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网备份站
标题:
珍贵“知青”老照片,记录激情燃烧的岁月!
[打印本页]
作者:
咖啡沾衣
时间:
2016-8-5 03:39
标题:
珍贵“知青”老照片,记录激情燃烧的岁月!
9 g6 U/ x5 [/ @+ N; O
知青出发前,在北京站门口留影纪念
& b, V# n9 n; L. o5 w
每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青春故事。成长于红旗下的第一代人,最难忘的,莫过于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样的经历,让他们不得不在人生的黄金时期,便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
# {: I# F( [- y
$ c2 R! |& T H, j6 \
亲人到车站为参加知青的儿女们送别
" X+ u* H0 `& R7 K* V: C"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解决城市中的就业问题,从50年代中开始就组织将城市中的年轻人移居到农村,尤其是边远的农村地区建立农场。早在1953年《人民日报》就发表社论《组织高校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
9 j2 [1 H! o) i4 ~; {8 A d
1955年毛泽东提出“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成为后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口号。从这一年开始共青团开始组织农场,鼓励和组织年轻人参加垦荒运动。
* k$ Y9 _; P# {9 y* Y
' o3 d% v- {/ b8 _5 y4 `. c' R1 h% J
列车带走了一代人的青春
# |& G* g, ?4 C! i& ?3 ]
60年代中期,继续响应毛泽东发出的“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
”的口号,广大城市知识青年陆续奔赴农村,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知青下乡成为那个时期特殊的记忆。
5 M/ r2 g2 ?, I
据统计,从1950年代到1970年代末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的总数估计在约
1200至1800万
之间。
/ w I) V3 @' ^
2 {3 V8 Z7 N( s( x; ~+ C
中国的第一批知青
' }$ _' [5 x5 {5 b" Y: s8 p! v- E5 [
在1952年,一批云南省昆明市的青年学生,在政府部门的感召下组织起来,进入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开创了一种与以往截然不同的生活,成为中国的
第一批知青群体
。
1 U& D! h- J6 Y* O i8 c
# {3 D: i, A. d% Y3 p9 E! H# L9 T
首批上山下乡的知青
+ p; S: o' } u5 X
当一大批青年奔赴边疆荒野,充实到生产建设兵团的队伍中时,知识青年依然处在待成熟阶段,但其影响却正如钱塘大潮的第一个峰头,让人看到了波澜壮阔之势。
5 @- Y& u. ~; G$ K9 f) s5 g8 q( U5 c2 _. \
波澜壮阔的知青大潮
7 E8 m0 a6 b" @, C5 b6 J
真正大规模的知青运动是在“
文革
”中开始的。
" ?- Z. ?0 X# S; A# [; w
+ f) z1 D8 S- W
1966年,在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下高考停止,许多中学毕业生即无法进入大学,又无法被安排工作;此外1966至1968年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使得中共领导机构意识到,需要寻找一个办法将这批年轻人安置下来,以免情况失去控制。
! i7 ~8 m* L1 M4 f. F( ^8 G
为了解决青年学生的出路,毛泽东在1968年12月发出了当时被称为“
最新最高指示
”的战略性言论: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2 p3 r$ U0 n6 B0 x/ x
" o/ u% q3 {. Z4 w; Q
届时,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南京及各个大中小城市的火车站、汽车站、码头,挤满了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和送行的亲朋好友,锣鼓喧天,口号不断,慷慨激昂。
1 n( ?; z; j1 R! U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董必武等都有晚辈上山下乡,就连红极一时的陈伯达,也将儿子送到内蒙古草原。
! P$ n, Z5 e& R5 j1 K
G- ~* D0 i# V' u* d5 z/ z
知青返乡
2 `: P7 N0 `, t; A5 f
1977年高考恢复后,大多数在农村的知识青年想方设法要回到故乡。到1980年5月,根据当时“拨乱反正”的决策,各地知青们才被允许回到故乡城市。
( b* f. B$ P1 L: |2 d1 Z) ?
. o9 A0 I: i( U1 I6 @8 m2 Q
知青在云南版纳朱克家
j5 M8 q& Q+ H
而此时的知青群体已经错过上大学的机会,有的在农村也已经娶妻生子,选择留在农村;有的则考进大学,继续求学,投身于新的社会主义建设。
7 V5 l$ {0 v+ F& E0 K, q) N
三不满意
& ~4 i8 ~: I3 o: `8 H' A
关于中国内地的知青运动,邓小平在1978年曾说,国家花了三百个亿买了三个不满意,知青不满意,家长不满意,农民也不满意,据说李先念还加了一个不满意,叫国家不满意。1981年10月,国务院知青领导小组起草了一份《二十五年来知青工作的回顾与总结》对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起因、发展、失误、教训等若干重大问题给出了基本看法。
3 N4 s3 Q3 b0 N$ X) Z& ?3 m
" y0 Z# J! n' _
知青听老农讲故事
7 w% i# q9 D. e
第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五十年代根据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就业难的国情提出来的,是我们党解决就业问题的一次大试验。
+ _$ y l6 x9 a1 D& ?- c0 O
第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本来是一个就业问题,但是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当成政治运动去搞,指导思想偏了,工作上有严重失误,至此历时25年的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无声无息中画上了句号。
) P+ T5 ?; s3 a1 c7 A: Y( ?
知青下乡的珍藏老照片:
9 S& G% `3 d$ e, ]% [+ _# _
& G* f# M. ]5 ~; _+ l, ]8 y
知青下乡批准证
# M$ ]& A3 G2 X$ a+ L. a/ A
4 Q$ p9 e! e, f6 w: T
南昌市知青下乡批准证
0 g* ?; Q% Z) E, I) g* N" B) K; ?0 I
8 q; {: b. D& q5 u' u' N1 d3 s
天津市下乡上山乘车证
0 i* Y {/ [$ Z# f
: V4 d( m! L) W* s
南京市革命青年下乡上山批准书
! [3 e* u# e9 [5 q$ ]0 P: |/ D
3 i- ]( S! F* T! @7 V- n+ s
自贡市知青下乡上山登记表
3 V& U/ K1 N# w
4 [: J7 n" O% L7 J, Y
1973年8月,兵团一团天津知青张淑贤(左)、鹤岗知青张桂香下连放电影。
6 R' f/ W( m4 U& y0 Z5 v
, [, _$ V+ V9 G2 d5 J' Q0 R
1973年12月,哈尔滨知青、参谋刘东辉与兵团一团司令部参谋长王福增一起学《毛选》。
3 @' p% n7 n' _7 r7 G6 t `* A
" i9 s/ H0 Q4 P6 Z+ l$ x
兵团一团宣传队女知青在演出中
6 @2 T" E( L) \. y* R
( }$ ]- _0 { S9 v; c
1975年1月,北京青年姜大明(毛主席像左面)等人欢呼四届人大召开!
% I4 U" C8 U- d) o. [1 X& A
& @3 p6 j) P! \: T1 \2 e
1976年,上海知青徐杭州(右二)与北京知青李华、李秀研在跟老农工学打马草。
, }/ R/ {. p/ v, @5 W& ]
% {, }8 x" c. o9 b! d' p
1974年,兵团一团直属单位团代会上,哈尔滨知青曲秀珍在主持选举议程。
+ Y- m5 t& }0 L# r: z q
8 p$ ^6 \! ]1 a( ^ X4 B, v, ?1 y
排练中的兵团一团宣传队队员
% s2 a. v* u6 f0 Z9 h) l
1 X! e M1 j8 {1 x1 i
1972年,兵团一师一团六营三十八连战士在巡逻。
- a2 Y) b1 V# ~
' K/ t$ \% n: f
1972年,山沟连队农工看电影的场景。
2 e2 p9 K7 N* n. U# O
1 x/ P/ H9 \! t% Y! H' n* s
上海知青在黑土地的插队生活
* r! l& A r" ^9 c# K2 P- l" Y- w
) Q! ^- T, t6 p" k( t7 i9 Z; x- z
1972年,一群女知青每天劳动之前,在地头学习毛主席语录
% d3 G, |+ U2 F
2 Y3 L+ p2 {$ W5 v4 }( `
上海赴黑龙江逊克的插队知青摆拍照
; b& `: `- b9 Q/ o
, k! M2 D4 U0 L9 B
图为学习针灸,知青之间互相扎针刺实验
0 l8 E" {2 u) ~* D* H9 z
: ?+ _5 o5 E6 g8 L5 |/ |
上海知青在黑土地的插队生活
. `: w, x: z8 T( K, V6 f; R
$ O; m/ R; d7 I
上海赴黑龙江的插队知青摆拍照:积极向上的文艺生活
$ W: ~/ m+ [ I( k9 _' Q! v1 Y
* R/ S. T: O; h: q! {" S2 V
一群知青在地头学习
( j- }8 ]4 |, t
5 q, J4 L: g4 X4 A {9 M+ k
" m/ z" @* ^! i; _$ }) D9 r$ Z' _ Q% M$ J
, ^/ k% l- M8 O" ]! j1 @
8 y% g2 F6 g7 d$ n+ g5 @5 l2 q5 w
, j. p& Y% R' l& v
* S/ S& l7 c3 m a9 z: t G/ X# Z
' s7 p6 w# ~- \; k6 p5 C
, ]) B$ i) \# ]3 u+ ` [& _
# R: c: J8 i1 ^, K2 \# C
$ n( `- _- q; e3 V. q5 u5 p' I
; `& Q; U [$ c
4 F- N' z* ?4 j; o* y A
0 z% y+ L+ | U3 ~) k
. @) |- Q% o4 r; u0 Q1 G8 c
% \ o2 N# n; P1 W. }& m0 W8 c% [
编后语
! F% m5 h* U- `
) b S) @0 q) m& d: Z- `: t
今天,“
下乡、插队
”已经永久地成为了历史,而对于那些“上山下乡”的知青来说,他们背井离乡,把大好青春都倾注给了一片陌生的土地,那段难忘的下乡之旅,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是他们一生都无法忘却的记忆。
欢迎光临 北美网备份站 (http://beimeilife.duckdns.org/)
Powered by Discuz! X3.2