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网备份站

标题: 不服老:73岁的中国老奶奶穿旗袍、走西藏、骑哈雷.. [打印本页]

作者: 三世鱼鸟    时间: 2016-9-5 20:27
标题: 不服老:73岁的中国老奶奶穿旗袍、走西藏、骑哈雷..
73岁的中国老奶奶穿旗袍、走西藏、骑哈雷,美丽的人生从来与年龄无关!9 s" m* E7 B/ i. G, u. h$ I8 k) m) u
( r- Z7 d! A7 e6 ~( U% a
2 c  ]7 Q6 k+ E; ]
提起哈雷摩托车,可能很多人联想起的都是“男人”、“硬汉”、“速度与激情”等词汇吧?但你能想象骑哈雷的人是一位老奶奶吗?

% i9 z' ^7 S* @0 ?& Y, E1 B5 o, k3 }) u; @
  B: R( t# A2 U% r- q) o2 U
摄影:小野杰西
6 i4 I  y5 C5 q+ b
(微信公众账号/微博:小野杰西)
  @* o# w' E% k9 _, L7 `$ s

+ }7 L5 _/ {6 e" D& s6 @
2 m5 i/ c4 B) J  l* x, L
如果光看照片,谁能想到这位身穿皮衣皮靴戴皮手套的炫酷姑娘已经73岁了吗?但就是这样一位酷到没朋友的中国“老奶奶”,前段时间竟然又去了趟西藏。
! `, U7 h' I, k8 T

* I: p+ L( Z6 `$ j% u
克服高海拔等高原反应、对着镜头一脸满足笑容
& l7 x; {& W0 ~* F5 Y/ }0 j
- S2 p9 v4 c$ o- N1 v- j+ u
她就是出生在福建、如今随子女定居在厦门的黄炎贞黄奶奶。都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也许70多岁对很多人来说意味着衰老和无力,可那绝对不包括黄奶奶。
, s% K) J  z; k3 }

0 F' I6 M" T0 C2 M/ {
8 R( X/ V/ a7 h" ?
% L' z% l. K! c: \3 ~: U+ `; J" B
头裹印花丝巾穿花裙的黄奶奶,
时髦起来让年轻人都羞愧!
5 @- Y/ G  ^3 G; Z( j2 N

3 c6 O, G3 c0 u$ t  n' q1 d5 D4 A# x7 h
黄奶奶出生在上个世纪40年代,80年代青藏铁路的开通,让黄奶奶一直梦想着去领略西藏的美,然而成年之后为子女操劳为生计辗转大半生,直到现在退休,才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光景,她愈发清楚地感受到,那个30年前的梦想从没停止在心中叫嚣!

: n' W' O7 Q2 \$ k% ?1 Q5 e8 V% {) h
于是在今年6月,73岁的黄奶奶骑马骑骆驼、走西藏穿大漠,亲眼见过那曾经只在梦中出现过的青海湖,还特意到了古时王昭君出塞的地方,终于完成了自己的梦想!

- @0 d' g. j6 H) k! x4 c1 D5 w" k. M, n# l
再看看日常生活中稍微打扮就时尚感十足的黄奶奶,你还觉得“梦想”和“美丽”这样的字眼,只是年轻人的专利吗?

& K( ?5 G9 @" T! ?2 M1 J2 c& `/ E7 D$ t$ A' ~0 q/ T2 H' ?4 }9 s; S$ \" W
在咖啡馆里优雅喝咖啡的黄奶奶
张张像拍时尚大片!

  ^- q8 `# k9 ~3 t5 x* S, j6 l
+ h+ d6 `% J* w9 g9 [. a/ L1 ?

; e1 x) t! K: l/ l) L" T' c她姐第一次觉得,头发花白都那么美!

2 I4 {7 G4 ?9 w* _: f) O% O2 t2 Q4 n4 h% q8 R8 i# f
或许有人以为,这样一位能骑哈雷、走西藏,时尚起来还不输年轻人的老奶奶,肯定也是“养尊处优”或者“大富大贵”的吧?

" h* M; D* B5 f' z3 l; g' J1 F# ~4 S. p/ Y5 H* K3 D
然而事实是,黄奶奶从年轻时就吃过很多苦,18岁嫁人,赶上知青下乡,白天拼命在乡间劳作,晚上还要为了文艺汇演硬生生排练,身体在那时候就受过伤,骨质增生严重。
5 M1 O8 a1 |7 S3 ~
( @7 ^/ e! E, t- D  H) y/ r/ c
其实在去西藏之前,黄奶奶就因为一次摔跤事故,在床上躺了大半年,按照黄奶奶的话说,她以为自己可能再也站不起来了。但她硬是凭着每天疼痛难忍的复建运动一点点痊愈,甚至站到了全国旗袍大赛的舞台上!
) R3 y$ o, ^* A; t/ @- i

! A% y4 \/ d, V. |
* p3 T) n& p% `# ]6 k3 b) e在台上身穿旗袍、风姿绰约、优雅难忘的黄奶奶,和那个骑哈雷走西藏的炫酷女子截然相反
- v5 x# b- X- X# t) z
$ o$ ^7 r) C3 L" ^3 b) H. Q3 }$ o* ]+ c+ u: q
张爱玲曾说,再没心肝的女人,一提起去年做的那件织锦夹袍,也是一往情深的。而旗袍对黄奶奶而言,更是这样一个深情的存在。
+ G: v( Z" e/ O+ a
3 w7 m3 V( R# A6 e- j+ o& Y
黄奶奶有一位爱美爱旗袍的母亲,从小时候她就深受母亲影响,对旗袍情有独钟,然而生不逢时(遭遇文-革以及生活所迫),她的前半生几乎都没有穿旗袍的机会。

" C/ u& g% }* {# n5 K2 G. B6 x. \7 W5 n+ e# e$ P/ @
直到现在,黄奶奶终于可以随心随意地穿上深爱的旗袍,展现对于自己来说迟到了50年的旗袍之美。她参加了厦门旗袍协会,还参加过海峡两岸旗袍节和第二届全球旗袍大赛,并且从中脱颖而出,还曾被邀请在北京政协礼堂授奖。

2 z" \$ n: I6 i! v1 [8 R( ^. t! p* E- G* k
所有旗袍大赛中她年纪最大,
却也最令人惊艳难忘!

) K, m  R; j9 T. ]. |4 M
风中裙裾飘飘的黄奶奶,身边正是她的女儿
) v+ ]! |: a7 o0 s( B/ w
8 S) t  ?/ h: S6 S) t3 A

0 q$ P1 k+ Y: t4 p# \9 I; j  V3 l; @都说岁月不饶人,可是黄奶奶的优雅气度却随着年纪的增长愈加不群!# v8 C" P, r+ R. \

5 _+ K- u6 u  N1 Q4 y/ f4 ]2 L7 a& J' |% C- |% |
但黄奶奶在台上的精彩表现并不是“穿上旗袍走几步”那么简单。她以70多岁高龄和年轻人一样去上课,每天参加一个半小时的身体训练,专门练习走路的步伐等等,才有了台上不输模特的风采!

0 O3 J7 z7 O/ i

4 n- a! O% N( M& I! W8 P
美丽从不是一蹴而就的
! c/ ~4 E4 N4 W; b+ ]- @2 ^

5 `4 T' ?2 z# C, z; s& G  r; O
一个人的美貌或许是天生的,但一个人的美丽优雅却是后天养成的!真正美丽的是一个女人经历过岁月洗礼之后的修养、气度和胸襟!

& G. ]/ w  h0 V5 x( o! A
黄奶奶对于生活的乐观优雅态度也影响着自己的子女,她和女儿站在一起,就是街头最美的一道风景8 _8 @) x! J5 ]$ w* x& K
, Z; B' Z( S+ ]; I, \7 ]% X
她姐作为小辈,听黄奶奶讲她过去的大半生,言语间感受到的却是一个女人对过往岁月的释怀和对未来更好的期望。当年吃过的苦受过的伤流过的泪,如今早已云淡风轻。不变的却是她从未放弃梦想的坚韧、和对美丽优雅的追求坚持。
- f. u" |* R0 J% V8 C
* V4 D6 U  j8 L# G" i1 R$ l
. g0 p' G) A2 Y" Z, [- g( }

% L9 {7 W/ j4 w# D
黄奶奶说,生活里,她就是个再普通不过的老太太
) f8 T5 ]% A8 s% W

/ a% ^! k5 u, d6 {# P
: T2 L' l  m2 g# c% E6 N( o' i8 ^* t' n$ G3 J' X9 n
骑自行车大笑的黄奶奶
+ \" b( P# j" G( r
9 Z% F$ }' S5 C3 r/ ^" z3 v
/ I4 h' n- t5 n3 D: [0 G
穿着时尚、在街上遛狗的黄奶奶

- Y  B. j" d2 P. d. n: w. c& z+ `6 D8 y- q
/ |$ V. F9 M" n% W/ p
会挑战自我、不忘梦想的黄奶奶
! D# |. H* q& m- P

$ R  ]8 g7 V* C& G9 s不畏惧年华流逝,优雅依旧的黄奶奶

9 \1 k; M' d/ \- c! L3 O/ g8 p% K" C: {+ n3 Q$ ~" n+ ]& R, g, h5 X
黄奶奶说:“年龄的增长无法抹平满脸的皱纹,这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只有保持身心健康,不断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活到老,学到老,与时俱进,才能让自己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
9 C* b! `/ k8 s/ z# G* U

! Z4 h( ^# K# r) {3 U, a
其实任何时候,年龄都只是一个数字。人终有一老,或老而庸常,或老而优雅。
/ q1 h" r- \$ s& i8 J; o( u4 N

2 M4 s4 [% z1 a5 u: ^7 ]
我们总有选择。

  R7 O' b9 O  v+ U& R. Z8 n. z* f0 v, W: C- |" n" L, n1 ?" o
3 c4 w) o1 r5 l; ?0 Q2 N, |
$ Q" C3 }, `* k  P. i: _$ v





欢迎光临 北美网备份站 (http://beimeilife.duckdns.org/)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