强度练习,之后还不断帮莫扎特寻找更高级的老师。可以说,父亲在莫扎特的音乐启蒙,以及刻意练习入门阶段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 E* G2 G) }4 p) K
莫扎特的父亲和我们文中L君的父亲,他们的共同点都是自己了解音乐,并从孩子幼年时期就予以严苛训练,在小孩子坐立不安、无法坚持的时候,可能也少不了严苛的手段。

) Y' e/ Q4 q0 L/ d
每一个少年成才者背后,都有一个不太讨人喜欢的强势家长,孩子可能会感激,但不太容易与之亲近。然而单单就结果来说,我们无法断言他们就是坏家长。我们只有敬意。
! F; X$ G# r5 v; F3 V: r3 n2 w
无论何种领域,顶尖成就的炼成,必然少不了从幼年开始准备,而刻意练习的艰苦、冗长,又势必要违反小孩子爱玩、怕苦的天性。

2 \  P& P: q) x
而在快乐天性与坚韧品格之间,家长要怎样帮孩子做出抉择?在助孩子成功,却可能遭到一生怨念的虎妈狼爸,与避免孩子吃苦,却不太能帮到孩子的绵羊父母之间,你愿意成为哪一个?
6 f: U2 \: X- W* H: R

7 A: |6 G3 k2 R& y/ Q
6 g$ U. z$ O; c7 M* u
6 N+ U# i4 L& _& W% }; ^
结语

* D6 C$ ?5 w* n' R: H5 a8 m
教育中从来都有无数地方需要二选一,事事都有机会成本,退路的代价不是人人负担得起。为了孩子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每个家长都在做着不同的努力。

3 Z# z. D; n% u3 T5 s9 r
但愿望是好的,方式却不一定有效,在人类可塑性最高的孩童时代,我们的孩子经不起教育实验的折腾。
* e( X+ J$ E! f# n+ M
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孩子,人生路途的延展方式都有很大不同。我们无法为每个人提供针对性的培养路径,但就人类整体而言,一个幸福而成功的人,总有那么几点相似。
$ ]( R, q3 _) d3 y; `+ O& l
成功的标准从来都很多元化,但总是有一些世俗的标准,决定基本的成功,例如身体健康、性格健全、同时取得一定的经济与精神财富。

$ d: Q  w8 |% y! U  e" r
怎样识别出这些普世的、可借鉴的路径,帮助孩子层层突破人生藩篱,这就是我们本系列试图帮大家挖掘的,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 ]) Y: v, ~9 S$ J3 \  V; c4 L
以上。
" s. d3 N" V5 b1 r
*作者介绍:家长进化论,微信号:parentsup。高冷、严肃、名校控。宇宙最酷的教育研究社区,与你一起,成长自己,成就孩子。

% G5 p) E8 t  ~& p0 m
— THE END —

. ?" n0 `# T' d2 C3 t( F
4 K# I* H, B; q+ U: n0 F2 K2 N- s- _
| 麦 子 熟 了 |
文章百里挑一,不鸡汤不励志,遇见即改变

1 g! z" c$ V! M4 g* V; ~




欢迎光临 北美网备份站 (http://beimeilife.duckdns.org/)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