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 年,Julian Stanley教授任教于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时开始,追踪了5,000 名智商超群的小孩,时间长达 45 年,发现培养一个高度成就的人确实有一、两项独特的条件,且当中最关键的在于,即使一个人有高智商,仍需要老师的协助,才能让他们的潜能完全被开发出来,并在往后的人生发挥所长。
▼数学早熟青年研究 (SMPY) 追踪美国排名在全部学生当中的前 1%、0.1% 甚至 0.01%,5,000 个最聪明的小孩。是历史上针对有天份的孩子追踪时间最长的研究。1972年3月,Stanley召集了450名来自巴尔的摩地区、年龄在12~14岁的天才儿童,并且让他们参加了学术能力测验(SAT)中数学部分的测验。这是首次标准化、正规的天才发掘计划。
$ v( P* H3 g9 T( g3 y
3 y$ t( V( W4 f. K$ ]; M
▼最震撼的在于,它推翻了传统的观点,即‘只要足够的努力,就一定能在某些方面成为专家’。今年年初,一项独立调查发现,有些人并不需要练习就可以在某项运动中轻松取胜。SMPY的结果显示,在学术领域中也同样适用。该研究认为成就的唯一最主要因素是早期认知能力,而非刻意练习和环境因素,如社会经济状况等。
* P; j$ J% f' r. I! p, M研究还指出了重要的一点,天才儿童必须得到恰当的培养,这其实有点争议,但研究发现高智商在重视努力的社会中可能是种不利因素。研究指出,与其让天才儿童自由发展,不如让他们跳级,或者提前让他们接触大学教程是更好的选择。
第一批SMPY项目参与者目前都正处于事业的巅峰,这些资优青少年的影响力超过了同辈中的其他人,这一点已是显而易见的事实。在推动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创新者中,许多人都曾参与过类似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资优青少年中心(Center for Talented Youth)的培养项目。
▼这项目在早年鉴别且培养了他们的独特认知能力。一开始Stanley的研究和中心向在大学入学考试中取得前1%分数的少年开放加入。数学家陶哲轩和Lenhard Ng就曾取得过前1%的成绩,还有脸书创始人Mark Zuckerberg,Google的联合创始人Sergey Brin,以及音乐家Stefani Germanotta(也就是Lady Gaga),也都参加过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培养项目。
$ w8 q$ i1 }' {, l! O1 b
3 c" n$ L- V$ }) e8 C究竟该如何培养这些天才孩童,经过研究后专家们给出了这8项建议:
! f( G- Q! X9 f* U1. 让孩子体验各种不同的事物。% V8 T7 W$ ?) v
2. 当孩子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或天分时为他提供发展兴趣和天分的机会。( h. U) _! t/ M9 c5 C. w
3. 在孩子智力发展时,同时给予精神支持。
: [; H: \) Z$ P- Y3 c4. 通过赞赏努力,而不是能力,来帮助孩子形成成长性的思维模式。, N3 ?3 U7 j5 j" e9 \5 z3 e' t
5. 鼓励孩子进行智力上的冒险,并放宽心态对待能让他们吸取失败的经验。9 B( n# T* D/ I- E6 B s7 U
6. 切忌贴标签,被贴上神童的标签可能造成精神上的负担。
7 w1 y/ b, Z" W; ~. n7. 和老师合作满足孩子的需求,聪明学生通常需要更难的学习、更多的支持或能按自己的节奏学习的自由。1 }: w! W2 T) C/ _0 i
8. 检验孩子的能力,这可以作为要求超前学习的佐证,也有助于及时发现失读症、过动儿之类的问题,或者社交和精神上的困难。
杜克大学天才鉴别项目的心理学家Jonathan Wai整合了包括SMPY在内的11个前瞻性和回溯性纵向研究的数据表示:测试成绩在前1%的儿童往往会成为卓越的科学家或学者、财富前500位的CEO、联邦法官、参议员或亿万富豪。身为平常人的我们还是看看就好吧!赶快分享出去,让更多人看看吧!
$ Y+ J# d) d) {& F
" y9 B5 q2 l' ~ Y! K
作者: 小灵通 时间: 2016-9-27 21:20
北大才女赵婕写到:“我钦佩一种父母,她们在孩子年幼时给予强烈的亲密,又在孩子长大后学会得体的退出,照顾和分离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须完成的任务。亲子关系不是一种恒久的占有,而是生命中一场深厚的缘分,我们既不能使孩子感到童年贫瘠,又不能让孩子觉得成年窒息。做父母,是一场心胸和智慧的远行。不仅仅是做父母,人生的许多时刻都应该懂得进退。” 经常有人聊起:要孩子是为了什么?传宗接代还是养儿防老?终于听到一个令人感动的答案:为了付出与欣赏。
5 R8 y) O( u. d3 t3 ^- }4 r; X 不求孩子完美,不用替我争脸,更不用帮我养老。只要这个生命健康存在,在这个美丽的世界上走一遍,让我有机会与他同行一段……$ L" p; I |- y8 Y5 y$ I
这段话很美,美到想哭……于是告诫自己:换个方式去爱孩子!只要他(她)健康,快乐,足矣…! P. N% x3 ]7 L. Y. _+ d
作者: 涨姿势了 时间: 2016-9-28 12:03
http://beimeilife.duckdns.org/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58039&ptid=31161
; z% o. V8 v' O. E* \' c7 E北大才女赵婕写到:“我钦佩一种父母,她们在孩子年幼时给予强烈的亲密,又在孩子长大后学会得体的退出 ...
) X1 ?5 E& l: x0 t6 ?
欢迎光临 北美网备份站 (http://beimeilife.duckdns.org/)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