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网备份站

标题: 民国女人为什么这么美? [打印本页]

作者: 三世鱼鸟    时间: 2016-11-1 20:47
标题: 民国女人为什么这么美?
* z& l" S* |' K+ t) _
# [5 Q' Q. L' H% e# z
% t3 Y  d7 S; T2 m

( C6 u) D9 d1 y1 G8 X
她们更多的是上海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教师、公司经理家庭出身的女性,她们不一定关心历史和政治,但是从容、彬彬有礼、秉持道德感、讲情义、个性独立、喜爱城市生活,懂得现代味道的穿着打扮。

+ n9 _  `) ~3 g$ E) X/ u# H' a, c6 x文/朱其. u3 @4 T9 M9 Q
3 i, y* [& Y) R2 z8 \  x5 F

, x7 i$ B- ~* j0 M( I! C- |* Z/ x恭王府参加一个70后女画家的展览,主题为时下仍在发酵的民国女人。对这个女画家而言,民国女人有谜一般的魅力。在画展的研讨会上,一群男性批评家也对民国女人兴趣甚浓。其中一位讲起上世纪80年代访问陈丹青的家,对陈妈妈的民国女人遗风赞不绝口,诸如毕业于圣约翰大学(估计有那种教会大学的做派),客人来了不停端菜,还要用上海话问“菜好吃伐”。) [* U/ L: u5 ?# d+ I
, u" m8 s/ [1 W
. N& J% [! Z3 [2 k
陈丹青写过一篇关于他妈妈的文章,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个年代的年轻人,对政党的接近凭个人兴趣,参与抗战也出于朴素的动机。抗战时期,陈妈妈报名参加了战区活动,后来有机会与新四军辖区的人一起开工作会议。她对共产党的印象就是会多,因为不是很喜欢开会,就去干别的事情了,最终与解放区的未来擦肩而过。: n4 V+ Q7 X% {. k  w0 M" Y& v9 \
; e  Y( z/ P, W, S7 E- L, ]  ]; E9 |
% ~2 V4 p1 t0 |" K) K! c
4 I2 k" S2 M1 H6 U; F* m& Q1 V

- N* h) s0 p- ?+ i" [; u. a
) k5 a; w; D2 [: t# ]5 o7 r1 J
, U% ?, G4 Q7 L3 A* Y$ x5 Q我成长于上海的石库门,小时候住在外婆家,还能在外婆和邻里的老一辈女性身上感受到民国的魅力。外婆来自浦东川沙。外婆的父亲跟川沙同乡合伙开了一家桥梁打桩公司,是典型的乡邻合伙人企业,公司的高层人员,像老板、经理、财务等都住在浙江路桥下的一栋石库门,过了桥走十几分钟就是繁华的南京路。外婆喜欢每天下午烧一些点心,酒酿汤圆、芝麻糊、红枣莲心汤、小馄饨、百合银耳汤之类,她做完了自己不吃,最大的乐趣是让我挨家挨户送给一栋楼的邻居。之后人家碰到她,说“张家姆妈谢谢侬啊”,她心里就特别满足。
+ B* q- e" Y6 S9 |
3 O7 i+ \! P/ f% j; T( y
" D& [$ n) |. J. [: p+ ]虽然年纪大了,外婆还保持民国女人的时尚习惯:比如去南京路的百货店买日用品;在南京路著名的食品商店买各种零食(她到六七十岁还喜欢吃零食);拍照一定要去王开照相馆,做衣服一定要去培罗蒙西服店。“文革”后女性可以烫头发了,她六十多岁又去烫了头发。她每个月一定要去大光明电影院看一场电影,后来走不动了,就在家里看电视,一定要看民国出名的那些明星出演的电影、越剧、沪剧和滑稽戏。
  E# {: o" t" K8 ?6 P# q7 b3 e9 n" [* n- O
6 {9 T1 }/ `5 J: P3 C
) V$ K9 Q( u  X6 `5 C- g
2 c" ^7 f; F4 q( b( d5 n9 ~5 }" b! {
% m, R" P. l  B+ _4 A1 {

# z% G5 ~5 @0 D1 ~, X/ M, p外婆住的那栋石库门里,邻里都是当年公司的高管,大家彼此像一家人。那时乡邻友人一起开公司,用上海话讲是一种“笃悠悠”的自然状态,有钱一起挣,平时一起打打麻将、看看电影,相互送送礼物,生活彼此照顾,不像现在的老板、高级白领活得这么累,更不会要死要活地打拼。很多学者说民国的上海得益于西方化,这不一定对,其实民国的商业和人情文化更多是江浙的南宋民风的遗传。现在温州、义乌的商业文化仍是南宋传统的遗风,比如借钱、发货凭熟人之间的信用和情义,甚至都不用签严格的合同。' i' \8 a' q. P4 g& O. |  Q* G

2 C( ]- n) Q: `+ ]- f2 a8 V0 P) |2 I
我成长的上世纪70年代,石库门生活开始受大时代变迁的政治影响。民国的老人仍在自然地流露他们的从容、笃定、热爱城市生活的遗风,他们的子女大都去北大荒做知青,留在上海的要么参加红卫兵、要么为了出国去远洋轮船做海员。穿蓝制服的派出所民警找外婆谈话,要她交代香港亲戚的情况。后来石库门搬进来几家外来户,新来的邻居偷电、刻意占用公用空间,开始破坏石库门原有的亲如一家的气氛。石库门的上海知青因为经济所迫,为了从西双版纳或北大荒回上海一次,开始在火车上逃票。/ g/ b$ n3 [; q5 E& Q

+ W& N$ l# U+ B5 e! b) O
& ]$ f0 o+ ]; T- B7 t8 i  ~
8 N) M% @* I3 N2 z" C4 E/ }" A4 x' |  T5 n  A
6 N3 G! @- a8 m( y1 K

8 O# J$ }7 q( y7 h
) [, Q" }7 _2 N  k现在人们对民国女人的好感大都来自著名的《良友》杂志封面女性,但当时大多数女人的魅力要比这些封面女郎鲜活、有质感得多。她们更多的是上海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教师、公司经理家庭出身的女性,她们不一定关心历史和政治,但是从容、彬彬有礼、秉持道德感、讲情义、个性独立、喜爱城市生活,懂得现代味道的穿着打扮。/ Q% `3 t0 \  \

& P2 Z/ F5 ]1 t5 E1 {8 w  t1 c
7 T4 @6 M' _* i! M8 L有关民国女人(男人)的话题,在某种意义上,持续发酵成一种有关现代性的乌托邦话语。从上世纪70年代起,我这一代人经历了一个话语颠覆的进程。现在民国和新中国逐渐成为20世纪中国的两大乌托邦话语的源泉:革命代表了一个国家强大的乌托邦,而在有关现代中国人的个体魅力上,人们越来越迷恋民国那些鲜活的男人和女人。那些创建新中国的革命者,人们更多地将他们看作一个令人敬仰的英雄神话,而非城市生活中活生生的偶像。
  l+ U' ]8 o( M/ i; o
0 s6 ~7 P; k$ y3 t- N6 O5 c
* S2 D5 e& @. V! U& i5 n- }) C/ f4 ^. _2 f

' E* b  p% [$ _

( z( Q# P7 ?. d! c' e) U- z# ~7 V8 k! E5 a: Q
新周刊/ I0 V* }) x/ i





欢迎光临 北美网备份站 (http://beimeilife.duckdns.org/)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