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网备份站

标题: 留学“精分症”:想社交又喜独处,想西化又怀念国内一切 [打印本页]

作者: 涨姿势了    时间: 2016-9-3 04:41
标题: 留学“精分症”:想社交又喜独处,想西化又怀念国内一切
在两种文化的拉扯下,难免会觉得有点“精分”。但是慢慢发现,其实不用强求融入或是归属一种文化,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吸收你觉得认同的部分就好了。( `/ A; ?* o9 Q2 R+ j) c
# E! o3 }9 S( o9 {! a7 q2 x

( j. h  K. V" D/ {$ l
留学心理程
5 ]" C9 ~- U, a1 r# E  ~" B2 q- }
! |" V8 k  o' {) D
/ X6 {3 U, G' Q" P6 O

2 g! n. F3 a' \& R几乎所有留学生都体验过一种“局外人”的尴尬感:不是在喧闹的party中无所适从,就是在安静的宿舍中觉得被全世界抛弃;说不好外语会被人排挤,说的流利却觉得不像自己;在国外怀念中国的日常,回国后热衷国外的“特权”。
: P8 |1 q' e8 a$ {' R! q在两种文化的拉扯下,难免会觉得有点“精分”。但是慢慢发现,其实不用强求融入或是归属一种文化,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吸收你觉得认同的部分就好了。
/ U$ s6 Z) ~! s- C( l* d# g( r4 P( l# ]& D( T# _8 z
留学生多少有点“精分症”还有不到两周的时间我就结束了在美国将近两年的留学生活,订票那天,第一次勾选了“单程”,然后就开始分离焦虑综合症了。跟不回国的老朋友一遍又一遍提醒我们之前在一起是多么开心,怕忘记;跟新朋友始终刻意保持着距离,逃避可能更亲密的任何一个机会,怕想念。一个人的时候我琢磨这两年都收获了什么,外语流利?开拓视野?个人成长?想来想去,最大的成就怕是:我的心、身基本完好无损地幸存下来了。' Y5 i" R2 e, r- Q: x3 s

) R2 Z+ [% o) I. I; H; [' K我一直觉得自己向来都是内心蛮分裂的一个状态,总是游走于各种观点的交叉路口,并不属于任何一个分类。所以来到美国之后所受到的各种冲击,我以为只是自己分裂状态的一个延续,新环境的生活哪有风平浪静的呢?
0 j' z7 [# C1 |0 t- q& W3 Q7 T
, E4 C; f6 F% K7 ~* s
' N/ M4 {  b7 {" O3 N9 A+ d0 V9 W2 h5 w4 X+ k+ U# N
6 r& \( P) }7 ]3 {5 y; n9 P
结果前两天跟同专业的学妹聊起在美国的一些变化时,她们也聊到了自己的分裂状态:刚到美国时急于融入这里的文化,拼命试图摆脱与中国有关的种种标签;被文化冲击虐了365天之后,又开始使劲儿找回并向别人证明自己中国人的身份。急于摆脱是怕被孤立,急于认同是怕迷失自己。临了要走的时候,学妹又嘱咐我一遍:“学姐,你要多跟我聊聊国内心理学的情况啊,我不想和国内失去联系。”
5 a3 o* _' N" J3 a我开玩笑地说:“大家多多少少都有点精神分裂啊。”
$ t& S  u5 O7 a) i0 h# X. |
# ]" j- s/ C& g1 x6 H1 T说英语的我,好像有另一种人格) O+ W1 S; F' \; _, h" @* P- R
刚到美国的时候,语言是个不小的障碍。这个障碍不表现在,说不出来听不懂,而是“不像自己”。每次去超市买个东西,结账的时候都觉得是口语考试现场,我得先预演一遍待会轮到我的时候要说啥,可千万别丢人。也是有了对比之后才发现,自己中文原来说得这么好。所以每当从中文切换到英文的时候,我都觉得我瞬间变成了考生,丢掉了所有的人格和自我,能够流利地回答一些简单的日常对话已经成为我每天值得兴奋的成就。
0 x; p/ w9 r4 U8 L9 f/ D& m% K6 u! `8 i) d" N1 o" y% T. o2 R1 {  J
为了让我的进步更有效率,我强迫室友在三个月内只能跟我说英文,不然就no conversation。当有些朋友劝我说“至于么”的时候,我跟他们说:“至于,我想让说英文的人也能第一时间感受到我是个什么样的人,而不是一个英语蹩脚的亚洲面孔女性,这件事情很重要。”因为当你被刻板印象的时候,别人总是不能严肃对待你的想法和意见,学习上影响自己小组作业的参与度和贡献度,生活中影响和美国朋友的熟悉和交往。
9 M$ L6 N1 ]& Q- Y" v& U
+ w- S3 i6 F- g$ B2 v语言这个事情真是可小可大。如果你不介意自我表达不充分不自由,语言就小;如果你希望自己有一个真实且自在的美国生活,语言就大。我之前写过一篇英文论文,中文名字是《双语对于个人发展的影响》,核心思想就是:掌握多语的个体有多重人格。对于中国留学生这个群体来说,勉强可以称为双语群体,因为我们基本上从小就开始接触英语的学习,被美国英国文化的渗透程度还是可观的。我观察到,很多中国留学生,包括我自己在内,能用英文流利交谈的时候,状态会更自信,用词会更大胆,说白了,就是更像一个美国人。但是用中文交流的时候,敏感话题还是会避讳和羞涩。5 n; C2 M: k. d3 m* T
+ P& R9 G( n+ [9 ~; }4 K' X
我还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中国留学生和同伴乘坐公交和地铁等交通工具时,会肆无忌惮地用中文交流敏感话题,反正没人能听懂。但是每当要使用敏感词汇的时候,比如与性有关的词汇时,都会条件反射般地切换成英文。我要是美国人,应该会非常好奇旁边这两位外表清秀的亚洲姑娘到底在聊什么内容。! }8 F3 e& D  [  X" C- i8 k! h
8 c' O! W9 D/ [+ I" i$ y  S
语言切换导致的人格分裂是一度令我困扰的:我到底是开放还是内敛的人呢?怎么好像都是我,却又如此不统一?经历会塑造人格这话是没错的,于是我开始慢慢找寻这两种语言状态下自我的平衡。结果就是连写日记都不好好说话了,一定是中英结合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大家也别觉得刚回国的同学们都是在装B,动不动就拽两句英文。事实上,我们人类的对话多是在调动不同的记忆中存储的内容实现的,而美国的这段经历多是在脑内用英文编码的,所以提取的时候第一反应语言是英文,在所难免的。
2 u! K2 y' B7 `+ \# M, N2 j
2 _, Y" |; w  h选择性的吸收,好过一股脑的融入( `6 S3 t* Q0 p1 @% G
除了解决语言带来的人格分裂,我同时还在应对不同文化的撕扯带来的分裂,主要表现在individualism (个人主义)和collectivism (集体主义)这两种文化区别上。我在国内一直惦记但从来没有实现的一个小小的愿望是,在课堂上吃东西,因为一上课就饿,没想到在美国实现了。我第一天上课的时候我就震惊了,不仅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吃东西,竟然有同学是一边回答问题一边还拿着勺的!个人自由在各种场合的尺度都是蛮大的,这点适应起来还真是挺快,不多久我就养成了在课上吃饭的习惯。
' S6 {5 |1 ~7 A7 g# F) A9 Z我实习的督导是位年过花甲的女老师,在国内我们讲究“尊敬”,在国外是“尊重”。刚认识的时候,因为对方年长的缘故,我总是习惯加上Ms. 来称呼她,走路也是跟在后边,会议也总是选择所谓不重要的位置,将上座留给她。彼此熟悉了之后,我是可以直呼督导名字,每次开会督导也总是主动让我做靠前的位置,从来没有“你不是很重要,所以你坐在后边”这种情况出现,挺暖,挺感动,甚至觉得这种待遇是奢侈的。
0 _& E+ p7 I& w1 Z) [  h
1 j/ D, e& I+ O: _' a于是我试图在我妈身上做实验,开玩笑叫她“申姐”,并用跟同龄朋友聊天的语气跟她聊天,她嘴上是拒绝的,但是乐得却很诚实。我想我在尊重和尊敬之间也需要找一个平衡。马上要回国内了,我还是要切换到对长辈称呼“您”的模式上,但熟悉的亲人之间也许可以稍微打破一点这个框架,多一些平等而愉悦的对话。9 y* L% V: p4 ~+ N: G) K7 x# K
0 Q$ j6 ]* c0 F4 [7 Y& ]
我一直在尝试的其实叫做“吸收新文化”,这种模式带来的负面体验,相对“适应新文化”,会少很多,根本原因就在于控制感的高低。出国前我其实对于国外中国留学生的生活状态有所了解,喜欢扎堆。我当时就想,出国之后我可不想这样,不然跟在国内有什么区别。但是生活了一段时间发现,也是可以扎堆,确实因为文化的差异导致共鸣不足,交往起来颇费劲,不如跟中国朋友聊得带劲。所以如果一直想着“适应”“融入”,内心肯定是撕裂的,不妨试试“吸收”。
5 a/ k& D- c" j# u
8 c" K9 b/ ]# _  s4 m* Y9 g5 K) z创造一个自发的交往状态,而不是为了融入环境而产生的非常生硬的交往状态。我喜欢打台球,所以会留意班上有没有共同爱好的同学,约着一起玩。然后又通过他们了解到美国有一个业余台球联盟APA,于是注册了会员,每周都会跟着自己所在的队伍打比赛,因此而认识了很多美国人,有了很多深入了解他们的机会。接下来的事情就跟在国内交朋友没有什么区别了,共同话题多的人,聊得多了自然就成了朋友。不同文化的人并不是另外一个物种,有什么跟咱们不同的文化,欣赏的就学习一下,不认同的尊重就好,这就是一个吸收的过程。你还是你,只是成长了一些。! k, g3 h* U# C, k. {  L8 Z

- @; d% J8 R3 @7 k歧视要抗争也要自保/ a  A6 G; n) T' }
最后一个我想说的关于留学生的问题,与分裂无关了,但最重要也最无力,那就是“歧视”,简单给可能要出国的同学提个醒吧。9 i) n( T+ ~8 H
那天我走在波士顿Chinatown的大街上,周围一个人都没有。低头看时间的功夫,突然擦肩而过的两个黑人在我背后叫唤了一句:“You ugly Asian bitch! Get out of here!”
" w1 p5 t3 `. n# a你这个丑陋的亚洲贱人,滚!/ f" _3 R0 O) ]- ]  t6 g
' k4 q' D0 e  \" I4 X
我当时心里咯噔一下,想的是:“嚓,又碰上了。”& I3 }1 [: V( \/ r
确实不是第一次碰上这个事情,以往我会骂回去,但那次怂了,只身一人,突然害怕对方有凶器,还不想惨死街头,所以就忍了。奥斯卡歧视亚洲人事件,李安等亚裔影人站出来发声,这是一个蛮大的进步。对于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希望能在安全的场合也有勇气维护自己的种族权益吧。这事儿在国内是第三视角,到了国外可能会亲身经历,不要太意外吧,并且记得保护好自己。2 j8 ^. V& R+ ]* h0 [' S8 ?( ~, `5 l
嗯,这趟精神分裂之旅就这么,结束了。4 N8 l7 a! u0 X6 N$ @
, u; A- r) g! ~) P; a
作者:王瑞9 {  ^4 Z$ E+ |2 [: c, U: f* a

: S+ s) }: G$ Q/ R0 ~- Z8 |+ |$ x8 m  V! K; T% z; A

# j, X4 }) K, P5 [1 g! f, [' v% |- e
4 C# }/ G/ G( Q

640.jpg (21.73 KB, 下载次数: 8)

640.jpg





欢迎光临 北美网备份站 (http://beimeilife.duckdns.org/)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